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时代,特指中华文明起源加速阶段中距今5800至3800年前后的时代。
此乃2023年12月9日上午,中国国家文物局在京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划分方式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识。 [6-7]
2020年启动的探源工程第五阶段最新研究认为,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的长时段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阶段,其中古国时代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
距今3800年进入王朝时代,古国时代结束。 [7-8]
- 中文名
- 古国时代
- 类 别
- 上古史 [1]
- 项目研究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1]
考证
播报编辑
历史不连巩辣体埋断有各腊迁少采个朝代的学者添备陵才加自想象和解释。格埋婶上古的记录本身就是很模糊,但后来者不断追加,造成了今天所见的历史。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在距今5000整局乃年前,我棕颈战国各地已进入文明阶段,出现了国家,进入“古国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丰富了对人类文明起旋探源的认知。古国之后是方国。 [1-2]
时代详述
播报编辑
古国时代的第一阶段,大约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以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为代表,考古发掘工作发现并确认该遗址第一地点是由9座台基构成的大型台基建筑群。出土各类泥塑的著名的“女神庙”就坐落在其中一座台基上,这座台基规模宏大,目前的残存高度4.6米以上。这一发现对了解牛河梁第一地点的建筑关系和祭祀性质意义重大。
古国时代第二阶段,大约为距今5200-43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开始衰落,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分化进一步凸显,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加强。
焦家遗址新发现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城址,这是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新发现的高等级墓葬有多重棺椁和随葬玉石陶礼器的制度化表现,是中华文明礼制物化表现形式的源头之一。近三年来,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围绕水利系统展开。塘山以北的良渚外围新发现近20条水坝,在更远的径山、德清等地也发现了水坝的迹象,C14年代都是距今5000年左右,和原有的11条水坝属于同一系统。
河南三门峡灵宝北阳平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以灵宝北阳平仰韶文化遗址为核心的铸鼎原遗址群在仰韶文化中期率先进入初期古国时代,可称为“铸鼎原古国”。 [11]发掘团队认为,在仰韶文化中期,铸鼎原地区生产力显著发展,农业经济成熟繁荣,人口增殖,拥有大型聚落;社会分工、社会分化显著,出现不同阶层;权力不断加强,形成对复杂社会有效的管理体系。“由于铸鼎原的全称是‘轩辕黄帝铸鼎原’,得名悠久,这里的古国可初步称作‘铸鼎原古国’。其主要形成于北阳平、西坡等中心聚落的兴建之时,最早或可至距今约5700年,在庙底沟类型向外强势扩张影响时达到发展的鼎盛期。”从目前的材料看,古国存续的时间至少可延至西坡墓地年代的下限,即距今5000年前后。 [12]
古国时代的第三阶段,大约为距今4300-3800年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发展陷入停滞,中原和北方地区后来居上,开始新一轮的文明化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
2022年,在石峁遗址皇城台发现的转角浮雕,为石峁皇城台大台基石雕的年代、建筑性质的判断提供了关键性证据。在大台基西侧200余米处,首次发现以石墙框界、成排分布的贵族专属墓地。陶寺遗址确认了一处迄今所知最大的史前时期夯土建筑基址,面积达6500平方米,主殿总面积540余平方米,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
距今3800年以后,进入王朝时代。以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9]
分布
播报编辑
据考古发现资料与研究表明,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古国若如满天星斗。分别有良渚古国、苍梧古国、古巢国等等。例如:有巢氏族及后裔建立古巢国等 [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近十来年最新的发现表明,尽管中国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发展过程由于地理的原因处在东亚地区,是相对独立、自己摸索向前发展的,但是在“古国时代”的晚期,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和其他外来文明有了接触。“ [1-2] [4-5]
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实施以来,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时空范围,围绕辽宁建平牛河梁、山东章丘焦家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川广汉三星堆等二十九处核心遗址,在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精心设计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9]
代表遗址
播报编辑
牛河梁遗址处于红山文化中晚期,也是红山文化高峰期。在这处重要的遗址上,几十年来,不断有重大发现问世——除了女神庙外,祭坛与积石冢、玉器与彩陶等都令人惊艳叫绝,尤其是牛河梁遗址已具有按南北中轴线分布的“北庙南坛”布局。
对此,红山文化研究专家,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大顺说,庙与坛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祭祖与祭天的礼制建筑,其结构与布局从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的北京,表现出强大的传承力,也表明红山文化确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