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隆中

鎖定
古隆中景區位於湖北省襄陽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環拱之中。據《輿地志》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和興漢藍圖“隆中對策”都發生在這裏。景區內有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湖北文理學院(原襄樊學院)。
古隆中風景區面積共209平方公里,是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諸葛亮和其叔父隱居之地。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1月7日,襄陽古隆中被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 
中文名
古隆中文化旅遊景區
外文名
Gulongzhong
別    名
隆中
所屬地區
中國湖北省襄陽市
地理位置
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隆中路
面    積
209 km²
電話區號
0710
郵政區碼
4410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武侯祠
三顧堂
六角井等
機    場
襄陽機場
火車站
襄陽站、襄陽東站
車牌代碼
鄂F
相關歷史人物
諸葛亮
相關故事
草廬對、三顧茅廬
景點級別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古隆中歷史沿革

古隆中是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諸葛亮青年時期隱居的地方。
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10年之久。諸葛亮本是山東琅琊人,幼年失去了雙親,後隨叔父至荊州,17歲叔父亡,來到襄陽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號稱“卧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全面分析了天下羣雄割據局勢,提出了三分天下,而後一統天下的謀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離開隆中的第二年,即公元208年,襄陽被曹操佔領,直到西晉統一全國為止,襄陽一直為曹操所管轄,這期間隆中諸葛亮故居一直無人過問。西晉統一全國後,晉武帝司馬炎屢次向臣下詢問有關諸葛亮其人其事。
古隆中 古隆中
晉永興年間(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鎮南將軍劉弘到隆中憑弔諸葛故宅,並命參軍李興作《祭諸葛丞相文》成為隆中第一篇紀念諸葛亮的碑記。
東晉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撰寫了一篇《諸葛武侯故宅銘》。此時隆中已有紀念諸葛之祠堂。
南北明劉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盛弘之撰《荊州記》載:“襄陽西北十許裏,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又載:““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避暑台。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為樂山。”諸葛亮一家離開隆中後,曾有一户姓董人家在草廬住過,因“家殄衰亡,後人不敢復憩焉”。
梁武帝普通四年至中大通二年(公元523年―530年),鮑至撰《南雍州記》中,記載他目睹“隆中諸葛亮故宅”,“今宅院見在”,及宅院“有舊井一,今涸無水”。鮑至還記載“齊建武(公元494年―498年)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
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7年),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李景讓維修隆中祠,並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南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載:“唐蜀丞相諸葛公碑,大中三年(應為大中十年――引者注)李景讓撰,今在隆中。”)
唐光化五年(公元900年)封諸葛孔明為武靈王,立改封諸葛亮武侯靈王廟碑,《輿地碑記目》記載:碑今在隆中。”
五代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隆中武靈王學業堂竣工,並刻碑紀其事。碑文由天福間襄州節度使安從進的觀察判官李光圖撰寫。《復齋碑錄》載:“《卧龍山武靈王學業堂記》,李光圖撰,正書,無名氏篆額。天福三年七月記”。(《輿地紀勝》記載)
北宋文學家曾鞏(公元1019年―1079年)在襄州(襄陽)為官時,去隆中,寫了《隆中》詩。
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在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從湖北荊門去開封,路經襄陽遊隆中,寫下了著名詩篇《隆中》詩:“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遊故里,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南宋朝庭賜隆中諸葛亮廟“英惠廟額並加仁濟號”。據南宋《輿地紀勝》記載:“諸葛威烈武靈仁濟王廟,在襄陽縣伏龍山,唐光化五年封武靈王。乾道四年被旨以感應,賜英惠廟額加號仁濟。李廌有詩云:夘金運徂徃,孔明隱隆中。又云:向非三顧重,自首田舍翁。”
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年―1189年),四川陽安進士、顯謨閣直學士劉光祖奉詔從四川到臨安(浙江杭州),專程繞道襄陽,拜謁隆中諸葛故居,撰寫了《祭諸葛亮文》。
元朝至正年間(公元1341年—1368年),廣德寺書院遷至隆中稱隆中書院。
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隆中十景”形成。成化初年,荊南道觀察使吳綬維修隆中,增建了供有劉備、關羽、張飛塑像的“三顧堂”。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襲封襄陽王的簡王朱見淑,羨慕隆中山水佳奇,看中隆中的好風水,選擇隆中作為自己的墓地。他上奏皇帝,把隆中封為“藩陵”,把隆中山改為座山,與隆中山隔谷相對的山定名為面山,偏東的山定名為旗山,用以襯托作為藩陵的座山。他毀掉諸葛草廬,在隆中山左臂另建草廬。遷走隆中書院,封山驅民,大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築,特別是兩晉以迄唐宋時期的碑刻石銘,破壞殆盡,蕩然無存。這是諸葛亮離開隆中後1200多年來隆中遭到的最大浩劫。朱見淑死後,他的庶二子、光化王朱暫理襄陽府事。朱和襄陽府左長史林光請於朝,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並上秦皇帝説:“隆中亮廟歷唐、宋、元皆知崇奉,實非異端淫祠之比”,“先年,簡王慕隆中山佳奇,擇為塋地,後人不能體王之意,將諸葛亮祠遷一于山之左臂。地既非宜,廟且陋小,神獲不安,人未蒙福。隆中東去數十步,山 有一窪,欲將亮廟移建。”(見《襄陽縣誌.祠祀(明襄王崇慰先賢疏)》)
明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朱厚照批准建廟,並御賜廟額“忠武”。
明嘉靖乙酉年(公元1525年)正德進士徐鹹任襄陽知府,到隆中拜謁諸葛亮故居,看到武侯祠“湫隘傾祀”(低窪狹小,房屋傾斜),“矚目為之愀然(愴)”遂與監察史王秀共同發起重修諸葛武祠。(見明·鄭傑《重修諸葛武侯祠記》)。
明嘉靖八年(1529),中憲大夫,都察院協院事左僉都御史李禎重修武侯祠,併購祠產,增建房層,立《重修碑記》一塊,記載了隆中遭襄簡王破壞以後的情況。碑陰刻諸葛亮畫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諸葛亮畫像。
明嘉靖十九年(1540)隆中立草廬碑,當時的著名書法家江匯題字,正面書“草廬”,背面題“龍卧處”。此碑現保存完好。
明崇禎十六年(1643),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克襄陽,改襄陽為襄京,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稱新順王。起義軍殺藩王,同時挖掘那個迷信風水毀壞諸葛亮故居的襄簡王墳墓,為隆中原貌的恢復創造了條件。
康熙三十八年(1699),鄖襄觀察使蔣興芑重修隆中武侯祠。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明末起義軍搗毀藩陵基礎上重建武侯祠廟;並在草廬原址立草廬亭。
雍正七年(1729年)襄陽府事尹會一重修隆中武侯祠。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憲大夫、湖北分守安襄鄖道兼理水利事務李敏學重修隆中武侯祠。
光緒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廣總督裕祿和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隆中武侯祠,另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中正到訪隆中,舉行祭祀儀式並拔款維修古蹟,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銅鼓台等並立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對祠、三顧堂、野雲庵、三義殿進行維修,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
1964年郭沫若為隆中題詞:“諸葛隱居隆中時,躬耕自食,足與陶淵明先後媲美。然陶令隱逸終身,而武侯則以功業自見,蓋時會使然。苟陶令際遇風雲,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實現於世。如武侯終身隱逸緻力於詩,諒亦不遜於陶令也”。
1965年董必武為隆中題詞:“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蹟永清幽”。
1987年,重建了隆中書院,修復了諸葛草廬。胡耀邦李先念趙紫陽李鵬、萬里、薄一波姚依林、方毅、陸定一等先後遊覽隆中,並留名、題詞或撰寫楹聯。
1990年3月15日,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大型文獻性工具書《中國歷史地圖集》主編譚其驤先生為隆中題詞:“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郡鄧縣之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鄧縣,此後隆中遂屬襄陽。”
1994年1月10日,國務院“國函〔1994〕4號”文件公佈隆中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國發〔1996〕47號”文件,公佈隆中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9年12月31日,湖北省襄陽市古隆中景區確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1] 

