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代傢俱

鎖定
我國古代傢俱主要有席、屏風鏡台、椅、櫃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傢俱,最早由樹葉編織而成,後來大都由蘆葦、竹篾編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見席子的應用是很廣泛的。牀,是席子以後最早出現的傢俱。
中國古代傢俱有縱橫兩條主線,縱線就是以歷史為線索:產生一個時期一個時期的傢俱系列,即早期傢俱、漢唐傢俱、宋元傢俱、明清傢俱、民國傢俱等。第二條主線是橫線,橫線是以地方風格為脈絡,產生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傢俱模式。
中文名
古代傢俱
外文名
Ancient furniture
所屬領域
歷史學

古代傢俱傢俱介紹

古代傢俱
古代傢俱(14張)
一開始,牀極矮,古人讀書、寫字、飲食、睡覺幾乎都在牀上進行。《孔雀東南飛》:“阿母得聞之,槌牀便大怒。”詩中的“牀”指的是坐具。和這種矮牀配合用的傢俱有幾、案、屏風等。還有一種矮常與牀並用,故有“牀榻”之稱。魏晉南北朝以後,牀的高度與今天的牀差不多,成為專供睡覺的傢俱。唐宋以來,高型傢俱廣泛普及,有牀、桌、椅、凳、高几、長案、櫃、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台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各個朝代的傢俱,都講究工藝手法,力求圖案豐富、雕刻精美,表現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氣派,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獨特風格與樣式,對世界不少國家產生過深遠影響。

古代傢俱傢俱流派

古代傢俱 古代傢俱
如果我們從細處研究,應該説地域遼闊的中國的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有時甚至在一個地區地理環境中、不同的背景下,由於審美習慣和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都會有不同的產物。形成了博採眾長,又風格迥異,各領風騷的傢俱。但是,我們這裏敍述的流派是就其整體而言的,這一點至今古代傢俱研究界已取得共識。一般來講,有蘇式(亦稱蘇作,蘇州製作)、廣式(亦稱廣作,廣州製作)、京式(亦稱京作,北京製作),以及其它流派,諸如晉式、寧式、魯式、閩式等。其中產自蘇州、廣州、北京的古代傢俱,它們各代表一方的風格特點,是古代傢俱的三大名作。
關於古代傢俱的縱線,本篇並不涉及。下面對橫線各流派的古代傢俱逐一進行概述。

古代傢俱蘇式傢俱

明清時期黑漆嵌螺鈿圈椅 明清時期黑漆嵌螺鈿圈椅
中國在明代時,尚無流派可言。當時的傢俱製作,主要集中在以江蘇省為中心的長江下游一帶。隨着時間的推移,江蘇省的蘇州、揚州和松江一帶的傢俱製作名望越來越高,這時候不論是皇宮裏用的傢俱,還是官邸私宅用的傢俱,都是從這裏源源不斷地流向四面八方,人們冠以“蘇式”的稱謂。所謂“蘇式”,就是在明代出現的,是明式傢俱的發源地,所以也可以説是“明式”。換句話説,名揚中外的明式傢俱,即以蘇式傢俱為主。
蘇式傢俱的形成和發展與當時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明、清時期,有“天堂”美譽的蘇州,是中國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清代孫嘉淦《南遊記》寫道:“閶門內外,居貨山積,行人水流,列肆招牌,渾若雲錦,語其繁華,都門不逮”。明清兩代,蘇州地區生產的絲織、刺繡、印染、紅雕漆器、琢玉、傢俱和桃花塢木版畫等,遐邇聞名。明張瀚《松窗夢語.百工紀》記載;“江南之侈,尤莫過於三吳。……吳制器而美,以為非美弗珍也。……四方貴吳,而吳益工於器”。文獻呼所謂“三吳”,指蘇州與吳州、長洲,合稱三吳,以蘇州為首。所謂“制器”,自然包括傢俱製作。
除了經濟因素外,蘇式傢俱的發展和風格的形式,還與蘇州地區高度發展的文化藝術及特定的文化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的吳門畫派,就誕生於此地,明代吳門派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都在蘇州生活過很長時間。
明清時期,蘇州地區園林密佈,秀甲天下,一時文人薈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誠如沈朝初《憶江南》所寫:“蘇州好,城裏半園亭”。《吳風錄》也寫道:“雖閭閻下户,亦飾小山盆島為玩。”造園成為蘇州的一種時尚。明清時期蘇州城鄉共有園辦二百多處,為全國之首。其中不少為文人所構築,如唐寅(桃花庵)、文震亨(香草垞)、段玉裁汪琬、吳嘉淦、薛雪袁學瀾等皆在蘇州有園。這些文人士大夫追求高逸脱俗的意境,寄情山水花草,對蘇式傢俱產生潛移目默化的影響。特別是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屠隆的《考盤餘事》及清代李漁的《閒情偶寄》,這三部書對明清傢俱進行了品評和總結,推動了蘇式傢俱藝術水平的提高。蘇式傢俱之所以脱穎而出,流風瀰漫,確實可以説是這種文化背景之下孕育的結果。現存姑蘇庭園中的明式傢俱,無不造型簡練,樸素大方,古趣淡雅,似有小橋流水,江南人家的韻味。
