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口膩

鎖定
中醫病證名。指口黏膩,滯澀不爽,甚則食不知味。
中文名
口膩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概    念
口黏膩,滯澀不爽,甚則食不知味

口膩解讀

口膩是指口黏膩,滯澀不爽,甚則食不知味,本症在古代醫學文獻中多混雜於“口乾不欲飲”等症中,至清代温病學派始稱為“口黏”,或“口舌黏膩”。口膩一症,常兼有口苦,口甘,口酸,口淡等口味異常,而以口舌黏膩為主要臨牀表現。

口膩中醫應用

口膩一、病因病機

1、寒濕困脾
素體脾胃虛寒,或過食生冷,導致濕從寒化,脾陽被困,運化失司。
2、濕熱中阻
恣食肥甘厚味,導致脾胃積熱,濕熱上蒸於口。
3、痰熱阻滯
脾虛不運,聚濕生痰,藴久化熱,或氣鬱化火,煉津為痰,痰熱阻滯。

口膩二、分型論治

1、寒濕困脾
臨牀表現:口中黏膩,口淡不渴,不思飲食,胃脘滿悶,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體胖淡,苔白膩水滑,脈濡緩。
治法:芳香化濁,健脾燥濕。
方藥:藿香正氣散或平胃散加藿香。藿香正氣散:藿香、蘇葉、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陳皮、半夏、厚朴、桔梗、甘草。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藿香。
2、濕熱中阻
臨牀表現:口中黏膩滯澀,口氣穢濁,食不知味,口乾不欲飲,脘腹脹滿,胃納減退,大便溏垢,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滑。
治法:清熱化濕。
方藥:三仁湯,藿樸夏苓湯。三仁湯:杏仁、蔻仁、苡仁、滑石、通草、厚朴、竹葉、半夏。藿樸夏苓湯:藿香、半夏、赤茯苓、杏仁、蔻仁、苡仁、豬苓、澤瀉、淡豆豉、厚朴。
3、痰熱阻滯
臨牀表現:口中黏膩,口渴不欲飲,胸膈滿悶,心煩不寧,痰黃而粘滯不易咯出,食少納呆,舌質紅,苔黃膩而幹,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
方藥:黃連温膽湯或用清氣化痰丸。黃連温膽湯:茯苓、半夏、陳皮、甘草、枳實、竹茹、黃連。清氣化痰丸:陳皮、杏仁、黃芩、瓜蔞霜、枳實、茯苓、半夏、膽南星、薑汁。
[1-2] 
參考資料
  • 1.    屠佑堂.《中醫實用診療大全》: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
  • 2.    盧祥之,王曉鶴.《新編中醫臨證備要》: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