古隆中諸葛故宅

兩晉南北朝時期,襄陽隆中諸葛亮故宅做為孔明躬耕隴畝之地,劉備三顧茅廬之地就已經載入史冊。
晉永興年間(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鎮南將軍劉弘到隆中憑弔諸葛故宅,並命參軍李興作《諸葛亮故宅銘》成為隆中第一篇紀念諸葛亮的碑記。東晉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撰寫了一篇《諸葛亮故宅銘》。此時隆中已有紀念諸葛之祠堂。
南北朝劉宋歷史學家裴松之注《三國志》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表明諸葛亮躬耕隴畝之地就是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南陽鄧縣隆中諸葛亮家。這是正史明確承認的躬耕之地。
南北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雲: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後六十餘年,永平之五年,習鑿齒又為其宅銘焉。”諸葛亮故宅在漢水以南,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地。
南北朝劉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盛弘之撰《荊州記》載:“襄陽西北十許裏,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今湖北襄陽隆中)。”又載:“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避暑台。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為樂山。”諸葛亮一家離開隆中後,曾有一户姓董人家在草廬住過,因“家殄衰亡,後人不敢復憩焉”。

古隆中史料記載

梁武帝普通四年至中大通二年(公元523年―530年),鮑至撰《南雍州記》中,記載他目睹“隆中諸葛亮故宅”,“今宅院見在”,及宅院“有舊井一,今涸無水”。鮑至還記載“齊建武(公元494年―498年)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
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7年),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李景讓維修隆中祠,並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南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載:“唐蜀丞相諸葛公碑,大中三年(應為大中十年――引者注)李景讓撰,今在隆中。”)唐光化五年(公元900年)封諸葛孔明為武靈王,立改封諸葛亮武侯靈王廟碑,《輿地碑記目》記載:碑今在隆中。”
五代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隆中武靈王學業堂竣工,並刻碑紀其事。碑文由天福間襄州節度使安從進的觀察判官李光圖撰寫。《復齋碑錄》載:“《卧龍山武靈王學業堂記》,李光圖撰,正書,無名氏篆額。天福三年七月記”。(《輿地紀勝》記載)

