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羅馬風格

鎖定
古羅馬風格,指在古羅馬時期的一種風格,本詞條介紹兩個方面的風格給大家瞭解一下,第一是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第二是服裝風格,古羅馬時期女性主要穿“絲多拉”和“帕拉”。託嘎是古羅馬時期男性普遍穿着的外袍。在外袍裏面不論男女都會穿相當於希臘“基同”的筒形衣“丘尼卡”。
中文名
古羅馬風格
外文名
The,ancient,Roman,style
特    色
豪華、壯麗
西    方
古代建築

古羅馬風格建築特點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1-3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峯。
羅馬建築師把多力克式、艾奧尼亞式和科林斯式合而為一,創造了“合成式”,也稱羅馬樣式,集中體現在拱門,圓頂、券拱結構上。簡單的幾何造型,巨大的規模體量,厚重的石頭材料給人心裏以強大震撼。11-12世紀,宗教盛行時期,受歐洲長方形會堂影響,加厚了羅馬式拱形建築的牆壁,建諸厚壁所產生的莊重美,教堂建築窗户少而使室內光線弱,室內裝飾運用浮雕等具有神秘感

古羅馬風格特色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風格以豪華、壯麗為特色,券柱式造型是古羅馬人的創造,兩柱之間是一個券洞,形成一種券與柱大膽結合極富興味的裝飾性柱式,成為西方室內裝飾最鮮明的特徵。廣為流行和實用的有羅馬多拉克式、羅馬塔斯干式、羅馬愛奧尼克式、羅馬科林斯式及其發展創造的羅馬混合柱式。古羅馬風格柱式曾經風靡一時,現在在家庭裝飾中還常常應用。

古羅馬風格類型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鬥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準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户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鬥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複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複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鬥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複雜的拱券體系上。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風格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鬥場,可容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後牆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裏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甕,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釐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

古羅馬風格藝術成就

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風格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莊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
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

古羅馬風格傳入中國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風格
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
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意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意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説》到中國。這些書裏有羅馬角鬥場、浴場 、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十七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裏有過三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古羅馬建築中國建築沒有發生實際影響。

古羅馬風格服裝風格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時期女性主要穿“絲多拉”和“帕拉”。“託嘎”是古羅馬時期男性普遍穿着的外袍,託嘎的作用與古希臘的“系瑪申”相同,只是形狀不同,呈半圓狀。而且較大、較重、也較為複雜。普通人穿白色託嘎,官員、神職人員上層社會十六歲以上的人穿帶有紫色鑲邊的託嘎,繡金紫袍則是官員將軍的禮服,也是帝王的傳統服裝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風格
在外袍裏面不論男女都會穿相當於希臘“基同”的筒形衣“丘尼卡”。在丘尼卡里面還要穿襯衣丘尼卡,長及膝蓋,類似襯衫。女裝在襯衣丘尼卡外面長及腳面的筒袍“斯多拉”。裝飾在前中心的紫色寬帶紋樣“克拉維”顯示着元老院議員的等級,而騎士服裝的飾邊則較窄。女裝在領口及裙襬處常常配有刺繡。起初羅馬服裝均為本白色配以鑲邊,後期人們更喜歡多彩豔麗的服裝。

古羅馬風格特點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的服裝沒有款式分別,女子都穿寬鬆長袍,然而她們卻可以簡單地採用既薄又透的面料 。由一大塊不經縫製的衣料組成,包纏或披在身上,有時用腰帶捆住掛在身上。“絲綢之路”的開闢使得來自遙遠東方中國的精美絲綢傳入了古羅馬,這讓古羅馬的貴族愛不釋手,貴婦們更是不惜花費昂貴的價格來達到自己追求時尚的目的。歐洲中世紀的拜占庭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繡圖案,以絲綢為貴,為尚。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