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鳥亞綱

鎖定
古鳥亞綱(Archaeornithe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蜥形綱的一亞綱。是羣已滅絕的類似爬行動物的原始鳥類,是個歷史遺留的分類名詞。20世紀末以來,早期鳥類化石急劇增加,原先的古鳥亞綱成員被重新歸類為一系列嵌套的單系羣,使得古鳥亞綱這個名稱在現代文獻中很少使用。
拉丁學名
Archaeornithe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蜥形綱
亞    綱
古鳥亞綱
蜥臀目
亞    目
獸腳亞目
中文學名
古鳥亞綱
名詞狀態
幾乎不使用
領    域
生命科學

古鳥亞綱歷史起源

直到20世紀末期之前,人們對早期鳥類化石的認知十分貧乏。在早期的認知中,所有化石鳥類要麼具有癒合胸廓、胸骨延展成龍骨突,接近現代類羣;要麼是晚侏羅世索倫霍芬Plattenkalk的始祖鳥。由於這兩類的生理和解剖學差異如此之大,因此為後者建立了亞綱古鳥亞綱。
Heinrich Harder約於1916年繪製的始祖鳥 Heinrich Harder約於1916年繪製的始祖鳥
隨着20世紀末和21世紀早期一些保存完好的早期鳥類化石的發掘,我們對鳥類進化的認識大大增加。現已知現代鳥類特徵如緊湊的身體、無爪的翅膀和小翼羽(alula)的進化是出現於連續的階段。如今,古鳥亞綱被劃分為一系列嵌套的單系羣,而該名稱在現代文獻中很少使用

古鳥亞綱簡介

僅有一目,始祖鳥目( Archaeopterygiformes)。代表動物為始祖鳥( 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為早已滅絕的化石種類。大小如同鳥鴉全身被羽,頭骨較大,骨片癒合程度較高,前肢已變為翼,後肢有癒合的跗蹠骨,四趾,三助向前,一趾向後,開放式骨盆,體温較為恆定,顯然具有鳥類特徵。但仍然具有爬行的原始特徵:上下頜具齒,前肢三指遊離、具爪,無龍骨和鈎狀突,尾長,由18~20個分離的尾椎骨構成,沒有尾綜骨。始祖鳥的發現,證明了鳥類是由爬行類進化而來的 [1] 

古鳥亞綱外形特徵

古鳥亞綱,它是中生代侏羅紀的鳥類,其特點是上、下頜上有齒,肋骨上無鈎狀突起,無龍骨突起。掌骨分離不癒合,前肢指端有爪,有很長的尾椎,無尾綜骨,主要的代表動物是1861年和1877年分別在德國索倫霍芬和希士特發現的始祖鳥化石 [2] 
最原始的鳥類,頭骨仍保持着其爬行動物祖先的雙弓形,骨骼不癒合,瘠椎椎體不是並凹型(馬形,尾椎基本不縮減,胸骨不發育,鳥喙骨短,近端與肩胛骨近端癒合;腕、掌骨不癒合,仍有3個指骨和發育的指爪;躔骨不癒合,第5骨仍保留。這一亞綱現在包括初鳥目、孔子鳥目和會鳥目3個目 [3] 

古鳥亞綱分類

在傳統分類中,古鳥亞綱是鳥類的兩個亞綱之一,另一個是新鳥亞綱(Neornithes,擁有現代鳥類般的短尾)。這種分類是由漢斯·弗里德里希·加多(Hans Friedrich Gadow)在1893年提出的,並被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1933年)及其後的作者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沿用。其他中生代鳥類,如具有牙齒但其他特徵較現代的黃昏鳥,也被包含在這種分類下,有它們自己的超目齒頜超目(Odontognathae)。
19世紀的鳥綱(鳥翼類)分類 19世紀的鳥綱(鳥翼類)分類
根據羅默(Romer)的觀點,始祖鳥的特徵是帶爪的翅膀、爬蟲類的無大型龍骨突的胸廓,並且有長長的骨質尾巴。在古鳥亞綱建立之時,已知的成員是始祖鳥和古鳥(Archaeornis)。認為這兩者代表單一物種,印石板始祖鳥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古鳥是始祖鳥的柏林標本。在格勞多將鳥類分為兩個亞綱之後的一個世紀,發現了孔子鳥科(Confuciusornithidae)和反鳥類(Enantiornithes)。它們介於羅默對古鳥亞綱和新鳥亞綱的描述之間。它們具有帶爪的翅膀,但尾巴具有桿狀尾綜骨(與現代鳥類的犁形尾巴相對)並帶有小的龍骨突。
參考資料
  • 1.    趙翰文 艾靜遠 郭文揚,高等農業院校教材 動物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年01月第1版,第302頁
  • 2.    施澤榮,張亮,白文娟,王惠明,莊華生編著,機場鳥擊防範與管理,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10,第98頁
  • 3.    張和編,中國古生物化石,地質出版社,2010.08,第1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