古隆中關聯詩篇

晉永興年間(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鎮南將軍劉弘到隆中憑弔諸葛故宅,並命參軍李興作《諸葛亮故宅銘》成為隆中第一篇紀念諸葛亮的碑記。
東晉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撰寫了一篇《諸葛亮故宅銘》。此時隆中已有紀念諸葛之祠堂。
東晉習鑿齒
達人有作,振此頹風,雕薄蔚採,鴟闌惟豐。義範蒼生,道格時雍。自昔爰止,於焉龍盤。
躬耕西畝,永嘯東巒,跡逸中林,神凝巖端。罔窺其奧,誰測斯歡?堂堂偉匠,婉翮陽朝。
傾巖搜寶,高羅九霄。慶雲集矣,鸞駕三招。
南北朝蕭梁詩人沈炯回鄉途中路過隆中,在《歸魂賦》中寫到:“歷沔漢之逶迤,及楚郡之參差。望隆中之大宅,映峴首之沈碑。”
唐代詩人崔道融在湖北遊歷時去隆中祭拜諸葛亮,寫下《過隆中》一詩:“玄德蒼黃起卧龍,鼎分天下一言中。可憐蜀國關張後,不見商量徐庶功。 ”
唐代文學家楊炯在詩《廣溪峽》中寫到:“漢氏昔雲季,中原爭逐鹿。天下有英雄,襄陽有龍伏。”
唐代詩人李頎在詩《送皇甫曾遊襄陽山水兼謁韋太守》中寫到:“峴山枕襄陽,滔滔江漢長。山深卧龍宅,水淨斬蛟鄉。”
唐代詩人張九齡的《登襄陽峴山》雲:“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圖猶寂寞,嘉會亦蹉跎。宛宛樊城岸,悠悠漢水波。逶迤春日遠,感寄客情多。”
北宋司馬光和始平公郡齋偶書二首》雲:“武侯暫為蒼生起,長憶隆中卧舊廬。”
北宋大文豪蘇軾去開封路過隆中,寫下《隆中》詩:“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遊故里,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空餘蜿蜒跡,使我寒涕垂。”
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襄陽為官時到隆中祭拜時,寫下《隆中》詩:“志士固有待,顯默非苟然。孔明方微時,息駕隆中田。出身感三顧,魚水相後先。開跡在庸蜀,欲正九鼎遷。垂成中興業,復漢臨秦川。平生許與際,獨比管樂賢。人材品目異,自得豈虛傳。”
北宋詩人張耒雜詠三首》雲:“隆中卧龍公,平昔事耕釣。無言顧同儕,高視獨長嘯。彼寧惜開口,顧爾非同調。何事逢玄德,曹孫一言料。”
北宋宋庠《孔明》雲:“漢家亂無象,賢才戢鱗翼。武侯霸王器,隆中事耕殖。堂堂劉豫州,介紹徐元直。一聞卧龍譽,三駕荒廬側。士為知己用,陳辭薄霄極。説吳若轉丸,抗魏猶卷席。談笑馭關張,從容羈梁益。持邦二紀餘,君臣絕織隙。浮埃蔽穹壤,大節淪金石。梁甫不復聞,懷賢涕沾臆。”
北宋程顥子直示以新詩一軸偶為四韻奉謝》雲:“治劇君能佚,居閒我更慵。自惟降藻麗,不解斷舂容。寡和知高唱,深情見古風。靜吟梁甫意,真似卧隆中。”
南宋韓淲題隆中圖》雲:“何意求聞達,偶逢劉豫州。隆中三顧處,抱膝也風流。”
南宋於石《述懷》雲:“孔明卧隆中,世事若不聞。草廬兩三策,大義固已明。陶潛晉處士,束帶恥屈身。浩然歸去來,把酒惟長吟。潛魚遊深淵,好鳥鳴高林。是以古君子,出處各有心。”
南宋楊萬里送丘宗卿帥蜀三首》雲:“人似隆中漢卧龍,韻如江左晉諸公。四川全國牙旗底,萬里長江羽扇中。玉壘頓清開宿霧,雪山增重起秋風。近來廊廟多西帥,出相誰言只在東。”
南宋朱熹《次彥輔卧龍作》雲:“瀑水源何處,高疑雲漢通。瀉時垂練直,落處古潭空。客寄詩能好,龍蟠意自雄。知君來峴首,為我説隆中。”
南宋陸游感舊》雲:“凜凜隆中相,臨戎遂不還。塵埃出師表,草棘定軍山。壯氣河潼外,雄名管樂間。登堂拜遺像,千載媿吾顏。”
詠史》雲:“夜雨燈前感慨深,為邦一士重千金。風雲未展康時略,天地能知許國心。劍忽拄頤都將相,帽曾壓耳隱山林。英雄自古常如此,君看隆中梁甫吟!”
晨起至參倚齋示子聿》雲:“似仙猶火食,比古未巢居。老子麤全節,小兒能着書。下簾留乳燕,投飯出潛魚。幸好隆中客,無為起草廬。”
讀史有感》雲:“英雄自古埋秋草,世上兒童共笑狂。射賊曾飛白羽箭,閉門空枕綠沉槍。隆中高卧人千載,易水悲歌淚數行。讀盡青編窗日晚,一尊聊復吊興亡。”
暮歸馬上作》雲:“石筍街頭日落時,銅壺閣上角聲悲。不辭與世終難合,惟恨無人粗見知。寶馬俊遊春浩蕩,江樓豪飲夜淋漓。醉來剩欲吟梁父,千古隆中可與期。”
新治火閣》雲:“老子今朝喜有餘,房櫳新畢得安居。爐紅氈暖不出户,木落窗明常讀書。浮蟻撇嘗人散後,蹲鴟煨熟雪飛初。頹然自適還終日,殊勝隆中卧草廬。”
夜讀兵書》雲:“八月風雨夕,千載孫吳書。老病雖憊甚,壯氣頗有餘。長纓果可請,上馬不躊躇,豈惟鏖臮蘭,直欲封狼居。萬乘久巡狩,兩京盡丘墟;此責在臣子,憂愧何時攄?南鄭築壇場,隆中顧草廬;邂逅未可知,旄頭方掃除。”
南宋姜特立賦張舍人抱嘯堂五首》雲:“長身躕躕萬夫雄,抵掌燕然立駿功。韜略故家傳圯上,行藏高志似隆中。”
南宋張孝祥水調歌頭·隆中三顧客》雲:“隆中三顧客,圯上一編書。英雄當日感會,餘事了寰區。千載神交二子,一笑眇然茲世。卻願駕柴車。長憶淮南岸,耕釣混樵漁。
忽扁舟,凌駭浪,到三吳。綸巾羽扇容與,爭看列仙儒。不為蓴鱸笠澤,便掛衣冠神武,此興渺江湖。舉酒對明月,高曳九霞裾。”
南宋文天祥有感》雲:“平生心事付悠悠,風雨燕南老楚囚。故舊相思空萬里,妻孥不見滿三秋。絕憐諸葛隆中意,羸得子長天下游。一死皎然無復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金代李獻能《送王飛伯歸陽翟》雲:“故舊相望似曉星,平生懷抱向君傾。朱絲不入秦箏耳,綵鳳終儀韶濩聲。三楚迢迢動離思,九山落落助高情。一㕓擬就隆中卧,要子同躬隴上耕。” [3] 
金代趙秉文《涿郡先主廟二首 其二》雲:“當時五丈桑,牆頭搖羽葆。草木尚有情,人心不如草。緬懷車蓋翁,三顧隆中老。乾坤一草廬,鼎足事已了。艱危奉命際,流涕出師表。一時會風雲,千古事蘋藻。野農復何知,尚説官家好。筳卜傳神語,瓦釜薦行潦。瀘水耕餘村,范陽行處道。天留西日遲,地狹東風早。風霜慘燕雁,歲月愁蜀鳥。亦復梁父吟,塵埃驚潦倒。” [4] 
金末元初李俊民《襄陽詠史 其十二隆中》雲:“一朝師出震關東,料敵曹吳幾日功。未畢將軍天下計,乾坤容易老英雄。” [5] 
元代許有壬《卧龍圖》雲:“能辦人間大有年,九淵誰遣抱珠眠。等閒莫似隆中起,雨得西南蕞爾天。”
元代劉因《郭氏家山圖》雲:“鹿門煙影接隆中,翁媪通家社酒紅。只有山童最神駿,舊曾牀下拜龐公。”
元代安熙《病中齋居雜詩次和仲韻 其四》雲:“ 故人南郡去,髙隠近隆中。雅志希前哲,深慚接下風。
踈狂聊自適,衰懶欲誰同。且莫鯨吞慣,牀頭酒易空。”
元代楊仲玉《懷諸葛武侯》雲:“諸葛風流舉世希,綸巾羽扇凱歌歸。將軍倘遂明農願,依舊隆中一布衣。” [6] 
明代高啓《讀史十首 王猛》雲:“軍門被褐異隆中,抱策歸秦竟事戎。猶喜遺言真有識,不教胡馬向江東。” [7] 
明代劉基沁園春·萬里封侯》雲:“萬里封侯,八珍鼎食,何如故鄉。奈狐狸夜嘯,腥風滿地,蛟螭晝舞,平陸沉江。中澤哀鴻,苞荊隼鴇,軟盡平生鐵石腸。憑欄看,但云霓明滅,煙草蒼茫。”
明代楊基《感懷(十四首)》雲:“鄧禹南陽來,仗策歸光武。孔明卧隆中,不即事先主。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孫曹與更始,未可同日語。向非昭烈賢,三顧猶未許。君子當識時,守身如處女。” [8] 
明代方孝孺《次王仲縉感懷韻十首兼呈張廷壁 其四》雲:“隆中有一士,卓然古天民。長嘯六合間,草昧思經綸。寸心如白日,可破萬古昏。所遇雖不諧,餘輝尚燉燉。使逢高光主,禮樂寧沉湮。惜其遺書亡,大志人罕聞。如何徇利子,於道不知真。卑卑章句中,徼祿求潤身。可貴不在位,可賤不在貧。無取一時好,當作千載人。” [9] 
明代王世貞《曾子澄談禪轉甚而自詑其詩工且時時露壯心賦此》雲:“投杼當年似愛公,絲綸卻卷向隆中。生來燕頷誇飛將,老去牛頭事懶融。百鍊雄心猶未死,五言新句傍誰工。莫嫌行徑山人別,僅曉人間色是空。” [10] 
明代張煌言書懷(壬辰)》雲:“一劍橫磨近十霜,端然搔首看天狼。勳名幾誤乘槎客,意氣全輕執戟郎。圯上書傳失絳灌,隆中策定起高光。山河縱破人猶在,試把興亡細較量。”
明代楊士奇《題孫僉事雲山圖 其二》雲:“山光雲彩淨無塵,徃徃衡茅着隠淪。萬一隆中有王佐,時停四牡一諮詢。” [11] 
明代楊慎《六州歌頭·吊諸葛》雲:“伏龍高卧,三顧起隆中。割宇宙,分星宿,借江東,祝東風。端坐舌戰徂公。激公瑾,連子敬,呼翼德,揮白羽,楚江紅。烏韻驚飛,虎踞蠶叢地,炎焰重融。吞吳遺恨在,受詔永安宮。盡悴蒼穹。鑑孤忠。念行營草出師表,心匪石,氣凌虹。歲去志,年馳意,早成翁。目斷鹹潼。出五丈,屯千井,旗正正,鼓鼕鼕。天亡漢,將星隕,卯金終。巾幗食槽司馬,生魄走、死壘遺弓。遣行人到此,千古氣填胸。多少英雄。” [12] 
明代林光《隆中謁諸葛武侯》雲:“君臣天地本難逃,誰道先生睡不牢。三顧江山增感慨,千年祠宇肅焄蒿。歡同魚水知猶淺,跡比蕭曹識更高。運去營中星忽殞,未降心醉幾英豪。” [13] 
明代林光《隆中武侯廟揭扁二首 其二》雲:“卧龍跡滅可如何,棲廟山陽有此窩。華扁卻從天上賜,窮碑留待意中磨。貪賢禮憶三回顧,旌德詩從萬口歌。千古隆中千古祀,大明恩典實蒙多。” [14] 
明代夏原吉《挽少師姚公廣孝三首 其一》雲:“早負經綸濟世才,翩然杖錫謁金台。孔明原自隆中起,仲晦都傳薊北來。翊贊聖明清宇宙,吹噓賢俊出塵埃。功成特拜三孤命,烈烈聲光際上台。” [15] 
明代蔣燦題杜少陵像》雲:“誰貌杜陵老,憂懷筆底傳。雕殘悲瘦馬,慷慨拜啼鵑。作客依江閣,浮家寄楚船。高才同濩落,千古有青蓮。大雅長往矣,遺容後代看。萬間思廣廈,一諫失微官。抗志隆中對,飢驅蜀道難。蕭騷兩鬢白,應為憶長安。”
清代趙宏恩隆中題武侯祠》雲:“漢季羣奸探赤符,慨吟梁父獨扶孤。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泣鬼文成何有魏,霣星人去失吞吳。刼灰不冷英雄氣,襄水忠魂曉夜呼。”
清代淩如焕題隆中草廬次韻》雲:“百戰塵銷赤帝符,乾坤草草一廬孤。誰知枕石潄流窟,幻作雲龍風虎圖。漳水銅台雄鄴下,石城金鎖壯勾吳。千秋那復階前拜,日落空林剩鳥呼。”
清代劉墉讀三國志二首和韻》雲:“虎據中原志不休,要將水戲斷江流。早知天下有劉備,更嘆生兒如仲謀。局作三分鷸蚌利,才逢十倍子孫憂。當年狼顧相猜否,韜晦能深免借頭。猇亭萬炬蜀江干,痛憤關張圯將壇。欲補東隅收敗局,蹔因左次駐鳴鑾。隆中策已勞三顧,函谷封難效一丸。亦有吞吳遺恨否,忍聞子墨歃銅盤。”
清代張之洞《韓信》雲:“旗鼓堂堂下井陘,憐君智略獨知兵。登壇豈減隆中對,齒劍方思走狗烹。長樂殿前鍾未歇,南昌亭上月空明。江東道覆隋王頍,不獨傷心有蒯生。” [16] 
清代丘逢甲《秋懷次前韻 其二》雲:“東去遼城鶴不歸,南來汾水雁猶飛。玄黃殘血三靈哭,蒼白浮雲萬念違。入世功名貂尾賤,過江風物蟹螯肥。干戈滿地吟梁父,未合隆中老布衣。” [17] 
清代李希聖《酬樊按察見贈 其二》雲:“六郡黃圖接武威,極知邊日少光輝。愁中歲月堂堂去,亂後山川漸漸非。浮海黨人公論在,過江名士輩行稀。安危要仗隆中策,白羽終煩更一揮。” [18] 
近現代胡繩《隆中》雲:“茅廬有志平天下,不是無心出岫雲。若使循常事耕稼,焉能倉卒説三分。” [19] 
近現代郁達夫《離亂雜詩十一首 其十一》雲:“千里馳驅自覺痴,苦無靈藥慰相思。歸來海角求凰日,卻似隆中抱膝時。一死何難仇未復,百身可贖我奚辭。會當立馬扶桑頂,掃穴犁庭再誓師。” [20] 

