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埃及

(五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鎖定
古埃及(英文:Ancient Egypt;別名:古代埃及),是五大文明發源地 [3]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游(今中東地區)。距今約7400多年前,以法尤姆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城邦進而形成國家。古埃及文明最早形成於約7450年前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區(約公元前5450年),終止於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國將其伊斯蘭化。
5150年前(約公元前3150年)南北埃及完成統一,並建立了世界上首個大一統國家,其朝代延續並更迭長達三千年之久,一直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
古埃及王國先後歷經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晚王國、托勒密王朝,共10個時期,33個王朝的統治(含0至第32王朝)。
第十八王朝時期達到鼎盛,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的帝國領域有蘇丹埃塞俄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下埃及其帝國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托勒密時期疆域包含昔蘭尼、安那託利亞南部,塞浦路斯地中海諸島,領土最南時可達努比亞
古埃及有着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統、政治體系和制度,以及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統。
埃及是世界古國之一有着曠古悠久而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博大精深、絢爛多彩,其自古以來的民族認同就是看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地理位置、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藝術形式有詩歌、雕塑、繪畫等,古埃及文明對後世的古希臘古羅馬、猶太等文明產生巨大影響。
中文名
古埃及
外文名
Ancient Egypt
別    名
古代埃及
時間範圍
公元前 5450年 至 639年
簡    稱
埃及
所屬洲
非洲
首    都
孟斐斯(行政中心)→底比斯(宗教中心)→亞歷山大
主要城市
希拉孔波利斯提尼斯阿拜多斯錫瓦塞易斯昔蘭尼克諾珀斯,赫拉克利翁,赫利奧波利斯,赫爾摩波利斯,涅伽達,美杜姆,南盾,北盾,大屋,法尤姆,西奈,布亨,厄勒番丁島等
國慶日
賽德節,聞風節
官方語言
埃及語希臘語,拉丁語,科普特語,等
貨    幣
泰奧斯金銀幣,尼克塔尼布斯二世幣,努布涅菲爾幣(前360年)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
法老
人口數量
1550萬(公元前30年)
主要民族
埃及、努比亞、馬其頓等
主要宗教
古埃及多神教
國土面積
105萬平方公里(公元前1500年)
文明存在時間
公元前5450年—公元639年
政權統一時間
公元前3200年 [4]  —公元前30年(止)
度量單位
肘尺、德本、加德特、凱特等
代表人物
那爾邁伊姆荷太普,納赫特,胡夫拉美西斯大帝,曼涅託托勒密海巴夏
代表事物
尼羅河,鷹,蛇,睡蓮,紙莎草大金字塔羣,亞歷山大燈塔,等
文化思想
孟菲斯神學,赫利奧波利斯神學,赫爾摩波利斯神學,等
文學經典
《阿蒙涅姆赫特教諭》《普塔霍蒂普箴言集》《美楞普塔詩集》《普塔荷太普教諭》《沉舟記》《哈傑德夫導論》《朝臣烏尼傳》《安尼的教諭》《梅藤記》《安赫謝夏克教諭》《給美瑞卡拉王之教諭》《艾吉普蒂亞卡》等
帝號與王銜
拉之子銜,兩地之主銜,上下埃及之王銜,荷魯斯銜,兩女神王銜 ,金荷魯斯王銜
天文與曆法
太陽曆,科普特歷
古埃及八賢
哈傑德夫,伊姆霍特普,內費爾蒂,普塔赫姆·傑赫胡蒂,哈赫勒松貝,普塔荷太普,凱雷斯
古埃及名將
伊布杜,哈爾古夫,赫列姆海布,門德斯,泰福那科特,皮安西,泰菲比
傳統節日
奧皮特節,河谷歡宴節,等

目錄

  1. 1 地理位置
  2. 2 原始社會
  3. 3 人種構成
  4. 4 農耕文明
  5. 5 王朝與國家
  6. 前王朝時期
  7. 早王朝時期
  8. 古王國時期
  9. 第一中間期
  10. 中王國時期
  11. 第二中間期
  12. 新王國時期
  13. 第三中間期
  14. 晚王國時期
  15. 托勒密時期
  16. 後埃及時期
  17. 6 政治制度
  18. 基本制度
  19. 國家行政制度
  20. 諾姆行政制度
  21. 契約制度
  22. 波克霍利斯改革
  23. 司法制度
  24. 軍事制度
  25. 外交制度
  26. 霸權時代
  27. 社會階層
  28. 7 經濟
  29. 貿易
  30. 貨幣單位
  31. 鑄幣
  32. 8 文化
  33. 字體
  34. 文學、教諭學派
  35. 典籍
  36. 思想家
  37. 詩歌
  38. 教育
  39. 宗教
  1. 神話
  2. 9 建築
  3. 發展過程
  4. 建築特點
  5. 建築結構
  6. 宮殿、神殿
  7. 方尖碑
  8. 對後世影響
  9. 10 藝術
  10. 音樂
  11. 繪畫
  12. 雕塑
  13. 11 生活
  14. 衣冠
  15. 飲食
  16. 居住
  17. 娛樂
  18. 12 天文學
  19. 天文學大家
  20. 天文曆法
  21. 天文儀器
  22. 13 數學
  23. 十進制
  24. 數學名著
  25. 度量衡
  26. 肘尺
  27. 容量
  28. 天平與砝碼
  29. 14 造紙術
  30. 15 金屬冶煉
  31. 銅和鐵萃取
  32. 失蠟鑄銅技術
  33. 16 金屬鍛造
  34. 黃金製品
  35. 鍍金
  36. 珠寶首飾
  37. 掐絲琺琅技術
  38. 17 榫卯榫接技術
  1. 傢俱
  2. 材料
  3. 裝飾
  4. 工藝
  5. 18 石料加工技術
  6. 切割
  7. 鑽孔
  8. 石材車牀
  9. 19 玻璃燒製技術
  10. 20 農業和灌溉
  11. 21 水利工程
  12. 運河
  13. 科希斯壩
  14. 卡法拉壩
  15. 美利斯壩
  16. 馬拉水庫
  17. 22 其他發明
  18. 23 醫學
  19. 外科學
  20. 解剖學
  21. 草藥學
  22. 口腔學
  23. 病例書
  24. 手術器械
  25. 醫典
  26. 24 軍事
  27. 古王國軍事
  28. 中王國軍事
  29. 新王國軍事
  30. 軍事征服
  31. 25 墓葬形式
  32. 墓葬習俗
  33. 木乃伊
  34. 26 平民墓葬
  35. 27 貴族墓葬
  36. 28 皇家室墓葬
  37. 金字塔王陵
  38. 帝王谷
  1. 29 文明成就
  2. 30 歷代列王
  3. 前王朝
  4. 零王朝
  5. 第一王朝
  6. 第二王朝
  7. 第三王朝
  8. 第四王朝
  9. 第五王朝
  10. 第六王朝
  11. 第七王朝
  12. 第八王朝
  13. 第九王朝
  14. 第十王朝
  15. 第十一王朝
  16. 第十二王朝
  17. 第十三王朝
  18. 第十四王朝
  19. 第十五王朝
  20. 第十六王朝
  21. 第十七王朝
  22. 第十八王朝
  23. 第十九王朝
  24. 第二十王朝
  25. 第二十一王朝
  26. 第二十二王朝
  27. 第二十三王朝
  28. 第二十四王朝
  29. 第二十五王朝
  30. 第二十六王朝
  31. 第二十七王朝
  32. 第二十八王朝
  33. 第二十九王朝
  34. 第三十王朝
  35. 第三十一王朝
  36. 第三十二王朝
  37. 【後埃及時代】
  38. 【伊斯蘭時代】

古埃及地理位置

尼羅河文明 尼羅河文明
古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今中東地區),橫跨亞非兩洲,其西奈半島位於亞洲地區。它北臨地中海,東瀕紅海,南鄰努比亞(今埃塞俄比亞蘇丹)。縱貫埃及全境的尼羅河,由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源於蘇丹青尼羅河匯合而成。流經森林和草原地帶的尼羅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氾濫,浸灌兩岸乾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殖質的泥沙隨流而下,在兩岸逐漸沉積下來,成為肥沃的黑色土壤。古代埃及人因而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意為黑土地)。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説“埃及是尼羅河饋贈的厚禮,在人類歷史上尼羅河是文明的化身,在世人心目中埃及文明總是和尼羅河聯繫在一起。

古埃及原始社會

阿舍利手斧(約公元前一百八十萬年至公元前二十萬年)
阿舍利手斧(約公元前一百八十萬年至公元前二十萬年)(2張)
埃及人的原始社會起始於200萬年以前的埃及直立人,是埃及最早的人類,他們的共同祖先屬於埃及古猿,主要起始於在埃及法尤姆窪地原上猿埃及猿距今約2800~2600萬年之間。埃及法尤姆的直立人生活反映了埃及最早人類的活動。

古埃及人種構成

按照解剖學分類,古代埃及人與今天的埃及人,以及整個北非阿拉伯地區的人一樣,是以“高加索特徵”為主,“尼格羅特徵”為副,而且多樣性很強的人羣。不同個體、不同地域之間的尼格羅特徵強度不同,比如從下埃及往南走,經過上埃及,一直到今天蘇丹北部的努比亞,會發現“高加索特徵”越來越淡,“尼格羅特徵”越來越明顯。
通過對獲取的三例不同時期木乃伊(公元前2000~公元30年)樣本中獲得的3組個體的全基因組數據陣列和90個線粒體基因組對比分析,這三人Y染色體單倍羣分別為中東常見的J系和北非常見的E系,分別是J(mt-J1d),J(mt-M1a1),E1b1b1a1b2(mt-U6a2),古埃及人種和現代的埃及人種在基因序列比對上完全一致,都是E J,幾乎沒變,所有這三個埃及古代樣本組都在超過3000年的時間跨度內保證了基因連續性。
公元前十萬年至公元前五千年埃及人口活動分佈圖 公元前十萬年至公元前五千年埃及人口活動分佈圖
古埃及人與近東人的祖先比現在的埃及人數量還要龐大,後者在一段時間裏接受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混合,這一分析為古埃及木乃伊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基因來源。

古埃及農耕文明

埃及人文始祖 蠍王一世 埃及人文始祖 蠍王一世
距今約9000多年前,人們在尼羅河河谷定居,開始在岸邊建立房屋和村落,進行農業畜牧業的生產活動。距今7500年前,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區出現了早期城市,並開始使用青銅器,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法尤姆湖附近的考古發掘表明,早在公元前5450年,生活在此地的埃及先民耕作物有大麥和小麥。另一個遺址梅里姆達也位於尼羅河西岸,其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800年。
埃及
時期
時間範圍
下埃及
法尤姆A時期
約公元前5450年——前4400年
邁瑞姆達時期
約公元前5000年——前4100年
奧瑪瑞時期
約公元前4600年——前4350年
馬阿迪時期
約公元前4000年——前3200年
上埃及
塔斯亞巴達裏時期
約公元前4500年——前4000年
涅伽達一期阿姆拉特時期
約公元前4400年——前3500年
涅伽達二期格爾塞時期
約公元前3500年——前3300年
涅伽達三期塞梅尼時期或前王朝第零王朝時期
約公元前3300年——前3100年

古埃及王朝與國家

貝赫德提Behedet(鷹蛇象徵上下埃及的統一) 貝赫德提Behedet(鷹蛇象徵上下埃及的統一)
約公元前350年前後,埃及第三十一王朝初期的史學家曼涅託,將埃及第一王朝,至其當時所在的埃及第三十一王朝,把埃及一共分為三十一個朝代,之後學術界(將曼涅託之後的第32王朝即托勒密王朝重新列入)又有現代學者在此基礎上將上古埃及朝代重新劃分為三十三個王朝(含第0、32王朝)及以下幾個時期:
時代
時期
時間範圍
古風時代(前)
前王朝時期(城邦(塔索.巴達裏、阿姆拉提亞、基澤)
0王朝,約公元前4000—約前3300年
0—1王朝,約公元前3300—約前3100年)
早王朝時期(1—2王朝)
約公元前3100—約前2700年
古典時代(早)
古王國時期(3—6王朝)
約公元前2700—約前2180年
第一中間期(7—10王朝)
約公元前2180—約前2040年
中王國時期(11—12王朝)
約公元前2040—約前1786年
第二中間期(13—17王朝)
約公元前1786—約前1550年
帝國時代(中)
新王國時期(18—20王朝)
約公元前1550—約前1069年
第三中間期(21—25王朝)
約公元前1069—約前664年
晚王國時期(26—31王朝)
約公元前664—約前332年
托勒密時期(31—32王朝)
約公元前332—約前30年
羅馬統治時代(後)
後埃及時期(埃及行省)
約公元前30年—約公元639年
第30王朝史學家曼涅託的埃及史章節《Aegyptiaca》 第30王朝史學家曼涅託的埃及史章節《Aegyptiaca》
注:
1、新王國時期十八王朝之後的埃及統治者才被稱作“法老”(意為宮殿中的正殿/朝堂)。
2、據現代埃及古物學最新考古發掘證明了埃及的第一次統一可能早在蠍王時期就已經完成了,其跨度約為200年左右,這段前王朝時期又被現代埃及學家稱為“零王朝”。

古埃及前王朝時期

時期
時間範圍
介紹
阿姆拉特城邦時期
約公元前4000—前3500年
埃及各城市中出現了明顯的私有制和階級關係。涅伽達地方1610號墓中的一個黑頂陶罐上,發現了作為王權標誌之一的紅冠形象(以眼鏡蛇作為其標誌)。在屬於格爾塞時期的一個墓中(涅伽達1540號墓)發現的一塊陶片上,畫着一個象徵王銜符號的荷魯斯鷹神的形象(這也是王權的標誌之一)。
格爾塞城邦時期
約公元前3500—前3100年
在埃及,私有制逐步確立,階級逐漸形成。
在格爾塞後期,隨着私有制的確立和階級的形成,在埃及出現了國家。埃及人稱這種國家為斯帕特,在當時的埃及,這樣的國家形式有若干個。在這些國家裏,有一個以政府機關、王宮、神廟為中心的城市。反映這個時期存在戰爭的雕刻和繪畫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畫墓中的水陸戰圖外,還有阿拉克出土的象牙刀柄上的水陸戰圖、戰場調色板等。這時,王權已經形成。
埃及第零王朝
公元前3300年—3100年
阿拜多斯發現的描述蠍子王戰勝敵人的銘文,可能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歷史文獻。根據對其墓葬的最新發現,最早時期的文字可能產生於他統治的時期。據推測蠍王可能比那爾邁更早統一埃及。

古埃及早王朝時期

頭戴白冠的那爾邁王 頭戴白冠的那爾邁王
在早王國時期的約公元前3150年,第一位國王鞏固了他在下埃及的統治,定都孟斐斯白城)。在那裏他們可以控制富庶的三角洲地區的農業和勞動力,以及利益豐厚的通往黎凡特的商路。
那爾邁調色板(埃及國家博物館)
那爾邁調色板(埃及國家博物館)(2張)
埃及第一王朝公元前3150年—2850年。世界上赫赫大名的帝王中,古埃及的那爾邁恐怕是年代最早的一個了。他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是古埃及國家統一的奠基者。埃及是世界古國之一,而那爾邁正是站在這一切開端處的特殊人物。從那爾邁到,第一王朝共有八位國王。
埃及第二王朝公元前2850—2686年。從霍特普司克摩伊(Hotepseknemoui)到卡斯克摩,共有六位國王。古王國時期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古王國時期建築、藝術、科技取得驚人進步的基礎,而完善的中央政府使這些成為可能。
饑荒石碑(第三王朝時期 前2686—前2613年)
埃及萬世醫匠之祖   伊姆霍特普世尊 埃及萬世醫匠之祖 伊姆霍特普世尊
在“維西爾”(首相)的指導下,國家官員徵税、協調水利工程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徵用農夫進行建築工程,建立司法系統維護和平與秩序。富裕和穩定的經濟保證了財政的盈餘,使國家有能力主持建設紀念性質的巨型工程和讓皇家工場委託製作傑出的藝術品。
接見外國使者的左賽爾王 接見外國使者的左賽爾王
中央政府重要性的上升隨之而來的是被法老承認土地擁有權並供養的官吏和書吏階層。國王也會將土地用於修建陵寢或贈與地方神廟以保證死後對自己的崇拜。這樣的五個世紀的封建統治逐漸削弱了國王的經濟實力,到古王國後期,國王已經無力維持龐大的中央機構。國王的權力下降了,地方統治者隨即開始挑戰國王的威嚴。再加上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2150年的嚴重乾旱,最終導致國家陷入被稱為“第一中間期”的長達140多年的飢餓和動盪之中。

古埃及古王國時期

左賽爾王(公元前2780年— 前2760年在位) 左賽爾王(公元前2780年— 前2760年在位)
埃及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從納特里克特-左賽爾(Neteriknet-Djeser)到胡尼(Houni),共有五位國王。焦瑟統治時代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此時出現了以沙卡拉的階梯金字塔建築羣為代表的恢宏壯觀的石頭建築。該建築羣的設計師、醫聖兼學者的伊姆霍特普成為史書上首批出現的偉人之一。這一時代是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制得以發展的時期,君主坐于都城孟斐斯,分派各省總督統治全國。國王左塞爾統治時期對西奈半島發起了數次遠征行動,並征服了當地的民族;他還派出人員前往此處開採綠松石和銅等礦產。
埃及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前2494年。
胡夫王(2551 - 2528年在位) 胡夫王(2551 - 2528年在位)
斯內夫盧(Snefrou)到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共有六或七位國王。從金字塔的雄偉程度來判斷,斯內夫盧、胡夫哈夫拉的統治時期為這個時代的頂峯。在達夏爾,梅頓和基薩修築的金字塔顯示出王朝的治國有方、經濟繁榮。
海泰菲斯太后陵墓出土文物(公元前2600年)
海泰菲斯太后陵墓出土文物(公元前2600年)(9張)
第四王朝是古埃及歷史古王國時期第二個王朝,古埃及文明在這一時代達到空前的高度,例如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就是這個時代的胡夫法老建造的。因此第四王朝被認為是古埃及的“榮譽時代”。
傑迪卡爾王辦公滾筒御璽(第五王朝時期 2381-2353年) 傑迪卡爾王辦公滾筒御璽(第五王朝時期 2381-2353年)
埃及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2345年。從烏斯卡夫(Ouser)到烏納斯(Ounas),共有九位國王。最著名的是薩胡拉(Sahoure)和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薩胡拉烏瑟卡夫和Khentkaues I的長子,在位15年,他開鑿了連同地中海紅海的Bubasti運河,並建立了龐大的艦隊。擴張疆域。
薩卡拉衞城南部城牆 薩卡拉衞城南部城牆
埃及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從特提(Teti)一世到女王尼托克里斯(Nitocris),共七位國王包括佩比一世和活了上百歲的佩比(Pepi)二世。雖然第六王朝文治武攻顯赫一時,曾組織過遠至非洲南端的軍商遠征,但一些省督不斷膨脹的權力使中央集權的孟斐斯備受威脅,而引發了內亂。

古埃及第一中間期

王座上的門圖霍特普 王座上的門圖霍特普
第一中間期公元前2181—前2040年。古王國後期中央政府崩潰後,政府已經無法維護經濟穩定,接着發生的食品短缺和政治辯論升級為饑荒和小規模內戰。儘管存在難題,但地方統治者不再對國王進貢,而利用新獲的獨立維護各省的繁榮。一旦掌握了自己的資源,各省經濟上變得更加富足,在創作力爆發之際,各省的藝術家繼承和調整了古王國時期服務於王權的文化主旨,書吏們發展和豐富了文學的風格,表現出這一時期的創造力和樂觀。
從對國王的效忠中解脱後,地方統治者開始互相爭奪領土和權力。到公元前2160年,耶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的統治者統一了下埃及,而底比斯的因提夫家族統一了上埃及。因提夫家族不斷在北方擴張勢力,南北朝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約公元前2055年,底比斯軍在門圖荷太普二世率領下擊敗了耶拉孔波利斯統治者。埃及的再次統一,開創了經濟和文化復興的新時期。
佩皮王的演講 佩皮王的演講
埃及第七王朝第一過渡時期的第一個混亂王朝,只統治了七十天。
埃及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前2130年。共有八到二十七位國王。
埃及第九王朝與第十王朝承接,統治下埃及,在北方。
埃及第十王朝與第九王朝共有90年,公元前2130—前2040年。共有六位國王,有三位名叫凱蒂。
埃及第十一王朝統治上埃及,南方,共有三位國王。
注:
第六王朝後期,隨着古王國的分裂和國王權力下降以及人民的反抗,再加上盜墓猖獗,此後君王們也就不再建造勞民傷財的金字塔,而是在深山裏開鑿秘密地下陵墓(帝王谷),後世君王都選擇長眠於此地,慢慢地,帝王谷逐漸演變為皇家專屬陵墓羣,且設有軍事要塞世代守衞。

古埃及中王國時期

公元前2040—前1786年,中王國的國王們恢復了國家的繁榮和穩定,刺激了藝術、文學和紀念性建築工程的復甦。第十一王朝的門圖荷太普二世和他的繼承者們從底比斯統治全國。約公元前1985年,維齊爾出生的第十二王朝建立者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將首都遷往法尤姆綠洲的伊塔威(Itjtawy)。
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前1937 - 前1908在位) 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前1937 - 前1908在位)
在那裏,第十二王朝的國王們實行了富有遠見的墾荒和灌溉計劃以增加這一地區的農業產量。此外,對努比亞的再征服獲取的領土中富產石料和黃金,人民被驅使在三角洲東部修建防禦建築,稱為“大公牆”(Walls-of-the-Ruler),用於抵禦外族入侵。
影視作品裏頭戴紅色冠的孟圖霍特普四世國王 影視作品裏頭戴紅色冠的孟圖霍特普四世國王
中王國文學的特點是詭辯的主題和自信而雄辯的人物風格。浮雕和肖像雕塑藝術,細節上盡善盡美,達到了新的技術高度。
 國王辛努塞爾特一世像(埃及國家博物館)  國王辛努塞爾特一世像(埃及國家博物館)
中王國的最後一位有為之主,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允許亞洲移民進入三角洲地區以為他的採礦業和水利工程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但這些充滿雄心的水利工程和採礦活動,與他統治後期尼羅河氾濫不足聯繫起來,透支了經濟,加速了國家衰落,最終在公元前14世紀和公元前13世紀進入“第二中間期”。這次衰落期間,外來的亞洲移民開始控制三角洲地區,甚至建立了希克索斯王朝。
國王阿蒙涅姆赫特二世(埃及國家博物館) 國王阿蒙涅姆赫特二世(埃及國家博物館)
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前1786年。七位國王名阿門埃瑪特(Amenhemat)或塞索斯特里斯,最後一位統治者是女王塞貝克內菲盧雷(Sebekneferoure)。
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穩定總是和動亂是互相交替。各省分權勢力和其他歷史不明的勢力,毀滅了從第十二王朝傳續下來的底比斯政權,埃及分裂成許多的諸侯國
內弗爾霍特普一世 前1740年在位 內弗爾霍特普一世 前1740年在位
埃及第十三王朝公元前1786—前1674年。約有四十位國王,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國王同時在北部、中部、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只不過是西克索國王的封臣。
第12王朝Khenmet公主金皇冠(公元前1900年) 第12王朝Khenmet公主金皇冠(公元前1900年)
埃及第十四王朝:資料缺失

古埃及第二中間期

法老卡莫西斯 法老卡莫西斯
第二中間期(公元前1786—前1567年),約公元前1650年,中王國衰落,居住於三角洲東部城市阿瓦瑞斯(Avaris)的亞洲移民隨之奪取了這一地區並逼迫中央政府遷往底比斯。
法老雅赫摩斯一世 法老雅赫摩斯一世
南遷後,底比斯的國王們發現自己被夾在北方的希克索斯王朝和它的努比亞盟友——南方的古什之間,100多年在沉悶和不作為中度過。到公元前1555年,底比斯的軍隊終於強大到可以挑戰希克索斯王朝。衝突持續了30多年,國王陶二世卡摩斯最終打敗了努比亞人。
卡摩斯的繼任,雅赫摩斯一世成功地在一系列戰役中讓希克索斯王朝永久地退出埃及的歷史舞台。之後的新王國時期,軍隊成了優先考慮的核心問題,國王們籍此擴張埃及的疆界,維護他們在近東的優勢。
埃及第十五王朝希克索斯人最初所建立的王朝。
國王的印章戒指 國王的印章戒指
埃及第十六王朝公元前1674—前1567年。第十六王朝被稱為“小希克索”王朝,只存於三角洲東部。“大希克索”王朝有五位國王,包括一位基安(Khyan)和兩位阿拉比(Apopi)。
埃及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74—前1567年。十位國王統治底比斯及周圍地區。他們是希克索的封臣。最後三位國王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開始和北方的希克索人鬥爭。

