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越战运动是指1961年,美国卷入越南战争以后,各大新闻机构组成驻西贡记者团„1963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放美军士兵虐待俘虏的镜头,震惊全国。1964年爆发了部分新界人士支持华盛顿反越战的”五二不威运动”。1965年,《壁垒》月刊连续载文揭露政府对越政策上的侵略性动机,同年8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放”火烧锦的也”的录像,批评美军的小人行为。 [1]
- 中文名
- 反越战运动
- 发生时间
- 1961年
- 主要人物
- 学生
- 类 别
- 历史事件
越南战争,美国人前前后后打了二十年,这不仅是美国二战以后参加的最大规模的战争,也是美国历史上进行过的时间最长的的一场战争。美国前后投入六十五万人参战,共造成近六万人死亡、失踪,三十万人受伤。美国为此至少投入了两千五百多亿美元的巨资,由于国防开支的逐年增加,其经济增长在1970年一度陷入停顿的状态,以致爆发了经济危机。
除了这些硬性的毁伤,美国人民的精神状态更是被这场毫无意义而又无休止的战争打入谷底。同时,美国在越战中触犯的种族、民权以及人道主义问题,在美国国内激起了巨大的漩涡,社会中的各个阶层、群体在这个漩涡中的对立造成了整个国家极度地分裂。
在这场战争持续的过程中,美国国内反对的声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就是美国的"反越战运动"。自从1964年开始,小规模的反战运动就已经在美国大学的校园中展开了。当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国内"反战"思想在左翼思潮的推动下愈演愈烈,致使后来一系列学生运动在全美爆发。同时,由于大批左翼媒体的加入,美国国内反战的声音在社会舆论中渐渐占据了上风。以大学生、高中生、亚裔族群为主的"反战生力军"在各大城市掀起一系列的游行示威,同时伴随发生的是一系列的流血冲突事件。最终,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学生罢课运动在1970年5月爆发,十多万青年学生涌入华府进行抗议。
美国在冷战背景下进行的越南战争,更多的是基于意识形态,而非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的对立,再加上朝鲜战争的失败,让美国把在东亚的筹码压在了南越这棵"救命稻草"身上。在1955—1960年间,美国在越南的动作还主要是以扶植南越亲美政权、提供军事援助为主。这段时间并没有激起美国国内多大的反弹,对于美国的青年学生来说,这离他们十分遥远。
进入60年代以后,美军开始对越南战事的不断地介入。1961年5月1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下令向南越增派100名军事顾问,同时决定增派400名特战队员,这标志着美国对越特种作战的开始。随后,美国展开对北越的轰炸行动。1965年3月8日,美国派出3500名海军陆战队员登陆岘港,美国与北越直接交手。
1967年,美国各大报在报道越南战争问题上的基调从怀疑开始转向肯定地认为美国不能获胜,1968年,美军包围越南南方的美莱村,杀死包括儿童在内的村民567人,被随军摄影师拍成电影后在美各大电视台播放,激起了”向华盛顿进军”的反战运动。1969年5月和11月,《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等报刊的记者、编辑参加反战游行示威。
1970年5月,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学生总罢课爆发,多所大专院校的师生罢课罢教参加反战运动,10多万学生涌人华盛顿进行抗议.美各大新闻机构再度掀起抨击侵越政策的高潮。1973年美军全部撤出越南。
自此,美国深深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这就需要大量的兵员。在越战初期,美国一直实行的是征兵制度,直到1973年才被废除。大批的美国青年反对越战,除了对美军入侵越南的行为而感到愤慨,也有着他们最为直接的利益诉求——逃避兵役。
越战初期时,美国所有适龄男子的信息都被征兵部门收录,被征召的男子必须到各地的征兵委员会接受评估,征兵委员会有权决定一名男子是否要被送到越南的丛林。当然,某些群体是可以暂缓服兵役的,比如:已经结婚的人、有小孩的人、有身体或精神缺陷的人、有家人需要照顾的人、正在读大学的人。虽然读大学可以短暂的躲避兵役,但是终有毕业的那一天,早在1964年,就有很多学生将自己的征兵卡片当众烧掉。很多即将被送到越南的青年男子为了逃避,想出各种办法:通过关系向征兵委员会"施压"、逃到加拿大或者墨西哥,甚至还有人装病、自残。约翰逊总统在1965年宣布不能因结婚而推迟服兵役后,上述现象变得越来越多。1969年底,美国征兵部门为平息公众愤怒,不得不实行征兵抽签制度。
在越战期间,一些美国媒体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向美国民众展示残酷的战场画面,甚至是美国大兵行凶作恶的镜头。在这之前,普通民众只是听说战场十分残酷,如果没有上过战场,很难感同身受。而这一次却是亲眼见证了前线的血腥,这随即就在美国国内掀起了巨大的舆论漩涡。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战浪潮中,青年学生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认为美国不应该打越南战争;他们与亚裔族群"并肩战斗",认为美国大兵在越南的野蛮行径是对亚洲人民的种族歧视。
在这场"反越战运动"中,美国国内的一股新兴势力迅速举起,那就是"new left"(新左翼)。这个群体的舆论力量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越战中后期美国的国家决策。如果说大家对"new left"这个词比较无感,那要说"白左"大家就明白了。今天,美国国内的"白左"就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越战运动"中崛起的"new left"发展而来的,甚至可以说,"new left"就是"白左"。
现如今,"白左"已经占据了美国国内主流的舆论力量,为什么会有"白左"呢?随着社会分工的高度分化,很多人在看待问题时往往认不全事物本来的面目,这是西方社会"白左"横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美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多元化社会,越战期间美国国内崛起的"白左",在美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来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在今天的美国社会,"白左"在公共利益和传统道德面前所持的态度已经大大地超出了越战时期反对侵略的意义范畴。
当年,美帝在越南无恶不作,燃烧弹、橙剂、战后遗腹子等等反人道的行为,直接催生了美国国内"白左"群体的出现。天道有轮回,当年美国搬起的石头,今天重重地砸在了自己的脚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