古隆中重建武侯祠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襲封襄陽王的簡王朱見淑,羨慕隆中山水佳奇,看中隆中的好風水,選擇隆中作為自己的墓地。他上奏皇帝,把隆中封為“藩陵”,把隆中山改為座山,與隆中山隔谷相對的山定名為面山,偏東的山定名為旗山,用以襯托作為藩陵的座山。他毀掉諸葛草廬,在隆中山左臂另建草廬。遷走隆中書院,封山驅民,大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築,特別是兩晉以迄唐宋時期的碑刻石銘,破壞殆盡,蕩然無存。這是諸葛亮離開隆中後1200多年來隆中遭到的最大浩劫。朱見淑死後,他的庶二子、光化王朱暫理襄陽府事。朱和襄陽府左長史林光請於朝,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
並上秦皇帝説:“隆中亮廟歷唐、宋、元皆知崇奉,實非異端淫祠之比”,“先年,簡王慕隆中山佳奇,擇為塋地,後人不能體王之意,將諸葛亮祠遷一于山之左臂。地既非宜,廟且陋小,神獲不安,人未蒙福。隆中東去數十步,山 有一窪,欲將亮廟移建。”(見《襄陽縣誌.祠祀(明襄王崇慰先賢疏)》)
明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朱厚照批准建廟,並御賜廟額“忠武”。
明嘉靖乙酉年(公元1525年)正德進士徐鹹任襄陽知府,到隆中拜謁諸葛亮故居,看到武侯祠“湫隘傾祀”(低窪狹小,房屋傾斜),“矚目為之愀然(愴)”遂與監察史王秀共同發起重修諸葛武祠。(見明·鄭傑《重修諸葛武侯祠記》)。
明萬曆二十年(1529),中憲大夫、都察院協院事左僉都御史李禎重修武侯祠,併購祠產,增建房層,立《重修碑記》一塊,記載了隆中遭襄簡王破壞以後的情況。碑陰刻諸葛亮畫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諸葛亮畫像。
明嘉靖十九年(1540)隆中立草廬碑,當時的著名書法家江匯題字,正面書“草廬”,背面題“龍卧處”。此碑現保存完好。
明崇禎十六年(1643),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克襄陽,改襄陽為襄京,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稱新順王。起義軍殺藩王,同時挖掘那個迷信風水毀壞諸葛亮故居的襄簡王墳墓,為隆中原貌的恢復創造了條件。
康熙三十八年(1699),鄖襄觀察使蔣興芑重修隆中武侯祠。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明末起義軍搗毀藩陵基礎上重建武侯祠廟;並在草廬原址立草廬亭。