蘇式特徵和風格:
一、格調大方素潔文雅,沒有什麼繁雜的雕刻、鑲嵌,即便是雕刻、鑲嵌也很古樸,富有傳統。並主要表現在箱櫃和屏聯上。以普通箱櫃為例,通常以硬木做成框架,然後按漆工工序塗生漆,糊麻布,上漆灰打磨平整後,上漆兩到三遍,最後上退光漆待陰乾後,開始裝飾圖案。先在漆面上描出畫稿,再按圖案形式控槽,再以事先按圖做好的各種質地嵌件鑲在槽內,用膠枯牢,即為成品。蘇式傢俱中雕刻也大多用小塊堆嵌,整版大面積雕刻的極為少見,常見的鑲嵌材料多為玉石、象牙、羅甸,各種顏色的彩石,各種木雕,木雕中以雞翅木較多。這種鑲嵌手法的優點是可以充分利用材料,那怕只有黃豆大小的石料碎渣或羅甸沙碎屑,都不會廢棄。
二、結構整體,線條流暢蘇式傢俱製作時採用一木連作,上下貫通,不像清代傢俱那樣各部件顯分離狀。具體説來,蘇式傢俱的大器物多采用包鑲手法,即用雜木為骨架,外面粘貼硬木薄板,這種包鑲作法,雖然費時費力,技術要求也較高,但好的包鑲傢俱,不經過仔細觀察和用手摸一摸,就很難斷定是包鑲作法。其目的是為了不讓人看出破綻,通常把接縫處理在稜角部位,而使傢俱表面木質紋理保持完整,既節省了材料,又不破壞傢俱本身的整潔效果。為了節省材料,製作桌、等傢俱時,還常在暗處摻雜其它雜木,這種情況多表現在器物裏面的穿帶的用料上。至今宮中收藏的大批蘇式傢俱,十之八九都有這種情況,而且明清兩代的蘇式傢俱都是如此。蘇式傢俱大都油飾漆裏,目的在於使穿帶避免受潮.以保持面心不至變形,同時也有遮醜的作用。
三、比例尺寸合度明代蘇式傢俱的一招一式,空間尺寸,都經過反覆推敲,達到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的地步。即使是陳設,也有一套相互適應的規範。
四、圓潤所謂“明圓清方”,不論是部件斷面,局部圖案,還是整體造型,都呈圓渾柔潤狀態。給人一種自然的美感。
湘妃竹黑漆描金菊蝶紋靠背椅 湘妃竹黑漆描金菊蝶紋靠背椅
五、精於造材蘇式傢俱的主要用料是黃花梨、紫檀木、鐵力木、雞翅木、癭木等優質硬木。由於這些木材有質地堅硬、色澤自然、紋理優美等特長,工匠們為了充分展示這些天然的木色,一改宋元重漆善描的工藝,採用不上油漆,打磨上蠟的工藝,將木質的天然美表現到最佳程度。這是蘇式傢俱最明顯的特點之一。最上品的蘇式傢俱所用的木材是黃花梨,所以我們今天見到明式黃花梨傢俱,就可斷言它必定是蘇式,也就是説產於蘇南地區。
由於地理條件決定,蘇南地區的硬質木材來源在明代時與廣州、北京相比,遠不及它們充實,主要是靠海上通道運來,這些材料來之不易,因此蘇派工匠們在傢俱製作上,用材精打細算。中國古代繪畫書法中有“惜墨如金”之説,蘇式傢俱也可以説做到了“惜木如金”的境界。蘇式傢俱既要造型優美,又要省料的作法,從而使傢俱產生了俊秀的風格,這是在客觀條件下主觀追求的結果。歷史上那些蘇式工匠簡直就象魔術師般精心地落用木料,巧妙套用,甚至連很小的木片都派上了用場,不論是大件器具或是小件器具,無不精心琢磨,保持美觀,使之天衣無縫,其近乎鬼斧神工的工藝技巧,令人歎為觀止。
明代時,蘇式傢俱製成後,主要靠運河北上,運至北京通縣,上貢到朝廷皇宮或讓達官顯貴、財主商賈購置。再後來,工匠們也可以隨路出買傢俱,沿運河一帶散落了不少明式的黃花梨傢俱。事隔數百年後的今天,當世界性颳起收藏黃花梨傢俱旋風時,許多古傢俱販子就是沿着當年的這條運輸線,從民間尋覓黃花梨傢俱。在明代,北上的傢俱主要靠水運,大運河屬漕運,漕運就是宮運,運價奇高,所以當一件黃花梨傢俱運到北京時,行情就很高,特別是有題款的木器,據説一對面條櫃,差不多要白銀千兩,當時一座很像樣的四合院,也只不過這個價錢。
蘇式傢俱經明朝的輝煌之後,到了清早期還在國內傢俱領域內佔據“龍頭老大”的地位。到了雍正、乾隆兩朝,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和清統治者心理的變化,傢俱的造型和裝飾急速向富麗、繁縟與華而不實的方向轉變。在這種情況之下,蘇式傢俱逐漸失去一統天下的主導地位,被後來居上的廣式傢俱所超越,客觀上黃花梨材料也已用竭,蘇式傢俱改用紅木。隨着蘇式傢俱的滑坡,能進入宮廷與宦官之家的木器越來越少,不得不轉向普通傢俱市場。
清代蘇式傢俱 清代蘇式傢俱
在蘇式傢俱從官向民的轉化過程中,為了能更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不得不吸取廣式傢俱的工藝,於是便形成了清代蘇式傢俱的面孔,人們習慣上稱為“廣式蘇作”。這種廣式蘇作的傢俱,參照廣式傢俱的品種與式樣,但仍按照蘇式製作工藝生產;或者在繼續沿襲傳統做法的基礎上,在裝飾手法和花紋圖案上不同程度地仿效廣式和京式,並明顯帶有外來文化的傾向。由幹蘇式傢俱的豐富而歷史悠久的文化內涵,儘管它失去了上層社會的青睞,但它依舊保持了典雅而秀俊的風格,博得一般人家,尤其是文人的厚愛,在向純商品邁進的過程中,取得了市場。並闖出了一條為不同階層所享用的高度商品化的古典傢俱,從而使蘇式傢俱普及起來,民間一直有着豐富的存世量。
總的來看,蘇式傢俱的最大特點是造型上的輕與小和裝飾上的簡與秀,不如廣式傢俱渾厚凝重,滿身雕飾。蘇式傢俱的裝飾常用小面積的浮雕、線刻、嵌木、嵌石等手法,題材多取自歷代名人畫稿,以松、竹、梅、山石、花鳥、山水、風景以及各種神話傳説為主,其次是傳統紋飾如海水雲龍、海水江崖、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等。折枝花卉亦普遍喜用,大多借其諧音,寓意吉祥,局部裝飾花紋多以纏枝蓮和纏枝牡丹為主,也有的採用草龍、方花紋、靈芝紋等圖案。

