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八部

鎖定
古八部,契丹初興時部落總稱。
中文名
古八部
性    質
部落名
朝    代
出    處
《遼史》

目錄

古八部發展歷史

一説“八”為泛指,非實數,東北古代民族多此用法,如室韋八部、敵烈八部、婆裏八部等。一説即奇首八部,“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 指契丹開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史家一般將契丹建國前後的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其中古八部為第一時期,相當於東晉永和元年(345)前後至唐貞觀元年(627)前後(一説隋、唐之際,618年前後)。時契丹活動在土河(今西遼河上游老哈河)以北,潢河(今西喇木倫河)流域一帶。這時契丹人畜漸旺,部落益增,開始為世所矚目,見諸於史載。 [1] 

古八部出處

(《遼史》卷32)或“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卷37)八部名稱,諸史多載,頗有歧異。其中以《魏書》為最早,該書《顯祖紀》記為具伏弗(《勿吉傳》為“具弗伏”,《契丹傳》與《遼史·營衞志》為“伏弗鬱”。) 鬱羽陵(《契丹傳》與《遼史》為“羽陵”。)日連、匹黎爾(《契丹傳》和《遼史》記為“匹絜”和“黎”兩部, 《冊府元龜》和《通典》為“匹黎”。)叱六手(“手”為“於”或“幹”之誤, 《契丹傳》與《遼史》記為“吐六於”, 《北史·契丹傳》記為“吐六幹”,《通典》記為“比六幹”。)悉萬丹(《遼史·世表》記作“萬丹”。)阿大何(《勿吉傳》記為“拔大河”,《契丹傳》與《遼史》記為“何大何”。)羽真侯(《契丹傳》與《遼史》無此部)。
參考資料
  • 1.    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4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