古隆中卧龍遺址

雍正七年(1729年)襄陽府事尹會一重修隆中武侯祠。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憲大夫、湖北分守安襄鄖道兼理水利事務李敏學重修隆中武侯祠。
光緒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廣總督裕祿和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隆中武侯祠,另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中正到訪隆中,舉行祭祀儀式並拔款維修古蹟,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銅鼓台等並立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對祠、三顧堂、野雲庵、三義殿進行維修,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
卧龍遺址 卧龍遺址
1964年郭沫若為隆中題詞:“諸葛隱居隆中時,躬耕自食,足與陶淵明先後媲美。然陶令隱逸終身,而武侯則以功業自見,蓋時會使然。苟陶令際遇風雲,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實現於世。如武侯終身隱逸緻力於詩,諒亦不遜於陶令也”。
1965年董必武為隆中題詞:“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蹟永清幽”。
1987年,重建了隆中書院,修復了諸葛草廬。胡耀邦、李先念、趙紫陽、李鵬、萬里、薄一波、姚依林、方毅、陸定一等先後遊覽隆中,並留名、題詞或撰寫楹聯。
1990年3月15日,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大型文獻性工具書《中國歷史地圖集》主編譚其驤先生為隆中題詞:“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郡鄧縣之隆中,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鄧縣,此後隆中遂屬襄陽。”
1994年1月10日,國務院“國函〔1994〕4號”文件公佈隆中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國發〔1996〕47號”文件,公佈隆中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被評為中國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1] 
2020年1月7日,被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古隆中古蹟探幽

