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建筑是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存,起源于公元前2350~前1750年印度河文化时期的摩亨佐·达罗城(今巴基斯坦境内)。该城以人工平台城堡、柱廊式寺庙、宗教祭祀水池和网格化干道规划为特征,体现了早期城市规划与建筑形制的成熟发展,并形成以“宇宙轴心”为核心的建筑象征体系 [2]。
其建筑类型随宗教传播呈现多样化特征:佛教建筑以窣堵波(如桑吉佛骨舍利塔)、石窟群(如阿旃陀支提窟与精舍)及金刚宝座式佛塔(如菩提迦耶佛祖塔)为代表;婆罗门教寺庙自10世纪起分化为北部密檐塔顶(如科纳拉克太阳寺)、南部严谨布局(如马杜拉大寺)及中部放射形平面三种形制;耆那教以十字形柱厅与雕花藻井为特色;莫卧儿时期伊斯兰教建筑则以泰姬陵的白色大理石穹顶与对称布局为巅峰 [1-2]。
- 中文名
- 古代印度建筑
- 发 现
- 印度河下游
- 巴基斯坦
- 达罗城
- 建 于
- 公元前2350~前1750年时期
建筑介绍
播报编辑
分类
播报编辑
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筑
窣堵波是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筑,最大的在桑吉,约建于公元前250年。半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下为一个直径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体用砖砌成,红色砂岩饰面,顶上有一圈正方石栏杆,中间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围树有石栏杆,四面正中均设门,门高10米,门立柱间用插榫法横排三条石枋,断面呈橄榄形。门上满布深浮雕,轮廓上装饰圆雕,题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两种。举行宗教仪式的石窟名支提窟,平面长方形,纵端为半圆形,半圆形的中间有一窣堵波。除入口处外,沿内墙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种石窟称精愚甩颂舍,以一个方厅为核心,三面凿出几间方形小室,供僧侣静修之用,第四面为入口,设有门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邻并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地方──菩提迦耶建有一座庙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于公元2世纪,14世纪重建。塔为金刚宝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中央有一个高大的方锥体,四角有四座式样相同的小塔,衬托出主体的雄伟。塔身轮廓为弧形,由下至上逐渐收缩,表面满布雕刻。印度的佛教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石窟艺术有一定影响。
婆兰整只罗门教建筑
10世纪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罗门教庙宇。形制参照农村的公共集会建筑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采用梁柱和叠涩结构。其外形从台基到塔顶连成一个整体,布满雕刻。建筑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体量不大,有一间神堂和一间门厅,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于高台基上。门厅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为密檐式方锥形顶,最上端是一个扁球形宝顶。神堂上面是一个方锥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线柔和,塔顶也是扁球形宝顶。神堂里一间圣殿,四面正方位开门。整个庙宇象征婆罗门教湿婆、毗湿奴、梵天三位一体神。最杰出的实例是科纳拉克请坑的太阳寺。
南部寺院规模庞大,通常以神堂为主体,还有僧舍、旅驿、浴室、马厩等;周围有长方形围墙。神堂顶上,每边围墙中央的盼敬大门顶上都有高耸的方锥形塔,造型挺拔、简洁,虽满布雕刻,仍保持单纯几何形体的轮廓。典型的例子是马杜拉大寺。
中部寺庙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内为僧舍或圣物库。院子中央宽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间举行宗教仪式的柱厅,它的两侧和前方,对称地簇拥着3个或5个神堂。神堂平面为放射多角形。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独立,塔身轮廓为柔和的曲线,有几道尖棱直通相轮宝顶。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几座独立的神堂和柱厅联为一体。
耆那教建筑
耆那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公元1000~1300年间,主要陵旬判在北方兴建寺庙,其形制与婆罗门教庙宇差别不大。主要特征是有一个十字耻樱拒形平面的柱厅,柱子和柱头上长长的斜撑支承着八角形或圆形的藻井。藻井精雕细琢,极其华丽。
伊归应己鸦斯兰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