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無輕唇音

鎖定
《古無輕唇音》是由清代歷史學家﹑漢語學家錢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條漢語聲母演變規律。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中分化出來的。
中文名
古無輕唇音
提出者
漢語學家錢大昕
實    質
漢語聲母演變規律
朝    代
清代

目錄

古無輕唇音發展歷史

由清代歷史學家﹑漢語學家錢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條漢語聲母演變規律。“古無輕唇音”,是説上古時期的唇音聲母只有“幫”組“重唇音”聲母,沒有“非”組“輕唇音”聲母,就是隻有雙唇音聲母“幫”、“滂[p']”、“並”、“明[m]”,沒有唇齒音聲母“非[pf]”、“敷[pf‘]”、“奉[v]”、“微[w]”。
在錢大昕之前的江永就舉過這樣的例子:“‘福’‘服’今音輕唇,古音重唇。”黃侃在《音略》中提到:“古聲數之定乃今日事,前者顧亭林知古無輕唇,錢竹汀知古無舌上,吾師章氏知古音娘、日二紐歸泥。”顧炎武雖未明確提出該論斷,但從他的《音學五書》中經過分析其唇音論説發現他已悟出此理。可見,在錢大昕之前,有其他人對這一“論斷”的形成做出了努力。 [3] 

古無輕唇音演變

唇齒音聲母是從雙唇音聲母演變出來的。例如 “輩” 讀 雙唇音,説明“車”的上面的“非”聲旁在 古代讀雙唇音。漢語方言中還保留這些痕跡。例如,湖南衡山,“浮(起)”、“孵(雞崽嘰)”、“(黃)蜂” 分別 讀如 “袍”、“抱”、“烹”。湖南 東安 的 “馮,逢,縫” 讀如 “彭”。

古無輕唇音證據

錢大昕主要利用古書的異文來證明,例如“封域”就是“邦域”,“妃”讀如“配”,“附婁”就是“部婁”,“蕪菁”就是“蔓菁”等。其中的封、妃、附、蕪分別屬於中古後期輕唇音聲紐非、敷、奉、微;邦、配、部、蔓分別屬於中古後期的重唇音聲紐幫、滂、並、明。但是這些文獻材料只能證明重唇與輕唇上古為一類,既可以説明古無輕唇,也可以説明古無重唇。 [1] 
人們之所以會信從古無輕唇的結論,是參證了現代方言。錢大昕在論述中已經參考了方言情況,但方法論上還有欠系統性。後代學者進一步研究發現,在閩方言裏,普通話的輕唇字大多數仍然讀重唇,而普通話的重唇字卻沒有讀輕唇的。從類型學角度看,世界上只有雙唇音語言的數量要遠遠多於只有唇齒音的。 [1] 
另外,古壯字也被作為古無輕唇音的一個證據。 [2] 

古無輕唇音異議

錢大昕的“古無輕唇音”説已為大多學者所認同,但存在着一些提出異議的人。例如: [2] 
符定一《古有輕唇音説》,載《聯綿字典》附錄, 中華書局,1954年第2版。 [2] 
王健庵《“古無輕唇音”之説不可信》, 《安徽大學學報》,1983年第3期。 [2] 
敖小平《“古無輕唇音不可信”補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6期。 [2] 
異議者認為這些證據充其量都只能證明中古輕、重兩類唇音在上古是極為相似的,它們可能是同一個音位的兩個變體,而這兩個變體是否互補我們卻不能得出明確的結論。同時異文、諧聲、方言、音譯材料都不夠可靠,容許其他解釋。 [3] 
最後,東漢劉熙《釋名·釋天》説:“風,兗豫並冀橫口合唇言之,風,氾也;青徐言‘風’, 踧口開唇推氣言之, 風,放也。”異議者認為這暗示古有輕唇音。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