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口糜

鎖定
口糜,中醫病名。是指多因濕熱內藴,上蒸口腔所致,以口腔肌膜糜爛成片,口氣臭穢等為主要表現的瘡瘍類疾病。西醫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發生於小兒者,以1歲內嬰兒或不滿月嬰兒多見,又稱鵝口瘡、燕口瘡、白口瘡、雪口。發生於成人者,往往繼發於傷寒、大面積燒傷或燙傷、瀉泄、糖尿病、原發性免疫缺陷,以及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別    名
鵝口瘡
燕口瘡
白口瘡
口瘡等
中醫學名
口糜
常見發病部位
相關西醫疾病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常見病因
濕熱內藴
多發羣體
所有人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口腔科
傳染性

口糜名詞解釋

口糜是指多因濕熱內藴,上蒸口腔所致,以口腔肌膜糜爛成片,口氣臭穢等為主要表現的瘡瘍類疾病。西醫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口糜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口糜病因

口糜分虛實兩類。實證病機,成人多因膀胱濕熱燻口所致,小兒多屬心脾積熱灼口。虛證病機以陰虛口齒失養為多,主要見於成人。

口糜病機

1、 膀胱濕熱,上泛口齦
多因外感濕熱,藴結膀胱,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下注膀胱,濕熱積聚,循經燻蒸於口而為病。
2、 心脾積熱,上炎口齦
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過食辛熱炙煿,臟腑失調,熱積心脾,不得宣泄,循經上炎於口,灼腐肌膜,遂成口糜。
3、 陰虛火旺,上炎口齦
大病久病之後,胃陰耗傷,虛火上炎,灼傷口舌肌膜發為本病。

口糜診查要點

口糜診斷依據

1、病史:發生於成人者,往往有傷寒、大面積燒傷或燙傷、瀉泄、糖尿病、原發性免疫缺陷,以及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病史。
2、臨牀表現:局部灼熱乾燥感,輕微疼痛或不疼痛,往往在醫生檢查舌苔時方發現。嬰兒患者可有流唾液,拒乳,啼叫不安,低熱。

口糜病證鑑別

白喉:白喉全身中毒症狀較重,局部白腐物主要位於咽喉,很少見於口腔黏膜,不易拭去,強行拭之易出血。細菌塗片檢查可找到白喉桿菌。

口糜相關檢查

1、局部檢查:初起見口腔黏膜出現小的白色斑點,狀如凝乳,略高出於黏膜之上,周圍無紅暈;白色斑點融合成片狀如蛋膜不易拭去,強行拭去則易出血,1-2小時後可復生如舊。白色斑點可發生於口腔任何部位,但以舌本、兩頰、上齶、口底為多見,亦有蔓延至咽部;但發生於成人者一般不會融合成大片狀。
2、其他檢查:塗片檢查可找到菌絲或芽孢,培養可查見白念珠菌。

口糜辯證論治

口糜辯證要點

口糜分虛實。實證分兩端,腐物厚而難除,病損廣而疼痛者,成人以膀胱濕熱居多,小兒以心脾積熱常見;虛證多為陰虛火旺,腐物少而微痛,病損亦輕。

口糜治療原則

重在改善機體狀態,局部治療不可少。

口糜證治分類

(一)膀胱濕熱,上泛口齦
症狀:口腔患處灼熱,口有甜味或臭味。微有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化濁祛腐。
方藥:加味導赤散加減。
常用藥:黃連、木通、淡竹葉、甘草、黃芩、金銀花、連翹、牛蒡子、生地黃、玄蔘、桔梗、薄荷。
(二)心脾積熱,上炎齦口
症狀:口腔患處灼熱疼痛。輕微發熱,口乾渴,心中煩熱,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心瀉脾,解毒消腫。
方藥:導赤散合涼膈散加減。
常用藥:黃芩、梔子、連翹、薄荷、大黃、芒硝、生地、通草、竹葉、甘草、蜂蜜。
(三)陰虛火旺,上炎齦口
症狀:患處無疼痛或輕微疼痛,或無明顯自覺症狀。口舌乾燥,飢不欲食,大便乾結,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陰養胃,清熱生津。
方藥:益胃湯加減。
常用藥:沙蔘、麥冬、玉竹、生地黃、冰糖。

口糜其他療法

口糜外治法

1、含潄法:漱口方煎水漱口,以清潔口腔,並以消毒紗布蘸藥汁將白腐物拭去。
2、噙含法:冰硼散、青吹口散之類撒患處,每日5-6次。

口糜針灸治療

取地倉、合谷,留針15分鐘,每日或間日1次。連續幾次。

口糜轉歸預後

發生於小兒者,病程一般為7日左右,預後較好,雖能不治而愈,但可致病程延長;發生於成人者,往往病情頑固或有深部感染,預後較差;發生於大量使用抗生素後,停用抗生素後可改善症狀。

口糜預防調護

1、應注意口腔清潔衞生。
2、對長期服用抗生素者,要適當配用鹼性水溶液含漱。

口糜文獻摘要

1、《聖濟總錄·卷一百一十七》:“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大抵心胃壅熱,則必燻蒸於上;不可概以敷藥,當求其本以治之。”
2、《醫宗金鑑·卷六十五》:“此證由陽旺陰虛,膀胱濕水泛溢脾經,濕與熱瘀,鬱久則熱,熱氣燻蒸胃口,以致滿口糜爛,甚於口瘡,色紅作痛,甚則連及咽喉,不能飲食。初起宜服導赤湯。口臭、瀉泄脾虛濕者,宜服連理湯;糜爛延及咽喉,日輕夜重者,服少陰甘桔湯,便秘者服涼膈散。外俱以姜柏散搽之有效。” [1] 
[2-3] 
參考資料
  • 1.    吳謙.《醫宗金鑑》: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08月
  • 2.    李日慶.《外科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7月
  • 3.    王士貞.《中醫耳鼻喉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