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成德橋

鎖定
古成德橋是一座石拱橋,位於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十方鎮高梧村,建於清乾隆丙申(1776)年。
中文名
古成德橋
所屬地區
福建省龍巖市
長    度
75.3 m
屬    性
一座石拱橋
建    於
乾隆丙申(1776)年
特    點
建築雄偉、古老、聞名江南

目錄

古成德橋概況

在杭武公路上,高梧與石田交界處,豎有上杭、武平的界碑,這裏就是高梧的水口,水口兩邊皆山,過去是鬱鬱葱葱的森林,橫跨河面有一座建築雄偉、古老、聞名江南的石拱橋—古成德橋。
古成德橋建於清乾隆丙申(1776)年。全長七十五點三米,寬六點三五米,高七米多。分三個拱門過水,每拱跨度九米。兩端各有引橋,北端引橋長九點六米,南段引橋長五點八米。橋面中間鋪有長寬相等的矩形條石;與條石相連的兩側,平鋪着方石。橋身全用石砌成兩座菱角那樣的尖鋭雅緻的破水墩,遠看上去好像兩隻逆水行舟的木船,其作用是減低洪水的衝力,保護橋身的穩定鞏固。
據説最大洪水時,水面離橋面僅尺餘,水小時僅一個拱門過水。源於牛子岌,經樂畲、黃柏、彭寨入石田的溪水,即經此拱門流向上杭,與汀江彙集。
橋面美觀整齊,過往車馬從條石通行,兩側的方石則為人行通道。因橋面寬闊,過橋者雖逢車馬,亦不必退讓。
成德橋原是通往上杭、長汀的大道,原來的武杭公路就在這橋面上通過,往武東中間堂的汽車亦經此橋。一九三五年春,新闢杭武公路已改道,不經此橋。原來的公路路基,現已開拓為農田。
大橋中間的拱門上,刻有“古成德橋”四個大字;右邊刻着一行小字“乾隆丙申之吉——”(“吉”字下面已模糊不清)

古成德橋發展歷史

古成德橋系江南幾省市的著名建築。一九五九年春,四川、湖南、福建三省的交通廳幹部和一些建築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長途跋涉,攜帶各種精密儀器來到這裏勘探。在當地幹羣的協助下,經過二十多天的努力,順利完成了橋樑勘測任務。經測定證實:這座橋負荷重量達五十噸。他們對這座橋負重之高、建築技術之精巧稱讚不已,建橋迄今近三百年,安然無恙。時至今日,尚能引起外省技師的注目,足見當時建築藝術之高超。經過這次勘測後,據説閩粵等省的一些建橋單位亦相繼採用了古成德橋的建築方法。
橋上游四十米處的草坪上建有“功德祠”一所,據説是供看管大橋用的。橋的南端約三米處,建有“文昌祠”(今杭武公路坎下)。這兩座祠現已拆毀,只剩殘牆。橋的北端,建有茶亭一所,供來往客商小憩。茶亭遠處有一座高大的貞節牌坊,據説林慶華(高梧彭背村人)妻範氏一乳被歹人摸後,不堪其辱,用刀自剜其乳,流血不止而死,得聖旨旌表,立貞節牌坊,以讚美其貞節雲。在牌坊上面石板上刻着“聖旨”兩字,其下六尺多長的橫石板上,刻着:“旌表林華慶妻範氏”。亭及牌坊在上世紀“文革”期間均已拆毀無餘。石亭的柱等遺留材料已移至南端公路旁,建了一所新茶亭。
大橋下游約六十米處,杭武兩縣人民於1963年建築了一條水壩,上面立有石碑,刻着“友誼陂”三字,供兩縣人民灌溉稻田、發電、碾米等用。友誼陂的建立,增強了杭武兩縣人民的友誼和團結 [1] 
參考資料
  • 1.    林善珂.客家地名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01月: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