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絕句四首

鎖定
《古絕句四首》是兩漢時期詩人所寫的一組詩。
作品名稱
古絕句四首
作    者
佚名
創作年代
兩漢
文學體裁

古絕句四首作品全文

其一
藁砧今何在,山上覆有山。
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其二
日暮秋雲陰,江水清且深。
何用通音信,蓮花玳瑁簪。
其三
菟絲從長風,根莖無斷絕。
無情尚不離,有情安可別?
其四
南山一桂樹,上有雙鴛鴦。
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 [1] 

古絕句四首作品賞析

《古絕句四首》,最早見於南朝梁、陳詩人徐陵所編《玉台新詠》卷十。“絕句”之名,始見於南朝宋,到徐陵編《玉台新詠》,五言四句的小詩已很流行,而且有不少已加上“絕句”的題目,因此他把這類詩單獨編為一卷,而以《古絕句四首》冠首。這四首詩,大約是漢代民歌,《玉台新詠》的箋註者吳兆宜説它們是“雜曲歌辭”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雲:“漢詩載《古絕句四首》,當時規格草創,安得此稱?蓋歌謠之類,編集者冠以唐題。”“蓋歌謠之類”,這是對的;認為題目乃編集者所加,也沒有錯。但編集者徐陵是南朝人,怎能冠以“唐題”?實際上,徐陵不過認為這四首詩很像當時的“絕句”,而產生的時代較“古”,故稱“古絕句”,以見“今”絕句淵源有自罷了。
其一
第一句“蒿砧今何在?”蒿,又作“稿”,即稻草。“砧”,斫物時墊在物下的木頭。“蒿砧”,古代罪人被斬的時候,以稿為席,伏在砧上。行刑者用鈇(大斧頭)去斫罪人。因而,稿、砧、鈇三者有着連帶關係,提及其中兩物,第三者——鈇(斧)——就會被自然地聯想到。這一句以“蒿砧”隱去“鈇”字,又因為“”(FU)與“夫”同音,便藉此隱語指夫。這一句是問:夫在何處?第二句“山上覆有山”這是將“出”字攔腰截斷,分作二字。問答上一句的問話,言夫外出了。第三句,“何當大刀頭?”“何當”,何時的意思。古時刀頭常有環。“大刀頭”是以刀頭代指環。“環”與“還”諧音,實則藉此指還。這一句又是問:夫合適還歸?第四句,“破鏡飛上天。”“破鏡”,這裏指弦月。直意為弦月升起來的時候,是在回答夫歸於何時。
這首詩分作兩層意思,一問一答為一層,詩意逐層深入。第一層中,蒿、砧、三缺一,思婦就此自然地發問:“鈇(夫)去了哪裏?”問中表現了思婦生活中的缺憾,是有感而問。“出”字不是兩個“山”字的合體字,卻硬截為二字。這個“山”字相疊,在組成“山”字形體的同時,也構成了這樣一個意境:山連山,山外山,婦與夫山山相隔。彷彿寫的是夫婦間的遠隔離,其實則是為表現為夫牽至遠方的思婦情思。有所思,乃在千山外。情絲纏綿,不絕如縷,將苦苦思婦情展現出來。相思情如何了?唯有盼夫歸。於是,在詩的第二層中思婦又問:夫君何時歸?答曰:夜半弦月飛昇時。鏡子是婦女身邊的常用之物,但夫君不在,鏡中無輝,思婦無心自顧。夜晚孤燈獨挑寂寂難眠,鏡中空映半輪孤月,當圓不圓!很自然,觸景生情的思婦將滿腔情思對月傾吐,願長天一月帶走她的情思,願遠在他鄉的夫君仰望弦月,通曉她的心意,早上歸途。在這裏,被比作破鏡的弦月是思婦寂寂情的託物,亦是思婦未圓盼圓的心態,更是思婦團圓的信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待他日,夫妻重圓,花好月圓。從字面看,破鏡升空得飛,而這個“飛”字用得妙,思婦的那番情意怎能不令月飛,唯飛才可思婦意!這個意境將思婦情推向了高潮,歸結為一點——盼夫歸!
其二
