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陽洞

鎖定
古陽洞是北魏孝文帝為祖母馮太后營建的功德窟,開鑿於北魏時,距今已有1500年曆史,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石窟·洞內小窟十分多,精巧富麗,是研究北魏石窟藝術的珍貴資料。洞內的題記書法質樸古拙,是研究書法史的珍品。
清末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西逃。合約簽訂後回京,途經洛陽參觀了古陽洞,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把主佛釋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1]  [4] 
中文名
古陽洞
外文名
guyangdong
地理位置
洛陽市洛龍區龍門石窟景區西山石窟內 [2] 
1120釐米
727釐米
1183釐米
地    位
龍門最早一窟
別    名
老君洞 [1] 

古陽洞地理位置

古陽洞位於龍門西山南段中部。

古陽洞開鑿時間

古陽洞開鑿於公元493年或此之前。

古陽洞開鑿者

據考證,古陽洞為北魏孝文帝為其祖母馮太后營造的功德窟。支持孝文帝改革和遷都的一批王公貴族、高級官吏和僧侶也多於該洞發願造像。

古陽洞洞窟地位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時代延續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一個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為集中的洞窟。 [3] 

古陽洞結構佈局

古陽洞內四壁及窟頂雕刻各式佛龕,多達1000餘個,碑刻題記800多品,是中國石窟中保存造像題記最多的一個洞窟。洞內正壁造一佛二菩薩,主佛高肉髻,面相長圓,身軀較為瘦削,着褒衣博帶式袈裟,施禪定印,結跏趺坐於方座上。脅侍菩薩像頭戴寶冠,面容清秀,表情文靜端莊,姿態優美。
古陽洞內四壁及窟頂佛龕琳琅滿目,龕楣、背光等處的雕刻精細繁縟,所表現出的禮佛場面、建築式樣及龕楣裝飾等圖案紋樣極富於變化,展現了當時繪畫和雕刻技巧的高超水平。古陽洞內碑刻題記近千品,是中國石窟保存造像銘最多的一座石窟,聞名宇內的魏碑作品“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出於古陽洞,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堪稱魏碑精品。清代康有為在對龍門二十品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之後,認為它有十美:“魄力雄強、氣勢渾穆、筆法跳躍、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予以極高的評價。
正壁為孝文帝所造的三尊像,佛祖釋迦牟尼居中坐,通高7.82米,頭作高肉髻,面相長圓 (今面部已毀),體軀較瘦削,身披褒衣博帶袈裟,雙手疊壓呈禪定印。主尊佛像兩側侍立二菩薩,頭戴寶冠,面容清秀 ,上身袒露,下着長裙,表情莊重文靜,姿態優美,是龍門北魏時期的代表作品。古陽洞大小龕內的造像,都是北魏後期流行的瘦削形的秀骨清像,是具有時代特徵的造像。各龕的龕楣和龕內佛像的背光及頭光,是極富於變化的優美圖案紋飾,表現了當時的雕刻和繪畫技巧的高度水平。

古陽洞軼事典故

光緒年間,八國聯軍佔了北京,慈禧、光緒逃到了西安。後和約(《辛丑條約》)簽訂,太后和皇帝被准予返京,這叫“迴鑾”。洛陽是河南府治所,兩宮迴鑾在洛陽住了9天。鑾駕抵洛時聲勢浩大。慈禧自稱“老佛爺”,信佛。她和光緒皇帝在洛遊覽了千祥庵、龍門,祭拜了關林、宋太祖廟。在龍門古陽洞,慈禧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是讓把主佛釋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結果,在龍門石窟佛教聖地,冒出這麼一個“道教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