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音通假

鎖定
古音通假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gu yin tong jia,是指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文名
古音通假
釋    義
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例    子
如“蚤起”,“蚤”通“早”
常見出處
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書面語言裏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甲乙兩字形體不同,意義不同,只是由於聲音相近或相同,古人就用甲字代替乙字。
古音通假,是一種音同或音近的假借現象。
假借字的產生,大概可以分成兩種情況:
一、本有其字,而人們在書寫的時候寫了一個同音字。就是本義有對應的本字,但人們書寫時用音近或音同的字代替了它。
比如:“俘”假借為“寶”。”表示“珍寶”意義的本字為“寶”,而“俘”本義應是“俘虜”,在《左傳》:“齊人來歸衞俘。”這裏的“俘”是表珍寶之意,且二字是疊韻通假。即“寶”是本字,“俘”是假借字。
二、本無其字,從一開始就借用一個同音字來表示,兩個字本來形體不同,意義不同。具體還可分為三種情況:
1、要表達某個意義,直接借別的已有意思的字來用,並且沿用至今。
比如起初並沒有為連詞“而”造字,於是借用“er”的讀音或相近的“而”字,來表示“而”的意義。“而”的本義是“鬍鬚”,《説文》:“而,頰毛也。”。又比如介詞“自”,本義是鼻子,只因表示“從、由”這個意思的介詞在語言中的發音與“自”相近或相同,於是便把“自”假借作介詞。
2、要表達某個意義,直接借別的已有意思的字來用。但後來該義逐漸演變出新字,即後起區別字。
如“啟(沒有口)”的本義為“開門”,後借來表示“晴天”之意。後為假借義“晴天”造“晵”字。又借來表示“啓發”的意義,後為假借義“啓發”造“啓”字。
3、要表達某個意義,直接借別的已有意思的字來用。而這個被借字後來逐漸脱離了本義,人們為其本義造了新字。
比如“求”的本義是“皮衣”,後借來表示“尋找”之意,《孟子》:“如緣木求魚。”而後為本義“皮衣”造“裘”字。
還有一種情況,是一個字的引申義造有後起區別字,被人們誤以為這個字是假借字,實際這兩個字並沒有假借的關係。因為引申義是由本義滋生出來,與本義有一定的而聯繫,通假則談不上意義上的關聯。
比如:“景”的本義是“光景”,引申為“陰影”,後為引申義造“影”字。而“景”和“影”不存在假借關係,而是古今字的關係。
總的來説,假借字的形式比較自由,但也要根據習慣,在同一地域或同一時期的寫法還是相當一致的。最重要的是,假借字的形成必須遵守一個原則:語音必須相同或相近。語音相同比較好理解,語音相近是怎麼樣的呢?這個與雙聲疊韻有關。雙聲即兩個字聲母相同,疊韻即兩個字的韻相同。假借字與本字可以只是雙聲或疊韻,但是如果韻部相差很遠,只是雙聲,也不能假借;如果聲母相差很遠,即使是疊韻,也不能假借。這個是假借字的原則,也是古音通假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