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口笛

(竹樂器)

鎖定
口笛,竹樂器,起源於黃帝時期,在1971年初,由竹笛演奏家俞遜發先生發明創造
後來,俞遜發為增加兩孔口笛的音域,又增加了三個指孔,從而研製成功了五孔口笛。又有不少人對口笛進行了改進,有的增加開孔可以轉調方便或增加音域,有的改進指孔大小,可以減少半孔指法,還有的採用不同材料製作口笛;這些改進不斷豐富着口笛的表現力,有兩孔口笛、五孔口笛、七孔口笛、音階口笛和丁笛等。
中文名
口笛
外文名
Harmonica
發源地
中國
起源時間
1971年
適用領域
獨奏重奏伴奏
創始人
俞遜發
代表作品
《雲雀》
《飛天》
所屬分類
竹樂器

目錄

口笛歷史淵源

口笛起源

簫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着大量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於加工。
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併發明瞭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製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説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1978年,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並在墓內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歷來有人篪、笛不分,説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別的。
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

口笛發展

口笛 口笛
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並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着我國盛唐時期製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與元朝後期笛子類似,由於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紮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易於演奏。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面去節, 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內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笛子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歷史。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為竹製。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為"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隨着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裏,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

口笛種類

梆笛 梆笛
梆笛: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強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梆子戲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
曲笛:曲笛用於南方崑曲等戲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多為C調或D調。管身粗而長,音色淳厚、圓潤、講究運氣的綿長,力度變化細緻,常採用先放後收,一音三韻,悠揚委婉,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精緻、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音色潤麗、清晰,音色控制、強弱對比自如,並多應用笛子上的“喚音”、“送音”、“打音”、“倚音”、“顫音”等技術,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儘量少用吐音斷奏。曲笛在中國南方廣泛流行,適宜獨奏、合奏,是崑曲戲曲音樂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笛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吹奏樂器之一。
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製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餘年歷史。豎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與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大致相同的音階,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號,有些音孔旁還加打了小孔,與今天的中國音調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民間樂曲《小白菜》。

口笛製作

1971 年初,笛子演奏家俞遜發景頗族橫吹樂器吐刃的啓發,用制笛截下的短竹管制成。能吹(d1~d2)一個八度音階,兩年後正式登台演出,第一首演奏的曲子名《雲雀》。後來,俞遜發又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王益良的協助下,研製成功了五孔口笛。
口笛 口笛
口笛構造簡單,製作簡便,多使用黃枯竹或小水竹製作,也可使用長莖竹、鳳眼竹、紫竹其他材料製作,以杆身圓直、竹質堅硬的為佳。
取一段短而細的竹管,體空,右端為第一孔,左端為第二孔,左、右端內徑分別為10.5和11毫米,在距左、右端分別為23 和25 毫米處開一吹孔,即製成兩孔口笛。
五孔口笛是在靠近兩孔口笛吹孔的管壁上再開3 個音孔,五孔口笛,管長7 4 毫米,左、右端內徑分別為9.5 和10 毫米,吹孔距左、右端分別為34.5 和39.5 毫米,第三、四、五孔,開在距吹孔外緣14 毫米的一條直線上。吹孔開成橢圓形,長徑8 毫米,第三、四、五音孔為圓形,直徑均為5 毫米。

口笛演奏

演奏口笛,左、右手拇指控制第二、一孔,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食指按第四、五孔。音孔全按發出最低音,開一孔發上方純四度音,開一、二孔為純八度音,兩拇指在音孔上移動發音。
演奏口笛,右、左手拇指控制第一、二孔,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指、食指按第四、五孔,以右手無名指和左手中指頂住笛身抵緊嘴唇,用左手無名指的指背托住笛身。音孔全按時發出最低音,開一孔發出上方純四度音,開一、二孔為純八度音,通過兩個拇指在音孔上移動發音,一、二孔能分別發出四度以內的一系列音階。
吹口笛時,嘴唇對準吹孔,角度接近水平,風門要小,唇肌要收緊,氣流應細而急。運氣也有特殊的要求,在整個吹奏過程中,腹部要緊收、不能鬆弛。同竹笛一樣,口笛可以奏出各種嘴上技巧,尤其是演奏滑音比竹笛更為流暢圓滑。
口笛 口笛
G調兩孔口笛,可奏出由d1~d2一個八度音;A調五孔口笛,可奏出由(g~C2)11度音,還可用全按笛孔、內轉笛身、放鬆口勁和改變吹氣角度等方法,吹出d、e、f3個音來,音域由d~C2,近兩個八度。通過不同程度地開閉音孔和口勁的配合,還可奏出各音間的升降(半音)音來。
口笛音色明亮、高亢,近似哨音穿透力強。特別適宜表現優美的旋律及活潑熱烈的歡快曲調,並能生動形象地模仿百鳥爭鳴和人聲。在民族樂隊中,常用它來演奏華彩樂段,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此外還能參加西洋管絃樂隊合奏,是具有獨特效果的色彩性樂器。 [1] 