古隆中 古隆中
古隆中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在鄂西北襄陽市與南漳谷城交界處,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鏡莊承恩寺七里山鶴子川等五大景區。主景區古隆中位於襄陽城西十三公里處,自然景色優美,人文景觀豐富。
古隆中形成文物風景旅遊區由來已久,其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山聳翠,東山亙綿,旗山旋峙。已經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巖抱膝石
古隆中
古隆中(9張)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又先後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又新建了“千古名相諸葛亮彩塑展”、上山滑道和山頂標誌性建築——騰龍閣,漢文化景區、龍泉居等既可賞景、又能旅居的旅遊風景點,進一步完善了景區旅遊服務功能,豐富了文化景觀,擴大了景區容量。古隆中形成了一個融觀瞻、度假修養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羣山環抱、松柏參天,景色頗為優美。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點諸葛草廬、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橋、六角井、觀星台等。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1月7日,被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現古隆中景區與原隆中植物園合併,並新修建草廬劇場,上演大型實景演出《草廬諸葛亮》。2017年5月27日,新修建的古隆中游客中心對外啓用,新遊客中心位於新303省道旁。
古隆中風光3
古隆中風光3(10張)
亦稱牌樓,為昔時 旌 表所謂忠貞之紀念建築。襄陽“古隆中”牌坊亦屬此列,為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
“古隆中”石牌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其建造材料為青石開榫組裝而成,依外觀形式為柱不出頭有樓,四柱三牌樓式。“古隆中”牌坊寬三間,中為中間,兩旁為次間,四柱腳深埋土中,四周出土處鋪地平石,柱前後及旁,以十個紋頭砷石支撐。牌坊定盤枋鬥口架正昂板,兩正昂間置花板,並雕流空花紋,以為裝飾。正昂上平鋪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發戧,戧角作鴿尾形。牌坊脊板兩端並飾魚龍吻,中央置火焰珠。
古隆中 古隆中
“古隆中” 牌坊中間上、下枋以“古隆中”字碑分隔,上、下枋面浮雕漁樵耕讀及二龍戲珠,兩邊門柱正面上雕刻“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作者陳維周,清安襄隕荊兵備使者。此聯摘自杜甫《蜀相》詩,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拜謁了成都武侯祠,時值國家多難,杜甫在政治上遭到打擊,他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對聯在此表述了公元207年,劉備為了興復漢室,三顧草廬以求天下大計。諸葛亮感激劉備三顧之恩,輔佐劉備開創蜀漢基業,匡濟劉禪鞏固、發展蜀漢大業,表現了老臣諸葛亮一片忠心。在牌坊背面的字碑上刻着“三代下一人”,作者陳維周此匾所題鎮雄為地名,當屬雲南所轄,後學是歉詞,意即後輩學生。匾額高度稱頌諸葛亮是夏、商、周以後的第一人傑。門柱上雕刻“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作者陳維周,此聯選自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公元766年)初夏到菱洲(今四川奉節)期間寫的《詠懷古蹟五首》之五中的詩句。對聯在此稱頌諸葛亮的文韜武略與伊尹(商湯佐臣)、呂尚(周代齊國始祖,俗稱姜太公)不相上下,指揮調度從容鎮定連蕭何(西漢第一任臣相)、曹參(西漢大臣,曾任齊相9年,後繼蕭何為漢惠帝臣相)與之相比都顯得遜色。“古隆中”牌坊次間上、下枋雕雙鳳朝日、鹿鶴同壽、麒麟送子、赤虎朋壽等浮雕,中間字碑雕刻“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此聯出自諸葛亮《誡子書》,意為恬靜寡慾,志向才能明確;安寧清靜,目標方可遠大,苦學積才,明志致遠,這一格言至今還讓我們領悟。當年正氣扶元氣;萬世人心仰赤心。 ——靜軒題武侯祠三義殿 靜軒,襄陽人,在書法、美術、文學、歷史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偏廳“三義殿”門側楹柱。元氣:中國哲學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言毒》:“萬物之生,皆稟元氣”。這裏借喻漢統。
古隆中 古隆中
空山蘋藻思靈澤;故國松楸夢惠陵。 ——佚名題武侯祠
古隆中 古隆中
抱膝夢迴梁父吟;鞠躬淚灑老臣心。 ——襄陽王樹人題武侯祠 抱膝:《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略》:亮“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吟”。宋劉光祖《祭諸葛丞相文》:“究厥抱膝,伊呂比縱”。
三顧草廬知節操;兩出師表見精忠。 ——襄陽王樹人題武侯祠 節操、氣節、操守。左思《詠史》:“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羣”。聯句意為:三顧方知亮氣節,兩表反映臣忠心。
岡枕南陽,依舊田園談泊;統開西蜀,尚留遺像清高。 ——佚名題武侯祠 這副對聯是建築武侯祠時嵌入大殿正門兩側的。南陽:南陽郡,東漢屬郡之一,時轄37縣,郡治宛(今河南南陽市)。隆中當屬南陽郡鄧縣所轄,故稱。
大猷是經,謀國早讀隆中對;談泊明志,慕公好為梁父吟。 ——襄陽縣政府地方財務委員會題武侯祠 此聯落款署有“重修諸葛武侯祠落成紀念,襄陽縣政府地方財務委員會謹志”。大猷:道術,法則。鄭玄箋:“猷,道也”。《書經·周宦》:“若昔大猷,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經:被推為典範的著作或宗教典籍。
古隆中 古隆中
兩表一對,鞠躬盡瘁酬三顧;鼎足六出,威德鹹孚足千秋。 ——曹立庵題武侯祠 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楹柱。兩表:前、後《出師表》。一對:《隆中對》。酬:酬謝。鼎足:比喻三分鼎峙,猶如鼎之三足。《史記·淮陰侯列傳》:“天下三分,鼎足而居”。孚:為人信服。《左傳·莊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隆中山育英才,英才弼國家;武侯祠敬先賢,先賢作楷模。 ——佚名題武侯祠
滄海正橫流,策筆敢忘天下計;雲霄一羽毛,耕桑長見古人心。 ——徐源泉題武侯祠 徐源泉,湖北黃岡人,生活於民國時期。此聯落款“癸酉季夏重建武侯祠落成。黃岡徐源泉”橫流:海水四處奔放,這裏比喻政治混亂,社會動盪不安。雲霄一羽毛:指鸞鳳。這裏稱諸葛亮的才幹和品德於萬古的歷史長河中像在高空中飛翔的鸞鳳。見:顯現。
畫三分、燒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氣周瑜、辱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 ——李雲題武侯祠 此聯刻木懸掛於正廳兩側楹柱上,落款署有“民國甲戊孟秋,黃岡李雲題”。畫:謀劃,預定。三分:天下三分。博望:古縣名,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南方城西南。祁山:在甘肅祁縣東,漢代在西漢水北岸築城,即今祁山堡,為軍事必爭之地。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周瑜:三國時吳國名將,曾助孫策創立孫吳政權,後輔孫權。司馬:司馬懿,魏大臣,多智謀,善權變,數與諸葛亮戰。《晉書·宣帝紀》:“亮數挑戰,帝(司馬懿)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孟獲:三國時彝族首領之一。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他被七擒七縱,心悦誠服。後仕蜀。
草廬三顧,鼎足三分,不朽當年三義;君臣一德,兄弟一心,無雙後漢一人。 ——靜軒題武侯祠三義殿 此聯落款署有“辛酉冬,靜軒書”。朽:磨滅、消失。三義: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德:德操。聯中稱諸葛亮是無雙的國士。
使先帝不三顧茅廬,笑布衣賤當如我;若後主可終承社稷,想巴蜀樂亦如人。 ——白雉山題武侯祠
江主席題詞“古隆中諸葛亮故居” 江主席題詞“古隆中諸葛亮故居”
才須學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讀本始;法以威之,親賢臣而遠小人,紀綱當先。 ——方濱生題武侯祠 方濱生,書法家。工作於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注)“才須學”句出於諸葛亮《誡子書》。布衣:平民。《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耄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而已,古命曰布衣。”卿相:古代高級官吏。“法以威之”語源於《答法正書》。“親賢臣而遠小人”則隱於《出師表》。紀綱:法制,倫常。《禮記·樂記》:“紀綱既正,天下大定”。
出處媲耕莘,寄命託孤,卓爾卧龍誠國士;忠勤昭伐魏,大星遽隕,咄哉司馬嘆奇才。 ——堯城題武侯祠 堯城,清道光年間均州知州。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楹柱上。落款署有“道光戊申仲春月,知均州事仁和縣堯城敬題”。出處,進退。《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耕莘,同“莘野”。《孟子·萬章》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此處將諸葛亮比之於伊尹。
漢室溯臣勞,當運際扶危,合讓先生出頭地;蜀都崇廟祀,幸恩承秉臬,更從遺像仰擎天。 ——白英祥題武侯祠 白英祥,清同治年間(1862-1875)四川按察使(管司法的官員),湖北安襄鄖荊兵備道長(在安襄鄖荊設立的整飭兵備的道員)。此聯書於已巳春三月,即同治八年(1869)。漢室:蜀漢王室。溯:追溯。運:運數。際:適逢其時。合:應當。出頭地:高人一頭。蜀都:蜀漢都城成都。廟祀:祭祀。恩:有幸蒙恩。承:擔任;秉:執掌。臬:臬司(清代一省之察省官)。擎天:喻擔負重任。
鹿門學道,跪牀下,不恥下問,方得一聲聰慧;西蜀施政,坐府中,非慎不斷,才使八方肅靜。 ——佚名題武侯祠
此邦是南北咽喉,籌策定孫劉,畢竟不無遺恨;今日又河山板蕩,馳驅遍荊楚,何從更覓先生。 ——陶繼侃題武侯祠 陶繼侃,民國年間黃岡人。此邦:指襄陽一帶。板蕩:《詩·大雅》有《板》、《蕩》二篇,皆吟周厲王的無道,後指政局混亂,社會動盪不寧。《五嶽祠盟記》:“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馳驅:策馬疾馳,引申為戰爭中的瀰漫烽火。荊楚:兩湖一帶。
誰謂將略非其所長?當時予智矜才,終遜此一生謹慎;可惜天心未曾厭亂,至今知人論世,豈徒傳兩表文章。 ——楊霈題武侯祠 楊霈,字慰農,清末曾任湖廣總督。
行藏以道、出處因時,使無三顧頻煩,亦以水鏡鹿門甘心肥遁;成敗論人、古今同慨,似此全才難得,尚有子由承祚刻意譏評。 ——張曜孫題武侯祠
古隆中 古隆中
布衣吟嘯足千秋,草菴頻顧,收起潛龍,蜀承相盡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勳名惟兩代,漢祚初終,霄沉羽鶴,杜少陵酸心嘔血,有由來哉。 ——吳耀鬥題武侯祠 吳耀鬥,清光緒年間潯陽(今江西九江一帶)文人。此聯落款中署“光緒七年三月之吉,當陽吳耀鬥謹識”。吟嘯:指諸葛亮抱膝長吟,好為《梁父吟》一事。潛龍:舊時常喻有大德而未被世用的人,這裏借喻諸葛亮。竹帛:竹簡、帛書,古代供書寫之用。許慎《説文解字》:“著於竹帛謂之書。” 這裏指史冊。《呂氏春秋·情慾》:“故使莊王功跡著乎竹帛,傳乎後世。”祚:運祚歷數。霄沉羽鶴:比喻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沒有取得最後的成功。酸心嘔血:比喻心情沉痛。杜甫(即杜少陵)《謁先主廟》:“雜耕心未已,嘔血事酸心。”
少年時,失雙親,流寓襄陽苦讀;青年時,交流士林,躬耕隴畝;受任時,內困外亂,國中驚擾;託孤時,一身國任,君主誠信;臨終時,巧安排,死而後已;新野時,燒博望,取信關張眾服;赤壁時,出使東吳,運籌帷幄;聯川時,東念北顧,天下知曉;南片時,七擒夷酋,孟獲悦服;北伐時,任指揮,鞠躬盡瘁。 ——佚名題武侯祠

