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受體模型

鎖定
受體模型又稱承接模式或受體定位模型(receptor oriented model),是一種識別與解析受體處大氣污染物不同來源及其貢獻率的數字模式與方法。從60年代後期發展起來後,一直用於大氣顆粒物的源(即發生源)識別方面,並不斷在改進完善中。
中文名
受體模型
外文名
receptor oriented model
別    名
承接模式或受體定位模型

受體模型基本思想

受體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受體與源之間的污染物呈質量平衡的關係,因為污染物從發生源排出後,經擴散混合,在大氣中比較均勻分佈的(此點是本模型假設中與實際情況差異較大之處)。基於這一思想,可將受體處大氣顆粒物及其中元素的來源和質量,認為都是由周圍不同污染源輸送過來疊加的結果,所以可用簡單的數字表達式來表示。

受體模型舉例説明

假設污染源j排出的顆粒物其質量為Mj,現共有P個污染源,它們排放的顆粒物輸送到受體處,混合而成該處的顆粒物,其質量令其為m。因此受體處顆粒物m應為各發生源排放顆粒物Mj的加和,即m=M1+M2+...+Mj+...MP.如顆粒物中各種元素的質量mi,並假定顆粒物從污染源輸送到受體處的過程中其質量保持不變,即質量守恆,則可寫成如下的源——受體模式:mi= ij= FijMj式中:Mij是從污染源j排放顆粒物中元素i的質量;Fij是j污染源排放顆粒物中元素i的質量百分數。

受體模型實際應用

在模型的實際應用中的實現可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但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即顯微鏡法和化學法。顯微鏡法只要是根據顆粒物的外貌、顆粒大小(顆粒分佈、比表面)、顏色、密度、電磁性質等物理化學的特性,可用光學的、掃描電鏡等工具來鑑別它們的來源;通過大量顆粒物樣品的測定,可獲得定量或半定量的結果。化學法主要是根據和環境中顆粒物的化學性質,如有機的和無機的化學組成、不同元素、化學物種的存在狀態等,按照顆粒物與元素質量在受體處的加和模型,通過各種數學處理的計算方法,如富集因子法、聚類分析、多變量分析——化學元素平衡法(CEB)、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目標變換因子分析(TTFA)、類型識別技術(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空間系列分析和時間系列分析等,可識別受體處顆粒物的不同來源及各來發生源對其貢獻的大小(即源對受體的貢獻率,或污染的分擔率)。受體模型是從受體處發出來的求得各發生源對其貢獻量,而物理擴散模式則是從各發生源出發,來求得對受體的貢獻量。兩者的出發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