古代傢俱廣式傢俱

前面已經提到,在明代時,中國的傢俱由蘇式傢俱獨領風騷,一統天下,到了清代出現了廣式傢俱,其大發展是在清中期以後。作為硬木傢俱的重要產地,廣州雖然晚於蘇州,但其發展異常迅速,成就斐然,特色鮮明。
剔紅夔龍捧壽紋寶座 剔紅夔龍捧壽紋寶座
廣州由於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是中國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是同東南亞及阿拉伯等海外各國進行貿易往來的主要門户。明清時期,它成為中國“得風氣之先”,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
明代中葉以後,大批西方傳教士通過澳門進入廣州,再進入中國內地,他們以傳播歐洲科學文化為手段傳播天主教,其中一些先進的科學知識和西方文化,對中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促進作用,特別是廣東地區,處於門户開放的最前沿,中西文化因而得以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更大規模、更迅速地碰撞、吸收和融合。
廣州由於是東南亞各國優質木材進口的主要港埠和通道,南洋各國盛產優質木材,木材外貿在這些國家出口貨物中佔很大比重,大批優質木材源源不斷從南洋運到中國,中國政府亦常派官員赴南洋採伐。同時,廣東、廣西又是中國貴重木材的主要產地,品種也比較多。據《博物要覽》記載:“花梨產交(交趾)廣(即廣東、廣西)溪澗,一名花櫚樹,葉如梨而無實,木色紅紫而肌理細膩,可做器具、桌、椅、文房諸器”。從史書記載,可以知道廣東製造傢俱的木材比較充裕,這些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使得廣州的傢俱製造業異軍突起,迅速發展起來。
由於原料充分,加之經濟不斷髮展,清統治者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表現出極大的慾望,他們追求一種絢麗、繁縟、豪華、富貴之氣,原先的明式傢俱不能符合他們的口味了,於是清式傢俱產生了,而清代傢俱的主要代表便是廣式傢俱。當時,廣式傢俱在追求豪華、優美的效果時,用料毫不吝惜,造成了用料粗碩的特點。特別是在雍正、乾隆以後,達官顯貴階層在生活不斷追求豪華氣派,尺寸隨意加大放寬,以顯示雄渾與穩重,而廣式傢俱也正是從這一點上迎合他們的審美情趣,於是廣式傢俱迅速取代原來蘇式傢俱的地位,成為清廷具有獨特藝術風格主要傢俱來源。清康熙的著名戲劇家李漁在遊歷廣東後説:“予遊粵東,見市廛所列之器,半屬花梨、紫檀,製法之佳,可謂窮工極巧。
廣式傢俱 廣式傢俱
廣式傢俱的更大發展是在清代中期以後,其時由於歐洲文化史上風靡一時的巴羅克式和洛可可式的藝術風格以及集中反映這一時期歐洲豪華而瑰麗的裝飾工藝,隨西方文明一齊傳入中國,廣州城內西洋建築風格的商館、洋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中西貿易興盛,西方國家的商品源源不斷輸入中國市場,尤其是罕見的鐘表、琺琅器、天文儀器等,引發國人的極大興趣,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對西洋器物無不傾慕之至,以擁有為時尚。由於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不少廣式傢俱在造型、結構和裝飾上更多地模仿於西方式樣,如造型上多呈束腰狀.腿足部注重精雕細刻,尤其是裝飾圖案,追求華麗、豪華,而且有過之無不及。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取材於當時甚為流行的西式紋樣,如最常見的廣式傢俱上的西番蓮,這是一種外形酷似中國牡丹的花卉。西番蓮的特點是花紋線條流暢,變化無窮,可以根據不同器形而隨意延伸。它多以一朵花或幾朵花為中心向四圍伸展枝葉,且大都上下左右對稱。如果裝飾在圓形器物上,則枝葉多作循環式,各面紋飾銜接巧妙,很難分辨它們的首尾。西番蓮與蘇式傢俱傳統的纏枝蓮紋樣完全不同,成為區別廣式傢俱和蘇式傢俱的一個重要特徵。再如一些廣式扶手椅的構件,可以明顯看出當時流行法國的洛可可風格的影響。至於一些雕刻家具,尤為細膩,令人感嘆不已,可以這樣來形容,每一件高檔的廣式傢俱,就是一件精美的雕刻作品。各種雕刻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什麼淺浮雕、浮雕、高雕、通雕、圓雕、立體雕等等。雕刻的面積寬廣而縱深,有的傢俱雕刻裝飾面積高達80%以上。廣式傢俱除大面積雕刻外,更注重鑲嵌藝術的發揮.技藝堪稱一絕,在工藝行當中,“鑲嵌”一詞本是一種漆工術語。中國蘇州、揚州、杭州等地的鑲嵌藝術都十分流行。為了追求一種綺麗的色彩美感,廣式傢俱將鑲嵌發揮到更高層次。鑲嵌的材料形形色色,通常有大理石(雲石)、玉石、寶石、琺琅、陶瓷、螺鈿、金屬、黃楊木、象牙、琥珀玻璃、油畫等。鑲嵌作品多為插屏、掛屏、圍屏等,獨步一時,成為中國傢俱裝飾中一枝珍貴的奇葩。今天,當我們一看到鑲嵌大理石與螺鈿的紅木傢俱,如果斷定它是廣式傢俱,一般是不會出錯的。
明代紫檀雕荷花紋寶座 明代紫檀雕荷花紋寶座
廣式傢俱的裝飾題材非常豐富,除西式紋樣外,也有相當數量的傳統紋樣,它採用自然形態的動、植物,如植物類有松、竹、蘭、梅、菊、葡萄等,動物有鶴、鹿、獅、羊、、蝙蝠、鴛鴦等。也有一些是雲紋、夔紋、海水紋等。最常見的是竹節與梅花,但中西合璧兼而有之的更為多見。
廣式傢俱的製作特點是,用料粗壯,造型厚重,為講求木性一致,大多用一木製成,用料清一色,即用同一種木材製作一件傢俱,如用花梨木,整件傢俱全部為花梨木;如用紫檀,整件傢俱全部為紫檀,內外一致,各種木料互不摻用,而且廣式傢俱不油漆裏,使木質完全裸露,讓人一看便有實實在在、一目瞭然之感。
廣式傢俱的大氣和豪華,倍受清代皇室的偏愛,為滿足皇室生活需要,清宮造辦處專門設立了“廣木作”,專門承擔木工活計。宮中現存相當數量的傢俱,皆出自造辦處木作之手。在清雍正年何,羅元、林彬等多位廣東名匠還被召入宮中為宮廷製作廣式傢俱。光緒年間,另一位廣東名匠梁埠被召北上專為皇帝大婚雕刻龍牀。永樂年間,廣作硬木工匠輪班進京,清代造辦處幾乎全部是廣籍名匠。如果説蘇州地區是明式傢俱的發源地,廣東地區則是清代傢俱的殿軍,後者在清式傢俱的地位更為重要。清式傢俱以廣作最為著名,傢俱出口量也大大多於蘇州地區。
當然,從藝術角度與整體來看廣式傢俱,它不如蘇式,但從傢俱史的角度來看,廣式仍不失為中國古典傢俱中精彩的一頁,它在清中期取代蘇式一統天下的局面,成為清宮的主要傢俱,成為清代傢俱的代名詞。清代廣式傢俱能取得這樣高的地位,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首先是它在結構上既保留了傳統傢俱的優良格式,同時又吸收了歐洲傢俱華麗裝飾的形式;在傢俱的應用功能上,也作了勇敢的開拓,從而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廣。清代廣式傢俱還深刻地影響到中國沿海各大城市傢俱的發展,如蘇州、上海、揚州、寧波、北京等地的工匠們,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廣作的形式與工藝手法。

