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取笑

鎖定
根據《漢語大詞典》中的釋義,取笑是指用言語笑話對方 [1] 
人們取笑的主題非常廣泛,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外貌、學習能力、穿着、行為舉止、性傾向、性別認同等。總之,只要背離某一羣體所設定標準的行為或特徵就容易成為人們取笑的對象 [2] 
研究者根據表達意圖及語用功能傾向於將取笑分成兩類:一類是表現人們交際與友誼的善意取笑,另一類是引起人們痛苦體驗的傷害性取笑。取笑常與侮辱、欺凌等行為共同出現,惡意取笑可能會造成傷害他人情感與心理健康的後果 [3]  。認識並減少取笑行為是全面性教育中實現預防欺凌與暴力的重要一環。
中文名
取笑
外文名
tease
近義詞
嘲笑、揶揄、譏笑、嘲弄、調侃、戲謔、促狹、嘲諷

取笑定義

取笑是指用言語笑話對方,其同義詞有揶揄、譏笑、嘲弄、調侃、戲謔、促狹、嘲諷 [1] 
英語中,tease一詞起源於盎格魯撒克遜語(Anglo-Saxon)中的tesan(意指撕碎、徹底摧毀)和法語中的attiser(指加燃料將火燒旺) [4]  。《英漢辭海》將tease翻譯為“用持續的激怒和挑釁行為惹某人生氣、逗惱;嘲弄” [5]  。人們取笑的主題非常廣泛,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外貌、學習能力、穿着、行為舉止、性傾向、性別認同、身體殘障、家庭出身等。總之,只要背離某一羣體所設定標準的行為或特徵就容易成為人們取笑的“靶子” [2] 

取笑常見類型

研究者們根據表達意圖及語用功能傾向於將取笑分成兩類:一類是表現人們交際與友誼的善意取笑,也稱為親社會取笑(prosocial teasing),另一類是引起人們痛苦體驗的傷害性取笑,也稱為反社會取笑(antisocial teasing) [3] 

取笑親社會取笑

親社會取笑是指取笑者對與被取笑者有關的事情或行為進行的有意地“開玩笑”,其意圖是友好的,這類取笑會讓雙方都感覺到有趣和舒服,促進雙方的友誼 [6] 

取笑反社會取笑

反社會取笑雖然也是取笑者對被取笑者有關的事情或行為進行的故意挑釁,但其意圖是想傷害他人情感,這類取笑往往會令被取笑者感到不快或不舒服,常常會破壞雙方之間的友誼 [6] 

取笑現狀

研究發現,同伴是傷害性嘲笑的主要發起者。研究者通過對兒童的取笑和成年人所回憶的童年取笑進行分析發現,朋友或同學嘲笑的頻率總是居首位,朋友和同學的取笑佔兒童報告的總取笑的78% [2] 
2019年,有學者針對北京市16個區縣抽取14769名初中生,開展了“北京市初中生自傷行為現狀及其與受欺凌行為之間的關係”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初中生被惡意取笑、被索要財物、被孤立、被恐嚇、被暴力欺凌、被開色情玩笑和因長相受欺凌的發生率均超過5%。北京市初中生自傷發生率與被惡意取笑、被索要財物、被孤立、被恐嚇、被暴力欺凌、被開色情玩笑和因長相受欺凌行為均顯著相關,受欺凌的頻率越高,自傷行為的發生率越高 [7] 
同年,在上海針對本市金山區小學、初中、高中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表明,上海市金山初中生被惡意取笑的發生率為31.7%,被索要財物的發生率為7.8%,被孤立的發生率為12.9%,被威脅恐嚇的發生率為8.3%,被踢、打、推擠或關在屋裏的發生率10.3%,被開色情玩笑的發生率為15.3%,男生受欺凌率發生率高於女生 [8] 
此外,不論受到何種欺凌行為,均會使初中生有着更高自傷行為的發生風險,即使被認為是簡單的言語欺凌,例如取笑,也應得到關注。為此,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明確了對欺凌行為的定義,涵蓋了語言欺凌、網絡欺凌等多種形式 [9] 

