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杯動物門

鎖定
古杯動物是一類絕滅了的底棲海洋動物,多數為單體,少數為羣體。古杯是絕滅了的低等多細胞海生動物。古杯為單體,形狀多樣,常呈杯狀、錐狀、圓柱狀和盤狀等;也有羣體,呈樹叢狀和鏈狀等。杯體表面有光滑的、有具瘤狀突起或具縱向與橫向褶紋的。古杯動物主要營底棲固着生活,靠水的流動將食物帶進體內消化。古杯的繁殖是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穿插進行。
中文名
古杯動物門
古    杯
1000多種
不規則古杯綱
Irregulares
規則古杯綱
Regulares
繁    殖
有性跟無性穿插進行
出    現
寒武紀時期,也可能更早

古杯動物門簡介

古杯動物門是早已滅絕的海生底棲多細胞無脊椎動物。多為單體,少數為羣體。由於個體外形和化石形態多呈杯狀,故稱之為“古杯”。羣體可成礁體,是地史上最早的造礁動物。古杯動物的杯體表面光滑,或具瘤狀突起,或具縱向、橫向褶皺。單體一般高10-30毫米,直徑5-20毫米 [1] 
古杯動物門 古杯動物門
古杯是絕滅了的低等多細胞海生動物。古杯為單體,形狀多樣,常呈杯狀、錐狀、圓柱狀和盤狀等;也有羣體,呈樹叢狀和鏈狀等。杯體表面有光滑的、有具瘤狀突起或具縱向與橫向褶紋的。古杯小的幾毫米,大的可達幾十釐米。古杯動物是已滅絕的海生多細胞動物,多營底棲固着生活。每個杯體一般由兩層互不接觸的圓錐形鈣質骨骼套合而成,外層叫外牆(外壁),稍薄內層叫內牆,較厚。內外牆之間為牆間室,其中有放射狀垂直排列的隔板(隔壁)和水平狀排列的橫板。隔板如劇烈彎曲且分叉,則稱為紐板。所有這些骨骼上均有大小不等、形狀不一、排列形式不同的孔洞,形成水管通道般內牆上的孔大於外牆上的孔。內牆所包圍的部份叫中央腔。杯體底部附有固着根 [2] 

古杯動物門研究歷史

古杯研究歷史已有 120年,對其分類位置爭論已久。有人認為它應歸於植物,也有人把它歸入動物,從形態上看古杯類似於珊瑚,但以其精緻而又規則的多孔系統,很容易與珊瑚區分。曾有一些學者根據古杯的外形和多孔特徵,將它歸入多孔動物門,稱之為古杯海綿,但在古杯的骨骼中從未發現骨針,又以類型多而複雜的孔而不同於海綿。50年代以來,多數學者把它列為後生動物中一個獨立的門,屬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近年來,又有個別學者提出古杯與綠藻門傘藻超科的一些類型相似,應屬藻類。也有人將古杯和盤海綿等歸在一起,成立與現代動物界、植物界並列的始生界。

古杯動物門形態特徵

古杯的骨骼通常由精緻多孔的鈣質薄板組成。具內外兩層壁,外層稱外壁,被十幾種類型的孔穿通。內層稱內壁,較外壁厚,孔徑大,類型繁多,有20餘種,孔間有刺狀構造。內外壁包圍的空間稱壁間,其中主要骨骼有:放射狀縱向排列的隔板;橫向平行排列的橫板;強烈彎曲分叉的曲板;還有針狀或短棒形的骨棒以及膜狀與鱗片狀向上凸起的無孔泡沫板。內壁包圍的空間稱為中腔,常為中空,有時見有骨棒和泡沫板等。壁間被隔板分開的空間為隔板間,壁間被隔板和橫板共同分開的空間稱為管室。杯體尖端表面附生有塊狀、管狀、紐帶狀和蔓枝狀突起物稱為固着根。古杯的軟體組織保存為化石的極少,從罕見的標本中,如阿雅西古(Ajacicyathus demboi)和三峽古杯(Sanxiacyathus hubeiensis)等,可見到軟體組織孔道系統分佈的痕跡和圍繞着古杯骨骼四周的軟體組織層狀條紋,這些可説明古杯是屬內骨骼動物,不同於珊瑚等外骨骼動物。