古代傢俱京式傢俱

古代傢俱 古代傢俱
所謂京式傢俱,就是北京地區清代上層社會傢俱的流派,現代史學家一般公認的以清宮宮廷作坊如造辦處、御用監在京製造的傢俱,以紫檀、黃花梨和紅木等幾種硬木傢俱為主。京式傢俱具有線條挺拔、曲宜相映,力求簡煉,質樸、明快、自然的風格特徵,故造型嚴謹安定、典雅秀麗、京式傢俱在材料選擇、工藝製造、使用功能、裝飾手法諸方面都達到了有機的結合。
北京地區、天津地區與河北地區的民間日用傢俱雖然也屬於京式傢俱的範疇,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它們並非真正的京式傢俱。在清代傢俱流派中,京式傢俱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與蘇式、廣式形成三足鼎立。
明朝滅亡後,故宮傢俱曾遭到嚴重損毀,清廷大修皇宮,大造皇家園林和避暑山莊、圓明園等。另一方面竭盡財力,追求榮華富貴室內陳設,致使清初的傢俱需求量大大增加。最初時,清廷的傢俱主要來源是向產地採辦,康熙年間還是沿明朝舊制從蘇州地區採辦,雍正後,新興的廣式傢俱得到統治者青睞,蘇式傢俱的地位改換以廣式傢俱為主宰了。所以,京式傢俱可分早、中、晚三期。最早的京式傢俱,實際上是蘇廣兩地進貢的精品傢俱且數量巨大,僅乾隆三十六年有兩江、兩廣、江寧、兩淮等九處向宮內進貢達150件之多。
古代傢俱 古代傢俱
後來,為了進一步滿足皇宮生活的需要,清宮的造辦處下設了製造傢俱的機構,有木作與廣木作,專門承擔製作皇宮的木工活計。同時,造辦處又從蘇、廣兩地招募許多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專事木作。在清代,造辦處為皇宮製作的高檔傢俱成千累萬。《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是研究清代宮廷傢俱的第一手資料,經查考,僅雍正元年至雍正十四年短短的十多年期間,造辦處製作的桌、椅、凳、櫃、架、幾、屏風、牀榻就在千種以上,如鑲金紫檀桌、鑲銀紫檀桌、玻璃面鑲銀花梨木桌、黑漆描金靠背椅、紫漆彩繪鑲斑竹炕幾等等,工藝之精良、式樣之繁多、裝飾之豪華,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可謂窮奢極侈。乾隆年間則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僅從購買製作傢俱的紫檀就可想象皇家的奢華,如《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記載:“乾隆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司庫白世秀為備用成造活計看得外邊有紫檀木三千餘斤,每斤價銀二錢一分,請欲買下,以備陸續應用等語,啓怡親王回明內大臣海望,準其買用,欽此。”又如《宮中進單》載:“乾隆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長蘆鹽政官著進:紫檀木一百根,長一丈四至一丈四、五尺不等”。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長蘆鹽政官著進:“紫檀木一百根,長一丈至一丈三尺不等。”
因宮廷造辦處財力、物力雄厚,製作傢俱不惜工本和用料,裝飾力求豪華,鑲嵌金、銀、玉、象牙、琺琅、百寶鑲嵌等珍貴材料,使京式傢俱“皇氣”十足,形成了氣派豪華及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的顯著特點。
宮廷裏的京派傢俱,風格大體介於蘇式與廣式之間,用料較廣式要小,與蘇式較相仿,但較明代傢俱寬大,局部尺寸也隨之加大,傢俱雕刻裝飾的範圍更是隨之增加,其造型呈雄渾、穩重、繁縟與華麗的風格。在今天北京故宮裏保存的雍正、乾隆時期的傢俱,大部分是造辦處的主作,它與清宮的建築、藻井、窗飾,與宮廷陳設的華麗工藝品都保持了高度協調。
從紋飾上看,京式傢俱與蘇、廣不同,獨具風格,它將商代青銅器和漢代石刻藝術吸收到傢俱上,將青銅文化與石刻文化融化進傢俱藝術,這是京派傢俱的成就之處,也是有別於其它地方的獨特風格。這些不同形態的紋飾,文靜典雅,古色古香。常用的紋飾有夔龍、夔鳳、螭虎紋、蟠紋、螭紋、獸面紋、雷紋、蟬紋與勾卷紋等。
後來,從達官顯貴的府內散落出不少京式傢俱,這些傢俱流落到民間,民間紛紛仿效,這便成為晚期的京式傢俱。這種傢俱也被稱為仿宮廷傢俱,一直延伸到民國。加之後期的京派工匠,主要來自土生土長的河北,是一些粗活工匠,象蓋房及打造馬車的,不僅技藝差,他們的藝術細胞、藝術感受與追求也差,完全是一種謀生手段的需要。所以這一時期的京式傢俱,無論是質量還是藝術都已大為遜色,一般是大改小、舊翻新,一味為了追求商業利潤,偷工減料。例如榫卯不講究,處理粗糙,榫眼過大就纏布條或者砸進一個竹楔子完事。在傢俱圖案雕刻上,任意性很大,常常走形,從而失去了真正京式傢俱的“味道”和價植,就像我們今天在古玩市場上看到的大量偽劣的贗品一樣,毫無藝術可言。
京派傢俱的影響與成就雖説不如蘇、廣兩派,因它是從蘇、廣兩派的基礎上派生的,在歷史上還是有一席之地和一定地位的。它在裝飾手法上繼承了歷代的工藝傳統,並有所發展。多種工藝的巧妙結合,構成它自己獨具的風格與特點,代表着中華民族悠久傢俱文化的一個重要時期。不過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京式傢俱過度追求豪華和裝飾,必定會淡化實用功能,以至使傢俱成為一種純粹的擺設品,這不能不説是京式傢俱留下的遺憾。

古代傢俱晉式傢俱

古代傢俱 古代傢俱
在眾多的地方傢俱流派中,山西地區的晉派頗有特色。前面我們敍述過在清以前並沒有形成地方傢俱流派,我們如今所説的地方流派都是清以後的。晉派傢俱大約形成於明永樂(1424年)以前,它注重實用且用料大器,追求一種威武、壯碩的風格,其造型淳厚,結構嚴謹,做工精細,具有明顯的崇尚局部木雕裝飾的北方地方特色。這種民間木傢俱向以嫁妝和櫃類的技藝精湛和鄉土味濃重而著稱,直到清代尚在沿襲生產。
晉式傢俱獨特風格的形成是有其歷史地理與經濟原因的。據説,李自成兵敗之後.農民起義軍捲走了京都的大量財寶,準備退居山西后東山再起,結果此事並未如願,這巨大的財富流失民間,孕育了一個聞名海內的行業,那就是山西的錢莊,又在錢莊的基礎上,形成了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晉商。這些聚財萬金的富豪,紛紛以巨金建造莊園,現今名揚四方的“喬家大院”就是一個典型。據説在山西,比喬家大院規模大的還有王家大院等許多名院。這些深宅大院,當然需要大量傢俱來陳設,所以晉派傢俱應運而生。又因明初,平陽府、汾州府、太原府一帶的農業、手工業較快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城池寺廟和民宅的相繼營繕,也推動了木傢俱的發展與提高。特別是太原府踞軍事要塞,社會經濟有一定基礎,明初北塞軍事消費增大,商貿日愈繁榮,陽曲、榆次的木傢俱也得到大發展,並形成主要產區,同時也帶動了大同府傢俱業的興起。
晉派傢俱以漆木傢俱為主
它淵源於在山西建都的堯、舜漆器,後來則主要投向於推光漆、雲雕、螺鈿和漆畫等技法的運用。
晉作木傢俱與漆木的發展,顯見是有差異,前者自古以來始終在延綿地漸進;後者則是間斷地、產地分散地推進,有的技法起步也晚。如果從時間上推斷,
古代傢俱 古代傢俱
晉作傢俱大體上是由南向北的擴展,並遍及各地,其主產則以太原府、陽曲、榆次較為集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這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分析。
首先是移民的影響。據史料記載,元末政治腐敗,戰亂頻繁,加上黃河決口、蝗災流行,中原一帶“赤地千里,荒無人煙”。毗鄰的晉地卻風調雨順,生活安定。於是中原人口大量入晉,使晉南一帶人口稠密,社會負擔沉重。明滅元之後,為了鞏固其基礎,在實施“休養生息”的政策的同時,自1368(洪武)——1419(永樂)的五十年間,以洪洞縣廣濟寺為移民點,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移民,移民到了新地方,帶去了晉文化及農藝、匠藝,其中也包括傢俱製作手藝。
第一:明建國以來的二百多年,為防範遊牧民族的騷擾,自1386——1396(洪武)即致力於建立北塞聯防,晉商人由於承擔了兵站任務而致了富,商業更加繁榮,除晉中、晉南的商品擁入外,新安商人經營的南貨也源源而來,這些都推動了晉派傢俱的發展,為永樂年間晉派傢俱的初步成熟創造了條件。
第二:1465(成化)——1571年(隆慶)北塞“九邊”已成為全國性的消費大市場,商賈雲集,貿易昌盛,再加上浮糜炫耀消費風氣的影響,推動了晉派傢俱的完善併成為明傢俱的重要部分。
晉作傢俱自萬曆(1573年)後,在蘇、廣、京等傢俱的相互影響下不斷匯流,並共同推動了明傢俱的提高,晉作的後期傢俱,日見精巧古趣和運線多變。廣作造型的古色古香,銅飾件的精緻、大理石鑲嵌的悦目,雕漆的通法熟練、螺鈿的滿布自如等,也對晉作產生了重大影響,效仿者並不少見。
與蘇、廣、京三地相比,山西畢竟交通閉塞,其傢俱所用材料也就只能就地取材,除松、榆、杏、楊外,最常用的是核桃木。這些木材雖説遠不及紫檀、紅木那樣珍貴,但它是山西土生土長的木種,具有地方特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們被製作成傢俱後,多塗深棕色或桔黃色,外罩桐油。這也可以算作是晉作傢俱的另一個重要地方特色吧。