取笑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

取笑本身並不直接涉及法律政策規定,但是取笑可能導致的更嚴重的語言甚至暴力傷害和人格權侵犯行為,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因此,我國一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涉及到了與取笑相關的內容。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20修正)從侮辱、誹謗等刑事犯罪角度進行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從人格權保護等角度進行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2016)、《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2017)從加強教育預防、綜合治理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角度進行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2012修正)中也涉及到相關內容。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共同保障了我國公民在面對取笑時的合法權益。

取笑《刑法》(2020修正)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絡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10] 

取笑《民法典》(2020)

第九百九十條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
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
第九百九十一條
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
第九百九十五條
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第九百九十六條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並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第九百九十七條
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行為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害其人格權的違法行為,不及時制止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有權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行為人停止有關行為的措施 [11] 

取笑《治安管理處罰法》(2012修正)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佈他人隱私的 [12] 

取笑《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

第二十七條
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第二十九條
學校應當關心、愛護未成年學生,不得因家庭、身體、心理、學習能力等情況歧視學生。對家庭困難、身心有障礙的學生,應當提供關愛;對行為異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幫助。
學校應當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建立留守未成年學生、困境未成年學生的信息檔案,開展關愛幫扶工作。
第三十條
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四十條
學校、幼兒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幼兒園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對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未成年人,學校、幼兒園應當及時採取相關的保護措施 [13] 

取笑其他相關政策文件

2016年11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聯合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部門印發了《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意見》強調,必須加強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綜合治理,切實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發生。《意見》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舉措,如“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應登記在案並將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就讀”、“依法追究其監護人的法律責任”等 [14] 
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殘聯聯合出台《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方案提出以下六個新舉措,一是明確了學生欺凌的界定;二是提出了預防的具體舉措,如學校切實加強教育,組織開展家長培訓,嚴格學校日常管理,開展定期排查等;三是規範了處置程序,明確了學生欺凌事件的處置以學校為主;四是對學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確了懲戒措施,包括情節輕微、情節比較惡劣、情節惡劣和違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四種情況;五是建立了長效機制,包括完善培訓機制、建立考評機制、建立問責處理機制、健全依法治理機制;六是釐清了職責分工。對十一個部委的職責在這個文上都有明確的規定,學生欺凌是需要各部門、全社會各個方面共同來推進的 [15] 

取笑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取笑是缺乏尊重的行為,可能帶來傷害,惡意取笑是欺凌的常見形式之一。在預防校園暴力、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等教育內容中會涉及關於如何認識和對待取笑行為的問題。我國各部委發佈的相關教育類文件中,《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強調了青少年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強調了預防校園暴力和情緒調節的必要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7)中包括對於人格建立、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學習內容的要求。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取笑《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七、掌握正確的生殖與性健康知識,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預防艾滋病等性傳播疾病。
(一)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的認知水平,提升保護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責任意識。
(六)過早發生性行為、早孕或人工流產,會對青少年身心造成極大傷害。不安全性行為可帶來艾滋病、梅毒、淋病等性傳播疾病的感染。青少年要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拒絕性騷擾、性誘惑和性暴力 [16] 

取笑《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1~3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與同學、老師友好相處,不打架;
  • 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動、遊戲中造成誤傷的意識 [17] 
初中年級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瞭解校園暴力造成的危害,學習應對的方法;
  • 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自己的衝動行為;
  • 學會在與人交往中有效保護自己的方法,構築起堅固的自我心理防線 [17] 

取笑《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水平一(小學1~2年級)
  • 日常生活中的禮貌用語,與同學友好相處技能 [18] 
水平四(初中階段)
  • 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影響;
  • 調控情緒的基本方法;
  • 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 [18] 
水平五(高中階段
  • 合理宣泄與傾訴的適宜途徑,客觀看待事物;
  • 人際交往中的原則和方法,做到主動、誠懇、公平、謙虛、寬厚地與人交往;
  • 緩解壓力的基本方法;
  • 認識競爭的積極意義 [18] 