古埃及新王國時期

十八王朝世界時局圖(前1567—前1085) 十八王朝世界時局圖(前1567—前1085)
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67—前1085年),新王國的法老們通過維護邊境安全和加強與鄰國的外交確立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圖特摩斯一世和他的孫子圖特摩斯三世時的軍事征服讓埃及的勢力擴張到敍利亞努比亞,埃及完成了從一個地域性王國向洲際超級大帝國的質變。
圖特摩斯三世大帝像(埃及盧克索博物館)
圖特摩斯三世大帝像(埃及盧克索博物館)(2張)
埃及第十八王朝埃及第十八王朝(埃及帝國時期),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第一個王朝,也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所處的時間大致是前16世紀至前13世紀(約前1575年—約前1308年)開始了大規模的向外擴展運動,它的勢力範圍,南達埃塞俄比亞,北達愛琴海諸島、克里特島塞浦路斯島巴勒斯坦敍利亞等地區。
影視作品裏的哈特謝普蘇特女王 影視作品裏的哈特謝普蘇特女王
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 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
前1575年,第十七王朝法老卡摩斯的弟弟阿赫摩斯繼位。阿赫摩斯在位期間成功驅逐了喜克索斯人,並統一了上下埃及,強大的第十八王朝建立了。其間埃及稱為帝國,在一個世紀時間內,勢力延伸深入亞洲,很多名義上獨立的國家都承認埃及為其領主國。
娜芙提提皇后半身塑像(德國柏林博物館)
娜芙提提皇后半身塑像(德國柏林博物館)(6張)
位於非洲尼羅河上游第五瀑布的努比亞也歸附埃及。埃及人開始與北敍利亞南部非洲進行頻繁的貿易。王朝前幾任法老還消滅了國內敵對的地方勢力,建立了法老對政治和軍事的中央集權。這一集權模式持續了幾乎500年未曾改變,並使埃及王朝度過了幾個危機,例如圖特摩斯一世政變,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攝政等。
運送方尖碑的大船(上)和漁船(下) 運送方尖碑的大船(上)和漁船(下)
哈特謝普蘇特死後,圖特摩斯三世開始獨自統治埃及,他進行連續不斷的戰爭,平息了敍利亞巴勒斯坦的叛亂,恢復了哈特謝普蘇特時代喪失的對該地區的統治。他在麥吉杜、卡迭石、卡爾赫美什等地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以圍攻麥吉杜的戰役最為有名)。
拉美西斯大帝的手鐲(公元前1300年) 拉美西斯大帝的手鐲(公元前1300年)
後來,圖特摩斯三世打敗了米坦尼國王,奪佔米坦尼王國位於幼發拉底河西岸的土地。經過長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邊界被圖特摩斯三世擴展至尼羅河第四瀑布,同時東地中海成了他的勢力範圍,愛琴海諸島、克里特島塞浦路斯島都在他的海上帝國之中。
第十八王朝後期爭奪國家最高權力的鬥爭越來越激烈,宗教領袖的影響力變大,嚴重威脅了法老的權力和統治。由於宗教影響力的增加,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後改名為埃赫那吞)試圖更改埃及信仰稱為一神總教(僅崇拜太陽神阿頓)。
法老阿肯那頓 法老阿肯那頓
幼君法老圖坦卡蒙 幼君法老圖坦卡蒙
他死後繼位的法老圖坦卡蒙(阿肯那頓之子,9歲登基18歲駕崩),又恢復了埃及傳統的宗教和法老統治。圖坦卡門死後,約前1308年,朝中老臣阿伊上位繼任法老,隨後霍倫海布及普拉美斯先後繼承王位,最後普拉美斯(拉美西斯一世)建立了埃及第十九王朝,第十八王朝結束。
埃及第十九王朝(前1295—前1189),新王國時期第2個王朝,公元前1295年由拉美西斯一世建立,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達到鼎盛。
公元前1189年,埃及第十九王朝被伊蘇爾起義推翻。
法老賽提一世
拉美西斯一世之子塞提一世擊敗入侵的利比亞人並攻佔迦南。
這一時期,小亞細亞赫梯帝國也擴展到敍利亞。塞提一世去世後,子拉美西斯二世繼位。
公元前1274年,埃及第十九王朝與赫梯帝國卡迭石戰役中互有勝敗。
卡迭石戰役(第十九王朝世界格局圖)公元前1200年
卡納克紀念壁上的孟斐斯和約 卡納克紀念壁上的孟斐斯和約
公元前1272年,拉美西斯二世再次進攻敍利亞。公元前1270年,埃及第十九王朝北部疆界達到了幼發拉底河西岸。公元前1259年,埃及第十九王朝與赫梯帝國簽署《孟斐斯和約》,埃及第十九王朝與赫梯帝國敍利亞戰爭結束,埃及第十九王朝達到鼎盛受到各國朝拜。
法老麥倫普塔赫玄武岩坐像(柏林博物館) 法老麥倫普塔赫玄武岩坐像(柏林博物館)
拉美西斯二世統治長達66年,在他統治後期,埃及第十九王朝開始衰落。公元前1213年,拉美西斯二世去世,子麥倫普塔赫繼位。公元前1205年,麥倫普塔赫擊敗入侵的海上民族。1887年在埃及的阿馬爾奈發掘出大量書有鍥形文字的泥板文書。其中已為人們所知的有382塊,分別收藏於開羅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柏林博物館,如實敍述了當時動盪的政治形勢。
世界上第一份和平協議即《埃及赫梯和約》或《銀版和約》。正宗的銀版合約年代實在久遠已遺失。當時的和約有兩個紀念性版本,埃及人把卡迭什之戰的記載與和約全文刻在了卡爾納克神廟和底比斯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廟的牆壁上,至今這些文字還保留着。赫梯帝國早已滅亡,他們的版本被收藏於土耳其古代東方博物館內。在聯合國總部二樓的大會堂內,還有土耳其贈送的“孟斐斯和約”的複製品,那是一件紫銅表皮雕塑,上面古樸的文字歷歷在目,成為人類追求和平的歷史見證。
銀版條約(楔形文)土耳其博物館藏 銀版條約(楔形文)土耳其博物館藏
除32件以外,所有的文書無外乎以下兩種,其一,埃及帝國與西亞強國諸如赫梯米坦尼巴比倫的君王的外交通函;其二,巴勒斯坦腓尼基敍利亞附庸國統治者發來的信件。
年邁的拉美西斯大帝
年邁的拉美西斯大帝(2張)
公元前1203年,麥倫普塔赫去世,子塞提二世繼位。阿蒙麥西斯佔據上埃及,對抗塞提二世。公元前1200年,塞提二世擊敗阿蒙麥西斯,統一全國。西普塔赫去世後,塞提二世之妻塔沃斯特繼位。公元前1189年,埃及第十九王朝被伊蘇爾起義推翻。塞特納赫特鎮壓了伊蘇爾起義,建立埃及第二十王朝
埃及第二十王朝(前1200—前1085)。十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賽特納克特(Sethnakht)之外,其餘都叫拉美西斯(Ramesess)。
影視作品中的卡迭石戰役 影視作品中的卡迭石戰役
公元前1078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斯蒙迪斯一世取得埃及北方的統治權。公元前945年,利比亞王子舍順克一世控制了三角洲地區,建立了所謂“利比亞王朝”或“布巴斯提斯王朝”(布巴斯提斯是首都),即第二十一王朝,持續200多年。舍順克也通過將自己的家族成員安置在重要僧侶位置上控制了埃及南方。
利比亞統治腐朽的同時,它在三角洲地區的對手開始在利安託波力斯(Leontopolis)興起,庫施威脅於南。約公元前727年,庫施國王皮耶侵入北方,佔領了底比斯,並最終佔領了三角洲地區。埃及原本深遠的影響力大打折扣。
亞述崛起後的埃及
它的外國盟友淪為亞述的勢力範圍,到公元前700年兩國間的戰爭終於不可避免。
建都塞易斯的賽特王們見證了這次短暫而充滿生氣的經濟文化復興。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525年,強大的波斯帝國岡比西斯二世率領下開始了對埃及的征服,最終在貝魯西亞(Pelusium)之戰中抓獲了法老普薩美提克三世。岡比西斯二世於是採用法老稱號,但卻在遠在蘇薩的家中統治,將埃及劃為總督區。

古埃及第三中間期

影視作品裏的哈特謝普蘇特女王 影視作品裏的哈特謝普蘇特女王
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前1085—前945)赫裏荷爾自行宣佈為埃及國王,同時又保留阿芒神僧侶長的職位。這樣的措施無疑是要遇到一些抵抗的。與此同時,在塔尼斯城有一個名叫斯門提斯的國王,勢力及於整個三角洲和中埃及的大部分。
埃及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12)由布巴斯梯斯的9王組成(據阿夫利坎努斯),其中保留的塞松契斯,奧索爾通和塔凱羅提斯3王名,顯然相當於舍尚克,奧索爾康和塔凱羅特,其餘6王名沒有保存下來。曼尼託記載第二十二王朝總計230年。
影視作品裏的赫卜--賽德慶典 影視作品裏的赫卜--賽德慶典
埃及第二十三王朝(前818—前715)年開國法老為帕杜巴斯一世,也稱為帕圖巴特斯,他在第二十二王朝舍尚克三世統治的第八年,在三角洲地區自立為王,在三角洲萊翁特坡里斯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曼尼託稱它為塔尼斯王朝。這樣再度出現了南北朝的局面。
埃及第二十四王朝(前8世紀)是古代埃及在前8世紀時期的一個短暫王朝,歷時只有十餘年,定都於西部的塞易斯,統治尼羅河三角洲一帶,最後被南方的第二十五王朝所滅。

古埃及晚王國時期

影視作品裏正在與妃子下西尼特棋的法老拉美西斯大帝 影視作品裏正在與妃子下西尼特棋的法老拉美西斯大帝
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前752—前656)(努比亞王朝或埃塞俄比亞王朝)是自前8世紀中期至前7世紀中期統治下的一個王朝,它的君主起源於Kush(亦作“庫什”、“古實”;即努比亞,大約位於今蘇丹北部),後來征服了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因亞述人的入侵而衰落,最後一任法老在第二十六王朝派兵佔領底比斯後退回努比亞。
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前664—前525)共由舍易斯的九位法老組成,總共統治了150年或163或167年。有六至七位法老,統治了139或147年。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始祖是尼科一世,他的祖先可能是埃及第二十四王朝利比亞血統的王公,在亞述帝國入侵埃及的時候,他擔任埃及三角洲舍易斯城的總督。
影視作品裏的奈菲爾塔利王妃 影視作品裏的奈菲爾塔利王妃
尼科一世的兒子普撒提克一世是第二十六王朝真正意義上的開國法老,他建都舍易斯城。公元前663年,亞述王亞述巴尼拔在恢復它父親舍易斯總督頭銜之後,又認命了普撒提克一世為阿特里畢斯城的總督,但他不甘於俯首稱臣,奮起反擊亞述帝國的入侵。
法老麥倫普塔赫 法老麥倫普塔赫
埃及第二十七王朝(前525—前402)又稱第一次阿契美尼德時期、第一次埃及總督時期,是古埃及晚期的一個歷史時期,自前525年至前402年為止。這一時期古埃及,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埃及行省。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的第三位皇帝岡比西斯率領大軍遠征埃及,在邊境一戰中打敗埃及第二十六王朝,一路攻到埃及首都孟菲斯,埃及海軍司令官烏加霍列森尼叛變,孟菲斯陷落,埃及第26王朝法老普撒美提克三世法老被俘,殘暴的岡比西斯讓他受盡了屈辱。埃及爆發了四次反波斯的大起義。公元前404年,波斯統治者大流士二世去世,波斯帝國內亂,埃及爆發第四次反波斯起義,這次起義是由三角洲地區的利比亞人主導的,領導人叫阿米爾塔伊俄斯二世。他控制了下埃及,波斯帝國在埃及的統治崩潰,埃及第二十七王朝宣告結束。
埃及第二十八王朝(前404—前399)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二世去世,子阿爾塔薛西斯二世上台,波斯帝國爆發內戰。
孟斐斯阿普里斯宮遺址
孟斐斯阿普里斯宮遺址(4張)
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統治者後代普薩美提克五世乘機發動起義,驅逐波斯帝國統治者,建立埃及第二十八王朝,首都塞易斯。公元前399年,內法阿魯德一世殺死普薩美提克五世,奪取政權,建立埃及第二十九王朝,埃及第二十八王朝結束。
殺紅眼的新巴比倫-米底聯盟也尾隨而至,力爭不給死敵以任何翻身機會。眼看即將形成的近東平衡要被打破,埃及法老尼科二世決定出手,親率大軍前往兩河流域實施救援。計劃順便也將先祖曾經統御過的敍利亞拿下,完成埃及再帝國化的最後一塊拼圖。當然,這就意味着他們需要通過約書亞(約西亞)的猶太國領地。
美吉多第二次戰役
發生於公元前609年。埃及法老尼科二世在此戰中擊敗了猶太王國,殺死了猶太君主約西亞。
法老尼科二世像(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 法老尼科二世像(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
公元前609年,亞述殘軍已經從慘遭毀滅的都城尼尼微退出,逃到兩河流域北部的哈蘭據守。勇氣可嘉的約書亞國王,就在戰鬥中被箭矢命中,不得不由僕人扶下戰車。臨死前被提前預備好的另一輛車送回耶路撒冷,最終在確信自己抵達都城後才斷氣。由他一手召集的軍隊,也慘遭埃及方面的屠戮。猶太王國則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完全淪為鞏固西奈半島的埃及藩屬。
從前607年到前605年,老國王命尼布甲尼撒為統帥與埃及爭奪亞述西部被埃及佔領的土地,並最終獲取成功。前605年,那波帕拉薩去世,尼布甲尼撒趕回巴比倫,順利繼任,並繼續與米底亞聯姻。
美吉多第二次戰役雙方兵力 美吉多第二次戰役雙方兵力
猶太王約書亞死於戰役中的箭傷 猶太王約書亞死於戰役中的箭傷
從前604年到前602年,尼布甲尼撒對敍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發動了一系列的征服戰爭,大馬士革西頓、猶太國都被迫稱臣納貢。前601年,尼布甲尼撒再度與阻礙自己霸業的埃及交戰,結果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回巴比倫。猶太國趁機脱離新巴比倫,投靠埃及。
法老內克塔內布二世(前380—前343) 法老內克塔內布二世(前380—前343)
埃及第二十九王朝(前399—前380)埃及第二十九王朝是一個短命王朝,曼尼託記載的埃及第二十九王朝由門德斯地區的幾名法老王組成,總共只經歷了二十餘年,第二十九王朝曾與斯巴達結盟,和波斯帝國開戰。考古發現能確認的第二十九王朝法老分別是尼發魯德法老、哈考爾法老、普塞穆特、尼斐利提斯
埃及第三十王朝(前380—前343)曼尼託記載由塞邊尼圖斯的三位法老組成,總計統治了38年。內克塔內布一世是第三十王朝的第一個法老,他原本是在布巴斯提斯北部的塞邊尼圖斯出身的將軍。
亞歷山大大帝的法老帝印 亞歷山大大帝的法老帝印
在公元前380年篡奪了埃及第二十九王朝尼斐利提斯的王位,創設了新的王朝,並擊退了波斯帝國的進攻。之後經歷了泰奧斯法老和內克塔內布二世的統治。公元前343年冬,波斯帝國再度進軍埃及,在貝魯西亞戰役獲勝,擊敗了內克塔內布二世的軍隊,埃及第三十王朝滅亡。
貝魯西亞戰役
公元前4世紀的埃及,由一批具有國際戰略眼光的君主所統治。其中也包括了鋭意進取的末代法老奈科坦尼布二世(內克塔內布二世)。
通過總結外敵入侵教訓,他們深刻意識到埃及需要大範圍利用地中海各地的希臘人。這一正確的決策,幫助他們數次擊敗了波斯帝國。儘管在公元前6世紀的首次入侵中,埃及軍隊裏就不乏大量的希臘士兵服役,但其數量和質量都無法同後來的幾次相提並論。希臘商人也積極參與尼羅河流域的水運貿易,甚至開發出了當時非常罕見的羅德島-埃及直航路線。這些成果都幫助了晚期的埃及法老,讓他們獲得足以同外部先進勢力抗衡的步兵和海軍。
只是在更深層次方面,埃及的保守性異常頑固。包括老奈科坦尼布二世在內的眾多開明法老,都限制希臘人在埃及的生活範圍。除了尼羅河三角洲西側的小城瑙克拉提斯外,其他地方都不會對渴望土地的軍事移民開放。至於規模更為龐大的埃及本土軍隊,也沒有及時向希臘和波斯人學習。他們的武器有所改進,但組織方式和戰術佈置進步不多。顯然,這是法老們為了壓制國內競爭者而做出的精密計算。畢竟,遠離故土的客卿和番兵,往往在統治者眼裏比本土人更可靠。
於是,晚期的古埃及文明就如同是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的病人。少數上層靠着尼羅河提供的豐厚產出,在國際舞台上施展手腕。但對如何真正提升國內水準卻很不熱心。數目有限的外族傭兵,是他們確保擊敗本土挑戰者的優勢武器。龐大的傳統人口,又是他們用來制衡僱傭兵集團的戰略性資源。如果對手只是一個體量與自己相當的普通國家,法老們的策略或許會非常好。但當站在對立面的敵人換成了全力以赴的波斯帝國,埃及人的結構性劣勢就將一覽無遺。
當意識到阿爾塔薛西斯三世的進攻意圖後,奈科坦尼布也習慣性地向多次增援埃及的希臘城市發出了邀請函。但孟菲斯城的説客們發現,幾乎所有的希臘城市都已經被波斯人的真金白銀所收買。這些通過數百年時間積累的鉅額儲備,足以瞬間瓦解一個小型國家。尼羅河流域的農業產量再高,也不可能和掌握着世界貿易大頭的波斯相抗衡。退而求其次的他們,就只能在即將爆發的戰爭中,依賴那些已經在埃及定居的希臘裔士兵。能夠補充新生力量的口岸,只剩下了在希臘世界裏相對滯後的昔蘭尼地區。
最終,奈科坦尼布用昔蘭尼援軍和本土希臘人,湊出了20000人的部隊。此外,他還從臨近的利比亞地區招募了20000僱傭軍,配合自己的60000埃及本土士兵作戰。當然,如此龐大的兵力,應當是計算了輔兵。
在缺乏強力外援的情況下,埃及人也無力組織大規模的先進海軍,只能勉強維持一支使用平底船的內河水軍。加上主要城鎮都分佈在尼羅河兩岸,進一步稀釋了原本就不多的機動兵力。在軍事技術已經大幅進步的公元前4世紀,這樣的迂腐做法勢必會讓自己付出沉重代價因為阿爾塔薛西斯的希臘僱傭軍,已經掌握了源自西西里島的新式弩炮技術。這使得進攻者可以輕易壓制守軍的單兵火力,為己方部隊的強攻創造最有利條件。
希臘羅馬移民很大程度上被埃及文明同化(兩種文化的交融)
埃及第三十一王朝(前343—前332)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三世奧庫斯翻了埃及第三十王朝,第二次確立了波斯帝國對埃及的全面統治,歷史把波斯的第二次統治稱為第三十一王朝(公元前343—前332),阿塔薛西斯三世大肆破壞埃及的神廟、摧毀埃及普塔神的神殿、劫掠財富。
錫瓦地區神諭殿遺址
錫瓦地區神諭殿遺址(14張)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推翻了波斯人之後,曾不惜涉險,以險些葬死沙漠的代價,前去埃及腹地錫瓦的阿蒙神諭殿祭拜阿蒙神,以此獲得阿蒙神諭,來認可自己的法老頭銜,並在埃及正式加冕為法老。

古埃及托勒密時期

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前332—前30年)
托勒密王朝歷代法老像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亞歷山大的繼承者托勒密一世沿用此前的埃及模式建立了政府機構,定都亞歷山大。這座城市試圖展現統治者的權力,並以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為核心,成為了世界文化和學術的中心。
七大奇蹟之一的埃及亞歷山大燈塔(復原圖)
七大奇蹟之一的埃及亞歷山大燈塔(復原圖)(20張)
托勒密一世時即鼓勵文化事業,發展工商業,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托勒密一世親自下令建立了舉世聞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最盛時藏書約70萬卷(莎草紙卷)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它的建成吸引了當時大量的學者,阿基米德歐幾里德等著名學者都來此從事研究,促使古代西方的文學、數學、力學、地理學、天文學、解剖學生理學等學科的研究取得很大的進展。像《荷馬史詩》第一個校定本就出自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芝諾多德斯之手,埃拉託斯特尼也是在托勒密埃及經過測量後,計算出了子午線的長度(與實際相差僅300公里左右),並進一步提出了“地圓説”,古王國時期到托勒密時期埃及曆朝歷代許多的哲學、詩歌、文學、醫學、宗教、倫理和其它科學均有大批著述收藏於此。
亞歷山大圖書館(分館)牆壁(地震於地下) 亞歷山大圖書館(分館)牆壁(地震於地下)
希帕提婭(Hypatia)是古代埃及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也是亞歷山大圖書館最後一任研究員,她出生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也對該城的知識社羣做出了極大貢獻。
亞歷山大圖書館(復原)
亞歷山大圖書館(復原)(12張)
此外,由於埃及各地名家四方學者紛紛雲集此地講學,還有很多古希臘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和詩人的埃拉托色尼,古希臘文獻學家阿里斯塔克等不少歷史名人都曾出任過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而諸如哲學家埃奈西德穆,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等睿智聖賢也均在此或講學,或求學,使圖書館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學校”的美名,並在整個地中海世界傳播文明長達200至800年,托勒密統治者將商業和創收行業作為發展首選,例如莎草紙的製造業,也奠定了亞歷山大城世界文化和經濟的中心的地位。
托勒密四世(前221年—前205年在位)。治國無能,受寵臣左右。因此托勒密王朝的敍利亞土地大部喪失,附屬國紛紛倒戈起義也使國內動盪不安。
托勒密王宮(3D復原)
托勒密王宮(3D復原)(30張)
托勒密四世即位後不久就逮捕了在埃及避難的斯巴達國王克里昂米尼三世,並將之監禁。隨着托勒密最能幹的一位指揮官的背叛,埃及在敍利亞巴勒斯坦一帶的領土受到塞琉西王朝安條克三世的嚴重威脅,野心勃勃的敍利亞國王安條克三世(大帝)進行第四次敍利亞戰爭
公元前219年,塞琉西的軍隊攻陷了一些沿海城市,前217年,托勒密秘密訓練的新軍隊在巴勒斯坦南部的拉斐亞戰役中獲勝(托勒密王朝的最後一次偉大勝利),成功抵禦了安條克三世對埃及在巴勒斯坦領地的進攻。通過和約,托勒密四世奪取了除塞琉西亞塞琉古王朝的全部沿岸城市。
帕尼翁戰役,敍利亞-埃及戰爭期間,安條克大帝率敍利亞軍隊同斯科帕斯率領的希臘一埃及聯軍於公元前198年在戈蘭高地北端的帕尼翁山進行的一次大戰。結果,斯科帕斯的聯軍被徹底打敗。安條克遂佔領從亞洲一直到埃及邊界的原屬埃及的廣大地區。
相比作用海洋財富和運輸便利的埃及,塞琉古王朝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昔日波斯帝國的陸權格局,但也因此而被迫揹負起沉重的負擔。儘管陸上國際貿易和波斯灣航道都位於帝國可以控制的區域,但王朝本身也必須為了控制和保護這些線路,付出類似托勒密維持海軍一樣的高昂代價。
起初,塞琉古王朝將都城設置在兩河流域的塞琉西亞。這個城市由亞歷山大時代的老兵殖民地擴建而成,並取代因戰亂而破落的巴比倫城,成為中東地區的核心。但塞琉古宮廷很快發現,依靠巴比倫本地的農民是不可能組織起強大軍隊的。因此,在大量按排軍事移民拓殖的同時,他們也需要不斷從希臘世界引入僱傭兵部隊。於是,王朝很快就將都城搬遷到西面的敍利亞境內,經過再三取捨之後,落腳在著名的安條克城。
帕尼翁戰役 帕尼翁戰役
此後,為了維護自己的敍利亞霸權,塞琉古不斷同托勒密發生爭霸戰爭。結果,因為托勒密法老的艦隊可以調撥運輸陸軍和經濟援助,讓敍利亞方面打的非常吃力。同時,那些分佈在外省的希臘總督和軍頭,也會利用中央王權的失勢而搞起獨立行動。這就迫使塞琉古人經常與托勒密迅速媾和,轉而應付國內危機。在這些希臘軍頭之外,還有眾多臣服於希臘化世界的亞洲本土統治者。他們不會放過脱離敍利亞霸權的機會。這就讓塞琉古的王室軍隊,必須用兩條腿走路的方式,應付數倍於托勒密海權範圍的陸上戰爭。
因此,塞琉古帝國總是看上去狀態不佳。但每隔一段時間,還會因為激烈的鬥爭而誕生水平高於常人的新主。先後兩次對埃及用兵的安條克三世,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除了需要從敍利亞南下遠征,他先後平定了兩河流域、小亞細亞地區和阿富汗山區的總督叛亂。還忙裏抽閒的對帕提亞人開戰,並重新將亞美尼亞、比提尼亞帕加馬王國都拉回自己的藩屬行列。長期的戰亂,給他留下了一支遠比托勒密對手要善戰的軍隊。這就讓他比所有敵人都樂於繼續發動新的戰爭。
托勒密六世(約前186年—前145年在位),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國王(前181年—前145年在位)。托勒密五世之子。在他統治期間,埃及繼續與敍利亞塞琉古王朝進行混戰,此時的托勒密王朝疆域仍就包含,昔蘭尼、安那託利亞南部、巴勒斯坦的一些地區、敍利亞南部和一些地中海的島嶼,領土最南時可達努比亞
法老托勒密十三世 法老托勒密十三世
前170年,塞琉古國王安條克四世對埃及發動了第六次敍利亞戰爭。至前168年,安條克四世一度佔領了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亞歷山大,托勒密六世不得不向羅馬求援。在羅馬乾預下,安條克四世被迫退出埃及,前145年托勒密六世在與亞歷山大·巴拉斯的戰鬥中陣亡。
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豔后) 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豔后)
公元前51年,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豔后)勾結凱撒謀害了自己弟弟法老托勒密十三世後,登上王位。羅馬人對她痛恨不已,因為她差一點讓羅馬變成埃及的一個行省;埃及人稱頌她是勇士,因為她為埃及贏得了22年的和平。
羅馬統治時期屋大維在亞克提姆海戰中打敗了馬克·安東尼埃及的克利奧帕
古埃及的最後一位法老托勒密十五世(凱撒里昂) 古埃及的最後一位法老托勒密十五世(凱撒里昂)
特拉七世後,埃及在公元前30年成了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埃及八列槳座戰艦 埃及八列槳座戰艦
公元前31年9月2日,阿克提姆海戰爆發。羅馬統帥阿格里帕率領400艘戰船,在希臘西海岸迎戰埃及的500艘戰艦。由於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里奧佩特拉棄軍而逃,導致埃及的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此次海戰成為安東尼與屋大維鬥爭的決定性戰役。
羅馬五列槳座戰艦 羅馬五列槳座戰艦
克里奧帕特拉死後屋大維害怕“太多的愷撒”會威脅他愷撒惟一繼承人的地位,下令處死了小法老凱撒里昂(凱撒與克里奧帕特拉的兒子),托勒密王朝滅亡之後埃及淪為羅馬帝國埃及行省
參戰方兵力
羅馬共和國
8萬步兵,1.2萬騎兵,400艘戰艦
6萬步兵、1.5萬騎兵、15萬海軍水兵、500艘戰艦
托勒密四世40列槳座鉅艦 Tessarakonteres(244-205 BC)
長130米,寬18米,高22米(到船舷),船艉柱距吃水線有24米。是埃及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噸位的超級鉅艦也是人類歷史上首艘近萬噸的超級海上巨無霸,阿特納奧斯記述托勒密鉅艦的划槳長達14米,最上一層的划槳長18米,漿上還有為保持平衡而附加的鉛配重,它有40行槳,甲板上有八個塔台用來安排投擲武器和大型弩炮。托勒密的鉅艦有400名水手操縱風帆和索具,4000名槳手和2850名士兵,載員高達7250名。後來由羅馬史學家普魯塔克再次記錄這艘前無古人的鉅艦。
注:
1、托勒密王朝中、後期希臘移民開始逐漸被埃及同化,這種同化晚期才被羅馬中斷。
2、埃及國家滅亡時間為公元前30年(羅馬滅亡埃及32王朝即托勒密王朝,設立埃及行省),埃及文明滅亡時間為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國將埃及伊斯蘭化)。

