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北口抗戰

鎖定
1933年,當日本侵略者把魔爪由東北伸向華北的時候,中國軍隊進行了著名的長城抗戰,為古老的長城譜寫了新的悲壯篇章。素有"京師鎖鑰"之稱的長城要塞古北口,成為長城抗戰的主要戰場。1933年3月10日到5月14日,古北口抗戰在此進行,360餘名陣亡將士遺體合葬於古北口長城腳下,建古北口陣亡將士墓。
名    稱
古北口抗戰
發生時間
1933年3月4日
地    點
古北口
參戰方
中國軍隊、日本軍隊

目錄

古北口抗戰過程

1933年1月1日,日本侵略軍悍然出兵山海關熱河省(舊省名,轄今河北省東北部、遼寧西南部、內蒙古東南部)的中國守軍不戰自退,日軍得以長驅直入,3月4日佔領了省會承德。接着又分兵數路,攻向長城東部各主要關口,進逼平津。日軍主力第8師團全部及騎兵第三旅氣勢洶洶地向北平東北大門古北口撲來。3月4日傍晚,日寇先頭部隊騎兵偵察小隊在距古北口30千米外的灤平縣青石樑,遭到中國陸軍67軍107師張政枋部621團的迎頭痛擊。在敵我裝備懸殊的情況下,中國軍隊不畏頑敵,以血肉之軀與日軍展開激戰,打掉了日寇4輛坦克和6輛裝甲車,並以傷亡500餘人的代價,取得斃傷日寇近千名的戰績。隨後,日軍主力趕到,又調來飛機、重炮狂轟濫炸。3月6日,107師被迫撤至古北口防守。 [1] 
在全國上下抗戰呼聲的壓力下,蔣介石從南方抽調中央軍第17軍北上,開赴古北口前線。17軍25師在趕到古北口後,立即修築工事,做好迎頭痛擊來犯之敵的準備。
3月8日晨,日寇在飛機和遠程重炮的掩護下,向古北口大舉進攻,中國陸軍白玉麟部與敵展開激戰。該團將士與日軍展開殊死戰鬥,日寇傷亡慘重,中國軍隊依然牢牢掌控古北口。3月9日,日寇繞過長城,前後夾擊據守古北口制高點“將軍樓”的634團,中國軍隊腹背受敵,但仍頑強戰鬥,打得長城上下屍橫遍野,十分慘烈。日軍在付出了慘重代價後,佔領了炮筒子溝口。635團團長白玉麟帶兵前往,經過血戰,重新奪回炮筒子溝口。日軍隨後派出飛機進行轟炸,白玉麟團長不幸為國捐軀。3月11日上午,日軍佔領“將軍樓”。
隨後,在防守要地龍兒峪,17軍第25師145團戴安瀾部與日軍主力展開激戰。團長戴安瀾身先士卒,雖身負重傷,仍頑強指揮戰鬥。師長關麟徵在得知戰況後,親自率領特務連和149團前往增援,途中與日軍展開遭遇戰,雙方短兵相接,展開肉搏。關麟徵率部衝鋒,雖被日軍手雷炸傷五處,血流不止,仍大呼殺敵。最後,經與日軍反覆激烈搏鬥,日軍撤退,龍兒峪陣地戰中國軍隊勝利,暫時穩住了右翼防線。12日凌晨,日軍第17聯隊主力以及第32聯隊第3大隊開始對145團發起猛烈進攻,關麟徵急命第149團增援。149團團長王潤波與日軍肉搏戰時被日軍炮彈炸傷。此時他拒絕下火線,仍堅持與日軍廝殺,最終因失血過多而身亡。中國軍隊在連續擊退日軍3次大規模進攻後,由於傷亡過大,只得且戰且退,撤出古北口。
在戰略要地“帽兒山”前沿觀察哨駐守的是145團的7名戰士,他們的任務是隨時把前線的戰況通過電話向師指揮所報告。當中國軍隊大撤退時,觀察哨與師指揮所的電話線已被炸斷,沒有得到撤退命令。7名官兵毅然堅守陣地,利用地理優勢打退了大批日寇的數次攻擊。日軍摸不清山上到底有多少軍隊,不斷組織大批軍隊進行強攻,7名官兵為大部隊撤退爭取了時間。大部隊漸漸遠去,但7人已被日軍團團圍住無法撤退。日寇多次進攻都被打退,只好調來5架飛機對山頂進行地毯式反覆轟炸,之後再進攻,但又被頑強的7人打退。隨後,日軍調來10門重炮對山頂再次狂轟,之後再進攻,又被打退。日軍氣急敗壞,不得已組織空軍、炮兵、步兵聯合進攻。3名戰士陣亡,1名戰士重傷,腿被炸斷。斷腿的戰士向班長要過機槍,繼續向日寇射擊,直至戰死沙場。另外3名戰士直至子彈打光,搬起石塊砸向日寇,隨後衝入敵羣與日寇展開刺刀拼殺,壯烈殉國。此戰創造了二戰史中絕無僅有的防守戰例。日軍將領大為驚詫,佩服至極,遂將7勇士安葬山下,立碑署文“支那七勇士之墓”,並列隊鞠躬致敬。另外,中國軍隊360餘名陣亡將士遺體合葬於古北口長城腳下,建古北口陣亡將士墓。 [1] 
長城抗戰第一階段20多天的作戰,不僅給目空一切的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而且鼓舞了中國的士氣、民心。但此時蔣介石國民黨的總方針是“攘外必先安內”,“剿共”重於抗日。他們把長城抗戰不過只是當作應付輿論,爭取和談妥協的權宜之計。到3月底,不僅未採取發展勝利的措施,相反,經蔣汪南京會商後,開始籌劃對日談判,導致長城戰局向不利方面轉化。 [2] 

古北口抗戰主要影響

古北口抗戰,雖因國民黨政府奉行對日妥協政策而告失敗,但是17軍愛國將士的鮮血沒有白流。他們悲壯的失敗,使民眾認識到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政策的誤國。將士們的英勇抗日,使民眾看到了中國的希望,激勵着千千萬萬的中國人走上抗日救國戰場,用民族之魂和血肉之軀築起堅不可摧的新長城。
古北口之戰在長城抗戰中作戰時間最長、戰事最為激烈。參戰官兵以民族大義為重,顯示了中國軍隊抵禦外辱的能力,表現出來的“長城精神”和民族氣概將萬古長存。 [1] 
參考資料
  • 1.    王勝三主編.印·記:二戰重要地名錄:人民出版社,2015年:17-18
  • 2.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卷):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