古代傢俱寧式傢俱

寧式傢俱是一種民俗風格極為鮮明突出的傢俱,它主要流行於以寧波為代表的浙東地區。它的品種與類型,主要是沿習廣式與蘇式。由於寧式傢俱不象晉派那樣追求大器,它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小康之類的殷實之家或者是平常人家,所以經濟實惠是它的宗旨,是近代傢俱商品化的產物。
古代傢俱 古代傢俱
寧式傢俱素以形體穩定樸實、比例方圓規矩,外貌親切感人,結構嚴謹合理,表面光滑平整,結合銜接無縫,線型光滑圓潤,色調明亮穩重而馳名於世。
形態穩定是寧式傢俱一個較普遍的處理手法。常見的許多衣櫃、桌椅、擱幾、牀架、箱櫃之類都是對稱的圖形,看上去很莊重。座椅等還用“收分”的方法,下端四腿比上端略粗,並向外側,腿部上端漸漸收細,並向裏略傾,使傢俱既有挺拔向上之勢,又有安定穩重之感。
比例得體是寧式傢俱造型的主要基礎。同時它又和功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比例上做到均衡妥當。整體與整體、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相互比例,解決得體,既滿足形體比例的美,又符合人體功能的要求,如座椅上部與下部的比例,腿杖的粗細比例,靠背寬窄的比例都是協調的,靠背與扶手的曲線又符合人體背部、手臂的曲度,坐上去感觸性能好,舒適宜人。
線條豐富多彩圓潤光滑是寧式傢俱的傳統工藝。線型有所謂凹凸線、陽線、高陽線、雙陽線、盤香線、文武線、碗口線等二十多種。傢俱的構架邊框及板面邊緣處,用腳線刨起線,增加幾條輪廓邊緣的線條和加工一點起伏面,打破了表面平直呆板的缺陷,與整體造型的外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結構嚴謹、銜接無縫更是寧式傢俱的特徵。寧式傢俱不但用料講究,而且結構嚴謹合理,外形簡潔美觀,其內部穿插錯綜的卯榫結構,具有科學性,如夾角榫、綜角榫、明榫、悶榫等幾十種,製作精密,接合牢固,在不用膠水的情況下也能嚴謹。部分卯榫結構能避免截板斷面木紋,露優藏缺地使傢俱木材紋理色澤完美,樑柱結合融合一體,線條飽滿圓潤,短材銜接無縫。
寧式傢俱還有一個重大的特點是,它的工藝特色是鑲嵌骨石,不論是大櫃、箱櫃,還是條桌,甚至是椅子,都有非常精美的骨石鑲嵌圖案紋式。從鑲嵌工藝來看,寧式傢俱更多地沿襲了蘇派風格,因為這兩地本來就近在咫尺,工藝上互補是常事,而且這兩塊同屬於中國東部沿海的傳統文化板塊結構,在同伍中融合、匯流、結緣亦是常理。
總而言之,寧式傢俱不但造型優美,製作精湛、氣派非凡,而且油漆講究,色彩鮮明。以前寧式傢俱多金漆,粘附性能好,越擦越亮,久而4.3魯式傢俱
魯式傢俱即山東傢俱。魯式傢俱的主要做工特點是以壓銀絲與髹漆工藝為主。據説這種嵌銀絲的傢俱,發源于山東的濰縣,在當時以雅鑑齋田曉山所制最佳。

古代傢俱海派傢俱

海派風格傢俱 海派風格傢俱
海派傢俱是晚清和民國時期在上海地區流行的民用傢俱,其製作雖仍遵循明清(特別是清代)以來民間傳統傢俱的製造方法,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又直接借鑑西方傢俱的各種造型和款式,形成中西合壁的獨特風格。也就是説,海式傢俱之“母”是明清傢俱,之“父”則是西洋傢俱,它是中西傢俱交融的“混血兒”。海式傢俱造材多取花梨、紫檀等,如用花梨木製作案桌,桌腳的部位嵌上小塊楠木,使木質紋理更富變幻,此外桌沿上刻劃方頭紋、雙龍戲珠圖案,增加其傳統特色,在端莊穩重之中透出儒雅之感;在光滑圓潤的精雕技藝中顯露出層次分明、飽滿豐富的立體感,頗具新穎,並賦有靈秀之氣。

古代傢俱其他傢俱

東北用高麗木製作傢俱,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地方特色。
另外,福州以繪畫取勝的彩漆傢俱,江西以嵌竹為手法的傢俱,徽州以雕鏤鑲嵌而備極華麗的徽派傢俱等等,都是中國古董傢俱的佼佼者,是地方傢俱中的一朵奇葩,也都是中國傳統傢俱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充分了解它們,研究民間傢俱珍藏,對弘揚傳統文化和加速開發現代傢俱,很有現實意義。不褪,多用深紅色,深而透亮,使傢俱顯得尤為精神、貴重。

古代傢俱其它流派

在中國古代傢俱史上,除了蘇、廣、京三大流派外,還有不少地方流派,如晉、寧、魯、揚、閩等,它們與三大流派,以各自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共同編織起中華民族燦爛的傢俱文化。

古代傢俱發展史

彩檜木案於1978年在襄汾陶寺遺址2001號墓出土,用木板斫銷成器。案面和案足外側塗繪,所用的顏料大多為天然礦物,如紅色用硃砂,赭色用赤鐵礦。出土時,案板已稍塌陷,變形,案上正中放折腹陶(温酒 器),此器為商周銅禁之祖型。它是中國迄今出土最古的木質傢俱。

古代傢俱夏商西周

原始古拙質樸渾厚
夏商時期傢俱乃是中國古代傢俱的初始時期,其造型紋飾原始古拙,質樸渾厚。這一時期傢俱有青銅傢俱(如青銅俎)石質傢俱(如石俎)和漆木鑲嵌傢俱(如漆木抬盤)。漆木鑲嵌蚌殼裝飾,開後世漆木螺鈿嵌傢俱之先河。
由於當時人們思想意識中存在着濃厚的鬼神觀念,商代傢俱裝飾紋樣往往有一種莊重、威嚴、兇猛之感。
饕餮紋俎於1979年在遼寧義縣花兒樓窖藏出土。銅質,面板為長方形,下為相對的倒凹字形板足,板足空當兩端有二半環形鼻連鉸狀環。板足飾精緻的細雷紋。饕餮紋,鈴上亦飾有花紋,銅鈴製作精巧,其形式為中國青銅著錄之罕見。此器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傢俱源流
漆木器具:自新石器時代出現的漆木技術,發展到夏商時期,在漆木上已經鑲嵌蚌殼裝飾,開後世漆木螺鈿嵌傢俱之先河。
青銅器中裝飾壺門(四足板狀造型,前後二足之間出現了兩個對稱的特點)在中國傢俱史上延續了幾千年。

