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淮陰

鎖定
古淮陰,是最早被稱為淮陰的地方。古淮陰最早始於秦。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置淮陰縣,屬泗水郡,治今淮陰區馬頭鎮,因古代縣域在淮河南岸(水之南為陰)而得名,秦朝實行郡縣制兩級,縣域範圍包括今清江浦區、淮陰區、淮安區、洪澤區等。秦漢時古淮陰範圍較大,漢後不同時期的射陽、山陽、富陵、壽張、直瀆等縣均出自秦漢古淮陰境內。淮陰是有2300餘年歷史的千年古縣,是漢初三傑之一的淮陰侯韓信故里。擁有韓信城遺址,漂母墓,甘羅城,枚乘故里等遺蹟。
中文名
古淮陰
現    名
淮安
始建年制

目錄

古淮陰歷史沿革

古淮陰,是指歷史上被名稱為“淮陰”的地方。
古淮陰最早始於秦。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置淮陰縣,治所位於今淮陰區馬頭鎮,因其治所位於淮河南岸,取古語水之南為陰命名淮陰。
春秋戰國時期,淮安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韓信為楚王,淮安屬楚王國。同年,貶韓信為淮陰侯,封劉纏為射陽侯,淮安分屬二侯國。十一年,淮陰侯國降為縣。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陽侯國為縣。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射陽為臨淮亭,淮陰為嘉信。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廣陵、臨淮2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5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並存,分屬臨淮、山陽2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300户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户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旋廢。隋大業(605~617年)初,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八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隸寶應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于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4縣。二十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3縣入山陽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2縣地置阜寧縣。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3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抗日戰爭時期,楚州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民國29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民國29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民國35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為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併入淮安縣。民國37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次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時淮安屬鹽城專區。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為縣級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2012年楚州更名淮安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