口笛選擇

選擇笛子,應從笛子的質量和類別上來考慮。笛子的質量,除取決於笛管本身的質材好壞外,還取決於製作水平的高低。
選擇、購買時,應進行檢驗:
  1. 檢驗笛子的竹質。笛管要求竹質堅實(竹紋老)。竹紋細密。管身直而圓。笛身一般頭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別不宜過大。笛管厚薄適中。笛管內壁平整光滑。全身無蟲蛀、裂痕等現象。造型美觀大方。這些要求,憑視覺便可以鑑定。
  2. 檢驗笛子的音準。方法是按照校音儀器標準音笛或定音樂器(手風琴電子琴等)對照試吹。主音確定後,再按音程關係,對笛子的全部發音的準確性進行檢驗。 還可以吹吹各個泛音,看是否容易出音、乾淨。檢驗泛音也是檢驗實音音準的好方法。
  3. 檢驗笛子的音量。一般來説,音量大者為好。音量大的笛子,共鳴大,振動力強。吹奏時手指上有時有一種發麻的感覺。
  4. 檢驗笛子的音色。對音色的一般要求是松、厚、圓、亮,這一方面取決於笛子本身的質量,另一方面與貼膜技術、演奏技巧也有密切的關係。
  5. 檢驗笛子的靈敏度。一般來講,以氣到音出、發音不遲鈍為好,反應越快越好。

口笛保養

  1. 新買回的笛子或自己新制作的笛子,如果發現竹質不太乾,可將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後灌進點鹽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據竹質濕度而定,竹質濕者浸泡時間應長一些),然後打開洞孔將鹽水倒出,稍用清水沖洗,待一小時後,再在筒內塗些熟過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湯辣椒的純紅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體變紅,永不生蟲破裂),便可使用。如果買回來的笛子本來竹質很乾而又堅固,最好用酒精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圍,以達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內的少許水份也會隨酒精的揮發而排除
  2. 專業吹笛的人,都有一個笛盒,沒有盒的人,可做一個布套(最好是夾層或棉的)。平日將笛子放在裏面,如果套,盒都沒有,可找一塊乾淨的布來包住,以免風吹日曬,灰塵進入。
  3. 每次吹完之後,一定要將笛筒內的口水倒出來。最好做一個布刷,口水倒出後,捅進去輕輕一擦,然後裝入盒或袋內。這樣就免得口水在笛筒內發黴發臭,以至笛筒腐爛。
  4. 天氣過熱或過於乾燥時,最好做一個“笛膽”(用相當笛筒長度的小棍,纏上幾層乾淨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時候可將它塞入笛筒內,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膽”粗細要和笛筒的粗細相適應,粗了塞不進去,細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潤笛作用。
  5. 笛子吹久了,笛筒內慢慢會有許多灰塵。灰塵加之氣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結成了污垢,這不但不衞生,常常發出臭味,甚至要影響音色、音準。這時就需要洗滌。特別是沒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應在一定的時期內洗滌一次笛子。洗時要注意,水温不可太熱太冷。一般將手浸入在水中不冷不熱為適。因水太冷,髒東西洗不乾淨;水太燙,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濕又猛一干,對笛子不好,竹質易變,易破裂。另外可用軟布或藥綿等,捆纏在木棒上(木棒要細不可太粗太堅實),浸水(洗潔精香皂等)擦洗。但不可用洗衣粉和肥皂,因它們刺激性大,易破壞竹質內壁。
  6. 有時由於天氣的變化,太冷或太熱或由於竹質過嫩,竹節過少,笛身都易破裂。為防止這種破裂,或者在已破裂之後,可在兩端和吹孔至膜孔之間,膜孔至第六孔之間,這兩處各用絲線捆纏(有伸縮性的塑料最好不用)。或將頭尾用銅(或鋁)圈箍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