古代傢俱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傢俱,以楚式漆木傢俱為典型代表,形成中國漆木傢俱體系的主要源頭。楚式傢俱品類繁多:各式的楚國俎、精美絕倫的楚式漆案漆幾、具有特色的楚式小座屏、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牀……楚式傢俱有絢麗無比的色彩,浪漫神奇的圖案,以龍鳳雲鳥紋主題,充滿着濃厚的巫術觀念。楚式傢俱作為一種工藝美術的早期形式,其簡練的造型對後世傢俱影響深遠。
首開先河
彩繪木牀:
中國最早的卧具,為後世各類牀具的始祖。
楚式小座屏:
標誌着中國傢俱開始具有純粹的裝飾欣賞價值。
雕刻手法:
被廣泛應用到傢俱裝飾中,有浮雕和透雕等。開後世傢俱雕刻之先河。
傢俱源流
戰國"H"形憑几:
其造型厚重古拙,標誌着工藝美術從厚重的青 銅藝術向輕巧的漆器藝術發展。
工藝源流
青銅鑄造工藝大大發展,出現了"失蠟法"鑄造方法。

古代傢俱秦漢時期

品類繁多 精美絕倫
漢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到第一個鼎盛時期,整個漢朝傢俱工藝有了長足的發展。漢代漆木傢俱傑出的裝飾,使得漢代漆木傢俱光亮照人,精美絕倫。此外,還有各種玉製傢俱、竹製傢俱陶質傢俱等,並形成了供席地起居完整組合形式的傢俱系列。可視為中國低矮型傢俱的代表時期。
傢俱源流
獨坐板枰:漢代出現新型小坐具,為歷代坐具的鼻祖。
幾(品種增多):活動幾、多層幾、卷耳幾,甚至出現桌子的雛形。
榻屏:為屏與榻相結合的新品種,標誌漢代新興傢俱的誕生。
廚和櫃:漢代出現的新傢俱,有別於傳統的箱笥,多為,貯藏較貴重的物品。
鏡台:漢代壁畫出現了最早的鏡台形象。為圓形底座上貫長方板,頂上安裝圓盤。

古代傢俱三國兩晉

嶄露新風 婉雅秀逸
中國古代傢俱形制變化,主要圍繞席地而坐和垂足坐兩種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出現了低型和高型兩大傢俱系列。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古代傢俱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上承兩漢,下啓隋唐。這個時期出現了漸高傢俱:椅、凳等傢俱開始漸露頭角,卧類傢俱亦漸漸變高,但從總體上來説,低矮傢俱仍占主導地位。
傢俱源流(傢俱由低型向高型發展,上承兩漢,下啓隋唐。)
胡牀(座具):促使了高型和中原原有的低矮傢俱進行融合。如睡眠的牀在逐漸增高,上有牀頂和蚊帳,可垂足坐於牀沿。
憑几:出現造型奇特的三足曲木抱腰憑几。
椅、凳:在壁畫上出現最早的椅凳形象。

古代傢俱隋唐時期

繽紛世界 華麗潤妍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傢俱製作在繼承和吸引過去的和外來文化藝術營養基礎上,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唐代傢俱在工藝製作上和裝飾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格調。從而使得唐代傢俱製作的藝術風格,擺脱了商周、漢、六朝以來的古拙特色,取而代之是華麗潤妍、豐滿端莊的風格。
傢俱源流(高低型傢俱同時並存)
桌:桌子逐漸增多並廣泛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逍遙椅:從三國的胡牀上設靠背,演變而來,逐漸出現在世俗的社會里,不再是僧侶所獨有。
腰鼓形座墩:在魏晉南北朝出現的菩薩坐具,到了唐代更為精美和流行,而且形式明顯增多。

古代傢俱五代時期

逐漸成熟 趨於簡樸
五代時期傢俱工藝風格在繼承唐代傢俱風格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發展。這時期傢俱是高低傢俱共存,向高型傢俱普及的一個特定過渡時期。傢俱功能區別日趨明顯;一改大唐傢俱圓潤富麗的風格而趨於簡樸。
傢俱源流
椅、凳、桌:等高型傢俱逐漸成熟;
屏風:由小座屏變得形體高大;
傢俱裝飾陳設:由不定式格局變為相當穩定的陳設格局。

古代傢俱宋遼金

成熟普及 簡潔雋秀
宋代,高型傢俱已經普及到一般普通家庭,如高足牀、高几、巾架等高型傢俱;同時,產生許多新品種:太師椅、抽屜廚等。宋代傢俱簡潔工整、雋秀文雅,不論各種傢俱都以樸質的造型取勝,很少有繁縟的裝飾,最多在局部畫龍點睛:如裝飾線腳,對傢俱腳部稍加點綴。(見頂圖)但也缺乏雄偉的氣概。
傢俱源流
桌椅:純仿建築木構架做法,採用洗練單純的框架結構,為明清框架傢俱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並出現了以官階命名的"大師椅"。
屏風:由於幾乎家家户户堂必設屏風,因此着重屏風的位置的擺放。審美意義往往大於實用價值。

古代傢俱元代時期

形體厚重 雕式華美
元代是中國蒙古族建立的封建政權。追求豪華的享受,反映在傢俱造型上,是形體厚重,雕飾繁縟華麗,具有雄偉、豪放、華美的藝術風格。而且風格迥異:牀榻尺寸較大、坐具為馬蹄足等。
釉裏赭花卉寶座(圖1)高24.1cm、長29.3cm、寬15.3cm,屬景德鎮窯,座面呈長方形;後背為三扇屏風,左右各一扇,共計五扇屏風;四足為雲頭轉珠紋。寶座整體滿飾花卉蔓草紋。釉裏赭花卉紋寶座給人感覺是造型飽滿,形體重厚,色彩深豔。代表着元代傢俱的典型風格。
傢俱源流
桌子:基本繼承兩宋的形制,但高型桌增多,並出現了抽屜桌(見圖2)。
羅鍋棖:改桌子的直棖為羅鍋棖是元朝人對中國傢俱舒適性和適用性的一種創造性貢獻。

古代傢俱明代時期

民族精粹 古雅精麗
明式傢俱是中國古典傢俱發展史上的輝煌時期。
中國古代傢俱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至到明朝為大盛,其中硬木傢俱最為世人所推崇和欣賞。明式傢俱用材講究、古樸雅緻。選用堅緻細膩、強度高、色澤紋理美的硬質木材,以蠟飾表現天然紋理和色澤,浸潤了明代文人追求古樸雅緻的審美趣味。
明式傢俱作為民族的精粹在中國古代傢俱史佔有崇高的地位。從此,中國傳統民族傢俱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以"硬木傢俱"為代表的新紀元。
傢俱源流
明式牀榻:其種類更多,有榻、有酷似一座小房屋的架子牀、有莊嚴肅穆的羅漢牀、有房中套房的拔步牀等等。
明式座椅:開始採用硬木製造 ,品質精美,馳名中外,品種繁多:有像古代官帽式樣的官帽椅;有圈背連着扶手的開光座墩等等。
明式屏風:較之宋代屏風無論在製作上,還是在品種樣式上都有了大的發展,製作更為精巧。樣式有六屏、八屏、十二屏不等。特別出現了有名的"披水牙子"。

