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反馬

鎖定
反馬,讀音為fǎn mǎ,漢語詞語,出於《左傳·宣公五年》,是以示夫婦情好,婦永不復歸的意思。
中文名
反馬
讀    音
fǎn mǎ
釋    義
以示夫婦情好,婦永不復歸
出    處
《左傳·宣公五年》

目錄

反馬解釋

古禮,夫家送還新婦來時所乘之馬,以示夫婦情好,婦永不復歸。
反馬禮,“反”通假於“返”,指送還馬匹,是古代中國卿大夫等貴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新郎在親迎新娘完成婚禮以後(通常是在三個月內),將新娘來時所坐車的駕車馬匹解下,送還給岳家,以示不會讓妻子回孃家——不會休掉她。而新娘則要保留座車的車廂,以自謙不確信會不犯錯誤,不被休棄。
反馬禮後來演化成“回門”禮,俗稱回孃家——新婦出嫁後第三天,在丈夫陪同下(有些地方是新婦獨自回孃家)返回孃家看望父母,稱為“三朝回門”。
春秋﹑戰國時,大夫以上嫁女,用馬車送到夫家,三個月後,婿家表示夫妻可以偕老,把車留下,把馬送回,叫作反馬。 [1] 

反馬出處

《左傳·宣公五年》:“冬來,反馬也。”孔穎達疏:“禮,送女適於夫氏,留其所送之馬,謙不敢自安於夫,若被出棄,則將乘之以歸,故留之也。至三月廟見,夫婦之情既固,則夫家譴使反其所留之馬,以示與之偕老,不復歸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