取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低年級
  • 培養學生禮貌友好的交往品質,樂於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
  • 使學生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初步學會自我控制 [19] 
小學中年級
  • 樹立集體意識,善於與同學、老師交往,培養自主參與各種活動的能力,以及開朗、合羣、自立的健康人格;
  • 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解決困難的快樂,學會體驗情緒並表達自己的情緒;
  • 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角色意識,培養學生對不同社會角色的適應 [19] 
小學高年級
  • 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和興趣愛好,在各種活動中悦納自己;
  • 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係,擴大人際交往的範圍;
  • 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正確面對厭學等負面情緒,學會恰當地、正確地體驗情緒和表達情緒;
  • 積極促進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逐步認識自己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關係;
  •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初中階段學習生活做好準備 [19] 
初中年級
  • 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
  • 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並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正確處理厭學心理,抑制衝動行為;
  • 逐步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着重培養應對失敗和挫折的能力 [19] 
高中年級
  • 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樹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 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誼和愛情的界限;
  • 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承受失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19] 

取笑《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心理健康
  • 維護良好人際關係與有效交流的方法 [20] 
性與生殖健康
  • 友誼、愛情、婚戀、家庭與倫理道德 [19] 

取笑全面性教育中相關的教學內容

取笑學習目標

在全面性教育中,取笑是跟欺凌和暴力、人際關係相關的一個教育內容。正確認識和對待取笑行為,涉及到關於欺凌和暴力、人際關係中的包容和尊重、以及溝通和求助等知識要點和相關技能。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取笑”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4下“暴力與安全保障”下的第1個主題“暴力”,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3個主題“寬容、包容與尊重”,以及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下第3個主題“溝通、拒絕與協商技巧”和第5個主題“尋求幫助與支持”,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 [21]  ,具體內容如下:
核心概念4:暴力與安全保障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能夠識別欺凌和暴力,並認識到這是錯誤行為,這一點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定義取笑、欺凌和暴力(知識);
►明白來自家庭成員或其他成年人的欺凌和暴力是錯誤的,且欺凌和暴力並非受害者的過錯(態度);
►示範如何安全應對同伴間的欺凌或暴力(技能) [21] 
核心概念1:關係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並有被尊重的權利
學習者將能夠:
►描述以公正、公平、有尊嚴、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所具有的含義(知識);
►舉例説明儘管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但每個人都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知識);
►列舉取笑他人所帶來的各種害處(知識);
►認識到所有人都是獨一無二且有價值的,都享有尊嚴並應該受到尊重(態度);
►展示向他人表達寬容、包容和尊重的不同方式(技能) [21]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污名和歧視是有害的
學習者將能夠:
►定義污名和歧視,並認識到它們的危害(知識);
►描述自我污名及其導致的後果(例如:沉默、自我否定和封閉)(知識);
►想到有支持機制能夠幫助遭到污名和歧視的人(知識);
►明白以寬容、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的重要性(態度);
►為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們提供支持(技能);
要點:由於社會地位、經濟和健康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傾向、社會性別身份或其他差異面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
學習者將能夠:
►解釋什麼是騷擾和欺凌(知識);
►描述為什麼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知識);
►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公開反對騷擾和欺凌(態度);
►展示多種應對騷擾和欺凌的方法(技能) [21]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基於差異(例如艾滋病病毒感染、懷孕或健康狀況、經濟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別、性傾向、社會性別認同或其他差異)的污名和歧視是缺乏尊重的表現,會危害他人的福祉,並且是對其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掌握污名、歧視、偏見、成見、不寬容和排斥的概念(知識);
