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今和歌集

鎖定
《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紀貫之等編著的古代詩集,簡稱《古今集》,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成書於公元905年(延喜五年),編選者共六人。 [1] 
《古今和歌集》仿《萬葉集》舊例,亦編為二十卷。初擬名為《續萬葉集》,後經天皇更名為《古今和歌集》。全集共收錄一千餘首奈良以來直到平安初期的和歌,其中,無名氏創作的和歌佔十分之四左右。由於自《萬葉集》後,長歌的傳統日趨衰頹,故《古今和歌集》中的長歌僅佔五首,另旋頭歌四首,其餘均為短歌。 [1] 
作品名稱
古今和歌集
外文名
こきんわかしゅう
作品別名
古今集
作    者
紀貫之、紀友則、壬生忠岑等
創作年代
公元905年(延喜五年)
文學體裁
詩集
字    數
120千字

古今和歌集內容簡介

《古今和歌集》附有假名序及漢文序,敍述了和歌發展的歷史,實則為初步形成的“歌論”。就編排分目而言,《古今和歌集》的二十卷,較《萬葉集》的二十卷分得更為整齊。全集內容主要是歌詠大自然的山光水色和男女之間的愛情。因為短歌屬於抒情短詩,適合於詩人主觀的抒情,內容和形式合拍、和諧、協調、統一。吟詠自然的春、夏、秋、冬的歌共六卷:卷一、卷二皆為春歌,卷三為夏歌,卷四、卷五皆為秋歌,卷六為冬歌。吟詠愛情的戀歌共五卷:計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等。其它共九卷:卷七為賀歌,卷八為離別歌,卷九為羈旅歌,卷十為物名,卷十六為哀傷歌,卷十七、卷十八為雜歌,卷十九為雜體,卷二十為樂府歌辭。這裏的“樂府”,日文原名為大歌所,類似中國古代的樂府。《古今和歌集》歌詠的題材比較狹窄,大多是“春朝目睹春花落,秋夕耳聽落葉聲,或嘆鏡中白髮渾如雪,或睹水中泡沫草上露,驚我身之虛幻,……唯有和歌,可以慰心”。(《古今和歌集》假名序)這類個人感受的內容。 [1] 

古今和歌集作品目錄

譯本序
真名序
假名序
第一卷 春歌上(第1—68首)
第二卷 春歌下(第69—134首)
第三卷 夏歌(第135—168首)
第四卷 秋歌上(第169—248首)
第五卷 秋歌下(第249—313首)
第六卷 冬歌(第314—342首)
第七卷 賀歌(第343—364首)
第八卷 離別歌(第365—405首)
第九卷 羈旅歌(第406—421首)
第十卷 物名歌(第422—468首)
第十一卷 戀歌一(第469—551首)
第十二卷 戀歌二(第552—615首)
第十三卷 戀歌三(第616—676首)
第十四卷 戀歌四(第677—746首)
第十五卷 戀歌五(第747—828首)
第十六卷 哀傷歌(第829—862首)
第十七卷 雜歌上(第863—932首)
第十八卷 雜歌下(第933—1000首)
第十九卷 雜體歌(第1001—1068首)
第二十卷 大歌所御歌神樂歌冬歌(第1069—1100首)
附:墨滅歌(第1101—1111首)
譯者後記 [2] 

古今和歌集創作背景

9世紀末,在菅原道真的建議下,廢除了遣唐使,隨之而來日本迎來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國風文化的興盛期。《古今和歌集》就是10世紀初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國風文化的代表作。
《古今和歌集》是奉醍醐天皇之命,由詩人紀友則、紀貫之、凡河內躬恆、壬生忠岑等,從以和歌取代漢詩的宮廷詩的地位出發,蒐集了《萬葉集》以後至平安初期的作品共1100首,大多是短歌,分類編纂而成的。初名《續萬葉集》,後更名為《古今和歌集》。編纂此詩集的中心目的是“適遇和歌之中興,以樂吾道之再昌”,反映詩人們強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試圖以民族詩文與漢詩文媲美的民族意識。 [3] 