古代傢俱清代時期

盛世風度 雍容華貴
清代傢俱工藝製作精湛,達到了封建時期的高峯。清式傢俱在繼承傳統傢俱製作技術的過程中,還吸收了外來文化,形成了鮮明的時代風格。又由於經濟的繁榮,還形成了不同地區的傢俱風格,如廣式、蘇式、京式等,各具特色。清式傢俱自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造型上以渾厚穩重、裝飾上以富麗繁縟、工藝上以技術精湛而著稱。
而且,清式傢俱距離我們現在時間較近,流傳下來許多傢俱實物,對我們現代社會影響較大。
傢俱源流
凳墩:總體造型大致延續明式風格形式,但有地區的區別:廣式部外裝飾和變化比較大;京式則繁縟雕琢並出現銅飾件等方法。
交椅:入清以後漸少使用,制者日稀,成為被時代淘汰的一種傢俱。

古代傢俱佈置技巧

第一、講究環境的烘托,中式古傢俱在木質紋路、雕刻花紋和顏色方面是有着獨特魅力,要想顯示出這個效果,就一定要注意燈光、地面和牆壁對古傢俱的烘托作用。柔和的燈光可凸顯出木材的天然質感,淺色的牆壁可烘托出古典傢俱的典雅韻味,環境對於居室的佈置來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二、搭配要比例得當,中式古傢俱的造型和色澤都十分搶眼,所以,對於不想改變原有現代氣息的家庭來説,西式傢俱和中式傢俱可以按照7:3的比例來搭配,這個比例搭配出來,美感自然就有了。
第三、佈置講究古物新用,以前用來作錢櫃和藥櫃的大型櫥櫃可以當成書架、CD架和電視櫃來使用,古典傢俱和現代家電結合起來,會展現出另類的美感,置身於居室中,感受不一樣的環境。

古代傢俱作偽手法

古代傢俱與其他門類的文物一樣,也有作假現象。當今,在市場價格不斷提高的刺激下作偽的手法也越來越高明,贗品屢屢應市。部分利慾薰心的投機分子,甚至不惜破壞珍貴的古代傢俱原物,以牟取高額利潤。古代傢俱的作偽,已成為每個傢俱收藏,愛好及研究者無法迴避的問題。現將一些常見作偽手法介紹如下,供鑑定時作參考。

古代傢俱調包計

採用“調色計”,軟屜改成硬屜。軟屜,是椅、凳、牀、榻等類傳世硬木傢俱的一種由木、藤、棕、絲線等組合而成的彈性結構體,多施於椅子、凳子、牀榻的面心。明式傢俱較為多見。與硬屜相比,軟屜具有舒適柔軟的優點,但較易損壞。傳世久遠的珍貴傢俱,有軟屜者十之八九已損毀。由於製作軟屜的匠師(細藤工),近幾十年來日臻減少,所以,古代珍貴傢俱上的軟屜很多被改成硬屜。硬屜(攢邊裝板有硬性構件),原是廣式傢俱和徽式傢俱的傳統作法,有較好的工藝基礎。若利用明式傢俱的軟屜框架,選用與原器材相同的木料,以精工改制成硬屜,很容易令人上當受騙,誤以為修復之器為結構完整,保存良好的原物。

古代傢俱改高為低

為適應現代生活的起居方式,把高型傢俱改為低型傢俱,傢俱是實用器物,其造型與人們的起居方式密切相關。進入現代社會後,沙發型椅凳、牀榻大量進入尋常百姓家。為了迎合坐具、卧具高度下降的需要,許多傳世的椅子和桌案被改矮,以便在椅子上放軟墊,沙發前作沙發桌等。不少人往往在購入經改制的低型古代傢俱時,還誤以為是古人流傳給今人的“天成之器”呢。

古代傢俱假冒良木

利用硬木傢俱的材種的不易分辨的特點,以較差木材製作的傢俱,混充較好木材製作的傢俱。中國古代傳統傢俱的製作材料,如紫檀、黃花梨、鐵力、烏木、雞翅木、紅木等,雖在比重,色澤、紋理等方面,有其特有的物理性質,但由於生長地的不同,生長年代的差異,木材所處位置的轉移,(如邊材、心材),以及開料切割時下鋸的角度變化 ,就會出現與書本上的標準木樣圖相悖的現象,在自然色澤和紋理上極易混淆,以致讓鑽營者有可乘之機。例如鐵力木,原有的自然色澤和紋理即略似雞翅木,如遇上述種種特殊條件,就更易冒充了。此外,即使自然色澤與高檔材不一致,投機商也會姿意改變本色,冒充高檔傢俱。由於時尚的不同,大約在清中期至20世紀30年代,因受宮廷權貴、封建文人雅士的青睞,硬木傢俱貴黑不貴黃,所以做假的木材大多刷成黑色,以冒充紫檀。30年代開始,人們對傢俱的審美觀有所變化,開始崇尚自然色澤和紋理。於是,具有漂亮木紋的黃花梨木色,身價驟增,且被大量冒充。當然,對傢俱的改色,傢俱商也是很靈活的,同一時代裏作假的木色,絕不止一種。

古代傢俱拼湊改制

許多古代傢俱往往因保存不善,構件殘缺嚴重,極難按原樣修復,於是就有人大搞移花接木,移植非同類品種的殘餘結構,湊成一件難以歸屬,不倫不類的古代傢俱。

古代傢俱常見改罕

之所以要利用常見古代傢俱品種改制成罕見品種,是因為“罕見”是古代傢俱價值的重要體現。因此,不少傢俱商把傳世較多且不太值錢的半桌、大方桌、小方桌等,紛紛改制成較為罕見的抽屜桌、條桌、圍棋桌。實際上,投機者對古代傢俱的改制,因器而異,手法多樣,如果不進行細緻研究,一般很難查明。

古代傢俱化整為零

利用完整的古代傢俱,拆改成多件,以牟取高額利潤。具體做法是,將一件古代傢俱拆散後,依構件原樣仿製成一件或多件,然後把新舊部件混合,組裝成各含部分舊構件的兩件或更多件原式傢俱。最常見的的實例是把一把椅子改成一對椅子,甚至拼湊出4件,詭稱都是舊物修復。這種作偽手法最為惡劣,不僅有極大的欺騙性,也嚴重地破壞了珍貴的古代文物,我們在鑑定中如發現有半數以上構件是後配,應考慮是否屬於這種情況。

古代傢俱更改裝飾

為了提高傢俱的身價,投機者有時任意更改原有結構和裝飾,把一些珍貴傳世傢俱上的裝飾故意除去,以冒充年代較早的傢俱。這種作偽行為,同樣也是一種破壞。

古代傢俱貼皮子

在普通木材製成的傢俱表面“貼皮子”(即包鑲傢俱),偽裝成硬木傢俱,高價出售。包鑲傢俱的拼縫處,往往以上色和填嵌來修飾,也有的把拼縫處理在稜角外,不仔細觀察,極難發現。做工精細者,外觀幾可亂真。需要説明的是,有些傢俱出於功能需要(如琴桌、為了獲得良好的共鳴效果,需採用非硬木做框架),或是其他原因,不得不採用包鑲法以求統一,不屬於作偽之列。