古埃及後埃及時期

羅馬帝國:(埃及行省)(前30—公元642)
一任總督:科尼利厄斯·加盧斯
二任總督:埃利烏斯·加盧斯
三任總督:蓋烏斯·佩特戎尼烏斯
埃及爆發起義
?任總督:督穆西烏斯·埃米利亞努斯
伊斯蘭埃及:(公元642)
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逐漸伊斯蘭化,1922年2月28日英國宣佈埃及為獨立國家 [2] 

古埃及政治制度

埃及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王國時期))歷代政權的政治制度,實施的是中央集權的官僚模式,既以法老為首的中央集權占主導地位,下面呈輻射狀地組建起各級權力機關,依靠一個龐大的官僚體系進行運作,大致可以分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斯帕特(諾姆)政治制度和官僚政治制度。
埃及政治歷史的3大主線是:祭司階層與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官吏提名制不斷公正規範化。
據史料記載,埃及提尼斯城主那爾邁創建了大一統的第一王朝。他不僅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而且是埃及國家的建立者和統一者。統一是當時埃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隨着國家的統一和階級矛盾的加劇,原來小國寡民的國家機器過去薄弱,已經不能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因此在早王朝時期,埃及新設置了許多國家機關。
早王朝時期出現的馬斯塔巴式王墓和貴族墓,明顯的反應了軍權的擴大以及國家財富的日益集中於國王為首的統治階級手中。

古埃及基本制度

古埃及是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一切的權力都歸屬於法老,包括司法、行政、立法、宗教等。法老之下有一套政府機構,包括政府和地方政府,對全國各地進行各方面的管理,歷朝制度既相互繼承,又各有發展。
中央政府最高官員是維西爾,相當於宰相,其權力僅次於法老,但也是全方位的,對各個政府部門都進行監督和管理,如立法、建築、國防、國家資源調查和分配、徵兵、國家公祭等等。
在中王國時期,首個維西爾政變的情況發生了,阿蒙涅姆赫特取代了第十一王朝末代法老曼圖霍特普四世登基,開創了埃及第十二王朝,中王國時期封建社會的胚胎已經開始萌芽了,就是一個特殊的階層興起——涅傑斯
早王朝時期的君主專制(1—2王朝)
1、第二王朝的哈謝海姆完成統一,君主專制逐漸完成,設置國家機關,採用王位世襲制,王室經濟逐漸形成。
2、盛行於前王朝時期和第一王朝時期的人殉制度也在第二王朝之初得到了廢除,取而代之的是陶俑
古王國時期的君主專制(3—8王朝)
1、國王對行政權力的控制:國王是國家權力和行政的代表,國王之下有宰相。官吏都對國王負責,並對國王感恩戴德。
2、國王對國家經濟的控制:國王直接佔有大量土地,勞動力以及其他財富,控制土地,對外貿易,一切戰利品屬於國王。
3、國王對司法權力的控制:在古代埃及,國王的話就是法律,古代埃及有兩種法庭,世俗法庭(行政法庭)和宗教法庭。世俗法庭處理重大案件,國王説了算。宗教法庭一般只處理民事糾紛
4、國王對地方行政的控制:古王國時期地方上的最重要的行政單位是諾姆(行省、州),其行政長官為諾馬爾赫(州長)。州長既有世襲的,也有由國王任命的。世襲的州長可能也要在形式上由國王任命或批准。有的高官可擔任兩個諾姆的諾馬爾赫。諾馬爾赫管理地方行政、統率地方上的軍隊、維持地方治安、代收國家賦税、管理在該諾姆中的王室經濟和國家地產、管理地方事務、維持地方上的生產及農業系統等。法老賜予封地給信任的重臣及地方行政長官管轄除了中央部門的官僚和代理人外,這些地方顯貴權限包括了城鎮本身,有些甚至達到了外城,他們的主要職能是税收,他們直接向維西爾負責,有些特殊城市也向神廟主持負責。他們也是地方法庭的參與者,參與地方法院的審判
5、君權神授被進一步推進:君主專制利用神權以強化王權、強化統治。古王國初期及其以前,鷹神荷魯斯是王權的主要保護神。
中王朝時期的君主專制(11—12王朝)
孟圖霍特普二世重新統一埃及後,曾力圖加強對中央和地方政權的控制。但是對於地方貴族他卻奈何不得。中王國初年,貴族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性和分類的傾向。古王國對的軍權神受理論基本破產,新的王權理論尚未建立。因此貴族擁兵自重,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阿蒙涅姆霍特一世上台後,對貴族勢力採取嚴厲政策,嚴重打擊貴族,這些措施被延續。到辛努塞爾特時期已初見成效。
新王國時期的君主專制(18—20王朝)
新王國的專制主義政治策略達到了頂峯,但是不能誇大法老的獨斷性。行政權力的本質特徵在於親和性。國家是民眾的集合體,施澤於民,寬大為政,成為重要的治國之道。強化法老權威的舉措。法老及他的官僚機構控制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法老的權威滲透到各個方面
選拔任用:帝國的建立過程中,軍人功不可沒,古埃及人也的確依靠軍隊得到實惠,軍人逐漸成為官僚,成為法老有意培養扶植的力量,來與祭司集團分庭抗禮。埃赫納吞宗教改革時,法老依賴軍人力量,與祭司集團爭利,是政教之爭最突出的表現
政治的奧秘是讓步與妥協,巧妙地維持諸多政治勢力的平衡,祭司和軍士階層的鬥爭,中央權威和地方權力的爭奪,法老和維西爾的權力分配,都需要政治的平衡術。
晚王國時期的君主專制(26—31王朝)
中央集權脈絡:
中央集權脈絡
時期
設立制度
第一王朝
斯帕特行政制(設立行省、州制度)
第二王朝
諾姆長分封制
第三王朝
王位世襲制
第四王朝
總督派遣制
第十八王朝
維西爾分割制(宰相二權分立制度)
第二十四王朝
廢除債務奴隸制
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
收入法

古埃及國家行政制度

1、政府維西爾(首席大臣)他們負責為各種經濟有關的敕令印章,為各種王室文件簽名,直接聽命於法老。有時也會有一些行政事務在前提下被授權。其下屬機構是秘書處,負責外交事務,有幾個行政官僚機構,包括王室書吏和首席書吏。其中,有關法老的往來信件由王室書吏處理,他們還制定土地和產品的清單等工作﹔首席書吏因為位置比王室書吏略高,幫助向法老上呈請願書和發行敕令。另外還有一些王室敕令的起草者,幫助法老起草各種敕令。這些敕令、書信以及各種記錄全部都包含在王家檔案館。
之下設有司法廳、財務部和軍事部等部門。司法廳分為王家法院和地方法院(諾姆法院),王家法院設一名院長,受維西爾領導,並由一些將領和官員組成,主要處理危害國家安全的重要案件。
除了諾姆長(地方行政)和將軍之外,還有一批負責各項具體行政事務的官員,以及總財政官、總會計師和一批分管檔案、書信和政令的官員。
2、首席司法大臣,也就是最高的司法官員,負責管理埃及統治區域內的所有、世俗法庭,宗教法庭還有兩個法庭的混合法庭。首席司法大臣是由法老的親信來擔任,經法老的允許,由首席司法大臣任命審判者和王室法官,他們分別是世俗法庭和宗教法庭的最高領導。另外,需要法老親自做出裁決的案件也是由首席司法大臣負責籌備的。
萌芽於前王朝
建立於第一王朝
鞏固於第四王朝
完善加強於第十八王朝
結束於公元前30年

古埃及諾姆行政制度

埃及42個行政諾姆(州)標註 埃及42個行政諾姆(州)標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最早形成的國家形式。也翻譯作“州”。諾姆大多是從城邦或者城邦聯盟轉變過來的,面積廣闊,每個諾姆都有一個處於交通要道上的城市。
1、諾馬爾赫(州、行省、諾姆長官)
古王國時代諾姆是地方上最重要的行政單位名稱,其長官稱為諾馬爾赫。地方諾姆的財務權則由市長(諾姆長)擔任,他們負責糧食和税收清單,並由財政大臣直接向維西爾報告。
2、地方書吏
地方官僚結構體系中,還有一些因為非常重要作用的書吏。其中,王室書吏都是由內臣擔任,由法老或首席大臣任命,屬於諾姆水平的書吏。王室書吏的工作是對區級和村級的書吏的監督和指導、對地方財政收入的情況向國王或首席大臣報告。公元前2世紀,取消了地方財政官,其所有職能和權力由王室書吏代替,而此時的王室書吏成為除駐軍總督之外最重要的官僚。其主要是埃及人在王室官僚體系內不斷雙語化的原因導致。
總而言之,王室書吏、政區書吏、諾姆書吏、或者村書吏,主要的工作還是日常記錄和監督工作,像收税這樣的具體工作的落實等都是由政區長、諾姆長、村長這樣的行政人員來完成。
3、地方傳令官
地方官僚機構中還有一些信使人員﹐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傳遞命令和書信,使法老的旨意、朝廷官僚的指示通過郵站從北方傳遞到南方,並把南方官吏的各種書信和人民的請願書等呈送到北方的法老和朝廷官僚的手裏,這些眾多的紙草書信和文件是通過一個郵站到另一個郵站而傳遞的。
埃及第24王朝法老波克霍利斯為緩解過多自由民變為債務奴隸的狀況所實施的改革,廢除了債務奴隸制。其內容是:(1)禁止本利之和超過本金雙倍,即利息不能超過本金;(2)債權人只能索取債務人的財產作抵償,而不能佔取債務人的人身,因為財產屬於個人,而公民人身屬於國家,國家需要他們服役。這項改革的結果如何不得而知,大概收效甚微。(梭倫頒佈的解負令,從這個改革中汲取了有用的東西)

古埃及契約制度

隨着埃及古代經濟的繁榮,出現了多種形式的契約,廣泛適用於土地買賣、借貸、租賃和合夥等經濟活動。契約的成立以當事人合意為基礎,並輔以必要的形式。在埃及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債務契約的簽訂必須採取一種莊嚴的宣誓的形式,在祭司和官吏的面前簽訂契約。訂立土地買賣的契約則必須遵循嚴格的程序,應依次經過三道手續:錢款付清協議,賣方保證不得有第三者對該土地主張任何權力,買主開始佔有土地。這三道手續須在法院辦理,並在土地登記簿上完成過户手續,土地所有權的轉移自買方佔有土地時開始。

古埃及波克霍利斯改革

埃及第24王朝法老波克霍利斯為緩解過多自由民變為債務奴隸的狀況所實施的改革,廢除了債務奴隸制。其內容是:(1)禁止本利之和超過本金雙倍,即利息不能超過本金;(2)債權人只能索取債務人的財產作抵償,而不能佔取債務人的人身,因為財產屬於個人,而公民人身屬於國家,國家需要他們服役。這項改革的結果如何不得而知,大概收效甚微。(梭倫頒佈的解負令,從這個改革中汲取了有用的東西)

古埃及司法制度

埃及地方42個諾姆各設有地方法院,對本諾姆的案件進行審理,國家的法律在地方是適用的。財務部設有財務大臣,負責國家財務相關事務,如税收、國庫、土地丈量、外國貢品等,但後來在新王國時期財務大臣的權利逐漸轉移給內宮總管,使王宮的權力凌駕於政府權力之上。法第擁有最高司法權,從中央到地方均實行司法與行政合一制,行政官員一般都兼任法官職務,直接履行司法職能。司法證據主要有:證人證言、宣誓、勘驗結果和通過拷訊所獲供狀。
《尼斐利爾卡拉王的阿拜多斯敕令》
一編第5王朝時期(公元前2465年)保留下來的立法文獻是《尼斐利爾卡拉王的阿拜多斯敕令》,銘文刻於吉薩門卡拉國王金字塔王陵綜合體宗廟中,內容主要就是為了保護神殿司鐸(祭司)和依附者而頒發的法令,藉此宣揚“君權神授”理念,命令任何人不得侵佔王室陵寢周邊建築綜合體財產。
《鉑闢二世的科普託斯敕令》
第6王朝時期的《鉑闢二世的科普託斯敕令》和《科普託斯敕令》給予科普託斯以特許權。類似的敕令還涉及 到遺囑、財產繼承和轉讓以及司法判決的記錄等。
第六王朝類似的則免除了司鐸(祭司)們的一切王家義務。同樣的法令還有很多,這些法令不但反映國王對神權的依賴,也反映了教權勢力在不斷的擴大,而司鐸(祭司)的地位也越來越神聖不可侵犯。
《鉑闢二世的科普託斯敕令》給予科普託斯神廟以特許權。類似的敕令還涉及到遺囑、財產繼承和轉讓以及判決卷宗的記錄等。在埃及發現的紙草文獻中,有些記載了古代埃及的社會經濟狀況。如出自法尤姆綠洲人口的《摩塞檔案》中保存了新王國時期租用和土地買賣的契約;發現於底比斯附近墓地的《哈里斯大紙草》,詳細編有第19王朝財產清單,是研究新王國末斯埃及民事經濟法史的珍貴材料。古王國時期的《大臣烏尼傳》銘文就記述了第6王朝司法審判情況。

古埃及軍事制度

軍械院
古埃及的軍事部門也是不斷演變的,國家軍事是中央集權,使法老可以有效的統全國之力進行軍事行動,古王國第四王朝時期的埃及出現了管理武器、武器與船舶製造、軍隊補給和防禦工事等事務的專門機構——“軍械院”。其長官為“軍械院院長”,有時與軍隊中的錄事職務合併,是軍事部門的要職。這是古代世界最早出現的中央一級軍事後勤機構。

古埃及外交制度

埃及在西亞的統治政策
埃及對西亞地區的行政管理體系

古埃及霸權時代

據史料記載阿瑪爾那信件表明這一時代近東世界的五大強國,埃及、赫梯、米坦尼、巴比倫和亞述共同組成了一個國際社會聯盟,一個以外交和協議為紐帶的強國俱樂部。由於埃及霸權壟斷技術和西亞的礦產地,埃及進而成為了眾強國之首。

古埃及社會階層

下埃及紅冠,上埃及白冠,雙重冕 下埃及紅冠,上埃及白冠,雙重冕
法老(國王):法老是古埃及最高統治者,法老一詞譯自“希伯來語”(宮殿),原指埃及古王國時期最後的國都所在地孟斐斯的王宮(正殿),為古代埃及對國王的尊稱。
法老的帝印cartouche 法老的帝印cartouche
法老的完整頭銜是:“上下埃及之王,太陽神之子,奧西里斯人間之代表,國家最高祭司,兩地之主,荷魯斯、涅布提、金荷魯斯、尼蘇畢特及阿蒙之眾僕人之僕人”。
一般認為新王國第18王朝起,開始用於國王自身,並逐漸演變成對國王的一種尊稱。習慣上把所有古埃及的國王通稱為法老。
接見朝臣的法老 接見朝臣的法老
法老的五個王銜:
荷露斯之銜——強大的阿匹斯,拉神所鍾愛的;
兩地之銜——威嚴而英武者,埃及王國庇護者;
金荷露斯之銜——萬壽無疆,永恆的武運;
上下埃及之王銜——拉神的聖輝是榮耀的,及拉神所選中之人;
太陽之子銜——拉之降誕,拉神所鍾愛的。
維西爾(宰相):現代埃及學者引用阿拉伯語對古埃及宰相的稱呼。古王國時期負責掌管行政、司法、經濟和神廟等事務,也負責擔任世俗法庭在中央的最高法官。該職位在新王國時被一分為二,其中之一主管上埃及和努比亞的事務,另一個分管下埃及和西亞的事務。前者權力較大,國王不在時可代行朝政。但其主要使命仍是執行法老的指令,是法老專制統治的工具。保存最好的記錄來自萊克米爾,他稱自己為“僅次於王”“皇土之心臟”“君王的耳目”。銘文表示維西爾對國內秩序、估税和徵税,檔案保存、諮詢、諫言,官員委任、監督,詔書傳達,政令的執行都有責任,有些還在孟斐斯任過市長等職。
官僚:
祭司(智者):
涅木虎(貴族):古埃及新王國時期興起並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小奴隸主階層。屬於該階層的人可以經營王室土地,稱為王室土地的涅木虎。他們享有世襲租佃權,向法老繳納租税,也服務於軍隊,或為法老提供其他服務。他們可以佔有奴隸、擔任官職,逐漸成為王權的社會支柱。埃赫那吞改革時曾提拔了一大批涅木虎擔任中央和地方的官吏,改革失敗後,這個階層受到打擊、迫害,其財產也被沒收。第19王朝的法老霍連姆赫布曾頒佈敕令保護他們的利益,從而保護王權自身的階級基礎。
王座上的法老 王座上的法老
涅傑斯(農,匠,商):原意為“下層人”,屬於下層自由民,大概起源於古王國末期。在第一中間期形成為一個小私有者階層,並出現了所謂的“強有力的涅傑斯”。是當時各諾姆軍隊的重要來源。到中王國時期,一部分強有力的涅傑斯佔有土地,由別的農民替他們耕種,向他們交租。涅傑斯的成長是中王國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其在政治上的發展與王權的加強息息相關。涅傑斯是中王國時期王權同地方貴族進行鬥爭的主要社會支柱,因而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個組成部分。但由於埃及商品貨幣關係發展的總體水平較低,這個階層的力量還是十分軟弱的。

古埃及經濟

古埃及貿易

十二王朝底比斯的財政官赫卡納克特的記錄 十二王朝底比斯的財政官赫卡納克特的記錄
古代埃及是重視貿易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產生貿易往來並不令人驚訝。首先埃及國家地理環境處於亞非樞紐,負責了對亞洲非洲貿易中介,這樣的一個地位無疑會很早的促進一個國家一種文明商業的迅速發展。其次,埃及文明中以農業為支柱,以手工業為輔助的自然經濟中缺乏一些必要的物資,而埃及環境的單一性導致埃及無法獲得更多的物資而必須從國外進行輸入,這一要素也迫使埃及必須也應該要發展貿易。在這樣的環境下,埃及很快成為了一個著名的貿易中轉國家和一個著名的加工業國家
埃及已知最早的貿易發生在前王朝時代的內部貿易,在涅伽達時代,我們可以從當時已發現的一些綠松石青金石玻璃珠等當地無法產生的奢侈品中清晰的看到,這些物品必定是被當地人從其他地區購得,而支付的用品,最可能的就是當地盛產的黃金
曠工記錄
曠工記錄(4張)
古王國時代,埃及的農業和畜牧業以及手工業已經開始普遍發展。隨着大量土地的開墾和農耕技術的發展,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埃及人在較早的時間就積累了充分的剩餘產品。隨着各種產業的不斷髮展,也促進了各生產領域的發展。在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後,埃及文明已經由簡單的自然經濟過度到了更復雜更進步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形態。因此,各地間剩餘產品的交換成為了必然。而埃及的統一甚至使海外的貿易也成為了一種可能。
埃及的壁畫是一種可靠的資料記載,在古王國第五王朝的末王烏那斯著名的金字塔壁畫上,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市場上一些產品的交換。
在資產的基本時期,我們應當認為在當時貴重金屬並不能作為一般的交換媒介,而交換媒介必須是一種具有消費價值的產品。譬如在古代中國就曾經以布匹作為一般媒介,那麼在古代埃及,這種交換媒介應當是什麼呢?我認為應當是穀物。穀物作為埃及產生量較大的貨物,又有其消費的利用價值,還擁有同一樣式和通用的流通手段,作為一種交換的媒介應當是很合適的。
標準砝碼     公元前1300年 標準砝碼 公元前1300年
銀製天平 公元前1500年 銀製天平 公元前1500年
新王國時期,與以往相比最顯著的特徵是在存檔工作、契約、統計表、徵兵表、命令、備忘錄、税收表、書信、流水帳、清單、規定、案件副本等方面都需要記錄。這種記錄工作的完善是國家控制強化的標誌,同時也顯示了新王國政治秩序的進步,國家統治的有序。隨着埃及新王國的統一和埃及霸權的形成,埃及的商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各種奢侈品經常性的出現在一些紙草上,顯示購買者的富裕。一些國家商人也開始擔負起再分配的任務。國際貿易被完全由國家壟斷。所謂的進貢貿易除了一些貿易以外當然也出現了不少無條件的進貢。

古埃及貨幣單位

與埃及貿易相關的是貨幣問題,當時沒有硬幣,但埃及人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交易制度,金屬和穀物等媒介物被用一種“公正度”來定價。根據其重量來估計其價值,單位是德本,大約等於今天的91克,其中官方似乎發行一種金屬塊,每個價值十二分之一德本,這種金屬圓環有人稱之為“實際的硬幣”。
在新王國早期,埃及的銀金比價是1:2,而這個價值在後期被慢慢縮小以至於顛倒了過來,所以早期的白銀是很值錢的。銅的價值一般只等於白銀的百分之一,以德本為單位。而銅於穀物的兑換值一般是在2德本換一卡爾一袋這個標準上。
下面是一些貨物的價值:8個白銀圓環(價值三分之二德本)或者等價值的貨物可以買到一頭牛或者換到一個男性奴隸四天的服役。6個圓環價值的東西可以買到一頭小母牛或者三阿魯拉的劣質土地。三又二分之一圓環價值等於一件優質的亞麻衣服。一頭一等公牛價值30德本的銅,而牛犢是30德本。
但是埃及人一般不用這種金屬圓環,而是更多地使用金屬原料,以及一些日常用品來支付,他們用已有的貨幣價值來估計貨物的價值,再以同等價值的貨物交換。就像他們幾千年的傳統一樣,在19王朝早期的一個文件表明。一個敍利亞女奴隸被估值為4德本1凱特銀子,但購買者支付的卻是六個青銅器皿,十德本的銅,15件亞麻外衣,一件壽衣,一條毛毯和一個壺來支付。

古埃及鑄幣

第29王朝(前399—前380年)和第30王朝(前380—前343年)時期,埃及人就已經鑄造錢幣。
努布涅菲爾幣 努布涅菲爾幣
在第29王朝時期,埃及人仿照雅典錢幣進行鑄幣。第2代法老哈考爾(前393—前380年)是埃及鑄幣的先驅,在引進雅典的錢範基礎上鑄造了第一批埃及鑄幣。在孟菲斯的阿皮斯墓地發現的窖藏銀幣,就是哈考爾鑄造的雅典“貓頭鷹”錢幣的仿製品。雖然哈考爾是埃及鑄幣的拓荒者,但僅僅是引入雅典鑄幣而已,其鑄造的錢幣在重量、幣面圖案以及成色方面,與雅典錢幣幾乎完全一樣,還算不上真正意義的埃及鑄幣。
第30王朝時期,埃及人鑄造的錢幣逐漸埃及化,出現了真正的埃及鑄幣。第1代法老和第2代法老的鑄幣,在圖案與文字上加入了埃及文化元素。第1代法老尼克塔尼布斯一世(前380—前362年)鑄造的銀幣,正面圖案為雅典娜,背面為雙貓頭鷹,貓頭鷹中間及下部有兩個埃及僧侶體文字,意思是“所有的上好(銀幣)”。第2代法老泰奧斯(前362—前360年)發行的鑄幣存世有三枚:金幣1枚、銀幣2枚。金幣正面為雅典娜頭像,背面主體圖案為貓頭鷹,上邊緣為紙草,下邊緣為泰奧斯名字的希臘文譯文。一枚銀幣正面圖案為豺狼頭(阿努比斯),背面為一隻貓頭鷹,貓頭鷹前面是一個類似埃及王名圈的圓環,圓環中是埃及象形文字,意為“真實、真理”,即是説,該銀幣是足額的錢幣。另外一枚銀幣的正面圖案為雅典娜頭像,背面為貓頭鷹以及用世俗文寫作的泰奧斯的名字。
尼克塔尼布斯二世幣
第30王朝末代法老尼克塔尼布斯二世(前360—前343年)的鑄幣則具有鮮明的埃及風格。其正面圖案分為3類,以奔馬、飛奔羚羊為主。背面的圖案分為2類:天秤和象形文字符號。其所鑄錢幣最著名者為“努布涅菲爾”金幣,正面圖案為奔馬,背面為兩個埃及僧侶體文字組成的圖案,意思是“上好的金(幣)”。有學者將敍利亞發現的一些銅幣歸於尼克塔尼布斯二世所鑄,其中一枚銅幣正面圖案為掉轉頭飛奔的羚羊,背面為一杆天秤。天秤在古埃及信仰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亡靈書中用公平女神馬阿特的羽毛來稱量死者的心臟,因而天秤在來世信仰中與“公平、公正”聯繫在一起。顯然,這裏的天秤圖案象徵着貨幣的優良與足額。
從古埃及鑄幣的演變來看,它經歷了一個從完全模仿雅典鑄幣,到加入埃及元素,最終實現鑄幣埃及化的發展過程。法老哈考爾的鑄幣是埃及鑄幣的開端,當時的鑄幣完全模仿雅典鑄幣。法老尼克塔尼布斯一世、泰奧斯時期,開始在鑄幣中用埃及元素取代希臘元素,例如,埃及的紙草取代了希臘的橄欖枝,埃及的僧侶體文字、世俗體文字取代希臘文字阿努比斯神的頭像取代雅典娜頭像,這可以視為鑄幣埃及化的開端。到法老尼克塔尼布斯二世時代,其鑄造的錢幣上圖案、文字已經完全埃及化,完成了從仿製外幣到埃及化的過渡,標誌着埃及鑄幣的誕生。
源於古埃及貨幣自身演化
對於古埃及鑄幣出現的原因,一些學者從外因角度進行考察。在後埃及時代(第21王朝至第31王朝,即前1085—前332年),埃及與東地中海地區交往頻繁,第26王朝(前664—前525年)從地中海地區招募大量外來僱傭兵。在這些外來僱傭兵中間,流通着外來鑄幣,例如波斯金幣達裏克、希臘銀幣德拉克馬。希臘人則在尼羅河三角洲的貿易據點諾克拉底斯鑄造並使用希臘鑄幣。公元前525年波斯征服埃及後,將其鑄幣帶到了埃及。考古學家在埃及發現的十幾個錢窖,埋藏有希臘、波斯、腓尼基的鑄幣。因此,有的學者據此認為,流入埃及的外來鑄幣刺激了埃及本土鑄幣的出現。另有學者從埃及鑄造錢幣目的這一角度進行討論,認為埃及之所以鑄造錢幣,是因為受僱於埃及的希臘僱傭兵習慣於希臘鑄幣,而不願意接受埃及的實物薪水,在這種情況下,埃及法老不得不鑄造錢幣,以便為希臘僱傭兵發放薪水。
埃及鑄幣起源的外因論不足以解釋埃及鑄幣出現的全部原因。除了外因,我們還需要考慮內因。從古王國時期(第3至第6王朝,約前2686—前2181年)到新王國(從第18王朝至第20王朝,約前1567—前1085年)末期,古埃及人在商品交易中通常使用記賬單位,在現實中通常不用貨幣進行支付。換句話説,當時埃及的貨幣僅具有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尚不具備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功能。到新王國末期,埃及的貨幣具有明顯的金屬化發展態勢,白銀逐漸變成錢的代名詞,例如,一份文獻把支付的所有實物稱為“銀子”。與此同時,貴金屬可能具有了貨幣的支付功能,一封書信提及用法老國庫中的黃金來交税。從公元前9世紀開始,在婚約、借貸契約租賃契約、買賣契約中,往往會出現“稱出銀子”這樣的表述,這表明銀子此時可能具備了貨幣的支付手段這一功能。此外,埃及政府在貴金屬的成色方面提供了某種保證,例如,從第21王朝開始,有的文獻提及支付的白銀來自“哈爾沙普罕斯國庫”;第26王朝時代的文獻提及白銀來自“底比斯國庫”;波斯人征服埃及之後,文獻中提及的白銀來自“普塔國庫”。可見,至遲到第26王朝時期,古埃及的貨幣已經逐步具有後世貨幣的主要職能,而交易中的貴金屬可能是由國家統一冶煉的,從而保證貴金屬的價值。這為埃及鑄幣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因此,古埃及鑄幣的出現,是古埃及貨幣自身演化的必然結果,外來鑄幣只是起到了某種刺激作用。當然,與東地中海其他地區相比,古埃及鑄幣出現的時間要晚一些。正是在後埃及時代鑄造錢幣的基礎上,托勒密王朝才在埃及大規模發行、使用鑄幣。換句話説,後埃及的鑄幣為托勒密王朝的大規模鑄幣活動奠定了基礎。