►分析污名和歧視對他人的性與生殖健康和權利所帶來的後果(知識);
►認同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正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態度);
►深刻體會到包容、非歧視和多元的重要性(態度);
►在遭受污名和歧視時尋求幫助(技能);
►練習如何為包容、非歧視和尊重多元發聲(技能) [21]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挑戰污名和歧視,提倡包容、非歧視和多元,這一點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分析污名和歧視如何給個人、社區和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知識);
►總結目前反對污名和歧視的法律法規(知識);
►認識到對那些被認為"不一樣"的人所遭受的歧視提出挑戰很重要(態度);
►表達對受到排斥的人的支持(技能);
►開展倡導活動、反對污名和歧視、提倡包容、非歧視以及對多元的尊重(技能) [21] 
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
主題3:溝通、拒絕與協商技巧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溝通在所有關係中都非常重要,包括兒童與父母/監護人或與可信賴的成年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朋友關係和其他關係
學習者將能夠:
► 識別不同形式的溝通(包括語言和非語言溝通)(知識);
► 識別健康的溝通方式和不健康的溝通方式有什麼區別(知識);
► 列舉出兒童與父母/監護人或可信賴的成年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朋友關係和其他關係中的健康溝通所帶來的益處(知識);
► 回顧如何清晰地表達“是”或“不”以保護個人的隱私以及身體的完整性,以此作為構建幸福關係的核心(知識);
► 認同所有人都有權表達自己(態度);
► 展示言語和非言語的溝通方式,以及説“是”或“不”。
要點:社會性別角色能夠影響人們之間的溝通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社會性別角色的例子(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角色可以影響人們之間的溝通(態度) [21]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有效的溝通有不同的模式和風格,其中,表達和理解願望、需求以及個人界限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有效和無效、語言和非語言溝通的特徵(例如:積極傾聽、表達感覺、表明理解、有直接的眼神交流與不傾聽、不表達感覺、不表明理解,以及沒有目光交流之間的對比)(知識);
► 認識到能夠表達願望、需求、個人界限並對他人表示理解非常重要(態度);
► 意識到協商需要雙方的尊重、合作,並經常需要各方的妥協(態度);
► 展現在願望、需求、個人界限方面如何有效與他人溝通,以及如何傾聽和尊重他人(技能) [21]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良好的溝通對於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學校關係、戀愛關係以及工作關係都至關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有效溝通對於個人、家庭、學校、工作及親密關係什麼益處(知識);
► 分析相互矛盾的語言和非語言溝通的潛在含義(知識);
► 列舉與戀人協商時存在的障礙(包括社會性別角色和
社會性別期待)(知識);
► 展現在戀愛關係中如何自信地運用協商和拒絕技能的(技能) [21]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有效溝通是表達個人需求和性界限的關鍵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有效表達個人需求和性界限的案例(知識);
► 舉例説明如何同意或拒絕發生性行為,以及如何聆聽
別人對性行為表示的許可(知識);
► 解釋為什麼需要通過有效溝通實現雙方同意的安全性行為(知識);
► 認識到果斷的態度及協商技巧有助於應對非自願的性壓力,強化安全性行為意圖(態度);
► 展示表達個人需求與性界限的有效交流方式(技能) [21] 
主題5:尋求幫助與支持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朋友、家庭、教師、宗教領袖及社區成員能夠且應該相互幫助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什麼是可信賴的成年人(知識);
► 描述人們相互幫助的具體方式(知識);
► 認同所有人都有受到保護並得到支持的權利(態度);
► 展示如何向可信賴的成年人尋求幫助(技能) [21]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學校和廣泛的社區可以提供多種幫助和支持渠道
學習者將能夠:
► 意識到兒童需要就某些問題(例如:虐待、騷擾、欺凌、疾病)尋求幫助,並知道從何處獲得幫助(知識);
► 回憶受到虐待、騷擾、欺凌的時候需要告知可信賴的人員或機構(知識);
► 認識到有些問題需要尋求學校和社區之外的幫助(態度);
► 展示在更廣泛的社區中尋求和接受幫助的方式(技能) [21]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對服務機構和媒體等提供的幫助和支持進行評估非常重要,這有助於獲取優質的信息和服務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提供性與生殖健康及權利方面的幫助和支持的個人或機構(知識);
► 描述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幫助的個人或機構的特徵(包括保密性和隱私保護)(知識);
► 理解人們可以從一些機構獲取有關性與生殖健康服務(例如:進行性傳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諮詢、檢測及治療;現代避孕、性虐待、強姦、家庭暴力和社會性別暴力,人工流產和人工流產後護理,以及污名與歧視等方面的服務)(知識);
► 列舉能提供幫助和支持的可靠的媒體資源(例如:網站)所具有的特徵(知識);
► 意識到對健康和支持來源進行批判性評估的重要性(態度) [21]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每個人都有權利獲得平價、真實、尊重且能保密和保護隱私的幫助
學習者將能夠:
► 説出獲取性與生殖健康服務或幫助的渠道(知識);
► 認識到年輕人有權獲取平價、真實、無偏見、且能夠保密和保護隱私的服務和支持(知識);
► 展示尋求幫助的恰當行為(技能);
► 練習如何在尋求幫助或支持時不感到愧疚和羞恥(技能) [21] 