古隆中建築代表

古隆中三顧堂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的紀念堂。其外澤清荷香,茂林修竹。傳説,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拴馬的古柏至今聳立門前。其內金匾銀對,古碑林立,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和書法藝術研究價值。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遊俊題三顧堂 此聯刻木懸掛於三顧堂內。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佚名題三顧堂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王任重題三顧堂 王任重,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此聯作者於1984年4月,為“諸葛故居題”。八陣圖:古戰場上的一種佈陣方法和戰術,其中孕育着許多神秘色彩。諸葛亮運用八陣圖一事,在史籍中有載,後人考其遺蹟有3處:一是陝西勉縣東南諸葛亮墓東;二是在四川奉節縣南江邊;三是在四川新都縣北30裏牟彌鎮。
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勝蹟永清幽。 ——董必武題三顧堂 此聯作者於1965年1月所題,上聯集用杜甫詩句,下聯自擬以對。
往時文采動人主;萬古雲霄一羽毛。 ——朱佑保題三顧堂 。
古隆中風光2
古隆中風光2(16張)
問鼎三分三顧地;出師兩表兩朝心。 ——閻鈞江題三顧堂 。
智謀隆中對,三分天下;壯烈出師表,一片丹心。 ——陸定一題三顧堂 此聯落款為“一九八二年四月,陸定一為諸葛故居”題。陸定一,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丹心:赤心,忠心。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982年4月,陸定一同志視察隆中,當步入三顧堂內廊時,走到《隆中對》、《出師表》兩石碑前,駐足凝視,有感而作此聯。
兩表一對,鞠躬盡瘁酬三顧;鼎足六出,威德鹹孚足千秋。 ——曹立庵題三顧堂 此聯落款署有“壬戌歲之初夏,曹立庵書於襄陽古城”。
風雪歷三番,欲致高賢甘折節;江山謀一統,願撐危局藉酬知, ——吳丈蜀題三顧堂
鳳凰台棲鳳凰,鳳凰行影何在?三顧堂紀三顧,三顧遺蹟尚存。 ——佚名題三顧堂
隆中對、出師表,壯志未遂,長使英雄淚;三顧堂、梁父吟,遺址尚在,想見古人心。 ——沈鵬題三顧堂 此聯落款署有“沈鵬壬戌端午後三日客次襄陽,為隆中諸葛武侯故居書”。遂:成功。《禮記·月令》:“仲秋之月百事乃遂”。古人心:古聖人的思想。
與孟德同時,先後相漢,而行誼判若霄壤,大節凜孤忠,孟德能無死悔;為仲達所畏,進退視蜀,倘將星不隕渭濱,王師捷六出,仲達焉得生還。 ——楊鐸題三顧堂 此聯落款署有“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夏口楊鐸拜撰”。楊鐸,夏口(今屬武漢)人,生活於民國時期。孟德:曹操,字孟德,東漢建安時任丞相。行誼:品行、道誼,誼同義。霄壤:天上、地下。仲達:司馬懿,字仲達。六出:指諸葛亮六出祁山。

古隆中卧龍深處

卧龍深處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是諸葛亮和他的親朋密友聚會暢懷處所。這裏隆山懷抱,松鶴常鳴,庭園幽深清靜。其內龐德公、黃承彥、龐統、少年諸葛亮等名人志士的塑像栩栩如生。兩旁迴廊裏鑲嵌着8塊蒼勁有力的石碑,一塊飽經風霜的清雍正七年重修記事碑,傲然挺立在庭園中央。
楚國離騷興廢鑑;南州多土棟樑才。 ——李國平書卧龍深處 李國平,數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武漢大學教授。此聯落款處署有“甲子冬十月,李國平並書”。興廢:興旺與衰敗。鑑:借鑑。《新唐書·魏徵傳》:“以古為鑑,可以見興替。”南州:荊州。
文章兩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 ——李爾重題卧龍深處.李爾重,作家,原湖北省顧問委員會委員。李於1984年6月遊襄陽武侯祠,為卧龍深處景點撰書此題意聯。兩司馬:指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兩人在文學上造詣很深。經濟:經世濟民,治國安民。杜甫《水上遣懷》:“古來經世才,何世獨罕有”。按李氏所撰之聯,取自清左宗棠的言志一聯!左氏好與諸葛相比,自稱今亮,此聯自詡其文章不讓西漢兩司馬,經濟堪比南陽卧龍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 ——單家駒題卧龍深處 此聯落款署有“光緒十中年七月既望,山陰布衣單家駒”。生色:增添光彩。李賀《秦宮詩》:“內屋深屏生色畫。”王琦注引陳仁錫曰:“生色畫,謂畫之鮮明,色像如生者。”陋室:簡陋狹小的屋子。《韓詩外傳》卷五:“彼大儒者,雖隱居窮巷陋室,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矣。”
才堪王佐,松風猶識隆中對;業濟兩朝,世上常嘆蜀道難。 ——靜庵題卧龍深處 此聯落款處署有“乙丑孟春,靜庵”。堪:足以勝任。佐:輔佐。濟:救助,接濟。蜀道難,樂府《瑟調曲》名,此喻創業道路上的險阻。
隆中山有幸,龍蟠虎踞留遺貌;大業功未成,鞠躬盡瘁感後人。 ——波嘯書題卧龍深處 波嘯即靜軒。此聯落款處署有“乙丑年孟春月,波嘯敬書”。龍蟠虎踞:隆中山的一條支脈起伏盤旋,勢若蟠龍,隔谷相望的旗山形如卧虎,歷來人們都稱讚隆中龍蟠虎踞,山勢佳奇。這是其表意,深刻的含義是以此指代諸葛亮。蘇軾《隆中詩》:“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遺貌:諸葛亮的塑像。
躬耕志未忘,終成伯業西川富;三顧跡長存,贏得隆中草木香。 ——靜軒再題卧龍深處 此聯落款處署有“乙丑孟春,靜庵”。
不識荊山貴璞,景升父子長遺笑;若無玄德誠意,卧龍先生空抱膝。 ——雲軒題卧龍深處 雲軒即靜軒。此聯落款處署有“乙丑年孟春月,雲軒撰句,曉州書”。聯句藉以譏諷劉表父子不能發現和重用人才,最後落了個敗亡的下場。下聯則大加稱頌劉備禮賢下士、任賢用能的品德,若無此舉,諸葛亮這塊璞玉會碌碌無為一生。正如南宋鄭思肖的《先主三顧草廬圖》詩中所言:“若無三顧草廬意,剖出心肝賣與誰”。
才須學也,自布衣且致卿相,耕讀本始;法以威之,親賢臣而遠小人,紀綱當先。 ——方濱生書卧龍深處 此聯落款署有“一九八三年歲次癸亥之秋,附驥之思因附記之,蜀人方濱生書”。
鹿門乃沔南名士,水鏡知人,伏龍、鳳雛皆俊傑,崔、徐獨謂信然,魏何多士,屈石韜、孟建,為有同志才相酬;豫州系漢室後裔,高祖風氣,雲長、翼德敵萬人,周、程嘗稱梟雄,軍無善計,奔袁紹、劉表,不得卧龍定難飛。 ——靜軒題卧龍深處 鹿門:指龐德公,漢末名士,劉表數招為士不就,隱居襄陽鹿門山,故名。沔南:漢水以南。《漢書·地理志》:“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水鏡:指司馬徽,漢末古文經學家,善知人,德公稱之為水鏡,曾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伏龍:即諸葛亮。鳳雛:龐德公的侄子龐統,後任劉備的軍師中郎將。崔、徐、石韜、孟建,分別指崔州平、徐元直、石廣元、孟公威,皆為漢末名士賢士,諸葛亮的好友。豫州:指劉備,因他曾任豫州刺史,故名。雲長、翼德,分別為關羽、張飛,均為劉備的五虎上將之一,以驍勇善鬥著稱。周、程,即周瑜和程昱,周為吳大將,程乃魏謀臣。袁紹:東漢世族豪強。劉表:荊州牧,號為“八俊”之一。梟雄:雄勇異常的將領。