古代傢俱傢俱造型

古人起居方式可分為席地而坐和垂足坐兩種方式,傢俱形體變化主要圍繞着低矮傢俱和高型傢俱兩大系列。
其中,秦漢時期傢俱是典型的低矮型傢俱。那時,人們席地而坐,所用的傢俱一般為低矮型,那時,人們席地而坐,所用的傢俱一般為低矮型,如:席子、漆案、漆幾等。隨用隨置,並沒有固定的位置。
到了三國時期,中原地區出現了漸高傢俱圓凳,方凳等等。卧具牀、榻等也漸漸變高。但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低矮傢俱。
再到隋唐,多數人垂足而坐,高型傢俱迅速發展到完全定型,形成了新式高型傢俱的完整組合。典型的高型傢俱椅子、凳、桌子等,已經出現並且在上層社會中流行。直到宋代,才完全普及。
中國古代傢俱發展到明清時代,基本定型為高型傢俱,而且能夠依據人體的不同身形而制定傢俱的造型。中國古代傢俱的發展完全成熟。

古代傢俱清朝椅凳

名副其實的一統碑椅清式靠背椅在明式靠背椅的基礎上有很大的發展,製作精細,最有特色的是一統碑式靠背椅。
常用回紋的扶手椅
回紋是清式傢俱中最有代表性的裝飾紋樣,是一種方折角的迴旋線條,以至人們把帶有回紋的傢俱作為清式傢俱的代名詞。
氣派非凡的寶座清式扶手椅比明式扶手椅有更大的發展,其中一種外形碩大的扶手椅,俗稱"寶座"。整個寶座金碧輝煌、氣派非凡,成為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
民族意識濃厚的春凳江南地區常有婚嫁時把春凳上置被褥,貼上喜花,作為抬進夫家的嫁妝傢俱。

古代傢俱古傢俱的鑑定

考察細部可從以幾方面入手
第一,要先看傢俱的底面、背面,與傢俱表面的顏色和舊的程度是否統一,用料是否一致。舊傢俱底部一般有自然老化的痕跡,而新傢俱底部光滑或被上漆和染色。有一些新仿的傢俱,作偽者將傢俱上潑上淘米泔水或茶葉水,然後擱在室外任它日曬雨淋,木紋自然開裂,油漆龜裂剝落,原木色澤發暗,顯出一種貌似歷經風雨的舊氣,但傢俱的底部卻非常新,與整體成色不協調。另外,市場上還出現過老房子裏的建築材料拼做而成贗品古代傢俱,這種傢俱從外形色澤上看,有一種歷經歲月磨蝕的感覺,但馬腳在於舊化沒有層次感,沒有過渡。
第二,看傢俱的各處榫卯接口是否嚴密,過分嚴密是新仿。
第三,看傢俱的腿足部是否真的糟朽,完好如初的為新仿。另外,舊傢俱腿部因為經歷潮濕而變得陳舊,但非常自然。而新傢俱無論怎麼做舊,還是很不自然。如許多作偽者將桌椅類傢俱的四條腿埋在爛泥地裏,時間一長,這一截腿就會由淺入深地褪色,呈現一種水漬痕,很能騙過外行。但是真品的水漬痕一般不超過一寸,作偽的往往會過分。
第四,注意接縫、拐角等連接處的細部。許多做偽傢俱多擱幾天,就會出現收縮,露出新茬的地方令做偽者防不勝防。這一條在北方尤為靈驗。
第五,要看榫眼的形狀,明清傢俱的榫眼是手工鑿的,都是方的,如果看到榫眼兩頭圓的,説明是機器加工的肯定是新仿。造型結構來斷代
傢俱的造型結構
首先,從造型品種來看明式傢俱主要包括椅凳、牀榻、桌案、櫥櫃、幾架以及屏風、箱匣等。清代傢俱有所改變,比如,躺椅是清代晚期才出現的;圓桌在明式傢俱中很少見到,現在見到的圓桌都是清代的;茶几從清代開始盛行,是從香幾中分化出來的,其區別在於茶几較為矮小,往往放在一對扶手椅之間;套幾是別具特色的清代傢俱;多寶閣是從清代開始形成的;屏風明清兩代都很盛行,但掛屏是明末才出現的。
其次,從造型結構的變化上來判斷。比如搭腦兩端出頭、扶手兩端不出頭的扶手椅,或搭腦兩端不出頭、扶手兩端出頭的扶手椅,多為明式傢俱扶手椅的早期式樣,其製作年代一般不會晚於清代中期。再如櫃子,明式櫃子以圓角櫃居多,側腳收分明顯,以各種流暢的線條裝飾為主,不重雕刻。入清以後,這類圓角櫃逐漸減少,代之而起的方角櫃,方正平直,側腳收分漸小。至清代中期以後基本無側腳,並且裝飾雕刻亦由簡潔變繁瑣。
第三,從結構工藝上來看,明式傢俱最大工藝特點是榫卯結構,黏膠只是輔助,構件憑藉榫卯組合一絲不苟。其精確程度連現代科技都很難達到,僅此一點,現代仿品就無法矇混過關。清代後期就沒有透榫了,改為暗榫用膠合,工藝上相對簡單。

古代傢俱白皮處理

古代傢俱 古代傢俱
業內人士都知道製作紅木傢俱最忌諱選用白皮,在我國明代至清早期時,宮廷造辦處還不存在白皮的考慮,因為當時傢俱材料比較豐富,所以在木材加工中就會直接去除白皮,只用心材製作傢俱。
到清晚期時,宮廷傢俱用的優質材料便較為稀缺了,才出現了需要對白皮進行處理的情況。當時宮廷造辦處的處理方式與現代一些企業的處理辦法比較相似。原材只會留有少量白皮,一般絕不會剩餘太多。而這少量的白皮,會安裝在傢俱陰面看不到的地方。
古代與現代傢俱企業處理不同的是,到這裏並沒有完。在傢俱部件組合完成,還會有最後一道工序——將所有白皮會全部挖掉。對於宮廷傢俱來説,是寧可缺一塊,也不能留一點白皮,所以故宮博物院有些晚清傢俱中,在一般人看不到的部位有時會缺出一塊,少出一片。
清朝怎麼處理白皮?清朝時,大料遇到白皮,採取挖補,也就是把白皮挖掉,再補上一塊料,如果是小塊白皮,則採取膩子增補,然後用黑漆調色。不過,那時的傢俱沒有大面積的白皮。故宮有的紫檀傢俱腿也有通過粘、刻,及花飾來掩蓋拼補,即便光緒帝新婚洞房內的紫檀牀,也是在八國聯軍進京之後,用舊料拼補而成,上面還有一些堵眼。較之,如今傢俱用料有時為了追求材質的精良,不計成本,其實是非常浪費的。

古代傢俱傢俱欣賞

明紫檀雕荷花紋寶座;明代;通高:109cm,寬:98cm,縱:78cm。
寶座通體紫檀木。座面方中帶圓,素面。座面以下束腰,鼓腿膨牙,帶託泥。靠背、扶手做成七屏式,活榫安 裝。寶座整體滿飾荷花、荷葉紋,靠背枕頭處之寬厚橫木雕成一柄荷葉形,雕工光滑圓潤。
此寶座屬單獨陳設類的傢俱,在宮中往往和屏風、宮扇共用,設在屋宇明間的正中,位置固定而不輕易挪動。
寶座取材厚重,木質精美,造型圓渾,舒適耐用。寶座上的荷花、葉、梗、藕皆以自然形態佈滿整體,頗類元明時期雕漆花卉器物上的雕刻手法,在傳世的明代傢俱中僅此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