詩的前兩句寫景:夕陽西下,黛色秋雲正佈滿天空,大地略暗。立秋後清澄的江水顯得更加幽暗。兩句詩寫的是女子的眼中所見。點出了時間、節令和場景。秋節後,秋高氣爽,天高雲淡,秋水怡人。然而北雁南飛、草木始衰、生機內斂。秋景濃郁,秋氣含蓄而深沉。一個陰字,一個沉字,更渲染了凝重的氣氛。女子觸景生情,秋雲濃濃,江水清且深,無疑是女子相思情的凝聚。這兩句詩,描的是秋景,抒的是秋思,看似平平,但卻不可忽視,全詩感情由此生髮而來。
“何用通音信?蓮花玳瑁簪。”用什麼來向遠方情郎表述我心中的相思呢?投之以玳瑁做的蓮花簪子。玳瑁做的簪子為珍稀物。蓮花,出於泥而不染,亭亭靜植,香遠逸清,歷來是忠貞純潔的象徵。用如此珍貴且神聖的禮物,來表達美好而聖潔的感情。詩在這裏,沒有直抒女子的情懷,而是用蓮花簪子作象徵,巧妙地表明瞭女子的情份,將深摯的相思情表達得婉轉且含蓄。
先言它物而引起直抒胸懷,是古典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但這首詩卻情理之中地沒有這樣寫。而且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一個鐘情女子那種微妙地、欲藏欲露的、難以捉摸的感情,矜持和羞怯的心理。這一切又與女子眼中去秋景渾成一體,自然藴藉。
全詩就在鬱郁秋光、淡淡雅情中結束了。
其三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仲夏時節的情景:從東南方吹來的長風,帶着涼意,驅掃着大地的炎炎暑熱,菟絲被風吹拂到地上,順風而去,蔓兒被風扯得長長的,但菟絲的根莖並沒有斷。詩一開頭就寫了夏季的尋常事,其中包含着女子的心事。菟絲,以攀援他物為生,女子常以之自喻。菟絲所攀援之物常被比作男子。但是,長風吹來使得他們的婚姻遭到了劫難,菟絲的情狀十分貼切地描繪了女子的心情。
詩的後二句寫的是:有情、有愛,卻被生生扯開,雖是那般的不情願,卻又無可奈何。將己比之於菟絲,女子發出撕心裂肺的悲鳴:無情草木還不忍離別,何況我們有情之人!這裏面實際上還包含着女子的這一層意思:即便是你對我沒有感情,我也不會離開你,更怎耐尚有情!表達了這女子對愛情的忠貞,對丈夫的一往情深,但也充滿了悲涼之意。無情之物與有情之人構成鮮明的對照,令人倍感這女子命運的卑微與悽慘。
全詩的其樸實自然之處,表現為比興手法的運用。全詩四句分外兩層。前二句為一層,寫是的菟絲情;後二句的第二層,寫的是人情。古人説,比者比方與物也,興者託事於物也。先言菟絲情繼而引起對人情的詠歎,過渡自然,意義關聯緊密。將人情比作菟絲情,以表現女子的命運。詩的後二句尤為精妙,屬於工整的對偶句。句中的有情與無情形成對比,相互映襯,又是雙關語,言外之意意藴味深。
其四
“南山一桂樹,上有雙鴛鴦。”南山,古山名。一指秦嶺終南山,另為泛指。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並稱南山。桂樹,木樨,別稱桂花,花香撲鼻。鴛鴦,多成雙成對生活在水湄,廝守不離。謂之貞鳥。文學上以此比喻夫妻。在這首詩裏,詩作者描繪了一幅圖畫:在名山上,一對鴛鴦喬遷於桂樹之上,花香陣陣,景緻優美,一派融融之樂。
“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詩中以雌雄交頸,這種水禽表示歡情的特殊方式,表達了對男女不相忘懷、歡愛共享、生死相隨的讚美。其中“千年”是誇張的寫法。人壽不可及千年,何況禽鳥!然而詩的意境昇華也正在此。表明看來,詩的後兩句詠歎是鴛鴦,實際上則是借詠歎鴛鴦,暗喻人情不如禽鳥,內藴悲涼。但願人心似禽心,兩情依依,至死不渝,體現了作者的理想與希翼。
通觀全詩,它是以描繪動物的自然美來表達詩人對理想的追求的。詩中出現的名山、桂樹、貞鳥,正是詩人理性境界的烘托,是以物芳而明潔志。詩的後二句是以禽情喻人情,是詩人所追求的高潔情懷的寫照。於其中,詩人寄概言志,含藴豐富,耐人尋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