古今和歌集作品鑑賞

古今和歌集主題內容

《古今和歌集》主要內容大致可分為詠歎風景的抒情詩和愛情詩。從作品的創作年代和風格上的變化來看,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作品不詳時期,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繼承了《萬葉集》後期的優雅、抒情的風格,甚至出現了與《萬葉集》雷同的作品。第二時期為六歌仙(在原業平、僧正遍昭、喜撰法師、大伴黑主、文屋康秀、小野小町)時期,這時已初步形成了語言華麗、祟尚技巧的《古今和歌集》風格。第三期,是以編纂者為中心的創作時期,他們變《萬葉集》的五、七調為七、五調給人以輕快優美的節奏感,但大多是玩弄抽象概念,矯揉造作幾乎看不到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從這一點上説《古今和歌集》的文學價值遠不及《萬葉集》,但《古今和歌集》對後世詩歌的影響卻是不可低估的。 [3] 
《古今和歌集》中的短歌由三十一個音組成,它系和歌的通常形式,故和歌亦就成為短歌的別名。《古今和歌集》裏的短歌屬於“七五調”(又稱“古今調”),其風格表現為纖細、優美、流暢。在表現技巧上,則往往於第三節,即五、七、五處斷句。楊烈在其《譯者序》裏曾經指出:“因為平安時代承平日久,上下習於奢華享樂,需要此歌體”。
《古今和歌集》早期作品大都感情率真,生活氣息濃厚;而它的晚期作品的和歌宮廷趣味濃重,側重於表現技巧及理智或抒發個人情懷。正如揚烈所云:“《萬葉集》的和歌雄渾凝重,歌體粗豪;《古今和歌集》的和歌內容和形式,都入於精細優雅之途”。如果説“萬葉調”和歌以質樸、率真和感情濃重,現實性和直觀性較強,不甚注重形式和技巧,顯示出一種陽剛之美的話,那麼“古今調”和歌則以雅麗、含蓄和感情細膩,主觀性和意象性較重,注意形式和表現技巧,展現出一種陰柔之麗。比如《詠西大寺畔柳》:“春色柳!嫩柳枝條穿做線,露珠連綴成玉串。”
從《古今和歌集》的分目情況看,戀歌在歌集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它是歌集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不能簡單地視為男女之間的“愛情遊戲”的贈和工具,而是抒發了戀人的相思難見之情。
這些相思難見之情,均系陷於相思之苦的個人情愫的真切傾訴,它透露了人性美的光輝。這些詩還反映出一個嚴酷的現實情景,封建社會里的日本婦女,置身於重男輕女的傳統習俗中,婦女們又何嘗能享受真正的愛情,她們不是男子的附庸,便是丈夫的縱慾工具,夫妻之間在人格的尊重上不能平等對待,這些和歌便是她們悲痛的愛情的心靈迴響曲。
《古今和歌集》中的短歌,宮廷貴族情趣比較濃厚,歌詠的題材畢竟狹窄一些,之所以呈現出這種傾向,説明此一時期的和歌,隨着貴族階級文化的日趨浮糜、奢華,已失去《萬葉集》時期那種進取向上的朝氣,喪失了對社會的熱憂關心,過多地沉溺於個人感情旋渦,因而華麗有餘,內涵欠足。 [1] 

古今和歌集藝術特色

與《萬葉集》雄渾粗獷的風格相對,《古今和歌集》的風格可謂華麗優雅。就歌詞的技巧而言,文筆洗練、清新,內涵深湛。 [3] 

古今和歌集作品影響

《古今和歌集》簡稱《古今集》,它與《伊勢物語》《源氏物語》一道被稱為平安時代的三大代表作,同時也是日本最早的敕撰和歌集。在日本文學史上它的地位僅次於《萬葉集》。如果説在日本文學史上《萬葉集》的地位猶如中國文學史上的《詩經》,那麼《古今集》的地位則猶如中國文學史上的《玉台新詠》。 [3] 
《古今和歌集》對後世詩歌的影響不可低估。它居二十一代集之首,被視為敕撰集的典範。它與續篇《後撰集》《拾遺集》被稱為《三代集》,再加上這以後《後拾遺集》《金葉集》《詞花集》《千載集》《新古今集》總稱為《八代集》,而《古今和歌集》冠居於這八代集之首。以後歷代的許許多多和歌集,其編制體例均以其為藍本。《古今和歌集》的誕生,使和歌迅速得到復興,奪回了作為宮廷文學的正統地位。 [1]  [3] 
《古今和歌集》的兩篇序文(漢文序和日文序)對於和歌本質、歷史、歌體的論述以及對所謂“六歌仙”的評價,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其直接的結果便是短歌在宮廷文壇上與漢詩並駕齊驅,在和歌史上,以此為先導,《新古今集》《新續古今集》等敕撰集又步其後塵,也陸續編成行世。《古今和歌集》的日文序尤其具有重要意義,是日本文學評論史上最早的文獻之一。 [4] 

古今和歌集出版信息

《古今和歌集》成書於公元905年(延喜五年)。1983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揚烈譯自日文的中譯本。譯本前的《譯者序》裏,對該書作了介紹,另附有紀貫之撰寫的《古今和歌集序》,卷尾還載有《作者列傳和註解》。 [1] 

古今和歌集作者簡介

《古今和歌集》的作者達一百二十餘人之多。主要詩人有:
紀貫之(約872―945),他不僅是《古今和歌集》的主要編輯者,還同時是平安初期的和歌聖手,《古今和歌集序》即是他撰寫的,另著有《土佐日記》。 [1] 
凡河內躬恆(生卒年不詳,另有譯名大河內躬恆 [5]  ),《古今和歌集》的編輯之一,和歌名手,論者謂其堪與紀貫之爭雄。平安朝前期的歌人,“三十六歌仙”之一。著有《躬恆集》等。 [1]  [5] 
壬生忠岑(生卒年不詳),《古今和歌集》的編輯之一,歌道出之於紀貫之門下,曾歷任政府官吏,終敍六位。平安朝中期的歌人,“三十六歌仙”之一。 [1]  [5] 
紀友則(?—907),《古今和歌集》編輯主幹之一,平安王朝前期歌人。 [1]  [5] 
延喜初,曾任大內紀,敍六位。 [1] 
在原業平(825—880),阿保親王第五子,曾歷任內外官吏。他善作和歌,被認為是古代歌聖柿本人麻呂而後第一人。 [1] 
伊勢(生卒年不詳),伊勢守藤原繼蔭之女,曾為宮人,受宇多帝寵愛,並生皇子,當時女歌手第一人。 [1] 
小野小町(生卒年不詳),女歌人,與伊勢齊名。 [1] 
參考資料
  • 1.    彭端智主編;郭振乾等著. 東方文學鑑賞辭典[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12:109-110.
  • 2.    (日)紀貫之等編著;王向遠,郭爾雅譯. 古今和歌集[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08:目錄頁.
  • 3.    王文華,王曦著. 神奇的日本[M]. 成都:成都地圖出版社, 2002.03:95-96.
  • 4.    錢林森,周寧主編;王曉平著. 中國-日本卷 中外文學交流史[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15.12:178.
  • 5.    (日)紀貫之著;王向遠選譯. 日本歌道[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