古埃及文化

古埃及字體

埃及象形文字包含3種字符:音符,包含單音素文字,還有許多單音節文字和多音節文字;意符,表示一個單詞;限定符,加在單詞的最後以限定語意的範圍。
書寫系統的演進
商博良對這一文字系統作了如下説明:當文字發展並在埃及普及時,對文字的簡化也就發展了。這就導致出現了僧侶體和世俗體字體。
由於迦南地區一直淪為為埃及附屬國,埃及聖書文字對腓尼基字母的影響非常大,而希臘字母又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現代英文字母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至埃及聖書文。
書寫系統的演進 書寫系統的演進
埃及語與書寫系統的演進
埃及語與書寫系統的演進
時間
埃及語階段
書寫系統
公元前3150起
埃及語前期
棺篆
公元前2700起
埃及語早期
Pyramids銘文
公元前2100起
埃及語中期
聖書體(正楷)
公元前1600起
埃及語晚期
僧侶體~世俗體(行書,草書)
後期
埃及語後期(科普特語)
科普特字母(方言)
閲讀聖書體字符
音符:字符僅用來表讀音
意符:字符即表示所繪之物,且有讀音
定符:位於詞尾,不發音,提示詞義
注:現代古埃及語相比古代埃及語的區別在於缺少元音,國際埃及學術界後使用一個全新音節將其填充。
後綴代詞與助動詞
書寫順序
水平,從左到右
水平,從右到左
垂直,從左到右
垂直,朝右-左
書面的草書象形文字通常寫在列,從上到下或水平,從右到左。在象形文字草書的後期階段,唯一倖存的例子是水平書寫的,從右到左;垂直象形文字應從上到下讀取。
一般來説,即使無法理解象形文字的含義,也很容易確定閲讀象形文字的方式。具有明確正面和背面(例如,一個人)的象形文字通常:
面對句子的開頭
面對相同的方向,任何人或大對象在圖片,他們描述
例如,如果一張桌子包含一個人坐着,朝右的照片,那麼所有正面和背面都有明確的象形文字也會正面朝右。實際的象形文字將從右到左讀取,因為這些圖像幾乎總是面對句子的開頭。
不顯示這種行為的象形文字據説是逆行的。一旦一個人理解象形文字很容易確定一個人是否正在檢查逆行文本,因為它將根本就沒有意義!作為閲讀的輔助工具,也許還有古埃及人的審美意識,象形文字也被包裝成整齊的圖案。通常,兩個或兩個或更多短或薄(取決於一個人寫象形文字的方向)將寫在相同的塊彼此。有時,一個高大或寬的符號會變小,並放置在另一個短或薄象形文字。
最後,象形文字沒有標準標點符號。宗教文本一般沒有標點符號,而古埃及語後半部分的文字在重要的思想路線之間完全停止。
公元4世紀出現了Horapollo的《象形文字集》,對其中近200個象形文字作了解釋。早期研究者認為它源出於希臘文,近期的研究則傾向於它含有真正的知識的殘片,把它定性為埃及知識階層試圖挽救瀕於失傳的文化的一次“絕望”的嘗試。《象形文字集》對文藝復興時期的符號主義起了主要的影響,特別是安德烈·阿爾齊亞特的《圖形的寓意》,還有弗朗切斯克·科羅納的《波利菲爾之夢》。
文字的破譯
羅塞塔石碑(托勒密五世登基週年紀念詔書)
羅塞塔石碑(托勒密五世登基週年紀念詔書)(2張)
1890年代在Hierconopolis發掘時發現的納爾邁石板(公元前3000年)多年來被認為是埃及象形文字的最早文獻。然而,在1987年德國考古隊在阿比多斯(地名為Umm el-Qa'ab)發現了前王朝的一個統治者的U-j墳塋,復原了幾百塊骨片,從中找到了具有完全規模的埃及象形文字,這一墳塋的年代為公元前3150年。
法老托勒密帝號之印 法老托勒密帝號之印
拿破崙軍隊遠征埃及時,在羅塞塔城附近發現了一塊用三種文字(聖書體、世俗體和古希臘文)寫成的黑色玄武石碑,被稱為“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這塊石碑給解讀帶來了關鍵性的資料。
商博良在前幾位文字學家研究基礎上從國王托勒密的帝號名印入手,前後用了近20年時間終於在1830年完全破譯了埃及象形文字,這對當時誕生不久的埃及學來説是一個重大的進展。
商博良手稿
羅塞塔石碑的出土位置
羅塞塔石碑的出土位置(1張)
羅塞塔石碑是1799年7月工程師皮埃爾·弗朗索瓦·澤維爾·布沙爾指揮士兵拆除15世紀凱特貝蘇丹建造的凱特貝堡壘的舊牆時在舊牆的基礎發現的,這塊石碑15世紀作為建築石料搬運過來,它原本可能放置於尼羅河三角洲的塞伊斯(Sais)神廟,後被移往六十四公里外充當修建防禦要塞的建築石料。凱特貝堡壘位於拉希德城北5公里尼羅河西支入海口附近,建於15世紀(在亞歷山大也有凱特貝蘇丹建造同名的Citadel of Qaitbay)現在堡壘內部仍然可見充作石料的古埃及石碑,城堡某處可能還埋着羅塞塔石碑其餘部分。

古埃及文學、教諭學派

流傳到當下的古埃及文學作品,都是古代埃及社會形態下的產物其神學、詩歌、教諭,箴言,描繪了埃及古代文學史的燦爛。大約在公元前3300年,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許多文學作品寫在紙草紙上保存了下來。
文學
第一中間時期和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280~公元前1778),文學有了很大發展,中埃及語成為埃及古典文學語言。
中王國時期是古埃及文學的繁榮時期,其文學作品在修辭、表意、描繪等方面是後來各個時期文學作品的典範。
教諭 教諭
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70~公元前1090)最突出的文學體裁是教諭類寫實文學和旅行記。
訓誡朝臣的阿蒙涅姆赫特王 訓誡朝臣的阿蒙涅姆赫特王
《阿蒙涅姆赫特的教諭》,是繼承了普塔荷太普教諭學風阿蒙涅姆赫特對臣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十二王朝前期。全書共22章,以語錄體為主,敍事體為輔,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阿蒙涅姆赫特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阿蒙涅姆赫特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阿蒙涅姆赫特教諭》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安、表達安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為人處世”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教諭學派文學的特徵
一、以普塔霍特普為先賢,為思想導師;
二、以“四大教諭”等書為經典;
三、在思想上形成了謙卑與思辨的一種張力結構;
四、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古埃及典籍

教諭經典主要有四大教諭。本有六典,《阿蒙涅姆赫特教諭》《普塔霍蒂普箴言集》《美楞普塔詩集》《普塔荷太普教諭》。據説經亞歷山大圖書館失火一炬,《哈傑德夫導論》從此失傳。
教諭文獻卡格姆尼之教導(公元前2400年) 教諭文獻卡格姆尼之教導(公元前2400年)
十八王朝在此基礎上加上《安尼的教諭》、《安赫謝夏克教諭》,共七典傳世。
20王朝皇室檔案(公元前1160年 哈里紙草)

古埃及思想家

伊姆霍特普
伊姆霍特普(Imhotep)他是第三王朝最有作為的一位法老——左塞王的維西爾,對自己領地掌管得非常好,並兢兢業業地為法老輔政。伊姆霍特普同時也是一位祭司、作家、醫生和埃及天文學以及建築學的奠基人。
普塔荷太普
大賢普塔荷太普像行教像 大賢普塔荷太普像行教像
普塔荷太普是埃及第五王朝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埃及教諭類學派開拓者、普塔霍特普開創臣子權貴講學之風,倡導謙恭以及忠於職守沉默作為旨向。普塔霍特在世時就被尊奉為“眾吏師範”其思想對埃及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普塔荷太普箴言》是古王國出現的最重要的教諭文學,其內容主要從三個方面對古埃及青年進行了道德教育: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青年人應該具有的良好的性格和青年人走上仕途應該注意的為官之道。
希帕蒂婭
希帕蒂婭(Hypatia,又譯海巴夏、希帕蒂亞希帕提婭海帕西婭,約370--415)。出生在亞歷山大城,古埃及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世界上第一位女數學家。這位聰慧的女性以她的才華和貢獻躋身於古代世界最優秀的學者之列。
《阿蒙涅姆赫特的教諭》公元前1900年(章節) 《阿蒙涅姆赫特的教諭》公元前1900年(章節)
她在小普魯塔克當院長的學院裏進一步學習數學、歷史和哲學。她對數學的精通,尤其是對歐幾里德幾何的精闢見解,令雅典的學者欽佩不已,大家都把這位二十出頭的姑娘當作了不起的數學家。一些英俊少年不由得對她產生愛慕之情,求婚者絡繹不絕。但希帕蒂婭認為,她要幹一番大事業,不想讓愛情過早地進入自己的生活。因此,她拒絕了所有的求愛者。希帕蒂婭説:“我只嫁給一個人,他的名字叫真理。”此後,她又到意大利訪問,結識了當地的一些學者,並與之探討有關問題。大約公元395年回到家鄉。這時的希帕蒂婭已經是一位相當成熟的數學家和哲學家了。
奧里根
古埃及哲學家兼神學家、早期基督教希臘派教父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生於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城的顯貴家庭,自幼信教,推崇聖經,同普羅提諾一起受教於薩卡斯,接受新柏拉圖主義思想。他曾在希臘、巴勒斯坦、羅馬等地研究哲學,203年任亞歷山大里亞基督教教理學校校長。他的著作有《原理論》《駁凱爾斯》。
在基督教史上,他最早明確主張運用古希臘哲學,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和後期斯多阿學説,來論證基督教教義。在他的理論基礎上形成的基督教亞歷山大里亞學派,同世俗的亞歷山大里亞學派相媲美。他的學説在當時吸引了東西方羅馬教內外學者。
他相信聖經具有無可辯駁的絕對權威性,認為聖經不僅能證明神和靈魂,而且還可運用於一切事物上。這個論斷顯然是盲目信仰的宣傳,但一直為基督教哲學家和神學家所援引。
普羅提諾
普羅提諾(公元205-270年),又譯作柏羅丁、普洛丁,古埃及新柏拉圖主義奠基人。生於233年,拜亞歷山大城的安漠尼烏斯為師學習哲學,曾參加羅馬遠征軍,其目的是前往印度研習東方哲學。此後定居羅馬,從事教學與寫作。其學説融匯了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的思想以及東方神秘主義,視太一為萬物之源,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復返太一,與之合一。其思想對中世紀神學及哲學,尤其是基督教教義,有很大影響。大部分關於普羅提諾的記載都來自他的學生波菲利(公元232-304年)所編纂的普羅提諾的傳記中。
普羅提諾是新柏拉圖學派最著名的哲學家,更被認為是新柏拉圖主義之父。他是晚期古羅馬哲學中無可爭議的大師級人物,堪稱整個古代希臘哲學偉大傳統的最後一個輝煌代表。
安漠尼烏斯

古埃及詩歌

《温尼的銘文》譯文 《温尼的銘文》譯文
《尼羅河頌》是美楞普塔時期的篇長詩共14節,據埃及學者推斷,它創作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其外又有早在古王國時期,國王陵墓中就已經有了各種符籙。中王國時期,這類符籙種類增多,而且中等居民階層也在死者棺中放入符籙。新王國時期便產生了《死者之書》(一譯《亡靈書》),它是寫在長卷紙草紙上的各種咒文、禱文和頌歌,放在奴隸主帝王的陵墓或石棺裏供“亡靈”閲讀,許多詩句莊嚴典雅,氣象宏偉。它表現了古埃及人對眾神的虔誠 [1]  ,其中還有著名的三大神學體系,即孟斐斯神學赫利奧坡里斯神學,赫爾摩波利斯神學等著作。
古代埃及每個時期都有訓言、箴言之類的教諭文學。箴言這類作品多出自統治者或王公貴族之手,教導其子弟、臣下如何治國如何愛戴人民;有些則宣揚如何立身行事。後世把教諭文學上溯到古王國時期,《普塔霍蒂普箴言》就是這時期的作品。據説在著名的《所羅門智訓》裏,可以看出古埃及大臣普塔霍蒂普所寫箴言的影響。
古代埃及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許多故事傳世。中王國時期,由於經濟活動範圍的擴大,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增多。這些故事大多敍述主人公遊歷冒險的事蹟,情節曲折。它表明當時埃及人社會視野大為開闊,也反映當時埃及跟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強。有些故事取材於歷史事件。
第十王朝時期的《能説善道的農夫的故事》(一譯《有口才的莊稼人的故事》),是其中優秀的作品之一。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刻畫了一個聰明的勞動人民的形象。
《賽努希故事》譯文 《賽努希故事》譯文
《賽努希故事》是根據第十二王朝初年的真實事件而創作的,它描述了當時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狀況,反映了埃及人在巴勒斯坦的真實生活。中王國時期另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是《遭難水手的故事》(一譯《沉舟記》),它很象《一千零一夜》中的《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也象《魯濱孫漂流記》。
這部作品饒有風趣,引人入勝,充滿驚險的場面和奇異的情節,反映出當時埃及水手的生活和愛國熱忱。新王國時期留下了許多曲折離奇的故事,如《兩兄弟的故事》《倒黴的王子》《佔領尤巴城》和《關於真理和非真理的故事》等。新王國時期另一個突出的文學體裁是寫實的旅行記,著名的《威納蒙旅行記》寫於第二十王朝的末期,它描述阿蒙神廟神官哈雷侯爾派遣威納蒙前往腓尼基比布魯斯城採購木材的故事。
《亡靈書》章節(公元前1500年 埃及國家博物館)
古埃及文學在題材或體裁上對古代希臘文學科普特文學和中世紀的東方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古埃及教育

浮雕中學生學習的畫面 浮雕中學生學習的畫面
在埃及的教育主要是職業學徒,通常在男孩的父親下從事家庭貿易或手工藝。人們從迪爾·麥地那的工匠社區瞭解這個系統。男孩被他們的父親教技能,希望至少兒子在官方建築工人團中贏得一個位置。最有可能被錄取的青年被指定為的子女。他們依附於其中一個幫派,做零工和跑步,但毫無疑問,主要是觀察和學習,直到有一個地方可供他們使用。
文具盒(公元前1550年)
文具盒(公元前1550年)(3張)
更正規的學術教育是留給那些受過抄寫員訓練的人。在學校受教育在古代埃及是十分受到尊敬的,一般是地方權貴行政官員,和皇家成員,這些特權兒童,大部分是男孩,小學教育開始於五歲,包括反覆背誦課程和複製標準文本。基本的東西可能是一本叫凱姆蒂的書,意思是完成;這一作品現存副本的形式和風格表明,它是在中王國創作的,儘管一千年後仍然使用。其作為教學書繼續流行的原因是其語言的簡單性,以及文本以垂直列而不是水平線排列,因此這些標誌更容易供幼兒複製。Kemty的內容包括模型字母短語和表達,這些短語和表達對給學者提供建議的各種各樣的智慧文本有用。掌握了基礎知識後,學生可以學習到更高級的課文。
學生筆記
學生筆記(4張)
其中大多數是埃及文學的經典;特別是那些對希望在生活中取得一定地位的年輕人充滿道德和行為宣言的智慧文本。這種流派和埃及的悠久歷史。聖人伊姆霍特普寫了這樣一個作品,現在失去了,在第三王朝和最新的倖存的例子,恩赫謝松吉的指示,這些智慧文本以從有學問的大師、父親或教師到學生的話語形式表達,這些智慧文本中相當多的建議激勵着學者勤奮。用賢者阿梅內波普的話説,再虛度光陰,你會捱打的。
公元前1300年的教導 公元前1300年的教導
斯克裏巴爾書吏是職業性的,與文書一起工作,或在州政府、行省部門、軍隊,甚至可能詔進宮做皇室書吏,抄寫員的主要僱主經營的專門學校上學,在這些學校,受訓者將獲得適用於未來就業的知識:為税務評估員提供數學,為未來的祭司提供儀式實踐或醫學,等等,課程包括:禮儀,文學,詩歌朗誦,閲讀、寫作和數學和幾何學歷史、地理和製圖科學、天文學、占星術和醫學。

古埃及宗教

埃及文明的核心是古埃及宗教,不研究古埃及宗教的人,很難説是對埃及文明有真正的瞭解。
古埃及宗教的三大主題是自然崇拜、國王崇拜和亡靈崇拜,動植物崇拜隸屬自然崇拜,在自然崇拜中佔有重要地位。
古代埃及的哲學觀 古代埃及的哲學觀
古代埃及人認為肉體的死亡只是為靈魂開啓通往永生的大門。尼羅河西岸成為埋葬之地,那是每天太陽落下的地方,死者的靈魂也應在那裏安息好得到下一次的重生。

古埃及神話

古代埃及的神話大致上,埃及的神明可分成三種型態:(一)動物型態(二)人物型態(三)抽象型態
埃及的神明
最高主神
太陽神,太陽神阿蒙,太陽神阿頓
高階主神
努恩(混沌初始之元神),普塔,阿波菲斯(暗),泰芙努特蓋布努特奧西里斯賽特伊西斯奈芙蒂斯
主要神祇
塞赫麥特索貝克荷魯斯穆特哈索爾,巴斯特,瑪阿特托特阿努比斯塞拉匹斯孔斯,阿匹斯,等。
其他神祇
伊姆霍特普(神化的人物),克奴姆阿努凱特,敏,哈碧列涅努忒艾姆謝特多姆泰夫凱布山納夫貝斯薩提特,塔沃裏特

古埃及建築

古埃及發展過程

古埃及巨石建築的特點是集雄偉渾厚、氣勢宏大、壯美威儀,堅固於一身。築材料全部是重達數噸、
甚至十幾噸的石料(最重的一塊單體方尖碑可達1200噸)歷經數千年後不變形、不倒塌,依然矗立在尼羅河西岸,埃及建築為世界建築史中其一大分類,依地區來區分大致包含埃及、希臘、羅馬、與歐洲地區被稱為西方建築系統。
聖荷魯斯大殿前塔門
發展過程
時期
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
創立
第2王朝
第3王朝
成熟
第3王朝
第6王朝
全盛
第12王朝
第18王朝
延續
第18王朝
第26王朝
溶匯
第26朝
第32王朝
停滯
後埃及時期
-

古埃及建築特點

列柱縱梁
單體造型
均衡嚴整
庭院園景
地方官內巴蒙的花園池塘 地方官內巴蒙的花園池塘

古埃及建築結構

縱梁架構與列柱
古埃及建築在藝術象徵、空間設置和功能安排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跡和濃厚的宗教意涵,反映了古埃及獨特的人文傳統和奇異的精神理念。其穩定的自然和社會秩序似乎達到永恆和靜態。
塔門
建築藝術中,其空間也同樣體現了永恆和靜態。如正方形,三角形一些穩固的幾何形體經常被用在建築設計中,象徵永恆的主題,許多神廟的幽暗,神秘的空間石柱如林,排列密集,光線透過高窗落在巨大的柱子上,光影斑駁,給人壓抑感,技術上的限制使神廟內部空間非常狹小和壓抑,形成一種均衡感的壯美宗教空間。
榫卯木質結構建築
拱頂
古埃及建築設計和外形有自己的格式和章法幾乎一脈相承固定不變的。神廟總體呈長方形,一般為南北走向,
四周以圍牆環繞;所有的建築物都座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在此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着神廟的四大組成部分:塔門、露天庭院、列柱大廳和主殿。
拱門與半圓拱門
盧克索神殿遺址(塔門) 盧克索神殿遺址(塔門)

古埃及宮殿、神殿

卡納克神廟始建於3900多年前,位於埃及城市盧克索北部,是古埃及帝國遺留的一座壯觀的神廟。神廟內有大小20餘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獅身公羊石像等古蹟,氣勢宏偉,令人震撼。
卡納克神廟是埃及中王國時期新王國時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陽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埃及最大的神廟所在地。
建築面積超過30公頃,總長336米,寬110米。前後一共造了六道大門,而以第一道為最高大,它高43.5米,寬113米,主神殿是一柱子林立的柱廳,寬103米,進深52米,內有16列共134根高大的石柱。
古代埃及大型宮殿建築佈局
中間兩排十二根柱高21米,直徑3.6米,支撐着當中的平屋頂,兩旁柱子較矮,高13米,直徑2.7米。
這些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質的重量下感到壓抑,而這些壓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點,這也就是卡納克阿蒙神廟藝術構思的基點。
王宮
中王國布巴斯蒂斯宮 中王國布巴斯蒂斯宮
布巴斯蒂斯宮
梅倫普塔宮merenptah 梅倫普塔宮merenptah
梅倫普塔宮merenptah
馬爾卡塔宮(喜悦之宮)malqata 馬爾卡塔宮(喜悦之宮)malqata
馬爾卡塔宮(喜悦之宮)malqata
阿普里斯宮(四月宮) 阿普里斯宮(四月宮)
阿普里斯宮(四月宮)
阿瑪爾那(北宮)遺址 阿瑪爾那(北宮)遺址
帝都孟斐斯白牆王城是埃及曆朝歷代的皇家宮殿建築羣,舊稱白城,位於孟斐斯地區中軸線的中心距今已有4700餘年的歷史。王城以三大主殿為中心,有大小宮殿40多座,房屋千餘間。
孟斐斯衞城內城(宮城)佈局 孟斐斯衞城內城(宮城)佈局
孟菲斯衞城主要建築佈局 孟菲斯衞城主要建築佈局
孟斐斯的普塔祭祀中心(也就是他的神廟)就位於王城內,名叫“胡-卡-普塔”(Hut-Ka-Ptah),意思是“普塔的卡(約等於靈魂、魂魄的意思)之屋宇”。

古埃及方尖碑

方尖紀念碑 方尖紀念碑
方尖碑是古埃及的另一建築傑作,也是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徵,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銅或金銀合金包裹,當旭日東昇照到碑尖時,它象耀眼的太陽一樣閃閃發光。
一個未完工的紀念碑 一個未完工的紀念碑
方尖碑一般以整塊的花崗岩雕成重達幾百噸有的甚至可達千噸,它的四面均刻有銘文,説明這種石碑的三種不同目的:宗教性、紀念性(常用以紀念法老登基或在位若干年紀念典禮碑文內容通常有歌功頌德法老的政績)和裝飾性。同時,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國權力的強有力的象徵。
 埃及的方尖碑在古代已聞名歐洲,它們那高大的身驅,早就引起了帝王們的好奇和貪慾。羅馬帝國的皇帝們曾經從埃及掠走多座方尖碑把它們安放在廣場,點綴都城。僅羅馬城即有12座以上,其中就有圖特摩斯三世所建的方尖碑,碑高32米,重約230噸,由君士坦丁大帝運入羅馬,現豎立在拉特蘭的聖·佐凡尼廣場。
拉美西斯大帝方尖紀念碑
拉美西斯大帝方尖紀念碑(14張)
立於盧克索神廟塔門前的一對方尖碑,為拉美西斯二世所建,其中的一座現仍立於原處,碑高25米;另一座已被法國人劫走,現豎直在巴黎協和廣場。19世紀晚期,埃及的統治者阿里將一對高21米,重約186噸的方尖碑分別贈給美國(現立於紐約中央公園)和英國(現立於倫敦的泰晤士河畔)。
古代世界的其他民族,如伽南人、腓尼基人,也都仿效埃及人制作過方尖碑,但通常不是用整塊石料鑿成,其製作水平也遠遠趕不上埃及人。今天,埃及方尖碑的足跡已遍及歐洲、非洲、亞洲和美洲,人們都可有機會瞻仰到埃及方尖碑的丰采。

古埃及對後世影響

希臘、羅馬
古代埃及部分建築柱頭形式圖樣 古代埃及部分建築柱頭形式圖樣
古代埃及特有的列柱建築風格,這種建築藝術風格對後來的古希臘建築不能説是沒有影響的。早在公元前2700年,埃及就出現了和雅典帕特農神廟極為相似的柱廊形式。
對現代建築風格的影響 對現代建築風格的影響
薩卡拉左賽爾金字塔的附屬建築中的仿紙草石柱,與純粹的希臘多利安式柱幾乎沒有區別,埃及的這種石柱式樣式是希臘多利安式柱的先驅,後故命名為先多利安式。
公元前4世紀初,希臘又出現了以精美裝飾見長的科林斯式風格,柱頭形狀如初放的花朵,柱身更為細長。
埃及先多利安式柱(上)希臘多利安式柱(下) 埃及先多利安式柱(上)希臘多利安式柱(下)
科林斯式柱頭同樣可從埃及的盛開蓮花式柱頭追尋其蹤跡,古代埃及建築中的一些其他特色也對後世西方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抬高神廟屋頂中央天花板由兩側透光的方式為羅馬人所承襲。
埃及孟圖神殿遺址(上)波斯波利斯遺址(下)對比 埃及孟圖神殿遺址(上)波斯波利斯遺址(下)對比
古代羅馬建築中最有名的萬神殿,是一穹窿形筒狀圓頂大廳,直徑為33米,高42米;圓形牆壁分為上下兩段,下段有列柱和壁龕,上段僅在圓頂中央開一大假窗取光,使大殿寬敞的內部空間通風明亮。羅馬建築在屋頂部分開假窗從高處取光的方法又傳給西歐,為中古時期各國教堂所沿用。
波斯
波斯阿胡拉馬茲達紋章(上)埃及貝赫德提紋章(下)對比 波斯阿胡拉馬茲達紋章(上)埃及貝赫德提紋章(下)對比
埃及的建築風格也傳入了古代的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約公元前552~前486年)在波斯波利斯的王宮就是仿照卡爾納克神廟建造的。王宮中著名的“百柱大廳”,採用了埃及圓柱和柱廊式樣,其他如內部佈局以及用棕櫚紋、蓮花紋裝飾柱基的手法,同樣具有明顯的埃及建築特色 

