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交千佛寺

鎖定
古交千佛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金牛東大街楊家坡,因殿內有千餘尊石刻佛像而得名。古交千佛寺始創自唐,1992年因城市建設搬遷至楊家坡址。 [2] 
古交千佛寺坐南朝北,一進院落,佔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寺院內南北深48.6米,東西寬33.42米,佔地面積為1624.21平方米。古交千佛寺建築佈局規整,架構完整,正殿後壁上的千尊石雕小佛是太原地區保存最完整並具有地方特色的石雕作品,具有較重要的歷史價值。 [1] 
2013年3月5日,古交千佛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古交千佛寺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金牛東大街楊家坡 [1] 
所處時代
[1] 
佔地面積
2500 m² [1]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896-3-19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古交千佛寺歷史沿革

據清道光十年(1831年)《重修千佛寺碑記》錄,該寺“始創自唐,由來久矣”。《古交志》《古交村志》《可愛的古交》《古交遺韻》等諸多史料所載:“千佛寺始建於唐,續建於宋,擴建於明”。歷史的變遷,千佛寺歷經三遷三址,經過了無數次的翻新維護和修復。 [2] 
宋天聖四年(1028年),修建千佛寺古碑一通。
明成化七年(1471年),重修千佛寺。
明弘治元年(1488年),千佛寺重建竣工。
明末寺廟大部毀於戰亂兵火。
清順治八年(1651年),修復天王殿。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修復正殿。
清代晚期又有增修擴建。 [1]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多次增補修繕。適逢抗日戰爭爆發,寺院再次遭到嚴重的破壞殘損。
1980年,國家為千佛寺撥專款7000元,古交區政府對該寺進行了搶救補修,重點是保護千佛。
1988年,古交又撤區建市,千佛寺選址市內楊家坡,投資89萬元進行了整體搬遷。
1991年,搬遷至金牛東大街楊家坡。 [1-2] 

古交千佛寺建築格局

古交千佛寺在搬遷過程中,大殿摒棄了晚清加建的前廊,恢復了明代的建築風格,左右配殿增建成五間,將原龍王殿、馬王殿改作耳殿,中軸線變成坐南朝北,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寺院內南北深48.6米,東西寬33.42米,佔地面積為1624.21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兩側為鐘樓、鼓樓、耳殿、配殿。其中大雄寶殿作為主殿,面寬三間,進深七椽,單檐懸山頂。八檁前廊式構架,檐下斗栱七踩三昂。殿內後牆嵌有石雕佛像,雕刻小佛像。 [1]  [3] 
古交千佛寺圖冊

古交千佛寺文物遺存

古交千佛寺大殿 古交千佛寺大殿
古交千佛寺殿內後檐牆嵌有石雕佛像圖79幅,即79塊同一高度,不同長度(37―177釐米)的砂岩打磨面石,以石建牆,以牆見佛,共計面積為21.5平方米,面石上雕刻着8釐米高的唐代小佛像1144尊。所有佛像一式趺坐在高13釐米、寬10釐米的佛龕內,用壓地法以突出佛像。佛像面目端莊,風度瀟灑,衣紋流暢,手印有成道印、説法印,雙手合掌。更多是雙手重疊,手心向上,放在膝上的禪定手印。千佛像的雕刻技法不一,以牆面右上角尤為見佳。佛像形體為束腰、寬肩、高胸、束冠、圓臉,經專家鑑定,鎖定為隋唐風格。這些佛像是本寺的精華所在,雖然石質為砂岩,雕刻手法略微粗獷,但造型古樸,極富情趣,千姿百態,無一雷同,是太原地區保留較完整的、富地方特色的石雕藝術作品。
古交千佛寺還有北宋天聖四年(1028年)建造佛寺記事碑1通,有明代、清代、中華民國等幾代重建復修千佛寺古碑7通。另外還珍藏着馬蘭興濟寺、李家社東勝寺唐碑2通,西仙洞的漢朝碑和其它地方的一些古碑,還有一座千佛寺倖存的真能和尚靈壽寶塔。 [3] 

古交千佛寺歷史文化

  • 《重修千佛寺碑記》末題詩
古寺重修蓋有年,一方受福永綿綿。
人傑地靈原有像,物華天寶豈陡然。
烈火焚之懲昔廢,祝延有感許今賢。
士庶歸依從大法,何必區區祈舜天。
大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 [2] 

古交千佛寺文物價值

古交千佛寺建築佈局規整,架構完整,正殿後壁上的千尊石雕小佛是太原地區保存最完整並具有地方特色的石雕作品,具有較重要的歷史價值。 [1] 

古交千佛寺保護措施

1983年,古交千佛寺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3月5日,古交千佛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古交千佛寺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古交千佛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金牛東大街楊家坡。 [2] 
  • 交通指引
古交市內1路、2路公交車,市政府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