取笑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的教育

幼兒園性教育中有關的內容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取笑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解和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我們的身體》《我愛我家》《多彩的幸福》三冊中都涉及理解和尊重差異的內容 [22] 
《我們的身體》一冊帶領幼兒瞭解不同性別的人的差異與共同點,認識不同膚色、不同髮色的人,殘障人。不論是什麼人都值得尊重,都能夠成為好朋友 [23]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24]
《我愛我家》一冊主要幫助幼兒瞭解各種不同的家庭類型,不因為其他幼兒來自於單親家庭或其它不常見的家庭類型而對其進行差異對待 [25]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24]
《多彩的幸福》一冊中,幼兒則會了解到各種不同的職業,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一種生活方式都能夠活出自己的精彩,也都值得尊重 [26]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24]
初中性教育中有關的內容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會結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進一步深入講解“取笑”這一話題,並且由此延伸到對於其他相關概念的討論。初中生會對友誼、權利、溝通交流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並且掌握更多預防和應對取笑的技能,也更加體會到如何尊重差異,尊重他人 [27] 

取笑相關研究

取笑對取笑的理解

學者認為取笑是取笑者向被取笑者發出的可能對其造成情感傷害的信息,並指出取笑包含侵犯(aggression)、歧義(ambiguity)和幽默(humor)三要素。取笑者的年齡與性別等因素都會對取笑的形成造成影響 [2] 
年齡對於取笑的理解的影響
在社會交往中兒童和成人對取笑的理解不同,對成人而言取笑更多的是表達情感和友誼,其意圖理解主要集中於取笑的友善性上,對兒童而言取笑意圖的理解更多的是集中於取笑的敵意性上 [28] 
研究發現,當要求兒童給取笑下定義時,他們特別提到取笑的消極方面,大約在11、12歲時,兒童對取笑的理解開始包含更多的善意。在隨後的研究中發現五、六年級兒童能夠區分親社會取笑和反社會取笑,並且五、六年級兒童傾向於將取笑看成是戲謔的、幽默的 [29] 
取笑問題中的性別差異
研究發現,男性比女性更經常取笑他人。此外,由於男性和女性社會化方式的不同,男性和女性在實施取笑行為時風格存在不同。女性多發出一些戲謔性的、有助於促進人際關係的取笑,而男性多發出一些傷害他人情感、破壞人際關係的取笑。在與此相關的情緒體驗上,研究者們發現女性比男性會體驗到更多的負性情緒,尤其是當取笑與肥胖有關時 [2] 