古埃及藝術

埃及藝術宏大而細緻、莊嚴而温和、肅穆而崇高、驕傲而謙卑。古代埃及藝術的主要特徵我以為就是“恆定”感,希望通過“恆定”的牽引,使藝術在人與神秘力量間形成媒介。它們是人創造的,但並不完全為現實的人的藝術。這樣的藝術無疑有着造型的紀念碑性和別樣的內在力量。

古埃及音樂

樂器
樂器(16張)
古代埃及音樂,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從埃及古遺蹟出現的古樂器,顯示埃及的古樂史蹟,僅次於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的音樂近5千年的歷史;當時的埃及音樂,相信是以祭典儀式及宮廷音樂為主。
古代埃及樂手 古代埃及樂手
古代埃及在(公元前3100~前332),已產生了豐富的音樂文化。已使用多種樂器,如西斯特魯姆(一種金屬叉鈴)是宗教和音樂的象徵,常用於宗教儀典和公祭活動。貝尼琴(弓形豎琴)豎琴的多種形制,皆由它演化而成。其他樂器還有絃樂器利拉、納菲爾琴(琉特),管樂器賽比笛、雙管瑪穆(一管奏曲調,一管奏持續低音)以及體鳴樂器對擊棒(有木製、青銅製、象牙制,黃金寶石等)和多種鼓。
手持叉鈴的樂手 手持叉鈴的樂手
在公元前17~前15世紀,埃及人又曾征服過敍利亞近東等地,因此埃及音樂與西亞音樂有過密切的交流。西亞音樂對埃及音樂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三角形豎琴和長頸琉特的傳入,豎琴的體積由小變大;一種雙簧的管樂器在許多場合取代了笛子;音階也由原來的五聲變為七聲。
從埃及古王朝的遺蹟和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在宮廷貴族的生活中,音樂佔有重要地位,吟詩、舞蹈以及婚喪儀典都伴有音樂。根據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載,5世紀時,埃及的宗教音樂世俗音樂相當繁榮,曾舉行過600人的合唱、300人的豎琴合奏。

古埃及繪畫

內巴蒙壁畫(公元前1500年)
內巴蒙壁畫(公元前1500年)(31張)
線刻”,就是在石頭上刻畫人物或動物的形象,這些形象都是平面造型,類似《死亡之書》(約公元前1100年)繪畫造型,實際上是介於雕刻和繪畫之間的一種美術樣式。
正面律:表現人物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
橫帶狀排列結構,用水平線劃分;
壁畫《美杜姆鵝羣》局部 前260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
壁畫《美杜姆鵝羣》局部 前260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4張)
正面律在雕刻方面的要求是:第一,姿勢保持直立雙臂緊緊的靠着軀體,正面面向觀眾。第二,畫面中的人物根據地位的尊卑,決定在畫面中的大小比例。第三,人物着重刻畫的是頭部神情莊嚴而身體的其他部位則非常簡略。第四面部輪廓寫實,又有一定理想化的修飾表現出莊嚴神聖的形象,個人情感的部分很少有表達。第五,雕像的顏色男性多為褐色,女性多為淡黃色,在面部的形象刻畫中眼睛經常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鑲嵌,以達到逼真的效果,埃及美術在建築方面也有極大的特點。它的建築體量巨大,宏偉莊嚴,具有非常強的紀念性。繪畫表現寫實生動表現手法也長期遵循正面律。線條非常流暢,優美色彩豐富,描繪人物經常用正側面混合法,具有濃厚的裝飾風格。有壁畫作品《羣雁圖》《三個女樂師》等。
根據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構圖位置;
填塞法:畫面充實,不留空白;
諷刺畫  公元前1400年(批判上層社會對底層百姓的剝削)
諷刺畫 公元前1400年(批判上層社會對底層百姓的剝削)(3張)
固定的色彩程式根據實際的目的和用途去創作,畫家儘可能地把一切東西都製作得明確而又耐久。並且遵循着嚴密的法則。構圖有的是平面展開,有的是在一條橫線上安排人物、景物,不受透視侷限,可能這樣處理能全面、明白地描繪各種對象。在一條橫線上構圖,人物近者、地位高者畫得大,遠者、沒有地位的人畫得小;畫面飽滿,疏密均勻,空白處配以象形文字,具有強烈的裝飾藝術效果,是來源於均衡美的美學。
法尤姆畫像(Faiyum mummy portraits)法尤姆肖像出現的時期正值羅馬美術對埃及美術產生巨大影響之時。在2世紀初,該地區還出現過身着羅馬衣袍的埃及人的畫像,這一類肖像對光、影以及人物性格和神態的刻畫頗具特色,人物眼大且富於表情。這種手法被認為是東方概念與西方現實主義的結合,並被認為是拜占庭畫風格的先聲。

古埃及雕塑

殘缺的馬(公元前1550-1292年) 殘缺的馬(公元前1550-1292年)
西方雕塑的傳統發端於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但古希臘雕塑卻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響,甚至可以説是從直接從埃及雕塑中演化而來的。在圓雕中嚴格地遵守“正面律”,不論人物站着還是坐着,人體都處在靜止中,而且面部表情總是莊嚴平靜地對着眾。
納芙蒂蒂半身雕像(公元前1400-1350年))
納芙蒂蒂半身雕像(公元前1400-1350年))(4張)
立像多數僵直呆立,從頭頂經胸腰直到腳跟都在一條垂直線上。這些也就形成了古埃及雕像藝術的獨特風格:莊嚴穩重,雄偉大方。古埃及大多數倖存的古埃及藝術品都來自王室貴族的陵墓。
可以看到當時的宗教觀念和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歐洲史前藝術具有寫實的風格,而埃及藝術從一開始就更強調錶現宗教觀念。直立的男人體,左腳向前,重心落在腳掌上。
坐像總是促膝並足地坐着的。在很長的時間裏,古埃及雕像幾乎沒有什麼顯著的變化,古埃及雕像顯現出的平衡和沉靜,往往會產生一種奇怪的、令人着魔的魅力,而那莊重威嚴的造型更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著名的正面律法則把雕塑造型的程式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正面律主要用於圓雕中,在圓雕中坐像、立像都是以正面直視前方,身體的重心與頭部垂直於同一平面。不能左右晃動,在形態上必須始終垂直於同一平面。雖然雕塑的形象固定單一,但面部表情的刻畫卻十分生動,帶有理想化色彩,雕塑家在製作雕像時,以心中的美好形象為藍本,雕刻的塑像年輕、充滿活力。引:賓夕法尼亞大學《古代埃及藝術史》

古埃及生活

古埃及衣冠

儘管古埃及男女着裝風格不同,但總的來説都講究實用和簡潔。到了新王朝時期,男女的時尚觀念較從前大有不同,開始向雅緻和優雅轉變。
埃及古代女子服飾(短袖丘尼克) 埃及古代女子服飾(短袖丘尼克)
丘尼克/貫頭衣,全稱是“古代埃及傳統服飾”,又稱貫頭裝、“凱邁特”之服,是從蠍王即位到公元3世紀(後埃及時期),在埃及的主要居住區,以“凱邁特”埃及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埃及宗教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凱邁特民(古代埃及)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埃及“眾神之國”、“威儀之國”、的體現,承載了埃及民族的染織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古代埃及的主要衣料是亞麻織物、羊毛、優質的皮革、棉布。
法老拉美西斯三世的朝服束腰帶(利物浦博物館藏)
國王的朝服(埃及國家博物館) 國王的朝服(埃及國家博物館)
加工技術有:漿硬、織花壓褶起皺加工、漂白、染色、刺繡、滾邊等。主要是亞麻纖維,古代埃及人很早就開始利用亞麻稈剝下的纖維,織出的亞麻布成為主要的衣用材料,從輕薄透明的織物可見其紡織技術高超。
染色
距今5100年的丘尼克套頭長衫
距今5100年的丘尼克套頭長衫(2張)
本色(白色)。因亞麻染色較難,故以白色為主,也配以藍、黃、綠、紅等小面積顏色使用。
埃及古代男子服飾(長袖丘尼克) 埃及古代男子服飾(長袖丘尼克)
埃及早期的男子的服飾主要是纏腰布。在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180年),男子服裝是一塊方布,纏住腰,垂至膝蓋,在腰上用一根束腰帶或皮革綁緊。
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040—約前1786年),男子的丘尼克長度由及膝或在膝蓋以上變為長至小腿肚,衣身也變得寬鬆。
新王國之後,還出現了衣身較窄,有短袖,腰間繫白色細腰帶的丘尼克常。
埃及古代衣冠
十八王朝皇室涼鞋(公元前1400年) 十八王朝皇室涼鞋(公元前1400年)
到了新王朝時期,此時埃及男子在公開場合露面的時候開始穿優雅精緻的披肩。男女通用的穿法是:從左前胸向後過肩膀到臀部,圍臀部繞一週後到達身體的後部包裹住圍臀部繞周後到達身體的後部,包裹住右肩,向前於左前胸系扎。埃及人的服飾才開始趨向時尚和複雜。丘尼克貫頭衣纏腰布的前面開始有圍裙式的裝點:長及腳踝的裙子和長及膝蓋的短袖束腰外衣也開始與短纏腰布同穿。長袍也出現在這一時期,長袍的領口和袖口很寬,中間束腰。在這一時期,埃及與其他地中海國家關係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服裝趨勢。
埃及古代皇室女性妝容 埃及古代皇室女性妝容
梳妝
十二王朝化妝盒套件 (公元前1800年)
十二王朝化妝盒套件 (公元前1800年)(2張)
眼影,腮紅和口紅是上流社會男人和女人的典型妝扮。眼影棒眼影膏瓶子,梳子、鑷子剃刀是常見的陪葬品
18王朝鏡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18王朝鏡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埃及人有可能極早就發明了美容品,發展了製造美容品的技術。他們的醫學文獻上記述了消除皺紋和染黑灰白頭髮的方法。
用於化妝的物品有:畫眉毛和描眼角的化妝墨;將眼圈描成綠色和灰色的孔雀石鋁礦石;作胭脂或口紅用的紅赭石;染指甲、手掌和腳底的散沫花;做假髮(這種假髮的頂上用融化的蜂蠟封住)用的人的頭髮等等。希望把自己打扮得最為時髦的貴婦。

古埃及飲食

壁畫中出現的肉類和蔬果
壁畫中出現的肉類和蔬果(3張)
古埃及主要的糧食作物是一種麥子,也叫做二稜小麥。麥子用來磨面和釀酒。製成的麪包啤酒在古埃及人的生活中扮演者重要作用。
食物種類
麪包 麪包
古埃及飲食文化涵蓋的時間範圍超過三千年,直到希臘羅馬時代為止,這一飲食文化的主要特性始終保持不變。無論富人或窮人,主食都是麪包和啤酒,佐以綠芽洋葱和其他蔬菜,並搭配少量的肉類、野味和魚類。
油脂類
橄欖油棕櫚油黃油、其他動物油脂類。
香料類
鹽、孜然、香菜、蜂蜜、迪爾、醋、蒔蘿、胡蘆巴籽、香芹紫羅勒百里香
蔬菜類
豌豆類植物,大蒜、洋葱、小蘿蔔、黃瓜、葫蘆大白菜、芹菜、大蒜、豆類、豌豆、堅果、扁豆鷹嘴豆生菜萵苣和黃瓜等蔬菜,通常都種在小塊地裏)。
水果類
無花果葡萄(及葡萄乾),甜瓜,蜂蜜,椰棗,棕櫚果(生吃或浸製果汁)、鱷梨等。
肉類類
綿羊山羊牛肉、魚、鴨、鵝、鴿、鵪鶉鷓鴣、蛋類。
盛有炭化穀物的盤子 |Dish with carbonize
主食類
麪包,此外蓮子油莎豆對於那些負擔得起較高價格的人來説,市面上也有供應用高檔麪粉烘製的甜點麪包和蛋糕。
飲品類
杯具
杯具(6張)
葡萄酒、啤酒、椰棗與無花果混合釀造的酒、牛奶(牛奶是另一種營養來源,也用於製作奶酪和黃油)
阿拜多斯釀酒場遺址公元前3150年
阿拜多斯釀酒場遺址公元前3150年(5張)
(阿拜多斯出土的陶製酒罐啤酒是古埃及人最重要的飲品,不論貧富長幼,都飲用啤酒。從前王朝時期,埃及人就已經開始釀造啤酒了,此外古埃及啤酒酒精含量非常低)
烹調方式
食物的烹調方式大多使用燉、烤、煮、煎、炸、烘。烹飪用油分植物油動物油,其中植物油大多來源於萵苣、蘿蔔紅花芝麻
就餐時間
麪包烘焙場 麪包烘焙場
對於古埃及人每日進餐的次數並沒有很精確的統計,不過一般來説,古埃及的富人被認為每日進餐兩到三次:簡單的早餐、較豐盛的午餐和晚上的正餐。普通大眾則每日進兩餐:包含麪包、啤酒和洋葱的簡單早餐,以及下午早些時候的正餐。
古代宴席
葡萄酒莊 葡萄酒莊
據史料記載,古埃及人的宴會通常下午開始,除配偶外的男女賓客分開就坐,座次按照社會地位而定。坐在椅子上的客人地位較高,坐在凳子上的次之,地位最低的客人則席地而坐。在食物上桌之前,宴會上會提供洗手盆,並點燃各種香精油香脂以愉悦賓客或驅趕蚊蟲。在宴會上會分發蓮花花環,職業舞者(通常為女性)和演奏豎琴、琉特琴、鼓、鈴鼓和拍板的樂師則為宴會助興。宴會通常會準備足量的酒類和品種豐富的食物,包括烤全牛、烤鴨烤鵝、烤鴿子和時令的魚類燉肉,麪包,和加入椰棗和蜂蜜的蛋糕,古埃及人通常使用小麥來做麪包,大麥用來釀造啤酒。肉類通常用鹽漬的方式保存,椰棗和葡萄則通常用風乾的方式保存。
古代埃及貴族宴會 古代埃及貴族宴會
外來食物
新王國時期在飲食文化上是一個受到戰爭和貿易等外來因素影響的創新時期,石榴杏仁都在這一時期傳入埃及,蘋果和杏可能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小範圍的傳入。在希臘羅馬時代,榅桲、梨、李、桃、榛子、核桃、松子阿月渾子傳入埃及 。

古埃及居住

油燈壺 油燈壺
古代埃及時期的氣候非常乾熱,所以修建房屋儘量避開陽光。民間建房的主要材料是泥磚,將磚碼放好后里外再抹上灰泥。屋內牆壁通常要畫上圖案或自然景緻。
古代埃及民居 古代埃及民居
大多數房屋都用曬乾的泥磚堆砌在低矮的石牆上,通常有4~6間屋,一個小的貯藏間,一個通向屋頂的樓梯間。從考古發現來看,有些建築為二層小樓。房間之間距離很小,所以狹窄的“街道”顯得陰暗。房屋窗户很小,以遮擋陽光的照射。社會各階層也可以通過住的房子看出來。上層住的是寬敞的別墅,而下層通常只有一兩間屋子和一間户外廚房的狹窄空間裏。
貴族花園居所
內置精美的實木傢俱,也許還會有一個種植花草樹木的花園和水池。工人屋內是泥磚長凳、石凳、粗糙的木墩和壁龕

古埃及娛樂

古埃及人喜歡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像大多數社會一樣,富人有更多的休閒時間玩遊戲,但即使是農民也喜歡玩,享受節日和遊戲,埃及人打獵不僅是為了食物,而且是為了娛樂,有時大型的狩獵動物會被帶到一個封閉的區域,供富有的貴族,甚至法老打獵,像獅子和河馬這樣危險的動物就是用這種方式捕獵的,獵人使用各種武器,包括矛、箭和投擲棍棒。
KV62號墓出土,西尼特棋遊戲盒(埃及國家博物館)
KV62號墓出土,西尼特棋遊戲盒(埃及國家博物館)(4張)
古埃及人喜歡玩棋盤遊戲取樂,最受歡迎的兩種棋盤遊戲是senet和mehen,塞內特的遊戲被認為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如此的受歡迎,以至於許多法老被塞尼特木板埋葬,這樣他們在來世就有事情可做,梅亨是在一個圓形的棋盤上玩的,棋盤上的空格形狀像一條盤繞的蛇。
古埃及人也喜歡體育運動,許多體育活動幫助年輕人為戰鬥做準備,摔跤是富人和窮人都喜歡的一項流行運動,戰車比賽有助於磨練戰車司機的技能,射箭比賽有助於戰士提高弓和箭的準確性埃及神廟設有劇院,然而,古埃及人喜歡講故事,講故事的人可以讓觀眾着迷於埃及眾神、愛情、戰爭英雄和冒險故事長達數小時,故事是一代一代口傳下來的。
埃及人全年慶祝各種節日,其中許多是為了紀念某些神,節日包括特殊的供品和慶祝活動,在奧佩特節期間,阿蒙神、穆特神和Khonsu神的雕像會從卡納克神廟遊行到盧克索,在古埃及,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認為是成年人,然而,當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他們玩遊戲和在尼羅河游泳玩得很開心,考古學家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兒童玩具的證據,如撥浪鼓、玩具獅子、球和陀螺。

古埃及天文學

古代埃及天文 古代埃及天文
古埃及擁有相當水準的天文學知識,他們通過觀測太陽和大犬座α星(即天狼星,古埃及稱“Sopdet”,是動詞“使尖鋭”的陰性名詞形式)的運行制定曆法,即科普特歷。

古埃及天文學大家

著名的天文學家有:布特哈蒙 Butehamun,海巴夏 Hypatia

古埃及天文曆法

尼特利爾赫特時期從薩卡拉看到的北方的天體圖 尼特利爾赫特時期從薩卡拉看到的北方的天體圖
古埃及人將一年定為365天,每年12個月,一個月30天,剩餘5天作為節日。古埃及使用太陽曆的做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這種日曆和人們今天所使用的差不多。
賽門姆特墓壁畫  公元前15世紀 賽門姆特墓壁畫 公元前15世紀
古埃及人把一年分為3個季節,每季4個月,他們還發明瞭水鍾日晷(即以太陽的倒影來計時)這兩種計時器,把每天分為24小時。考古學發現古埃及人瞭解許多星座,但是這些星座和我們現代的星座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特別的明確,因為這些星座是通過對森穆特,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九世等陵墓中的天文天花板中瞭解到的,但是這些天文天花板所記錄的星座之間存在着一定差異,使得人們不能瞭解到古埃及人的星座和今天星座之間確切的對應關係,但是這些主要的星座名字卻可以略窺一二,如:雌河馬座(涵蓋了從天琴座牧夫座的北極點附近的一大片區間),Anu座(天貓座到獵犬座這一帶),雙胞胎與兩女士座(今天南十字座),獅子座(今天獅子座),大鱷魚座(今長蛇座),sah座(獵户座腰帶的三顆星)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上面列舉的這些星座有的只是考古學家根據某個天文天花板所給出的星座建議。目前只有極少一部分的星座可以和現代的星體畫上等號,如sah座就可以確定是獵户座腰帶的三顆星,spdt(即Sopdet)對應現代的天狼星等。
另外,古埃及人還把黃道恆星和星座分為36組,在曆法中加入旬星,一旬為10天,這與中國農曆的旬的概念類似。旬星概念至少是在埃及第三王朝時就已經出現了。
丹特拉神廟圓形星座雕刻紅色代表黃道十二宮 丹特拉神廟圓形星座雕刻紅色代表黃道十二宮
由於古埃及文化有顯著的星神崇拜,天文學觀測和記錄由祭司負責。每年夏天,當天狼星黎明前升起之時,尼羅河就開始氾濫,因此古埃及人認為天狼星是掌管聖河尼羅河的神祇,因此他們建造神殿,祭祀天狼星。另外也有人認為金字塔是用來觀測天狼星而建造的。通過對天狼星準確的觀測,埃及人確定一年(天狼年,即一種恆星年)的長度為365.25天,與的計算長度相當接近。古埃及人賦予太陽濃重的宗教色彩,代表太陽的神祇就有數種,其中最重要的有拉和阿頓等,很多法老都以自己是拉或者阿頓的代表來統治埃及。

古埃及天文儀器

日晷
日晷 日晷
日晷是一種根據太陽的位置測量時間的設備。在常見的設計(如水平日下設計中),太陽會從其樣式(細棒或鋒利的直邊)投射到平面上,其平面上標有指示一天中小時數的線條。當太陽穿過天空時,陰影邊緣逐漸與板上不同的小時線對齊。這種設計依賴於與地球自轉軸對齊的風格。因此,如果這樣的日照要告訴正確的時間,樣式必須指向真正的北(而不是北或南磁極),並且樣式與水平的角度必須等於日線地理緯度
太陽可以通過幾種方式進行分類:首先,一些太陽使用一行光來指示時間,而另一些太陽則使用陰影的邊緣。在前一種情況下,光斑可以通過允許太陽的光線穿過一個小洞或從一個小圓形鏡子反射它們而形成;通過允許光線穿過細縫或通過圓柱透鏡聚焦光線,可以形成一條光線。在其他情況下,陰影投射對象 - 日照的 gnomon - 可能是一根細棒,或任何具有尖尖或直邊的對象。
黃道儀 黃道儀
圭表和日晷外,埃及還有夜間用的一種特殊天文儀器,名叫麥開特(Merkhet)。它的結構很簡單:把一塊中間開縫的平板沿南北方向架在一根柱子上,從板縫中可知某星過子午線的時刻,又從星與平板所成的角度知道它的地平高度。現今發現的麥開特,系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實物,為現存的埃及最古天文儀器。
埃及是文明古國之一。古代埃及有着與眾不同的科技傳統。古代埃及為世界貢獻了諸多發明創造,而且在天文、數學、醫藥、機械、建築等眾多方面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先進成果。

古埃及數學

據31王朝埃及史學家曼涅拖所著《埃及史》記載:“上古計數以刻骨而治,後世眾人使用莎草以書契”。銘文中有很多記數的文字。從一到十,及百、千、萬是專用的記數文字,共有十幾個獨立符號,記數用合文書寫,其中有十進制制的記數法。在著名的《萊因德紙草書》文稿中24題:一個數加上它的七分之一等於19,問該數等於多少。文稿給出了詳細的計算步驟。埃及解方程的試算法同樣在漢代的《九章算術》中出現過,不過時間上晚了1700年。
幾何學方面《萊因德紙草書》中説聖賢伊姆荷太普設計階梯金字塔時已使用了規、矩、準、繩等作圖和測量工具,並早已發現“一元一次方程”的特例。中王國時期第十二王朝人着的《戈列尼雪夫紙草書》彙總了當時手工業技術的規範,包含了一些測量的內容,並涉及到一些幾何知識,例如角的概念。
埃及是世界上文化發達最早的幾個地區之一,尼羅河定期氾濫,淹沒全部谷地,水退後,要重新丈量居民的耕地面積。由於這種需要,多年積累起來的測地知識便逐漸發展成為幾何學。
進貢數額統計表(公元前1500年) 進貢數額統計表(公元前1500年)

古埃及十進制

古埃及人使用十進制,上面這五個符號分別表示1、10、100、1000、10000,用它們組合來書寫數字。其實還有更大的符號但不常用。
古代埃及數字示意圖 古代埃及數字示意圖
對於十萬以上、沒有零頭的數字,還另有一種表示方法,比如三十萬,可以寫三道豎槓,然後在上面寫一個表示十萬的符號,類似科學計數法。古埃及的整數乘法也比較奇葩,比如31x27,他們不會用31x20加31x7,而是拆成31x(1+2+8+16),力求和2的倍數相乘,然後再相加。這可以理解,因為古埃及沒有采用位置計數法(阿拉伯數字有固定的位,十位、個位上各自填符號,比如23不會寫成十十一一一,方便進位;古埃及這種表示法還是兩倍兩倍往上乘更保險)。

