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叔詹

鎖定
叔詹(?—前630年),姬姓,春秋時期鄭國(在今新鄭境內)的相。鄭國貴族,鄭國君主鄭文公的弟弟。前638年,叔詹見楚成王,認為楚成王會不得善終。晉國公子重耳流落到鄭國,鄭文公不加禮遇。叔詹勸鄭文公善待公子重耳,説公子重耳父母同姓卻活到今天,他屬下有許多棟樑之才,這是天佑於他。鄭文公不聽。叔詹説,那就殺了重耳,以免成為鄭國的後患,鄭文公還是不聽。據《史記》説法,前630年,晉文公、秦穆公圍鄭國,想得到叔詹。叔詹聞訊,自殺。 [1]  (另據《國語》記載,叔詹“據鼎抗晉侯”,得以安全回國,《東周列國志》也採用了這種説法。)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民族族羣
鄭人
逝世日期
前630年(一説前630年以後)
本    名
叔詹
身    份
鄭國貴族

叔詹簡介

叔詹是春秋時期鄭國(在今新鄭境內)的相。鄭國貴族,鄭國君主鄭文公的弟弟。

叔詹人物生平

公元前637年12月,為了逃避父親及其寵妃的陷害,晉國公子重耳逃離晉國,流亡在外。途經鄭國的國都時,正值風雪交加,重耳請求入城。得到守城士兵的稟報後,鄭國國君鄭文公認為,重耳逆父叛國,逃亡在外,此種不肖之人,鄭國堅決不能接納。叔詹聽説此事後,就對鄭文公説:“重耳是一位賢人,他尊重賢才,體恤百姓,追隨他的都是英雄豪傑,我們應該以禮相待。”鄭文公卻不以為然,叔詹又建議:“如果主公不能以禮相待,就請下令殺了重耳,不然日後將生禍端。”鄭文公説:“重耳和我沒有什麼恩怨,我為何要接待他?我又為何要殺害他呢?”就這樣,重耳被拒於門外,只得羞憤地頂風冒雪奔向楚國。
叔詹據鼎抗晉侯 叔詹據鼎抗晉侯
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返回晉國繼承王位,是為晉文公。公元前630年,為了洗雪當年鄭國不接待他的屈辱,重耳聯合秦穆公出兵,一起討伐鄭國。鄭文公慌忙派使臣攜重禮出城求和。晉文公知道叔詹是鄭國舉足輕重的重臣,就説:“當年鄭國失禮於我,叔詹作為大臣,沒有勸説國君認清道理,如果鄭國獻出叔詹,我就撤兵回去。”鄭文公得知重耳要自己拿股肱之臣叔詹來交換,他怎能捨得。叔詹卻勸鄭文公説:“主公舍我一人,卻拯救了一國百姓,這是很值得的事。而且,為國盡忠是我的夙願,請主公把我交給晉君吧。”
這之後的故事歷史上有兩種説法。
第一種説法
叔詹見到重耳以後,重耳架起油鍋,要活烹了他。叔詹面無懼色,他手扶油鍋,從容高呼道:“我叔詹料事能中,智也;盡心為國,忠也;臨死不懼,勇也;殺身贖國,仁也。像我這樣的大臣卻要被烹,從今後,為臣者不要再學叔詹!”説完,叔詹神色坦然地就要往油鍋裏跳,他的忠心和大無畏精神讓重耳十分敬佩,重耳命人攔住叔詹,款待之後把他送回了鄭國,並撤兵走了。
(《國語》:文公誅觀狀以伐鄭,反其陴。鄭人以名寶行成,公弗許,曰:“予我詹而師還。”詹請往,鄭伯弗許,詹固請曰:“一臣可以赦百姓而定社稷,君何愛於巨也?”鄭人以詹予晉,晉人將烹之。詹曰:“臣願獲盡辭而死,固所願也。”公聽其辭。詹曰:“天降鄭禍,使淫觀狀,棄禮違親。臣曰:‘不可。夫晉公子賢明,其左右皆卿才,若復其國,而得志於諸侯,禍無赦矣。’今禍及矣。尊明勝患,智也。殺身贖國,忠也。”乃就烹,據鼎耳而疾號曰:“自今以往,知忠以事君者,與詹同。”乃命弗殺,厚為之禮而歸之。鄭人以詹伯為將軍。)
叔詹據鼎抗晉侯 叔詹據鼎抗晉侯
第二種説法
叔詹説完就自殺了。
鄭文公派人把叔詹的屍體送給了晉國。晉文公説:“我一定要見一下鄭國的國君,當面羞辱他一番再離開。”鄭文公對此很犯愁,就派使者私下去見秦穆公求情。鄭國使者對秦穆公説:“攻破鄭國只能有益於晉國,沒有秦國的好處啊!”秦穆公接受了鄭國使者的意見,撤軍回國。
晉文公派人告訴鄭文公,要求鄭文公讓子蘭做太子。鄭國大夫石癸説:“我聽説姞姓的女子是后稷(古代周朝宗族的始祖)的正妻,她的後代應當有興旺的。子蘭的母親,就是姞姓的後裔啊。況且國君夫人生的兒子都已死去,餘下庶出的兒子沒有像蘭那樣賢能的。如今城圍情急,晉文公提出立蘭為太子作為要求,對於目前的鄭國來説還有什麼比答應這個要求更好的呢!”鄭文公採納了石癸的意見,答應立子蘭為太子,併為此與晉國訂立了盟約,於是,晉文公率領軍隊撤圍回國。

叔詹歷史評價

叔詹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人,他對流亡到鄭國的晉國公子重耳的品德和才識有深刻的認識,知道重耳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叔詹見鄭文公因為缺乏對重耳的正確認識而慢待重耳,就勸諫鄭文公尊重厚待重耳,但鄭文公不聽。叔詹見鄭文公不能厚待重耳,怕重耳將來登上晉國君位後成為鄭國的禍患,就勸鄭文公殺掉重耳,以杜絕後患。可是,鄭文公既不厚待重耳,也不殺掉重耳,在沒有任何因由的情況下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大大的仇敵。
後來,果然像叔詹預料的那樣,重耳成為晉國的君主。重耳登上君位後,興兵討伐鄭國,重創鄭國。
同時,叔詹又有忠誠堅貞的品格,他為了國家的利益,甘願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這種捨身為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後世學習。
參考資料
  • 1.    《史記》 [西漢]司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