古隆中草廬亭

草廬亭建於清康熙年間,傍依明襄簡王墓。此處本是草廬故址,明襄簡王朱見淑仰慕隆中山水,於弘治二年(1489)毀草廬建陵墓。清康熙五十九年(1794),鄖襄觀察使趙宏恩為了紀念諸葛亮於草廬故址修建了此亭。
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 ——佚名摘趙宏恩詩句題草廬亭 作者簡介:此聯出自清康熙年間鄖襄觀察使趙宏恩所寫的《隆中武侯草廬詩》。(注)扇搖:羽扇、綸巾是諸葛亮服飾特點,這裏代指諸葛亮。戰月:混戰不息的年代。黯:不明,昏暗。《隆中武侯草廬詩》原文是:“漢季羣奸探赤符,獨吟梁父獨扶孤。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泣鬼文成何有魏,隕星人去失吞吳。至今不泣英雄氣,襄水纏綿曉夜呼。”

古隆中抱膝亭

抱膝亭位於隆中山畔一高阜之上,是三層六角亭,“高四丈有奇,周七丈餘”。它是湖北提督程文炳於光緒十四年(1888)所建。建造此亭目的在於後人來游來歌時聯想到諸葛亮在隆中抱膝長吟時的情景,從而“慨然思巾扇之度,雖在小隱,未嘗須臾忘天下事焉”。
亭勢凌雲,抱膝迥留千古勝;台形麗日,觀星總括萬年奇。 ——佚名題抱膝亭 這副對聯是建亭時鐫刻在石柱上的,無題款。凌雲:直上九霄。何晏《景福殿賦》:“爾乃建凌雲之屈盤。”迥:遙遠。台:觀星台。麗日:朝陽,光彩煥發。聯句表明,作者對諸葛亮預言天下三分稱奇不已。

古隆中丹青苑

丹青苑,為隆中建築羣之一。
西畝躬耕,巖端神猶在;嘉賓時來,餘典歌未衰。 ——雲軒題丹青苑 此聯落款署有“丹青苑落成,題此聯以恭候嘉賓。雲軒”西畝躬耕:《諸葛亮故宅銘》:“躬耕西畝,詠嘯東巒,跡遺林中,神凝巖端”。餘典:餘下可作為典範的書籍。此處指諸葛亮的品德、精神和著作。西晉永興二年,太傅緣李興同鎮南將軍、荊州刺史劉弘一起來到隆中,寫下了《祭諸葛丞相文》,文中寫到:“詠歌餘典,懦夫將勵”。此後60餘年,著名史學家、襄陽人習鑿齒也瞻仰了隆中,並寫下了《諸葛故宅銘》,該銘文有言:“躬耕西畝,詠嘯東巒,跡遺中林,神凝巖端”。此聯即據這兩篇銘文而撰。

古隆中文化遺產

志見出師表;好為梁父吟
——郭沫若題武侯祠 此聯落款署有:“一九六四年歲首題為襄陽隆中諸葛草廬,寄自北京什剎海,郭沫若”。《出師表》:即建興五年諸葛亮出祁山伐曹魏前上後主劉禪的表。《梁父吟》:樂府《楚調曲》名,屬齊地土風。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諸葛亮藉以寄託自己的抱負。
垂功劉氏業;遺範漢家風
——李鐸題武侯祠 李鐸,當代書法家。落款署有“湘醴李鐸為襄陽隆中諸葛故居撰聯,甲子孟夏於隆中”。此聯刻木懸掛於武侯祠內正廳。垂:流傳。劉氏:劉備父子。業:統一大業。範:楷模,典範。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董必武1965年1月題武侯祠董必武,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共創始人之一,原國家副主席。(注)此聯刻木懸掛於武侯祠內正廳。一番晤對:指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策。千百年來,“三顧茅廬”一直被視為禮賢下士的典範,而《隆中對》更是千古絕唱。董老對此大加謳歌。
伯仲之間見伊呂;先生有道出羲皇
——黎天才集杜甫句題武侯祠 黎天才,1863年出生,民國將領,曾任職於張學良手下。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楹柱上。道:立國策略和治國方略。羲皇:神話傳説中的帝王,一作伏羲、宓犧、包犧。傳説他很有聖道,教人們結網捕魚,造字畫卦。聯句集杜甫詩句,上聯見《詠懷古蹟五首》之五,下聯出自杜甫《醉時歌》。
二表深心透武略;三分鼎足見文韜
——王學仲題武侯祠 此聯刻木懸掛於祠內正廳兩側楹柱。透:顯露。武略:武藝,即治國理民、戰略戰術方面的才華。文韜:文才。二表:指前、後《出師表》。三分,指預定天下三分的《隆中對》。
問鼎三分三顧地;出師兩表兩朝心
進入古隆中的城門問鼎三分三顧地;出師兩表兩朝心。 ——閻鈞天題武侯祠 聞鈞天,湖北浠水人,花鳥畫家。此聯落款署有“壬戌七月,閻鈞天八十三歲時書”。現刻木懸掛於正廳兩側楹柱。問鼎: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之寶,楚子向王孫滿問鼎,有覬覦周室之意,後遂以問鼎喻篡奪。《晉書·王敦傳》:“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這裏借喻策劃重振漢室,一統天下。

古隆中所獲榮譽

2021年4月12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表揚為2020年“與愛同行惠遊湖北”活動優質服務景區。 [22] 

古隆中隆中的花

古隆中的四月是鮮花盛放的季節,景區內的牡丹花爭相吐蕊、色彩繽紛。洛陽紅、鳳丹白、粉蝴蝶、紫藍魁、魏紫,一株株名貴品種將古樸素雅的景區裝點得花團錦簇。有的迎風招展,有的暗放幽香,放眼望,滿目盡皆繁花美景,讓人流連忘返。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古隆中景區內的牡丹品種多達240個左右,比洛陽、菏澤兩地的牡丹都提前一個月綻放。在我國已發現的11種野生牡丹中,這裏就佔8種。“襄陽大紅”、“卧龍出山”、“隆中紅”、“隆中粉”是隆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