古埃及數學名著

《萊因德紙草書》
《阿默斯紙草書》數學題解析
《萊因德紙草書》 《萊因德紙草書》
關於分數,有兩個符號分別表示1/2和1/4現今對古埃及數學的認識,主要根據兩卷用僧侶文寫成的紙草書;一卷藏在倫敦,叫做萊因德紙草書,一卷藏在莫斯科。《萊因德紙草書》(Rhind Papyrus)是公元前1650年左右的埃及數學著作,屬於世界上最古老的數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埃及十七王朝書記官阿默斯。內容似乎是依據了更早年代,前1849年─前1801年的教科書,是為當時的包括貴族、祭司等知識階層所作,最早發現於埃及底比斯(今盧克索附近)的廢墟中。
公元1858年由英國的埃及學者萊因德﹝A. H. Rhind﹞購得,故名。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該紙草書全長544釐米,寬33釐米。紙草書的卷首載錄了一組分數分解表,把﹝n為3到101之間的奇數﹞分解為單位分數﹝分子為1的分數﹞之和,如將寫為 + 。接着列出了87個問題,每個問題都給出瞭解答。問題1─6是如上第二個表的應用,如問題3是10個人分6只麪包,問各得多少。
7─20題是分數的乘法運算。21─23題分別是將一已知分數變為單位1和。問題24─38內容在今天可歸為一元一次方程,其解法使用了假位法。其中後半部份﹝35─38﹞是關於量器海克特﹝hekat﹞的使用問題,問題41─46是體積問題。48─55題為面積問題,其中有圓、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等。圓的面積是直徑的九分之八的平方,即相當於取圓周率π=3.16049。
除了這兩捲紙草書外,還有一些史料,藏於世界各地。兩捲紙草書的年代在公元前1850~前1650年之間。
埃及很早就用十進記數法,但卻不知道位值制,每一個較高的單位是用特殊的符號來表示的。例如111,象形文字寫成三個不同的字符,而不是將1重複三次。埃及算術主要是加法,而乘法是加法的重複。
他們能解決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問題,並有等差、等比數列的初步知識。佔特別重要地位的是分數算法,即把所有分數都化成單位分數(即分子是1的分數)的和。
萊因德紙草書用很大的篇幅來記載2/N(N從5到101)型的分數分解成單位分數的結果。為什麼要這樣分解以及用什麼方法去分解,還是一個謎。這種繁雜的分數算法實際上阻礙了算術的進一步發展。
紙草書還給出圓面積的計算方法:將直徑減去它的1/9之後再平方。計算的結果相當於用3.1605作為圓周率。
埃及人對於圓面積的計算有其獨到之處。如 S=(8d/9) 2 ,其中d為直徑。這就等於π取3.1605。
埃及人也有算立方體、箱體、柱體和其他圖形體積的法則。有些法則是對的,有些也只能算是近似的。
這裏最了不起的法則要算用來計算稜台體積的公式。稜台底是正方形,這個公式用現代記號是:
V=h/3(a 2 +ab+b 2 ),h是高,o、b是上下底的邊長。這個公式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正確,而且形式是對稱的。
《萊因德紙草書》(Rhind Papyrus)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數學著作之一。書中有一道這樣的題目:把100個麪包分給五人,使每人成等差數列,且使最大的三份之和的是較小的兩份之和,則最小1份的大小是?
《戈列尼雪夫紙草書》 《戈列尼雪夫紙草書》
試題分析:設五個人所分得的麪包為a-2d,a-d,a,a+d,a+2d,(其中d>0)zhi;則(a-2d)+(a-d)+a+(a+d)+(a+2d)=5a=100,∴a=20;由 ,得 ,所以dao ;所以,最小的1份為 .點評:設五個人所分得的麪包為a-2d,a-d,a,a+d,a+2d,(d>0);則由五個人的麪包和為100,得a的值;由較大的三份之和的 是較小的兩份之和,得d的值;從而得最小的1分a-2d的值,因此解題時應巧設數列的中間項,從而容易得出結果.
古埃及人早就總結出了一個表,內容是拆分從2/5到2/99的那幾十個分子為2的分數,如2/5=1/3+1/15,2/7=1/4+1/28,以此類推,他們需要的時候去查就是了。蘭德紙草卷裏完整保存了這個表。
《戈列尼雪夫紙草書》
《戈列尼雪夫紙草書》(公元前1850年) 《戈列尼雪夫紙草書》(公元前1850年)
這兩份紙草書是我們汲取古代埃及書面數學知識的主要來源。從紙草書中,研究人員發現,古埃及人在當時已經會運用數學來管理國家事物、求穀倉的容積和田地的面積、計算建造房屋所需要的石料數、確定付給勞役者的報酬以及計算釀造一定量酒所需的穀物數量等。用數學語言來説,就是古埃及人已經掌握了加減乘除運算、分數的運算,還解決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類相當於二元二次方程組的特殊問題。紙草書上還有關於等差、等比數列的問題。另外,古埃及人計算矩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等的結果,和現代的計算值十分相近。比如,他們掌握了計算圓的面積的公式,使用的π=3.1605,這在實踐中是十分了不起的。但紙草書中的數學問題主要用於解決商業人員行政管理人員的需求,而求解的方法則是從工作經驗中得出的實用法則。
《戈列尼雪夫紙草書》中最有名的題目是:正方形底邊長4,正方形頂邊長為2,正四稜台高為6,問體積是多少。作者給出了答案和解答過程。這意味着,3800年前埃及人已經知道正四稜台的計算公式是1/3(a2+ab+b2)h。

古埃及度量衡

古代埃及在第一王朝統治時期,國王的權力不斷擴大。為了保證國家賦税收入,規定每年要對全國人口、土地、牲畜和其他財產收入進行清理,按清理的數量來確定税收的數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農業是主要的生產活動。為了徵收農業税,國王還要派官員赴尼羅河第一瀑布用測水儀去測量和記錄水位,以預測來年收成之豐歉,依照豐歉再製定出税收的多少。埃及從古王國起,為了測量土地、興修水利、建造金字塔、以及計量穀物和計算穀倉容積、稱量金銀珠寶等方面的需要,度量衡及數學、天文學等方面的知識已得到重視,並不斷地改進和發展。

古埃及肘尺

肘尺是古代埃及的一種長度測量單位,等於從中指指尖到肘的前臂長度,或約等於17至22英寸(43至56釐米)。
人體的比例安排如下:四指為一掌,四掌為一足,六掌為一腕尺(cubit)[指前臂的長度,該詞來自“肘部”的拉丁文cubitus,四肘尺合全身。
刻度尺

古埃及容量

所見埃及早期的量器,是公元前2900年的“銅質容器”。埃及的容量單位有“荷恩”(Hin),也有“比思”,約合今477毫升。另外一個單位是“科耶德託”,50科耶德託相當於1荷恩。
體積換算 體積換算
最常見的書面來源是指測量穀物的單位:在新王國(約1550-1069年BC),有材料,如蜂蜜,樹脂和金塵的容量測量。三個主要措施是jar(埃及 hnw,在埃及學中引用為hin),桶(HqAt在埃及學中發聲為heqat)和麻袋(XAr在埃及學中稱為khar)。
古王國和中王國 (約 2025 - 1700 Bc): 1 khar = 10 heqat, 1 heqat = 10 hin
刻有鉸鏈測量的 Jar 表示 1 hin 對應於 0.48 升(先前的計算給出約 0.503 升)因此,1個河將是約4.8升,和1khar約48升。中王國則是指單和雙 heqat 。早期新王國(約1550-1400年)來源表明,一個混合系統的單,雙和四重 heqat晚新王國來源表明,官方使用首選四重河,名為 ipt(在埃及學引用為 oipe),其中四個(十六個單一的 heqat)現在對應於一個哈爾(麻袋)除了主要的官方系統,其他測量單位顯然存在,即使在官方領域:Horemheb的法令(約1300年)是指一個與5heqat=50 hin相對應的。

古埃及天平與砝碼

埃及的重量單位即承襲了蘇美爾時期的塔連特、西克勒制。據考古發掘,在一座遺蹟上,有一塊石頭刻着當時建此塔時,人們所耗費的蔬菜和瀉藥費用,摺合白銀逾1600塔連特(1塔連特約合30.1公斤)。除與各國通用的重量單位塔連特之外,埃及還有一種單位稱“別卡”。1別卡約合13.7克,考古發掘出一組砝碼,分別為40、30、20、10、6、3別卡和二分之一別卡多種。初期的砝碼皆是形狀粗笨的石質器,但不久經過整理後製成圓筒形和球形。接着仿動物形狀製成的砝碼就佔了大多數。動物形的砝碼是用石或青銅製成。

古埃及造紙術

莎草紙 莎草紙
古代埃及人於公元前2600年發明了莎草紙,它是歷史上最早最便利的書寫紙。當時,莎草紙大量出口,遠銷海外,希臘人、羅馬人、亞述人、腓尼基人阿拉伯人等等都大量使用,深刻影響了西方文化3000年之久。由於莎草紙的發明和推廣,才使人類可以不再用泥、石、木、陶、金屬等材料記錄文字或圖畫,也使古代大量信息得到傳播和保存,直至8世紀,中國造紙術傳到中東,才取代了莎草紙
包括英文“紙”的拼寫paper,就是來源於拉丁文中莎草紙的拼寫papyrus。莎草紙因此也成了古埃及人對人類文明巨大的貢獻。
注:紙是一個大的門類
(埃及人發明的是莎草紙造紙術,之後中國人發明的是木漿紙造紙術,而現代使用的(A4)是熒光紙複合造紙術)

古埃及金屬冶煉

約公元前4500年左右,古代埃及出現腳踏風箱的冶金設備,通過將少量錫礦銅礦混合,可以製造青銅。
青銅器比當時的其他金屬更硬,更耐用,這個考古時期被稱為青銅器時代。發現了青銅工具,武器,裝甲,建築材料和裝飾物品。
青銅掛壺 青銅掛壺
萊頓紙草X(P. Leyden X)紙草法典,大約在3世紀結束時或大約在250年,用希臘文書寫,與主人一起埋葬,今天保存在荷蘭的萊頓。萊頓紙草在埃及的底比斯被發現,紙草紙由10張莎草紙組成,30 x 34釐米大小,縱向摺疊,製作20頁,其中16頁包含文字。每個頁面有 28-47 行。文本包含一百一十一種提取貴金屬或偽造此類金屬或寶石和紫色染料的配方。它還包含紡織品製造以及製造金和銀油墨的細節。
該作品是化學配方和方向的集合:1. 製造金屬合金 2.金、銀或電鍍的仿製品 3.染料和其他相關藝術

古埃及銅和鐵萃取

以色列境內的提姆納埃及古代冶煉場(公元前13世紀~12世紀)
以色列境內的提姆納埃及古代冶煉場(公元前13世紀~12世紀)(7張)
除了在尼羅河和紅海之間的東部沙漠中開採的銅外,在埃及,鐵從早期就已為人所知,在公元前800年在《小亞那亞》中記錄了公元前1300 年,西台國王派使者送給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一把鐵劍和一批同樣的金屬塊。
青銅禮器薰香手柄 青銅禮器薰香手柄
埃及人稱鐵為“天上的金屬”或“巴恩-佩特”,這表明第一個受用的標本是流星的起源;巴比倫名字有着同樣的含義。
青銅貓
青銅貓(3張)
在其他非貴金屬中,錫用於製造青銅,鈷在某些玻璃和釉料樣品中被檢測為着色劑。這兩種金屬都自然地出現在埃及,而且似乎很可能是從波斯進口的礦石。鉛,雖然它從來沒有發現廣泛的應用,是已知的最早的金屬之一,標本被發現在前王朝時期的墳墓。
Galena (PbS) 在埃及的Gebel Rasas(“鉛山”)開採,距離紅海海岸幾英里,供應肯定相當不錯,因為從19I2到1915年該地區重新開採時,它生產的礦石超過8,000噸。

古埃及失蠟鑄銅技術

失蠟法 (lost wax method) 或稱失蠟澆鑄法金屬鑄造的一種方法 ,埃及古代在青銅鑄造上已經使用這種方法。蠟製成鑄模 ,外敷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加熱鑄模將蠟化去,形成空腔鑄範,澆入液態金屬,冷卻後得到成型鑄件。多用於鑄造具有複雜形狀的鑄件因此。
埃及古代青銅器具
(水銀)
Mercury (Greek-hydra gyros, liquid silver; latin-argentum vivum, live or quick silver)
是在埃及的墳墓中發現的1500-1600 B.C。

古埃及金屬鍛造

古埃及黃金製品

翻蓋首飾盒(第3王朝時期 公元前2700年) 翻蓋首飾盒(第3王朝時期 公元前2700年)
貴族的首飾多用貴重金屬和半寶石製成,二者都是當時人們喜愛的材料。貴重金屬主要指金銀的合金,由於埃及黃金和白銀十分稀有,且金銀合金較為耐用。古代埃及使用,熔鑄法鍛造黃金,經過捶打、雕刻、着色、鑲嵌、拼接直至制金箔、金線、金絲等加工工藝,古代埃及人均已掌握。

古埃及鍍金

埃及在公元18世紀有金汞合金用於鍍金的記載,首先把被鍍件表面進行清理,用酸洗,水沖刷洗,使表面清潔l再配製金汞齊,按一份金七份汞的比例,將金箔碎片與水銀混合,適當加熱,攪拌至金完全溶化在水銀中,顯銀白色,形態似泥膏狀放入冷水盆中,備火法鍍金時用,將黃金溶於汞中,為成漿糊狀的金汞合金,用金汞合金均勻地塗到乾淨的金屬器物表面,加熱使汞揮發,黃金與金屬表面固結,形成光亮的金黃色鍍層,的火法鍍金。古代埃及的鍛造工藝十分發達,在第十三王朝時期,0.3微米的金箔已經被製造出。而在公元前2600年,埃及人還掌握了純熟的貼金技術,為後世黃金工藝設計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古埃及珠寶首飾

法老舍松契二世銅胎掐絲琺琅手鐲 法老舍松契二世銅胎掐絲琺琅手鐲
複合工藝鑲嵌技術以金屬加工鑲嵌組合技術,通常以石英砂為坯,再飾以玻璃狀的鹼性釉料,釉彩複合鍛造精雕細琢的金銀,通常搭配寶石、半寶石或琺琅彩,使用綠長石、綠松石、孔雀石、石榴石玉髓、青金石等。平常百姓所戴的首飾一般用釉料製成,通常以石英砂為胎,再飾以玻璃狀的鹼性釉料,也可在石子上塗釉彩而成。古埃及珠寶主要有項飾、耳環、頭冠、手鐲、手鍊、指環、腰帶、護身符及項飾平衡墜子等,製作精美,裝飾複雜,並帶有特定含義。
複合鍛造鑲嵌技術使用各種材質組成,例如寶石琺琅、金、貝殼、瑪瑙、玉石等,均可製成華麗的項圈,有時還會製作配套的手鐲和腳鐲,更顯華麗莊重。也有采用彩色石珠串聯的方法。埃及人將打孔的金屬片或各色石頭有序地串聯成數排,用金絲編成細線把碎片、彩石裝飾起來,為了維持項鍊的整體平衡,還會在背後墜上一個增力的飾物,在保持項鍊平衡不易脱落的同時還起到裝飾點綴的作用。

古埃及掐絲琺琅技術

複合鑲嵌鍍金筆座(18王朝時期 公元前1400年) 複合鑲嵌鍍金筆座(18王朝時期 公元前1400年)
鑲嵌,鑲貼與拼鑲是將木質裝飾件嵌入木製品內或鑲貼於木製品表面或裝飾圖案成組拼合後再逐一鑲嵌或鑲貼等三種相近的工藝,一般情況下統稱為鑲嵌. 鑲嵌裝飾工藝,其歷史可以追溯第三王期時期的許多箱子及棺木都是由多種木片鑲飾的木板為基材的木材表面通過鑲嵌裝飾

古埃及榫卯榫接技術

建築榫卯技術
建築天花板的燕尾榫3D復原圖 建築天花板的燕尾榫3D復原圖
建築上運用木質榫卯在前王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第三王朝後期出現了將兩塊花崗岩接縫處鑿出個騎縫的燕尾型榫,然後製作個領結型木楔或銅楔砸進去,兩塊石頭就連接成了一塊,牢不可分,讓石頭與石頭的接縫不因任何力量而錯位甚至坍塌,而是像一塊石頭一樣牢固,燕尾榫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古埃及傢俱

古埃及傢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第三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786~前2613)這些精緻的椅、牀和寶箱的傢俱,它們外形工整嚴謹,底部採用仿獸腿的形式進行雕刻裝飾,傢俱表面塗有油漆和繪畫,或採用石片、寶石、象牙裝飾鑲嵌,樣式基本為植物與幾何圖案。古埃及傢俱材質多為硬木亞麻、皮革等材料,以燕尾榫和鉚釘結構方式
靠椅,公元前1341(帝王谷KV62號墓發掘)

古埃及材料

古代埃及木材匱乏,需進口大量的珍貴木材,例如:茛中有烏木、象牙、雪松、刺槐木、埃及榕、冷杉、無花果木、杜松等。大部分古埃及傢俱主要用材是杉木,其次是黑檀木

古埃及裝飾

古埃及傢俱的裝飾與使用者的社會地位有關,故地位越高的者所使用傢俱裝飾性就越強。櫃子和珍寶箱大多以色彩明快的幾何圖形裝飾。其中部分鑲飾着藍白二色的彩色磁片和質地並不珍貴的石片。裝飾較為華美的椅子,則鑲嵌着象牙或珍珠母。其裝飾圖案的風格多采用工整嚴肅的木刻獅子、行走獸蹄形腿、鷹、柱頭和植物圖案等。

古埃及工藝

第三王朝時期金木技術已很高,有六種加工技術:槌打和熔鑄術、裝飾加上工術術、金箔製造術、包金術、着色法、鑲嵌法。最擅長貼金箔技術,先塗動物油和絲柏的灰泥,再塗上動物膠樹脂膠,最後貼上金箔。
由於古代貿易進口的烏木、松柏、杉木等價格高昂,故而古代埃及的工匠對優質木材十分珍惜,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已經發明瞭各種複雜的榫接技術。
此外古代埃及的傢俱製造以及建築設計方面大量使用榫卯系統結構十分先進,其榫頭榫眼、燕尾榫、斜榫、暗榫,木釘加金屬件的結構等。
建築上將兩塊花崗岩接縫處鑿出個騎縫燕尾型榫,然後製作個領結型木楔或銅楔砸進去,兩塊石頭就連接成了一塊,牢不可分。此外木製傢俱榫頭處理還實現大進小出,且有軟包的形式。反應出埃及古代木匠的高超水平。

古埃及石料加工技術

古埃及切割

硬石加工的典型方法(如花崗岩、二土、玄武岩等)採用青銅工具;這些都是設置與切割點,比石英作要困難得多。這些切割點的材料尚未確定;但只有五種物質是可能的 - 綠柱石託帕石, 菊花, 科林杜姆或藍寶石, 和鑽石。作品的特點似乎肯定指向鑽石作為切割寶石;只是一般其稀有的考慮,鋸子的葉片是青銅的,我們從鋸子切口兩側的綠色污漬鋸切留下的沙粒中知道。工具的形式是直鋸、圓鋸、管狀鑽頭和車牀。根據工作,直鋸從0.03英寸厚到0.2英寸厚。最大的是8英尺或更多的長度。

古埃及鑽孔

管狀鑽頭螺旋槽 管狀鑽頭螺旋槽
這些管狀鑽頭的厚度從直徑 1/4 英寸到 5 英寸不等,厚度從 1/30 到 1/5 英寸不等。花崗岩中最小的孔直徑為2英寸。還有一個更大的例子,石灰岩的平台已經穿好,
用直徑約18英寸的管鑽把它切開;圓形凹槽偶爾相交,證明它只是為了去除岩石。清楚地顯示可見部分的螺旋槽。
前王朝時期鑽孔技術(早稻田大學埃及研究所)
前王朝時期鑽孔技術(早稻田大學埃及研究所)(12張)
凹槽可以看到有規律的深度和間距,並出現在這塊的所有孔。由於孔重疊,如果這些凹槽是由磨料漿引起的,它們不會期望如此一致。這些凹槽似乎支持彼得裏的結論“寶石點”設置成青銅管鑽。
阿布西爾地區的鑽孔採石鑽孔痕跡
阿布西爾地區的鑽孔採石鑽孔痕跡(6張)
薩卡拉(Sakkara),大約位於吉薩(Giza)南邊10公里處,有許多先進科技運用的石製品加工,極致雕刻技術的花崗石柱子,造就平滑的圓面及鋒利的角度,都可以在這發現到。吉薩大金字塔(Great Pyramid of Giza)是另一個範本

古埃及石材車牀

車牀製造的器皿(埃及國家博物館) 車牀製造的器皿(埃及國家博物館)
埃及古代車牀製造的物品的物件可實現準確無誤的工具標記。這很容易在打開的碗或板的中心看到,其中切割的角度變化迅速 - 留下一個乾淨,狹窄和完美的圓形線由切割工具的尖端花崗岩的打磨硬度極大,不僅表明一個完善的技能水平,但一個不同的,也許更先進的技術。

古埃及玻璃燒製技術

玻璃器皿 公元前110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丹麥博物館)
玻璃器皿 公元前110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丹麥博物館)(13張)
世界上最古老的玻璃作坊建立於公元前1600年的埃及,古埃及玻璃工藝是世界玻璃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埃及人命名玻璃為“流動的石頭”,古代埃及人的發明創造,後經阿拉伯人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希臘人也曾形容玻璃為“流動、融化的石頭”和“透明、澄澈”。在古埃及玻璃上,有着許多與現代工藝相似的裝飾要素,如幾何造型和幾何紋樣的應用。這種古今審美情趣的契合,意味着在浩瀚的古埃及文化的海洋中,必然藴藏着有待於我們去探索和汲取的豐富養分。
埃及的玻璃製造知識被髮展。埃及最早的玻璃珠是在1500年左右新王國製造的,以各種顏色生產。它們是由纏繞在金屬棒周圍的熔融玻璃製成的,作為一種交易商品,尤其是藍色珠子,它們被高度地作為交易商品,據信具有神奇的力量。
砂芯法
彩陶琉璃器具
彩陶琉璃器具(14張)
埃及人用砂芯法制造小罐子和瓶子。玻璃線纏繞在一袋綁在杆子上的沙子上。玻璃不斷重新加熱,將螺紋熔合在一起。玻璃覆蓋的砂袋保持運動,直到達到所需的形狀和厚度。棒子被允許冷卻,最後袋子被刺穿,棒子被拆下。埃及人還創造了第一個彩色玻璃棒,他們用這些玻璃棒來製作五顏六色的珠子和裝飾品。他們還與鑄玻璃合作,鑄造玻璃是通過將熔融玻璃倒入模具中產生的,很像鐵和更現代的熔爐鋼。
弗林德斯-佩特里在Tel-El-Amarna(1400 B.C.)發現的玻璃爐的遺骸展示了棒、珠、罐或其他人物的製造,這些玻璃爐顯然是用玻璃覆蓋粘土芯,後來移除芯而形成的。
埃及玻璃物品是彩色玻璃,通常圖案精美。對古埃及玻璃物品的分析表明,一般來説,與現代蘇打石灰玻璃相比,玻璃是一種含蘇打水的玻璃。

古埃及農業和灌溉

灌溉作為人工水在土壤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被使用,在古埃及,一個水利文明(這需要水利工程)。在作物生產中,它主要用於取代乾旱時期缺少的降雨,而不是依賴直接降雨(稱為旱地耕作或雨水農業)。
有證據表明,在第十二王朝(約公元前1800年)法老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就下令使用建造法尤姆湖作為水庫,以儲存多餘的水,在旱季使用,因為湖每年擴大,因為每年由尼羅河的洪水造成的,帝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有了顯著進步:梯形把手的犁。
沙杜夫
沙杜夫抬水槓桿 沙杜夫抬水槓桿
新的灌溉設備——沙杜夫的出現實現了作物的一年兩熟,為了把水從運河上抬出,他們用了一條沙杜夫。沙杜夫是橫樑上平衡的大杆,一端是繩子和水桶,另一端是重的計數器重量。通過拉繩,它把水桶降低到運河裏。然後,農夫把水桶拉下,把水拉大了。然後,他揮動杆子,把水桶倒到球場上。動物對埃及農民非常重要。動物幫助他們做工作,比如踐踏種子,拉犁,吃不需要的穀物或小麥,為埃及人提供食物和飲料。他們飼養牛、山羊、豬、鴨、牛和鵝等動物。

古埃及水利工程

古埃及運河

古王國中後期為了擴大貿易範圍,埃及人已能造出巨大的運輸船,不僅用於軍事,也用於軍事遠征和貿易交往。埃及人在紅海和尼羅河之間的圖密拉特幹河開鑿了運河,這一條運河在當時或許僅僅能在洪水期間使用,但對於埃及人所需要的蓬特香料貿易來説,這條運河應當是足夠使用了的,在後來的法老尼科二世時代,這條運河已經十分完善,擔負着與紅海沿岸貿易以及溝通紅海與地中海之間貿易的重任,也正是這條運河的存在,使亞歷山大城成為當時的印度與西方的十字路口而蓬勃發展起來,今天這條運河由於紅海向南萎縮了一定距離而使運河失去了存在價值而消失。
運河位置 運河位置
直到18世紀末,入侵埃及的法國人在提出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之前的運河時,第一個方案就是重新疏導該運河,而非開鑿蘇伊士運河
古埃及水利觀測系統水文站遺址
古埃及水利觀測系統水文站遺址(5張)
它通過現在的圖密拉特幹河、提姆薩赫湖以及大苦湖等低窪地帶流入紅海,這條河流當時能夠開通得益於當時的氣候適宜,而在往後的時代,該河流只能在氾濫期使用了。而該河流第一次荒廢,不晚於佩皮二世時代,當時的那赫特銘文就記載埃及人在紅海北端設立造船廠營建商船,這就暗示了該河的荒廢。
而十二王朝得益於尼羅河重新氾濫,大肆興建水利工程,重新疏通了這條運河,除了希羅多德,古典時代五位記載該運河的作家中有四位都是將賽索斯特里斯作為第一個開掘的人。
水壩

古埃及科希斯壩

科希斯壩(Kosheish),壩高15m,長450m,位於埃及第一王朝的首都孟菲斯上游約20km,建於公元前3000~2900年左右,至今還殘存着一段壩體遺址。在埃及早王朝時期埃及人就在開羅以南20km處的科希斯(Kosheish)修建了保護孟菲斯衞城免受洪水襲擊的巨型導水壩,壩高15 米,壩長450 米的砌石重力壩

古埃及卡法拉壩

卡法拉壩(公元前2950-2750年)
卡法拉壩(公元前2950-2750年)(11張)
公元前2950-2750年,埃及人在傑賴維幹河(WadiGarawi)上建設了卡法拉大壩(Sadd el-Kafara)。該壩高14m,壩頂長3113m,它所形成的水庫庫容為50萬m,壩頂高出河牀37英尺。該壩由沿河分開修建的兩座大壩組成,每座壩底部厚78英尺,用石塊砌築,兩壩河牀的間隔為120英尺,兩壩之間用60 000噸取自河牀附近山丘的礫石填塞。上下兩壩約使用了30 000立方英尺的石塊。上壩面由每塊大小重約50磅石塊修築,壩體填築方量高達8.7萬m,建設工期長達8年,10年。

古埃及美利斯壩

公元前2300年埃及人在孟斐斯以南90km的法尤姆盆地建造了一座壩長超過8000m、壩高7m的美利斯(Moeris)壩,它的結構和後來羅馬工程師們經常採用的結構一樣,垂直圬工擋水牆由下游側的支墩和填築體支撐。該壩形成的美利斯水庫是一灌溉系統的組成部分,該系統通過優素福(Yusef)引水渠引尼羅河水進行灌溉。
公元前1842年,前1798年在開羅以南950km的塞姆納(Semna)附近的尼羅河上築壩建堤,以解決途經尼羅河上第二大急流時的航運問題。

古埃及馬拉水庫

3公元前3世紀建設的馬拉(Mala)水庫具有約2.75億m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庫容。如果尼羅河汛期有超量的水流入水庫,則水還可以被排至西部的加拉克(Gharaq)盆地。庫內所蓄存水在來年之初則可通過2個出水口放出,用於二茬作物灌溉,而且泄水後的庫區仍可耕種農作物。儘管這座壩的最高部位存在幾處裂口,但馬拉水庫一直運行到18世紀末,即運行了2000多年。為了控制流人法尤姆盆地的總水量,公元前1世紀在拉胡思(Lahun)以東約1lkm處設置了1座調節建築物。

古埃及其他發明

一些由古代埃及先於其他國家發明的包括:最早的紙(紙莎草)、鎖和鑰匙、玻璃器皿製作技術、啤酒釀造技術、牙刷、傘、隕石中提取鐵技術、10進制和拆分法、薄荷糖、安全套、保齡球、鏡子和化妝品、大型帆船、眼影、假髮、水鍾、牙膏、扇子、手套、文胸、剪刀、文具盒、骰子,手術器械(根據《艾德温·史密斯紙草文稿》記錄,古埃及人可以治療48種骨骼移位,併為此使用一整套手術器械,包括刀、剪、針、鉗、勺、鈎、探針夾鉗柳葉刀)等。
生活物件(埃及國家博物館)