取笑取笑的危害

取笑是口頭譏笑的一種特有形式,取笑對人的身心可能會產生消極的作用,甚至導致極端行為,如被取笑者為了逃避同學的取笑可能會選擇自殺或者殺害他人;被某個社會羣體所取笑的人,會認為自己不被羣體所接納而產生抑鬱,同時自尊降低;經常取笑他人肥胖會導致被取笑者尤其是青春期女孩和成年女性產生負面的身體意象,從而引起飲食混亂 [2] 
前文中提到的2019年在北京開展的調查研究在控制了性別、年級、地區和學校類型等混雜因素後,分析結果顯示,偶爾和經常被惡意取笑的初中生髮生自傷行為的風險分別為從未被惡意取笑初中生的2.147倍和3.966倍。受欺凌經歷會導致負性情緒的產生。有針對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研究表明,抑鬱症狀在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與受欺凌經歷之間起到了中介作用,即受欺凌者往往出現情緒調節困難、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而這些不良情緒又可能進一步導致自傷行為 [7] 
此外,有研究發現,取笑對取笑者本人也會產生消極的作用,如取笑者會較長一段時間感到內疚和自責,後悔自己曾經取笑他人,並透露自己曾經對他人的取笑並非出於自己的意願,而是迫於羣體的壓力 [2] 
由此可見,取笑對取笑者和被取笑者都可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取笑如何通過教育減少取笑行為

根據心理學的分析,欺負者往往有強烈的權力慾與支配欲,當他們處於支配地位時,可以體驗到他人的敬畏感,而這種敬畏感又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愉悦。同時,欺負者還可以在社會競爭中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畸形的社會滿足感。家庭是塑造早期行為的關鍵場所,而父母對兒童關愛的缺乏,以及對其行為監督的缺乏會造成兒童對父母安全感的缺乏,導致對社會的不信任,進而通過欺負行為尋求平衡補償。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其成年後所生的子女也會模仿其欺負行為,於是導致負面行為的惡性循環 [30] 
家庭養育是孩子人格形成和適應社會的關鍵因素。父母在兒童早期社會化過程中扮演着啓蒙者的角色,父母教養方式是中小學生欺負/受欺負行為的重要預測因素 [31] 
同時,由於朋友和同學的取笑佔兒童報告的總嘲笑的78% [2]  ,學校也應充分認識到校園欺凌問題的危害性和嚴重性,牢固樹立預防重於干預的信念,做好校園欺凌問題的防範措施。
對於家庭來説,父母應努力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不僅包括顯性的環境,還包括隱性的環境,比如父母的生活習慣、業餘愛好、閲讀習慣,以及父母教育子女、與子女的溝通方式等,這些都構成家庭文化環境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還要多花時間與孩子溝通,及時瞭解孩子的經歷和心理動態,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孩子良好行為的示範,以良好的家風預防欺凌行為的發生 [32] 
此外,我們需要建立“家校-師生-父母-子女”間的對話協商治理機制。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有必要形成一個“通知-反饋”的閉合迴路 [33]  。將家庭和學校納入同一個系統中。在家校溝通中學校教師通知父母,父母將有效信息反饋給學校,以此形成動態的、良性溝通循環,既有利於父母瞭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和學業水平,也有利於學校教師掌握學生在家的狀態,共同為學生創造優質的文化環境 [32] 

取笑典型案例(台灣玫瑰少年事件)

