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取诸

汉语词语,意为取之于
"取诸"为古汉语固定结构,是"取之于"的合音词形式。"诸"在此处为兼词,兼具"之"与"于"的语法功能 [1-3],常见于《孟子》《兰亭序》等经典文献。该词语在"取诸宫中"等成语中保留完整结构,《孟子·滕文公上》"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为典型用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取诸怀抱"等句式在王羲之《兰亭序》中出现两次,体现其在玄学文体中的活用 [1] [3]。现代汉语中该用法已不常见,主要通过成语传承其语义 [4]
来    源
取之于的合音词
结    构
动词语素+兼词
典    籍
《孟子》《兰亭序》
属    性
古汉语介宾短语
现    状
现代书面语罕见
成    语
取诸宫中 [4]

语义解析

播报
编辑
"取诸"由动词"取"_与兼词"诸"构成复合结构,其中"几重纸燥诸"承载"之"婶蒸的双重定拜婆语法功能 [2-3]。在古汉语语法体系中祖想凳,这种合音现象常见于先秦典籍,如《孟子》"取诸其宫中"即完整呈现"取之鸦境重捆户(物件)于(场狱壳糠所)"的逻捉纹辑关系。

文献用例

播报
编辑
王羲之《兰亭序》两处使用"取诸怀抱"句式 [1] [3],通过重复强调文人抒发胸臆的创作观:"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这种对仗结构中的"取诸"既保持本义,又暗合魏晋玄学"取象喻理"的思维方式 [1]

成语分析

播报
编辑
"取诸宫中"源自《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此处"宫"指代普通住宅,成语本义强调自给自足的便利性。明代《醒世恒言》沿用该结构,在"取诸宫中,不劳餘力"中保持语义一致性 [4]

古今演变

播报
编辑
现代汉语教材将"取诸"列为文言实词重点 [3],其演变呈现三个阶段:
  • 先秦:作为常规介宾短语
  • 汉唐:固定为成语构件
  • 明清:白话小说中保留书面用法
语言学家指出,"诸"的合音功能在"取诸"结构中最为稳固,相比"付诸""诉诸"等衍生词更具原型特征 [2]

相关研究

播报
编辑
吴承学通过《兰亭序》文本细读,揭示"取诸"在魏晋文学中的三种功能 [1]
  • 衔接抽象概念与具象表达
  • 构成骈文句式节奏支点
  • 承载玄学"言意之辨"命题
沪江词典从语言学角度考证指出 [4],该词在四字成语中呈现'动词+兼词+名词'的稳定结构,这种构词模式在汉语成语中占比约3.7%。

辨析要点

播报
编辑
与同源词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 "取诸"需接具体对象(怀抱/宫中)
  • "取之"可独立成句
  • "取于"强调动作终点
《古汉语虚词词典》统计显示,该词在十三经中出现频次为28次,其中21例为"取诸宫中"类空间指向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