古埃及醫學

古埃及醫學是同時代最先進的醫學體系之一,廣泛影響了古希臘醫學,波斯醫學體系的發展,古埃及人從木乃伊的製作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解剖學知識和技巧,他們還研究藥物學,利用他們掌握的知識來實施簡單的外科手術。標誌性的是埃伯斯紙草文稿、史密斯紙草文稿卡忽恩紙草文稿三部醫學文稿,它們記載了關於治療方法和病例,能使人們能更深入地瞭解埃及人對健康和疾病、解剖和病理。
第三王朝宮廷御醫Hesy Ra 第三王朝宮廷御醫Hesy Ra
在文獻中我們能發現的古埃及最早的專業醫生是Hesy-Ra,生活在第三王朝時期,是法老左塞爾(Djoser)的御醫(約公元前27世紀)這是歷史上醫生這個職業最早出現的記錄,而另一位在歷史上很著名的醫生(後來成為古埃及醫神),同樣是法老左塞爾的朝臣伊姆霍特普(Imhotep)則很可能在當時並不是醫生,而是在後世被神化後才逐漸被賦予醫神的屬性世界上第一位女醫生:第四王朝的佩塞塞特,她的頭銜是“女醫生女士監督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女醫生。此外2001年發現的第六王朝時期(2350 - 2180 BC)的皇室御醫Qar的墓

古埃及外科學

假肢(前150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 假肢(前150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
出現於紙草文稿中的手術技術包括:縫合,切除,止血,鑽孔,骨折和錯位的處理:復位、打繃帶、打夾板。縫合:包括使用棉線、亞麻線縫合傷口;切割:主要是膿腫的切開和切除皮下腫物(脂肪瘤);鑽孔:古埃及人發明了帶有鋸齒內緣的管子來鑽孔,主要用於血腫的減壓;炙烙止血;骨折和錯位的處理:復位、打繃帶、打夾板。

古埃及解剖學

《艾德温‧史密斯紙草文稿》醫學論文集,也是人類史上第一部醫學著作,在這部著作上面他們已經掌握了腦部的大體解剖,“腦”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了,同時出現的還包括腦膜腦脊液。他們還知道腦外傷偏癱之間的關係,從而揭示出了腦的部分功能。
第5王朝木乃伊身上的縫合傷口
當時外科醫生對各器官功能的認識大部分都是正確的,比如心臟泵血的功能、血液中帶有“活力”的功能。目前為止,埃及學者已經為超過100種解剖條目分類命名,許多重要的消化道的部位都有名稱。

古埃及草藥學

給患者看病的古埃及醫師 給患者看病的古埃及醫師
早在4500年前古埃及當時研究出了800多種簡單的醫療手術措施,和700多種天然藥物用法,如柳樹葉子樹皮(含阿司匹林)用作防腐,以及從黴變麪包中獲取盤尼西林成分外敷傷口等。
醫生需要與專業助手和藥劑師合作,但有時候也會自制藥劑。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習俗不同,埃及處方有明確的劑量規定,通常以體積而非重量來計,製藥時還會用上天平、磨粉器、過濾器等儀器。

古埃及口腔學

尼羅河流域的自然條件優越因此能吃到許多含糖量高的食物,比如他們的甜點通常是加入椰棗和蜂蜜的蛋糕,從而導致蛀牙。(牙病是埃及常見的口腔疾病
已知的最早的牙科手術出現在(約公元前2500年)據記載,它很可能涉及鑽出空腔或拔牙。幸運的是,古埃及人也治療了牙齒損傷和疼痛。
《艾德温‧史密斯紙草》提供治療口腔傷口的方向,牙齒組織的磨損。自然減員導致炎症、牙齒脱落和膿腫。為了緩解疼痛古埃及人研製出漱口水來緩解疼痛,促進牙齦和牙齒健康。漱口水中的成分包括麩皮。
牙科手術內容包括治療脱位的下巴,切開患病的牙齦和排幹膿腫。在木乃伊上也發現了牙橋,但目前還不清楚橋樑工作是在死亡前完成的,還是為了徹底進行木乃伊化。

古埃及病例書

事實上,涉及外科知識最多的埃德温·史密斯紙草卷很可能就是一本軍醫手冊,所以文稿的48個病例中,大多數外傷特別是頭部外傷的,“標題-檢查-診斷-治療-手術細節註釋”的順序寫作,非常有條理。
《艾德温‧史密斯紙草文稿》第五病例部分譯文 《艾德温‧史密斯紙草文稿》第五病例部分譯文
古埃及外科醫生已經將病人區分為“可治癒的”、“可爭取的”和“不治療的”,並從而制定針對性的分級治療策略——“可治癒的”可以直接手術;“可爭取”病人暫時有手術禁忌,但可以先觀察,減輕痛苦,若情況有好轉,再行手術。
莎草紙保存不易,留存下來的文件屈指可數。幸好古埃及有豐富的墓葬出土為醫學史研究者帶來有用的補充信息。
引:古埃及的血管系統醫學和外科手術(Justin Barr New Havenue,Conn) 耶魯大學醫學院《古代埃及醫學史》、《醫學史》第二版

古埃及手術器械

剪刀  (埃及國家博物館) 剪刀 (埃及國家博物館)
古埃及醫生可用的藥物和手術工具今天可能會讓人大吃一驚。埃伯斯·帕皮魯斯和埃德温·史密斯·帕皮魯斯都提到“刀治療”,包括幾個不同的名字“刀”為不同的外科手術。古埃及人使用許多手術工具,包括鋸子、鉗子、秤、剪子、鈎子、勺子、鑽頭、分級的(測量棒)、剪子,當然還有刀。
目前普遍認為古埃及是最早使用金屬製作手術工具的民族,然而人們對最早何時出現真正的金屬醫療工具仍有相當爭議。實際上古王國時代的墓葬中經常會發掘出類似的手術器械的金屬工具,2001年發現的第六王朝時期(2350 - 2180 BC)的御醫Qar的墓,其中的陪葬品出現了大量手術工具。
康翁波殿牆上的手術工具浮雕

古埃及醫典

《艾德温‧史密斯紙草文稿》
《艾德温‧史密斯紙草文稿》(Edwin Smith Papyrus)一般認為應該是後人根據埃及史上第一位留名的醫師印何闐所留下的資料,於西元前1600-1700完成的醫學論文集,也是人類史上第一部醫學著作,由莎草紙寫成。長約5米(因為損毀只剩下4.68米),寬約33釐米,17頁(377行)撰寫於正面,5頁(92行)背面,依筆跡看來,應為同一人於同一時期抄寫。這份手稿的長度僅次於西元前1550左右完成的埃伯斯紙草文稿。這份文件的撰寫方式也十分科學,從“標題”、“檢查”、“診斷”(有容易醫治、不容易醫治以及無法醫治三個選項)、“治療”到“備註”,標準化的的詳細記載方式類似今日西方醫學的臨牀診療指引。埃及人不重視大腦,做木乃伊的時候會把大腦從鼻孔鈎出來丟掉(體腔內的內臟則是罐裝保存),但這份文稿卻是史上第一次文中指稱“腦”這個器官的文件,不但提及腦膜、脊髓及腦脊液等等部位,並載有降低顱內壓開顱手術,可謂最早的神經外科醫學文獻。另外,對於脊椎傷害、下巴脱臼、各種骨折等等的診療方式也有十分精確的記載,包括九十個解剖學詞彙以及四十八篇外傷相關文章。相對地,因為埃及人對於疾病定義的關係,這份文稿很少提及其他的疾病。
《埃伯斯紙草文稿》
古代埃及第一部藥物志《埃伯斯紙草文稿》(the Ebers papyrus, 1550 B.C.)記錄了這些草藥翻譯過來的秘方中還有一些奇幻的成分名字,比如月神羽和天堂眼,專家認為這可能是一些普通植物的秘密名字或象形名宇。在古埃及的藥劑師的處方中,“狐狸的手套”代表洋地黃、“漂亮婦女”代表顛茄、“雄鴨”代表着曼陀羅花。埃伯斯文稿中大約發現了700種藥物,可以組合成800多種藥方。這些藥物被製成丸劑油膏糊藥、燻藥、吸入劑漱口劑、懸液、腸灌洗液等。
《埃伯斯紙草書》公元前1550年 《埃伯斯紙草書》公元前1550年

古埃及軍事

古埃及古王國軍事

古埃及有悠久的軍事史埃及歷史上歷次王朝更替大都是以大規模戰爭導致的。在二十王朝以前,埃及帝國連續三千多年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埃及十八王朝即使在滅亡時還擁有十幾萬正規軍,歷史上和周邊地區不斷有軍事摩擦和對外征戰。
古埃及戰車軍團
此外埃及在古王國時期就出現了管理武器、部隊補給和防禦工事的後勤部門——“軍械院”。在軍事發達的新王國時期,軍隊則發展分化為步兵、海軍、戰車部隊。全國步兵分幾個軍區(稱“梅沙”),以埃及神只的名字命名,之下設連隊、排、班等,層層組織。新兵一般從埃及和埃及的殖民地徵集,進行統一的訓練,退伍的老兵則受到政府的厚待,例如發放土地、奴隸和牲畜等。埃及還設有常備軍,主要負責法老和王宮的安全,相當於法老禁衞軍

古埃及中王國軍事

12王朝軍隊圓形糧草配給令(1859 BC) 12王朝軍隊圓形糧草配給令(1859 BC)
兵制建設上,古埃及在中王國時期有一個從民兵到常備軍的發展過程。最初,中王國的民兵隊伍的招募,由“軍隊錄事”負責。據第12 王朝的一個紀念碑文記載,“皇太子”作為“軍隊錄事”在提尼斯州募兵,其比例是每1000 名男性居民中招募10 人。
軍帳內的法老統帥 軍帳內的法老統帥
被招募的士兵,通常補充到州長管轄的地方部隊中。每個州常達800—1200人,在軍事作戰時,州長率領這些地方軍,加入王家軍隊,聽其指揮。另外,中王國時期從努比亞招募僱傭兵,而且數量不少,在軍隊編制中另入僱傭兵系列。在中王國時期,國王建立了常隨自己身邊,保護自己的近衞隊。長期服役的常備軍就是從這種近衞隊中逐漸發展起來的。隨着常備軍的擴大,以前戰時臨時招募的民兵逐漸被定期在各州招募的由新兵組成的專職軍隊所代替。新兵受州長和專門軍官的領導。
第四王朝士兵弓箭手浮雕(公元前2500年)
第四王朝士兵弓箭手浮雕(公元前2500年)(2張)
中王國的統治者們一方面注重對外征伐侵略,另一方面又下令全國大興土木,修築防禦工事,加強國內重地和邊疆要衝的防衞。國內要地的防禦工事主要在首都底比斯和北方重鎮孟斐斯一帶。
北方防禦工事主要對付亞洲人的入侵,數量不多,而重要的防禦工事集中在南方,主要在第一瀑布和第二瀑布南北一帶。南部第二瀑布地區的塞姆拉之間,沿尼羅河兩岸埃及人建有一系列堡壘,形成保衞埃及的三道防線,又是南侵努比亞的兵站基地。
南方軍事要塞

古埃及新王國軍事

新王國時期每一個軍團都由數千名士兵組成,典型的軍團構成是:每個軍團有800~2000名步兵和200~400輛戰車;一個軍團被分成10個營,每個營有100~300名戰士;一個營還可以細分成由50人組成的兩個連;連下面的單位是排,一個排有20人;而最小的單位為小隊,10個人為一個小隊。
戰爭場景
此時埃及帝國已經擁有接近8~10萬以上且訓練有素的常備軍。即擁有非常龐大數量的常備軍, 其軍事文明之先進, 可見一斑。
南方防禦工事 南方防禦工事
許多特殊的部隊也在這個階段逐漸形成,比如使用厚盾、攻城槌的部隊;成魚鱗分佈排列的梯隊;地道的先鋒隊。當埃及再次征服了努比亞之後,庫什(Kushite)重擊部隊(shock troops)和努比亞弓箭手軍團也再次迴歸埃及武裝力量

古埃及軍事征服

新王國時期的法老身邊也聚集了一大批以前御駕親征一起戰鬥過的老將來維護他自己的王位和人生安全。比如Didu,一名將軍,他曾經守衞過底比斯以東的沙漠。由於他對法老的忠誠,他先後做過法老派往外國的使臣;國王近衞隊的成員;戰艦Meri-amen號的船長;最後是王宮侍衞長。另一名叫做Neb-amen的軍人,最後也成為了首都底比斯城的警衞總督。
西奈防禦工事“統治者之牆”要塞 西奈防禦工事“統治者之牆”要塞
隨着帝國的不斷擴張,埃及需要更多的軍人。於是,埃及人開始將那些囚犯也編入了軍隊之中。比如在抗擊海上民族(Sea Peoples)戰爭中所捕獲的Sherden人,這些戰俘忠於埃及帝國。
古代埃及戰車(KV62號墓)
古代埃及戰車(KV62號墓)(4張)
圖特摩斯三世年代紀》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在位執政期間對外擴張的重點是西亞敍利亞諸城邦。在首戰告捷之後,圖特摩斯三世又花了近20年的時間反覆多次征討,才最終確立了對敍利亞的統治,而他對敍利亞的征服嚴重刺痛了西亞大國米坦尼,強強相碰終不能免。米坦尼王國的悲哀在於它的對手是如日中天的埃及第十八王朝傑出軍事家圖特摩斯三世。數次大戰埃及都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其中公元前1472年圖特摩斯三世還一度渡過幼發拉底河追擊對手。最後米坦尼屈服,併成為埃及的盟友,這使整個西亞地區大為震動,亞述和巴比倫都同埃及修好,巴比倫還將一位公主送給圖特摩斯三世為妃。兩個歷史最久遠的文明中心第一次以聯姻的形式相結合。
隨着圖特摩斯的威名漸行漸遠,越來越多的國家向他稱臣納貢。他的艦隊同樣所向無敵,東地中海成了他的勢力範圍愛琴海諸島、克里特島塞浦路斯島都在他的海上帝國之中。
向北擴展是他的戰略重點,但圖特摩斯也沒有忘記埃及以南的熱土,儘管這些地區的文明程度稍遜一籌。南方的邊界在圖特摩斯時代被推進到尼羅河第四瀑布(今埃塞俄比亞境內)。
為了鞏固新徵服地區的統治,圖特摩斯三世在西亞駐紮精悍的軍隊,並派駐總督進行治理,同時也利用當地王公進行統治。每征服一國,他便將其王公的子弟帶到埃及,一方面作為人質,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接受埃及的教育,培養對埃及的感情。這一招為世界各地的征服者所慣用,而圖特摩斯三世顯然為原創。
圖特摩斯三世去世之後,他的前三個繼承者繼續保持了埃及軍事上的強勢,但只限於鞏固祖先留下來的成果,而鮮有擴展。或許圖特摩斯三世所征服的地盤,在他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交通狀況下已是極限。
此時鄰國每年都要向埃及進貢,埃及在巴勒斯坦、敍利亞努比亞一共組織了16場戰役,他對待戰俘的態度也是人道的,他在執政期間建立了帝國的和平,巴勒斯坦和敍利亞都心甘情願地臣服於他的統治。他創造了一個空前繁榮的埃及。
御駕親征的拉美西斯大帝 御駕親征的拉美西斯大帝
此外重甲騎兵的出現最早是在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統治時期,為了對付馬拉戰車,重甲騎兵被埃及軍隊普遍採納。然而,直到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Persians)才真正地將這些騎兵的力量全部發揮出來。
第二十二王朝的舍松挈一世(Sheshonq I)在很多年之後曾經這樣描繪過王室軍隊:
“Sesonchosis組建了一支由健壯的男人組成輜重部隊……他擁有600,000人的步兵,24,000人的武士,27,000輛可用於戰爭的戰車。他和近1700名勇敢的、富有戰鬥經驗的、年輕的戰士一起分享他的統治權

古埃及墓葬形式

古埃及墓葬習俗

古埃及人對來世生命的信仰和相關的墓葬習俗,至少在大約距今六千多年前就已經在上埃及的巴達遺址中出現。其神話結構和禮儀在古王國時其逐漸發展完備,一直到基督教傳入之前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對古埃及人來説,死亡只是生命的中斷,而不是結束。人死後並不就此消失,會進入另一個比今生更為美好的永恆生命,至少對菁英份子而言是如此。
古埃及人相信,每個生命由三個部分組成:“肉身”、“巴”和“卡”。“肉身”是物質的,“巴”的意義很接近“個性”,是非物質的。“肉身”和“巴”是每個人所獨有的。“卡”可以解釋為“生命力”,是所有人共有的。人死後,“卡”到另一個世界去,“巴”和“肉身”留在世上。人死的時候,“巴”離開“肉身”,人就不能説話、不能行動。“肉身”下葬後,“巴”白天離開墓穴,晚上回來進入“肉身”,起來享用陪葬的食物。所以“陪葬品”和“肉身”的保存非常的重要,如果“巴”餓死了,或“肉身”腐壞了,“卡”在另一個世界也不能活下去。“卡”、“巴”和肉身在死後的世界再度結合的時候,死者就復活而得到“永生”,稱為“阿卡”。

古埃及木乃伊

技師製作木乃伊 技師製作木乃伊
它是指長久保存的古埃及人屍體,這些屍體能保存數千年是因為它們經過特別的處理。首先處理屍首的專人,將屍首進行內臟清理:將體內的臟器掏出來,進行風乾處理,最後撒上香料,纏上亞麻布,放進罐子裏。再從頭顱的鼻孔探入鈎子,將腦髓勾出來,同樣和內臟一樣處理好,最後進入特製的藥水裏浸泡,讓屍身脱水。泡了幾十天后,拿出。此時將空空如也的胸腔、腹腔都填上松香等防腐物質,並且縫好。並在腦顱裏填入香料、鹽之類的防腐物質。最後放入一層又一層棺木裏。棺木上大多還畫上了美好的祝願與咒語,祈福死者順利通過陰陽之關。(古代埃及各地都有木乃伊製作工坊,多為富有的人消費得起,貧窮的自由民是無力支付昂貴的製作費的)
埃及貴族木乃伊人形棺

古埃及平民墓葬

從埃及歷史的最早期起,所有的埃及人都至少會選擇一些他們認為前往永生之境有用的東西一同下葬。一般家庭説來,沒有足夠的錢來買棺木,通常只帶每天生活必需品,如碗,梳子,其他小物件以及食物。較富有的埃及人會帶着珠寶,傢俱以及貴重物品製作木乃伊下葬,但這也使他們自己成為盜墓者的目標。
法尤姆時期的缸葬男子 前5400年

古埃及貴族墓葬

馬斯塔巴地下陵墓
馬斯塔巴形式的墓葬 馬斯塔巴形式的墓葬
馬斯塔巴”,後來是埃及古王國之前貴族的墓葬形式,前王朝時期已經出現。“馬斯塔巴”(Mastaba),阿拉伯文的音譯,意為石凳,最初用於古埃及住宅形式,後來是埃及古王國之前貴族的墓葬形式。墳墓多用泥石建造,呈梯形六面體狀,分地下墓穴和地上祭堂兩部分。
馬斯特巴剖面
馬斯特巴剖面(3張)
墓中一般有眾多墓室,不僅用於放置死者屍體,還放置陪葬者屍體。此外還有用於放置食物、用具和衣物的墓室,進入古王國時期後,國王開始使用金字塔取代馬斯塔巴作為墓葬形式,而最早的金字塔正是從馬斯塔巴演進而來的。考古挖掘到保存完好的第一王朝期間所建的馬斯塔巴:其最核心部分是位於地表下的長方形坑,地坑被分成五個小間,正居中的大間用於貯放死者;毗鄰的四小間是放死者的生前曾用品。地坑上面先是由泥磚構建的九排三縱式小隔間,再由沙土覆蓋最外層。

古埃及皇家室墓葬

古埃及金字塔王陵

古埃及的上埃及、中埃及和下埃及,今蘇丹和埃及境內。現在的尼羅河下游,散佈着約80座金字塔遺蹟。 大小不一,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底長230米,共用230萬塊平均每塊2.5噸的石塊砌成,佔地52000平方公尺。石塊之間沒有任何黏着物,靠石塊的相互疊壓和咬合壘成。
建造金字塔王陵的工匠
國王哈夫拉的金字塔前,還矗立着一座象徵國王權力與尊嚴的獅身人面像。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陵墓。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數量眾多,分佈廣泛。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帶的金字塔是佔有集中的一部分。
埃及共發現金字塔96座,最大的是開羅郊區胡夫的三座金字塔。
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兩岸陸續出現幾十個小國。約公元前3100年,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起來。埃及國王是埃及的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5150年前(約公元前3150年)南北埃及完成統一,並建立了世界上首個大一統國家,其朝代延續並更迭長達三千年,直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
他們被看做是神的化身。他們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金字塔,金字塔就成了法老權力的象徵。因為這些巨大的陵墓外形形似漢字的“金”字,因此我們將其稱之為“金字塔”。在哈夫拉金字塔前,還有一尊獅身人面像守衞着國王們的陵墓。現在的尼羅河下游,散佈着約80座金字塔遺蹟。
發展過程
金字塔是國王的陵寢,古代埃及人對神的虔誠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來世觀念”,他們甚至認為“人生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居留,而死後才是永久的享受”。因而,埃及人把冥世看做是塵世生活的延續。受這種“來世觀念”的影響,古埃及人活着的時候,就誠心備至、充滿信心地為死後做準備。
發展過程 發展過程
左賽爾金字塔王陵綜合體(前2700)
左賽爾金字塔王陵綜合體(前2700)(38張)
每一個有錢的埃及人都要忙着為自己準備墳墓,並用各種物品去裝飾墳墓,以求死後獲得永生。以法老或貴族而論,他會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建造墳墓,還命令匠人以墳墓壁畫和木製模型繼續從事的駕船、狩獵、歡宴活動,以及僕人們應做的活計,等等,使他能在死後同生前一樣生活得舒適如意。
左賽爾金字塔宗廟內的鑲嵌
左賽爾金字塔宗廟內的鑲嵌(16張)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在古埃及叫庇裏穆斯(Piremus),有高的含意。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
他用山上採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人們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
金字塔的頂石(中王國時期)
金字塔的頂石(中王國時期)(5張)
左塞王之後的埃及法老紛紛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為自己修建墳墓,從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營造金字塔之風。由於金字塔起源於古王國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時期內,因此,埃及的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為金字塔時代
原來,在最早的時候,埃及的法老是準備將馬斯塔巴作為死後的永久性住所的。後來,大約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時候,古埃及人產生了國王死後要成為神,他的靈魂要昇天的觀念。在後來發現的《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這樣的天梯。同時,角錐體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對太陽神的崇拜,因為古代埃及太陽神“拉”的標誌是太陽光芒。金字塔象徵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陽光芒。因為,當站在通往基澤的路上,在金字塔稜線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像撒向大地的太陽光芒。
吉薩大金字塔羣
吉薩大金字塔羣(10張)
《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猶如拉的眼睛一樣。”後來古代埃及人對方尖碑的崇拜也有這樣意義,因為方尖碑也表示太陽的光芒。
部分資料參考(日本)早稻田大學考古研究所提供
部分資料參考(日本)早稻田大學考古研究所提供(5張)
第四王朝以後,其他法老雖然建造了許多金字塔,但規模和質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後,隨着古王國的分裂和法老權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盜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從金字塔裏拖出來,所以埃及的法老們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裏開鑿秘密陵墓了。

古埃及帝王谷

帝王谷陵墓羣
帝王谷陵墓羣(31張)
帝王谷,新王朝時期18到20王朝(大約從公元前1539年到公元前1075年)時期的皇家和貴族主要陵墓區。 現已經挖掘了62個王陵墓區。位於尼羅河西岸,距岸邊7公里,底比斯衞城北端陡峭山崖裏,帝王谷一共有60多座帝王陵墓,埋葬着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期間的64位法老,最大的一座是第19王朝沙提一世之墓,從入口到最後的墓室,水平距離210米,垂直下降的距離是45米,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下宮殿,牆壁和天花板佈滿壁畫,裝飾華麗,令人難以想象。墓穴入口往往開在半山腰,有細小通道通向墓穴深處,通道兩壁的圖案和象形文字至今仍十分清晰。
帝王谷皇家陵園王墓分佈圖 帝王谷皇家陵園王墓分佈圖
墓室
墓室是為了來生而建造的。它是永恆的居所,也是通往來世的通路。在古埃及信仰中,墓室是由今生通往來生之門。墓室是祭祀的地方,生者在這裏供應酒食給亡者。墓室中的假門是為了讓亡者的“拔”可以出來享用供品。家屬祭拜的時候,會呼喊:“聽到我的聲音請出來,來享用麪包和啤酒。”
帝王谷KV17號賽提一世陵(剖面圖) 帝王谷KV17號賽提一世陵(剖面圖)
墓室主人坐在堆滿面包的供桌前,是墓室雕刻最常見的圖像。這個主題至少可以追溯到第二王朝。
供桌上的祭品還包括牛頭、鵝、牛腿,還有各種蔬菜和蓮花。這樣,墓室的主人就不會在來生受渴捱餓,也不會缺少用品。
帝王谷部分王陵介紹
圖特摩斯大帝陵
圖特摩斯大帝陵(37張)
古王國時期,墓室通常分為兩層,上層的祭堂是祭拜和上供的地方,下層才是放棺木的地方,通常鑿入岩石之內。祭堂裝飾著描述亡者生前生活的圖畫和文字。
帝王谷KV62號 幼君圖坦卡蒙陵(公元前1400年)
帝王谷KV62號 幼君圖坦卡蒙陵(公元前1400年)(24張)
供品清單列著來生所需要的重要物品。一排又一排的僕人抬著麪包、水果、還有枕頭、亞麻布和木箱等陪葬品。

古埃及文明成就

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代埃及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西亞北非地中海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之一,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文學,醫學,科學,等方方面面都對後世影響深遠,正應了那句老話,埃及並不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而是先有了埃及,然後才有了歷史。
古埃及的文化非常豐富。創造的象形文字對後來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此外,金字塔、亞歷山大燈塔、阿蒙神廟等建築體現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數學知識,在幾何學、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古埃及歷代列王

【起源時代】
早期城邦時代( 前5500~前4000)
(法尤姆、塔索.巴達裏、阿姆拉提亞、基澤)四大部落分制
上古時期

古埃及前王朝

( 前3500-前3050)(城邦眾王)
上埃及三大城邦:提尼斯,涅伽達,希拉孔波利斯
羚羊+軍旗( ?)
殼城領主( ?)
大象城領主( ?)
鱷魚城領主( ?)伊努內特·坦特雷(Dendera丹德拉城主)
伊裏-霍爾( ?)(Abydos阿拜多斯城主)
卡 Ka( ?)(Abydos阿拜多斯城主)
蠍王一世( ?)(Thinis提尼斯城主)
公牛城領主( ?)
白鸛城領主( ?)
狼城領主( ?)
隼城領主( ?)
軍旗+植物( ?)
隼二世( ?)

