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鎖定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開化縣城西北30公里處的蘇莊境內,距縣城30公里,與江西省婺源縣毗連。因其山畔有田,山中深處有古森林,林中有古田廟,故名古田山。屬《廣興》一書所記的“東南之名勝,為七十二洞天之一”。山上林木葱蘢,遮天蓋日,天然次生林發育完好,有“浙西興安嶺”之稱,總面積13.68平方公里,1975年列為全國45個自然保護區之一。
主要保護對象是中國特有的世界珍稀瀕危物種白頸長尾雉、黑麂及其原生態的森林生態系統。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佈《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浙江開化古田山獸類鳥類及昆蟲重要棲息地入選。 [4] 
中文名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別    名
浙西興安嶺,浙江天然基因庫
地理位置
浙江,開化縣,西北部
面    積
13.68 km²
簡    稱
古田山自然保護區
保護等級
國家級
保護物種
黑麂、白頸長尾雉、獼猴、藏酋猴、陽彩臂金龜、金裳鳳蝶等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史沿革

保護區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古田山伐木場,1973年伐木場改為採育場,1975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古田山自然保護區(面積為1367.7公頃),1979年9月國務院公佈古田山為全國首批45個自然保護區之一。為加大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1998年保護區擴區,2001年6月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佈《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浙江開化古田山獸類鳥類及昆蟲重要棲息地入選。 [4]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環境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置境域

古田山衞星地圖
古田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東經118°03'56.25"-118°10'56.51",北緯29°10'32.12"-29°17'44.33"之間,總面積81.07平方公里,地處浙江省開化縣蘇莊鎮境內,與江西省婺源縣、德興市毗鄰。 [1]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勢

古田山自然保護區屬於南嶺山系懷玉山脈的一部分,山高961米,山脈呈東西-西南走向,山勢由東向西延伸至江西省境內,主峯青尖處於北緯29`16,東經118`17,海拔1258m。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氣候

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帶,受夏季風影響較大,一年之中氣候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氣候特點是冬暖夏涼,温暖濕潤。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狀況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2001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併成立保護區管理局,以珍稀瀕危物種的拯救、維護和發展為工作重點建立了管理局到保護點四級保護網絡體系,完成了保護區的綜合科學考察及以白頸長尾雉、黑麂等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系列相關專項研究,整理出《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等自然資源調查與科學監測。
2008年7月11日至12日,以國家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蔣明康為組長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估調研組專家,在省環保、林業等相關部門領導的陪同下,專程對開化縣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進行評估。古田山保護區的管理工作通過專家組評審。 [1]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

植物資源
植物資源(4張)
在植物區系組成上,兼具南北特點,是聯繫華南到華北植物的典型過渡帶,其中有些是中國和浙江省僅有或稀有的種類。
根據歷年來調查資料統計有高等植物244科897屬1991種,其中種子植物中有中國特有屬14個,在浙江植物區系中僅見分佈於古田山的種類有栓翅爬山虎、福建石楠、婺源安息香等10種;珍稀瀕危植物32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4種、省級珍稀瀕危植物17種,特別是香果樹、野含笑、紫莖這3種珍稀植物羣落大,分佈集中。 [2]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動物

動物
動物(4張)
動物有兩棲爬行類77種、鳥類142種、獸類5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7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白頸長尾雉、黑麂、豹、雲豹4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白鷳、黑熊、小靈貓等33種)、省重點保護動物36種。而且黑麂是全國兩個集中分佈區中最大的一處;白頸長尾雉是全國分佈較集中、數量較多的地區;該區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鷳、黑熊等動物的主要棲息地。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昆蟲

昆蟲有22目191科759屬l156種,其中以古田山為模式產地的昆蟲有11目37科164種,以古田山命名的24種,以開化命名的6種。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真菌

大型真菌207種,其中以古田山為浙江首次發現地的有50種。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遊信息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交通

保護區離開化縣城約45公里,有直通景區公路,可自駕也有公交班線。

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點

紅軍洞
點將台
姜家祠
古田三怪
世外桃源
宋坑
吳越古樟
參考資料來源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