古杯動物門生活習性

古杯動物形態 古杯動物形態
古杯動物主要營底棲固着生活,靠水的流動將食物帶進體內消化。古杯的繁殖是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穿插進行。無性繁殖是以分叉、出芽方式構成羣體,再漸漸形成為礁體。有性繁殖是在杯體內完成的,排出體外的幼蟲漂游在海水中,隨洋流遍佈全球,當幼蟲在漂浮中長出骨骼後,體重增加沉入海底,開始營底棲固着生活。古杯類生活於温暖或炎熱的鹽度正常的淺海,營底棲固着生活。通常與灰質藻、三葉蟲、腕足類、腹足類、軟舌螺等共生。最適宜生活的深度為20-30m,最深不超過50m,在此深度範圍內可構成生暢丘,為早寒武世造礁生物。據推測,古杯動物礁只能在南北迴歸線之間温暖、炎熱的海洋中形成。古杯類能忍受一定數量的陸源物質,沉積物中含19-34%的陸源碎屑時,古杯類最繁盛,但對鹽度忍耐性差,當岩石中MgO含量達5-8%時,僅少數種屬才能見到。古杯類的丰度與形態可作為推測水深的標誌 [3] 

古杯動物門化石形成

古杯化石與碳酸鹽巖沉積聯繫密切,大多保存在灰巖、泥質條帶灰巖、鮞狀灰巖和泥灰岩之中,在極純的灰巖和氧化鎂含量較高的灰巖與原生白雲岩中見不到古杯化石,古杯化石是碳酸鹽巖相良好的指相化石。與古杯共生的化石有三葉蟲、腕足類、腹足類、軟舌螺、單板類、似軟舌螺、託莫特殼類、微古植物、藻類等。從上述狀況可判斷古杯的生活區域屬氧化環境的淺海大陸架區,海水含鹽度中等,光照能達到的深度,食物豐富、海水清潔平靜。

古杯動物門化石歷史

可靠的古杯化石最早出現於早寒武世早期(也可能更早些)。早期的古杯構造簡單,個體較小,以規則古杯為主,到早寒武世中期,古杯在全球進入繁盛期,屬種繁多,構造複雜,規則古杯與不規則古杯混生;到早寒武世晚期,古杯屬種衰減,僅有不規則古杯廣為分佈。中寒武世早期,古杯數量迅速減少,直至基本絕滅,唯有個別的管壁古杯分子延至志留紀。古杯動物演化快,分佈廣,除南美洲外遍及全球各大洲,是寒武系,尤其是下寒武系劃分對比的良好標誌,在古生態、沉積環境和寒武系與前寒武系界線地層研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古杯動物門分類

已描述的古杯約有300多個屬,1000多種。門以下的分類有兩種意見:一是將古杯分為4個綱,即單壁古杯綱(Monocyathea)、隔板古杯綱(Septoidea)、曲板古杯綱(Taenioidea)、管壁古杯綱(Aphrasalpingidea);另一種是將古杯分為2個綱:規則古杯綱(Regulares)和不規則古杯綱(Irregulares)。單壁古杯綱(Monocyathea)隔壁古杯綱(Septoidea)曲板古杯綱(Taenioidea)管壁古杯綱(Aphrosalpingidea)歐美國家—沃羅格金規則古杯綱(Regulares)不規則古杯綱(Irregulares)。
參考資料
  • 1.    唐濤 周明成主編,動物辭典 上,遠方出版社,2005.01,第165頁
  • 2.    昆明地質學校等,中等專業學校試用教材 古生物學,地質出版社,1979年08月第1版,第34頁
  • 3.    管守鋭,高等學校教學用書 化石岩石學,石油大學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