古埃及零王朝

(前3300-前3050)
( ?)
下埃及君主:
胡瑟庫
( ?)
卡胡
( ?)
調
( ?)
哲思
( ?)
達布爾-福爾肯(Double Falcon, Dju, Nebwy)
(前3200 - ?在位)
尼赫布
( ?)
瓦澤奈 (Thinite城主)
(前3100年-?在位)
梅赫扎林
( ?)
上埃及君主:
艾拉-荷爾(希拉孔波利斯城主)
( ?)
(前3270-前3200在位)
蠍王二世(Hierakonpolis希拉孔波利斯城主)
(前3200 - ?在位)
那爾邁(提尼斯城主)
(前3100年-前3050年在位)

古埃及第一王朝

(國都:提尼斯、阿拜多斯)
(前3150-2890年)
那爾邁美尼斯 Menes (Aha))【開國君主】
(前3100年-前3050年在位)
(前3050年-前3049年在位)
哲爾(Djer (Itit))
(前3049年-前3008年在位)
杰特(Wadj)
(前3008年-前2975年在位)
麥利奈茨(登之母)
(前3008年?在位)
登(Den (Udimu))
(前2975年-前2935年在位)
阿涅德吉布(Anendjib)
(前2935年-前2925年在位)
瑟莫赫特(Semerkhet)
(前2925年-前2916年在位)
卡(Qa'a )
(前2916年-前2890年)

古埃及第二王朝

(國都:提尼斯、阿拜多斯、孟斐斯)
(前2890-前2686)
霍特普塞海姆威(Hetepsekhemwy (Hotepsekhemwy)
(在位38年)
拉內布
(在位39年)
尼內特吉(Ninetjer (Nynetjer))
(在位45—47年)
温內格
(在位19年)
塞尼德
(在位20年)
伯里布森(Peribsen (Seth-Peribsen))
(在位17年)
(在位 ?)
內弗卡拉
(在位 ?)
胡吉伐
(在位2年)
卡塞凱姆威(Khasekhemwy)
(在位17.5年-18年)
古典時代

古埃及第三王朝

(國都:孟斐斯)
(前2686-前2575)
左塞爾(Netjerykhet (Djoser)
(2630 - 2611年在位)
塞漢赫特
(前2667年-前2661年在位)
內布卡一世
(前2661年-前2643年在位)
哈巴
(Khaba 2603 - 2599年在位)
胡尼
(Huni 2599 - 2575年在位)

古埃及第四王朝

(國都:孟斐斯)
(前2575-前2465)
斯奈夫魯(Snofru )
(2575 - 2551年在位)
胡夫(Khufu (Cheops)
(2551 - 2528年在位)
雷吉德夫(Radjedef )
(2528 - 2520年在位)
哈夫拉(Khafre (Chephren)
( 2520 - 2494年在位)
門卡拉(Menkaure (Mycerinus)
(2490 - 2472年在位)
謝普塞斯卡弗
(Shepseskaf 2472 - 2467年在位)
德德夫普塔赫 (Dedefptah)
(在位2年)

古埃及第五王朝

(國都:孟斐斯)
(前2465-前2323)
烏塞爾卡夫(Userkaf)
(2465 - 2458年在位)
薩胡爾(Sahure )
(2458 - 2446年在位)
內弗爾卡拉 (Neferirkare Kakai )
(2477-2467年在位)
赦普塞斯卡爾(Shepseskare Ini )
(2426 - 2419年在位)
尼夫日夫爾(Raneferef )
(2419 - 2416年在位)
尼烏塞爾(Niuserre Izi)
( 2416 - 2392年在位)
門考胡爾(Menkauhor )
(2396 - 2388年在位)
傑的卡爾(Djedkare Izezi)
( 2388 - 2356年在位)
烏納斯(Wenis )
(2356 - 2323年在位)

古埃及第六王朝

(國都:孟斐斯)
(前2323-前2150)
特提(Teti)
( 2323 - 2291年在位)
烏瑟卡拉 (Userkare)
(在位1年)
佩皮一世(Pepy I (Meryre)
(2289 - 2255年在位)
奈姆蒂姆薩夫一世 (Nemtyemsaf)
(在位10年)
莫潤爾一世(Merenre Nemtyemzaf)
( 2255 - 2246年在位)
佩皮二世(Pepy II (Neferkare)
(2246 - 2152年在位)
奈姆蒂姆薩夫二世(Nemtyemsaf)
(在位1年)
莫潤爾二世(Netjerykare)
(在位 ?年)
內吉利卡拉
尼托克麗絲王后
(在位2年)

古埃及第七王朝

(國都:孟斐斯)
(前2181年)
埃及第七王朝成立在約前2181年左右,是一個非常短暫的王朝,只維持了七十天,卻有七十個法老,是埃及的一個混亂的王朝,文獻記載很少,以現在的考古資料可以拼出九個法老的名字)
內弗爾卡拉一世
(在位 ?)
門卡拉
(在位 ?)
內弗爾卡拉二世
(在位 ?)
內弗爾卡拉三世·內比
(在位 ?)
內弗爾卡拉四世·謝邁
(在位 ?)
內弗爾卡拉五世·肯杜
(在位 ?)
吉德卡拉·舍邁
(在位 ?)
邁倫霍爾
(在位 ?)

古埃及第八王朝

(國都:孟斐斯)
(前2150-前2135)
德傑卡爾(Djedkare)
(在位 ?)
內弗爾卡敏·辛內弗爾卡(Netrikare)
(在位 ?)
尼卡拉
(在位 ?)
尼夫考胡爾(Neferkahor)
(在位 ?)
尼夫里爾卡爾二世(Neferkare II)
(在位 ?)
內弗爾卡拉·特雷魯
(在位 ?)
內弗爾卡霍爾
(在位 ?)
內弗爾卡拉·佩皮森內布
(在位 ?)
內弗爾卡敏·安努
(在位 ?)
卡卡拉·伊比(他在南薩卡拉建造了最後一個金字塔)
(前2169年—前2167年)
內弗爾卡拉七世
(前2167年—前2163年)
內弗爾卡霍爾·胡威海普
(前2163年—前2161年)
內弗利爾卡拉
(前2161年—前2160年)
· 瓦吉卡拉
(?)

古埃及第九王朝

(前2160-前2130)
阿浩特美瑞波特維(Akhtoy Meryibtowe)
(在位 ?)
瓦哈里赫提一世(阿浩特萬卡拉)(Wankhare Khety I)
(在位 ?)
阿浩特奈布考裏(Akhtoy Nebkaure)
(在位 ?)
梅林卡拉里一世(Merykare I)
(在位 ?)
瓦哈里赫提二世(Wankhare Khety II)
(在位 ?)
麥利布拉-阿赫伊託一世
(2160 - ?)
?不知名國王(資料缺失)
內弗爾卡拉三世(Neferkare III)
(在位 ?)
梅利伊布拉·赫提一世(阿克託斯一世)(Meribre Khety II)
(前2160年—?)
內布卡烏拉.赫提二世(阿克託斯二世)
(在位 ?)
塞圖特
(在位 ?)
萬卡拉.赫提三世
(在位 ?)
萬卡拉.赫提四世
(在位 ?)
萬卡拉.赫提五世(“統治者之牆”要塞修建者)
(在位 ?)
赫提六世
(在位 ?)
科提(Kheti)
(在位 ?)
莫里卡爾(Merikare)
(在位 ?)
伊提
(在位 ?)

古埃及第十王朝

(國都:埃拉克雷奧波利斯)
(2130-2040)
邁利哈特霍爾
(前2130- ?)
內弗爾卡拉四世
( ?)
萬卡拉(阿克託斯三世)
( ?)
梅利卡拉
( ?- 前2040)
?不知名國王(資料缺失)

古埃及第十一王朝

(國都:孟斐斯、底比斯)
(前2040-前1937)
門圖霍特普一世(Mentuhotep)
(前2133年—前2118年在位)
伊涅特夫一世(Inyotef I (Sehertawy)
(前2074 - 前2064)
伊涅特夫二世(Inyotef II (Wahankh)
(前 2064 - 前2015)
伊涅特夫三世(Inyotef III (Nakhtnebtepnefer)
(前 2015 - 前2007)
尼布赫泊特爾
( ?)
門圖霍特普二世(Montuhotep II (Nebhepetre)
(前1986 - 前1956)
門圖霍特普三世(Montuhotep III (Sankhkare)
(前1956 -前1944)
門圖霍特普四世(Montuhotep IV (Nebtawyre)
(前1944 -前1937)

古埃及第十二王朝

(國都:孟斐斯)
(前1937-前1784)
阿蒙涅姆赫特一世(Amenemhet I (Sehetepibre)
(前1937 - 前1908)
辛努塞爾特一世(Senwosret I (Kheperkare)
(前1917 - 前1872)
阿蒙涅姆赫特二世(Amenemhet II (Nubkaure)
(前1875 - 前1840)
辛努塞爾特二世(Senwosret II (Khakheperre)
(前1842 - 前1836)
辛努塞爾特三世(Senwosret III (Khakaure)
(前1836 - 前1817)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Amenemhet III (Nimaatre)
(前1817 - 前1772)
阿蒙涅姆赫特四世(Amenemhet IV (Maakherure)
(前1772 - 前1763)
塞布科尼夫露王后(Neferusobek (Sobekkare)
(前1763 - 前1759)

古埃及第十三王朝

(國都:孟斐斯)
(前1784-前1668)
116年裏65位國王在世
Sobekhotep II
(前1802年-前1799年在位)
阿蒙涅姆赫特五世
(前1799年-前1796年在位)
Ameny Qemau
( ?)
Qemau Siharnedjheritef
( ?)
塞赫特普拉一世
(前1792年-前1790年)
伊烏夫尼
(前1788年-前1790年)
阿蒙涅姆赫特六世
( ?)
塞黑卡拉
( ?)
塞赫特普拉二世
( ?)
塞瓦吉卡拉
( ?)
內傑米布拉
(在位7個月)
Nebnuni( ?)
索貝克霍特普一世
(前1780年-前1777年)
索貝克霍特普二世
( ?)
倫塞內布(Renseneb)
(在位4個月)
荷爾
(在位1年06個月)
阿蒙涅姆赫特七世
(前1769年-前1766年)
塞赫姆拉·索貝克霍特普二世(威格夫)
(前1767年-?在位)
汗傑
(前1765年-?)
伊米雷邁沙烏
(前1759年-前1711年)
伊里奧特弗五世
( ?)
塞特
( ?)
Sehetepkare Intef
索貝克霍特普三世
(前1755年-前1751年)
內弗爾霍特普一世
(前1751年-前1740年)
索貝克霍特普四世
(前1740年-前1730年)
索貝克霍特普五世
(前1730年- ?)
索貝克霍特普六世
(前1725年- ?)
伊比阿烏(Wahibre Ibiau)
(前1725年-前1714年或前1712年-前1701年)
美爾奈弗拉·阿依
(前1701年-前1677年或約前1714年-前1691年)
邁爾赫特普拉-伊尼
(前1677年-前1675年或前1691年-約公元前1689年)
塞瓦德傑烏
(前1675年-前1672年)
伊內德
(前1672年-前1669年)
Sankhenre Sewadjtu
( ?)
霍里
( ?)
索貝克霍特普七世
( ?)
?不知名國王(資料缺失)
索克霍特赫
( ?)
?不知名國王(資料缺失)
?不知名國王(資料缺失)

古埃及第十四王朝

(國都:舍易斯)
Nehesi
(1720 BC)
Khatire
( ?)
Nebfaure
(1704 BC)
Sehabre
( ?)
Meridjefare
(1699 BC)
Sobekhotep IX
( ?)
Heribre
( ?)
Sewadjkare
( ?)
Yakbim Sekhaenre
(1805 BC - 1780 BC)(爭議)
Ya'ammu Nubwoserre
(1780 BC - 1770 BC)(爭議)
Qareh Khawoserre
(1770 BC - 1760 BC)(爭議)
Ammu Ahotepre
(1760 - 1745 BC 或者之後的 1650 BC)(爭議)
Sheshi Maaibre
(1745 BC - 1705 BC 或者之後的 1650 BC)(爭議)

古埃及第十五王朝

(國都:阿瓦里斯)
薩利蒂斯
(前1630年-1615年)
謝希
( ?)
雅庫布赫
( ?)
希安
( ?)
阿佩普一世
(前1590年-1550年)
哈姆迪
(前1550年-1540年)

古埃及第十六王朝

(國都:下埃及各州)
(前1720-前1565)
約有40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埃及的北部、中部和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不過是喜克索法老的封臣。
?不知名國王(資料缺失)
威格夫
(Wegaf)
傑胡提
( ?)
索貝克霍特普八世
( ?)
內弗爾霍特普三世
( ?)
曼圖霍特皮
( ?)
內比利勞一世
( ?)
內比利勞二世
( ?)
塞黑拉
( ?)
貝比安赫
( ?)
德杜摩斯一世
( ?)
德杜摩斯二世
( ?)
塞赫姆雷謝德瓦塞特
( ?)
曼圖霍特普六世
( ?)
辛努塞爾特四世
( ?)
安特夫四世(Antef IV)
( ?)
郝(Hor)
( ?)
叟伯克侯特普二世(Sobekhotep II)
( ?)
汗傑(Khendjer)
( ?)
叟伯克侯特普三世(Sobekhotep III)
( ?)
耐夫侯特普一世(Neferhotep I)
( ?)
叟伯克侯特普四世(Sobekhotep IV)
( ?)
艾(Ay)
( ?)
耐夫侯特普二世(Neferhotep II)
( ?)
塞斯(Sheshi)
( ?)
亞庫赫(Yakubher)
( ?)
基安(Khyan)
( ?)
阿波比一世(Apopi I)
( ?)
阿波比二世(Apopi II)
( ?)
艾納斯(Anather)
( ?)
亞考班(Yakobaam)
( ?)
捨得瓦斯特
( ?)

古埃及第十七王朝

(國都:底比斯、孟斐斯)
(前1668-前1570)
14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其周圍地區。他們是喜克索的封臣。最後3位法老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 Kamosis),開始與北方的喜克索人鬥爭。
拉霍特普
(前1585年在位)
( ?)
索貝克艾姆薩夫一世
(在位7年)
索貝克艾姆薩夫二世
伊里奧特弗六世
努赫普拉·因提夫
塞赫姆拉-何魯希瑪特·因提夫
塞納赫特里·雅赫摩斯
(1年)
塞克南雷·陶
(前1560年在位)
安特夫七世(Antef VII)
陶一世(Taa I)
陶二世(Taa II)
卡莫斯( Kamosis)
(前1555年-前1550年在位)
帝國時代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

(國都:孟斐斯)
(前1570-前1293)
阿赫摩斯一世(Ahmose (Nebpehtyre)
(1539 - 1514)
阿蒙霍特普一世(Amenhotep I (Djeserkare)
( 1514 - 1493)
圖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 (Akheperkare)
(1493 - 1481)
圖特摩斯二世(Thutmose II (Akheperenre)
(1481 - 1479)
哈特謝普蘇特(Hatshepsut (Maatkare)
(1473 - 1458)
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 (Menkheperre) 埃及首位稱“法老”的君主
(1479 - 1425)
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hotep II (Akheperure)
(1427 - 1392)
圖特摩斯四世(Thutmose IV (Menkheperure)
(1392 - 1382)
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 (Nebmaatre)
(1382 - 1344)
阿孟霍特普四世(阿肯那頓)(Amenhotep IV / Akhenaten )
(1352 - 1336)
斯門卡拉(Smenkhkare (Ankhkheperure)
(1337 - 1336)
圖坦卡頓(圖坦卡蒙)(Tutankhamun (Nebkheperure)
(1336 - 1327)
阿伊(Ay (Kheperkheperure)
(1325 - 1321)
荷倫海布(Horemheb (Djeserkheperure)
(1323 - 1295 )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

(國都:孟斐斯)
(前1293-前1185)
拉美西斯一世(Ramesses I (Menpehtyre)
(1295 - 1294)
塞提一世(Sety I (Menmaatre) 1394 - 1279)
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II (Usermaatresetepenre)
(1279 - 1213)
麥倫普塔(Merenptah (Baenrehotephirmaat)
(1213 - 1203)
阿蒙麥西斯(Amenmesse (Menmire)
(1203 - 1200)
塞提二世(Seti II (Userkheperuresetepenre)
(1200 - 1194)
斯普塔二世(Siptah (Akhenresetepenre)
(1194 - 1188)
塔沃斯塔王后(Tausert (Sitremeritamun)
(1188 - 1186)

古埃及第二十王朝

(國都:孟斐斯)
(前1185-前1070)
塞塔克特(Setakht (Userkhauremeryamun)
(1186 - 1184)
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III (Usermaatremeryamun)
(1184 - 1153)
拉美西斯四世(Ramesses IV (Hekamaatresetepenamun)
(1153 - 1147)
拉美西斯五世(Ramesses V (Usermaatresekheperenre)
(1147 - 1143)
拉美西斯六世(Ramesses VI (Nebmaatremeryamun)
(1143 - 1136)
拉美西斯七世(Ramesses VII (Usermaatresetepenre)
(1136 - 1129)
拉美西斯八世(Ramesses VIII (Usermaatreakhenamun)
(1129 - 1126)
拉美西斯九世(Ramesses IX (Neferkaresetepenre)
(1126 - 1108)
拉美西斯十世(Ramesses X (Khepermaatresetepenre)
(1108 - 1099)
拉美西斯十一世(Ramesses XI (Menmaatresetepenptah)
(1099 - 1069)

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

(國都:塔尼斯)
(前1077年-前943年)
斯門代斯一世(Nesbanebdjed I)
(前1077年 - 前1051年)
阿蒙涅姆尼蘇(Amenemnisu)
(前1051年 - 前1047年)
普蘇森尼斯一世(Pasebkhanut I)
(前1047年 - 前1001年)
阿蒙涅莫普(Amenemope)
(前1001年 - 前992年)
奧索爾孔 (Osorkon)
(前992年 - 前986年)
西阿蒙 (Siamun)
(前986年 - 前967年)
普蘇森尼斯二世(Pasebkhanut II)
(前967年 - 前943年)

古埃及第二十二王朝

(國都:塔尼斯)
(前943年–前716年)
舍順克一世
(前943年–前922年)
奧索爾孔一世
(前922年–前887年)
舍順克二世
(前887年–前885年)
塔克洛特一世
(前885年–前872年)
奧索爾孔二世
(前872年–前837年)
舍順克三世
(前837年–前798年)
舍順克四世
(前798年–前785年)
帕米
(前785年–前778年)
舍順克五世
(前778年–前740年)
Pedubast II
(前740年–前730年)
奧索爾孔四世
(前730年–前716年)

古埃及第二十三王朝

(國都:底比斯、赫爾摩波利斯、塔尼斯)
(前837年-前762年)
塔克洛特二世
(前837年—前813年)
皮杜巴斯特
(前826年—前801年)
伊烏普特一世
(前812年—前811年)
舍順克六世
(前801年—前795年)
奧索爾孔三世
(前795年—前767年)
塔克洛特三世
(前773年—前765年)
魯德阿蒙或伊烏普特二世
(前765年—前762年)

古埃及第二十四王朝

(國都:舍易斯)
(公元前1070-前767)
斯孟迪斯(Smedes)(提尼斯與底比斯的君主)
蘇森尼斯(Psusennes)(提尼斯與底比斯的君主)
朔申克一世(提尼斯與底比斯的君主)
舍松契(Sheshonq)一世
舍松契(Sheshonq)二世
舍松契(Sheshonq)三世
舍松契(Sheshonq)四世
舍松契(Sheshonq)五世
奧索爾孔(Osorkon)一世
奧索爾孔(Osorkon)二世
奧索爾孔(Osorkon)三世
奧索爾孔(Osorkon)四世
塔克羅特特夫納克特(Takelot)
(前732年—前725年)
波克霍利斯
(前725年—前720年)
底比斯僧侶王小王國
伊索比亞和薩伊斯的復興
(前767-前525)

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

(國都:那帕達、孟斐斯)
(公元前767-前656)
皮耶(Piye)
(前752年—前721年)
沙巴卡(Shebaka )
(前712-前698)
沙巴塔卡(Shebitku,Shabatka)
(前698-前690)
塔哈卡(Taharqa)
(前690-前664)
坦沃塔瑪尼(Tantamani)
(前664-前657)

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

(國都:舍易斯)
(公元前672-前525)
尼科一世
(前672年—前664年)
薩姆提克一世(Psammetichus I (Psam-tik)
(前664-前610)
尼科二世
(前610年—前595年)
阿瑪西斯
(Amasis 前570-前526)
薩姆提克二世(Psammetichus II )
(前610-前595)
阿普里斯
(前589年—前570年)
雅赫摩斯二世(阿馬西斯)
(前570年—前526年)
普薩美提克三世
(前526年—前525年)

古埃及第二十七王朝

(國都:孟斐斯、波斯波利斯巴比倫城
岡比西斯二世(Cambyses)
(525-522)
斯梅爾迪士
(前522年—前521年)
大流士一世(Darius I)
(521-486)
薛西斯一世(Xerxes I)
(486-466)
阿爾達班
(前465年—前464年)
阿爾塔薛西斯一世(Artaxerxes I )
(465-424)
薛西斯二世
(前424年—前423年)
索格迪安努斯
(前424年—前423年)
大流士二世(Darius II )
(424-404)

古埃及第二十八王朝

(國都:舍易斯)
阿米爾泰烏斯(Amyrtaios)
( 404-399 )

古埃及第二十九王朝

(國都:Mendes)
尼斐利提斯一世
(前398年 - 前393年)
普撒穆提斯
(前393年- ?)
哈科爾 (Achoris)
(前393年 - 前380年)
尼斐利提斯二世
(前380年- ?)
哈克里斯一世(Hakoris)
(393-380)

古埃及第三十王朝

(國都:塞本尼託)
奈科坦尼布一世(Nectanebo I)
(380-362)
塔科斯(提奧斯)(Teos)
(365-360)
奈科坦尼布二世(Nectanebo II)
(360-343)

古埃及第三十一王朝

(國都:波斯波利斯、巴比倫城)
阿爾塔薛西斯二世
(前343年—前338年)
阿爾塔薛西斯三世(Ochus (Artaxerxes III)
(343-338)
阿爾塞斯(Arses)
(338-336)
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 Codomannus)
( 335-332 )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 332-323)
菲利普(菲力三世)(Philip Arrhidaeus )
(323-316)
阿黑大由斯(Arrhidaeus)
亞歷山大四世(Alexander IV)
(316-304)

古埃及第三十二王朝

(國都:亞歷山大城)
( 前323-前30)
托勒密一世(Ptolemy Ⅰ)
(前305年—前285年)
貝勒尼基一世(托勒密一世之妻)
(?—前285年)
托勒密二世(Ptolemy Ⅱ)
(前288年—前246年)
阿西諾亞一世(托勒密二世之妻)
(前284年/前281年—前274年)
阿西諾亞二世(托勒密二世之妻)
(前277年—前270年)
托勒密三世(Ptolemy Ⅲ)
(前246年—前222年)
貝勒尼基二世(托勒密三世之妻)
(前244年/前243年—前222年)
托勒密四世(Ptolemy Ⅳ)
(前222年—前204年)
阿西諾亞三世(托勒密四世之妻)
(前220年—前204年)
胡加安培尤特(南方起義法老)
(前205年—前199年)
安克馬基斯(南方起義法老)
(前199年—前185年)
托勒密五世(Ptolemy Ⅴ)
(前204年—前180年)
克里奧帕特拉一世(托勒密五世之妻,與托勒密六世共治)
(前193年—前176年)
托勒密六世(Ptolemy Ⅵ)
(前180年—前164年)
克里奧帕特拉二世(托勒密六世之妻)
(前173年—前164年)
托勒密七世(Ptolemy Ⅶ)
(前145年—前144年)
托勒密八世(Ptolemy Ⅷ)
(前145年—前131年)
克里奧帕特拉三世(托勒密八世第二任妻子)
(前142年—前131年)
托勒密·孟斐忒斯(由克里奧帕特拉二世擁立,旋遭托勒密八世殺死)
(前131年)
托勒密八世(Ptolemy Ⅷ)(復位)
克里奧帕特拉三世(托勒密八世復位,後又與托勒密九世和托勒密十世共治)
(前127年—前107年)
克里奧帕特拉二世(與托勒密八世和解,並和克里奧帕特拉三世等共治至公元前116年)
(前124年—前116年)
托勒密九世(Ptolemy Ⅸ)
(前116年—前110年)
克里奧帕特拉四世(嫁予托勒密九世,後被克里奧帕特拉三世所取代)
(前116年—前115年)
托勒密十世(Ptolemy Ⅹ)
(前110年—前109年)
貝勒尼基三世(前81年—前80年)(被迫嫁予托勒密十一世19天后遭處死)
托勒密十一世(Ptolemy Ⅺ)(托勒密十世幼子,在位80天后被亞歷山大港市民殺死)
(前80年)
克利奧帕特拉(Cleopatra)二世
(?)
托勒密十二世(Ptolemy Ⅻ)
(前80年—前58年)
克里奧帕特拉五世(托勒密十二世之妻,貝勒尼基四世之母)
(前79年—前68年)
克里奧帕特拉六世(托勒密十二世之女)
(前58年—前57年)
尼歐斯·狄奧尼索斯(Neos Dionysos )
(80-58 & 55-51)
伯利尼斯四世王后(Berenice IV )
(前58年—前55年)
托勒密十二世(復位)
托勒密十三世(Ptolemy XIII)(埃及豔后之弟)
(前51年—前47年)
阿西諾亞四世
(前48年—前47年)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豔后)(Cleopatra VII)
(前48年—前47年)
托勒密十四世(Ptolemy XIV)(托勒密十三世與克里奧帕特拉七世的幼弟)
(前47年—前44年)
托勒密十五世(Ptolemy XV愷撒里昂)【末代法老】
(前44年—前30年)

古埃及【後埃及時代】

羅馬帝國埃及行省 前30—公元642)法老王朝統治時代結束
第一任總督:科尼利厄斯·加盧斯
第二任總督:埃利烏斯·加盧斯
第三任總督:蓋烏斯·佩特戎尼烏斯
埃及全國爆發起義
?任總督:督穆西烏斯·埃米利亞努斯
?(資料缺失)

古埃及【伊斯蘭時代】

(伊斯蘭埃及 公元642—)文明中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