葉永志在生前的學校生活中被老師和同學認為是有“女性氣質”傾向的小孩,因此受到同學的性別歧視和暴力。葉永志從小喜歡玩炒菜遊戲,不喜歡玩電動玩具;他的聲音比較纖細、講話的時候帶有“蘭花指”的習慣動作,他喜歡烹飪和織毛衣,常常和女同學在一起玩,聲音尖細的他,參加學校合唱團,成為唯一的男生;因為舉止扭捏,標準動作是蘭花指,課間上廁所時,他受盡羞辱,常遭男生逼迫其脱褲取笑。
在讀書期間,他遭受了不同形式的校園欺凌:有一個同學長期強迫葉永志代寫功課,導致他心理壓力很大、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不僅如此,他還遭遇了基於性別氣質的欺凌:有的同學強迫脱葉永志的褲子,要看他到底是男是女好“驗明正身”;還有同學在上下學的路上打他。
最終的悲劇是,某一天一個二年級同學發現葉永志倒在學校廁所裏,血流不止。葉永志被送醫院急救,次日不治而亡。台灣地區“最高法院”最終判決以廁所漏水,學校沒有充分盡到管理責任導致學生死亡,改判3名被告3到5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全案不得上訴。
葉永志的死,暴露出學生因性別氣質不符社會期待而遭受同伴取笑、歧視與欺負的可悲現實。在給法院的上訴書中,葉媽媽直言:“當我們心疼永志的離去時,也擔心是不是也有其他的孩子在社會中,甚至於在求學過程的教育環境中,遭受到像永志一樣不平等的對待,連最基本的人性尊嚴都被這個社會、教育環境所忽略?有多少人像永志這樣孤單,要用自己的生存方式,與這個大環境妥協?我們是永志的父母,多年來,我們對於永志所受到的欺凌無能為力,而錯在於誰?”
隨後此案促成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公佈實施,也才有了這樣明確的法條:“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別之待遇” [34] 
參考資料
  • 1.    羅竹風著. 漢語大詞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 2007. 第1656頁
  • 2.    敖勇前.小學生對同伴言語嘲笑的理解及對被嘲笑者反應的評價[D]. 華東師範大學, 2009.
  • 3.    Lightner R M , Bollmer J M , Harris M J , et al. What Do You Say to Teasers? Parent and Child Evaluations of Responses to Teasing[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0, 21(4):403-427.
  • 4.    Keltner D , Young R C , Heerey E A , et al. Teasing in hierarchical and intimate rel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5(5):1231.
  • 5.    英漢辭海[M].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0.
  • 6.    Barnett M A , Burns S R , Sanborn F W , et al. Antisocial and Prosocial Teasing Among Children: Perception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 Social Development, 2004, 13(2):292-310.
  • 7.    李柴全, 張京舒, 呂若然, 段佳麗, 雷園婷, 羅冬梅, 閆曉晉, 宋逸. 北京市初中生自傷行為現狀及其與受欺凌行為關係[J]. 中國公共衞生, 2020, 36(06): 884-888.
  • 8.    吳芃, 夏娟, 唐富榮,等. 上海市金山區青少年受欺凌狀況及與心理行為問題的關聯[J]. 中國學校衞生, 2019(4):608-611.
  • 9.    劉豔麗,陸桂芝.校園欺凌行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適應與問題行為及干預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 2017(05): 60-66+95.
  • 10.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20修正)[Z]. 2020.
  • 1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Z]. 2020-05-28.
  • 1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2012修正)[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7.
  • 1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Z]. 2020-10-17.
  • 14.    多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6-11-17[引用日期2021-03-02]
  • 15.    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  .新華網.2017-11-27[引用日期2021-03-02]
  •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Z]. 2018-09-25.
  •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Z]. 2007-02-07.
  •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08-12-01.
  •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Z]. 2012-12-07.
  •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Z]. 2012-12-07.
  • 2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M]. 巴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8: 53-57.
  • 22.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23.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我們的身體 [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24.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25.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我愛我家[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26.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多彩的幸福[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27.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 未出版.
  • 28.    Douglas, J, Scambler, et al. Sticks and Stones: Evaluations of Responses to Childhood Teasing[J]. Social Development, 2001.
  • 29.    Marion, K, Underwood, et al. An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s Responses to Peer Provocation: Development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Middle Childhood[J]. Child Development, 1999.
  • 30.    王雪迪. 欺負行為的心理探析[J]. 才智(30期):190-190.
  • 31.    何丹, 範翠英, 牛更楓,等. 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網絡欺負:隱性自戀的中介作用[J]. 中國臨牀心理學雜誌, 2016, 24(01):41-44.
  • 32.    王牧華, 宋莉. 學校欺凌問題的預防和干預:家校合作的視角[J]. 教育科學研究, 2017, 000(003):76-80,85.
  • 33.    李弘祺.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與反省[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10(02):120-139+190-191.
  • 34.    玫瑰少年之死  .法治週末報.2018-10-18[引用日期2021-03-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