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反突擊

鎖定
反突擊,戰役軍團在防禦作戰中,對突入之敵實施的攻擊行動。有時泛指對進攻之敵實施的主動攻擊。反突擊是防禦戰役中的主要攻勢行動,是消滅突入之敵,穩定防禦的重要手段,是挫敗敵方進攻,改變不利態勢,從被動中爭取主動的有決定意義的行動。
中文名
反突擊
解    釋
對突入之敵實施的攻擊行動
泛    指
對 進攻 之敵實施的主動攻擊
屬    性
防禦戰役中的主要攻勢行動
防禦戰役中,以第二梯隊或預備隊為主對突入之敵實施的攻擊行動。又稱戰役反擊。目的是消滅或擊退突入之敵,恢復原防禦態勢。成功地組織和實施反突擊,對挫敗敵人進攻、改變不利態勢、從被動中爭取主動具有決定意義。早在古代防禦作戰中,已有反突擊性質的作戰行動。19世紀初戰役軍團出現後,反突擊隨着武器裝備的發展和攻、防戰法的演變而不斷髮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反突擊成為集團軍防禦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預備隊在作戰中對敵人進攻的地段實施反突擊,以消滅或擊退突入之敵,穩定防禦態勢。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飛機、坦克的大量使用和進攻方法的改進,防禦戰役的規模和縱深隨之擴大,開始建立以坦克、機械化部隊為主的合成戰役預備隊,反突擊有了很大發展。集團軍、方面軍(集團軍羣)在防禦戰役中,以戰役第二梯隊或預備隊為主編成反突擊集團,在炮兵和航空兵的火力支援下,實施反突擊,往往能夠達到穩定或恢復原防禦態勢等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的防禦作戰中,曾以積極的反突擊大量殺傷敵人,實現了防禦目的。抗美援朝戰爭後期,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運動防禦和陣地防禦中,進行了規模不等的反突擊作戰,主動打擊與殲滅敵人,改善了防禦態勢。反突擊在防禦戰役中帶有決戰性質,其成敗對全局關係甚大。基本要求:①從全局利益出發,積極而慎重地組織實施。②預先計劃,充分準備,力求隱蔽、突然地進行。③正確選擇反突擊的方向、目標,掌握好反突擊的有利時機。④集中精鋭力量,在主要方向上形成對敵的優勢,速戰速決。⑤與正面防守和敵後遊擊作戰緊密配合,保證反突擊的勝利。⑥充分發揮信息作戰和火力打擊作用,重視運用信息干擾和火力阻斷戰法,首先孤立打擊目標,而後分割殲滅敵人。反突擊通常以戰役第二梯隊或預備隊為主,在第一梯隊、航空兵和戰役戰術導彈部隊配合下實施。瀕海防禦時,還有海軍兵力配合。通常根據防禦戰役決心按方向預先計劃,其組織準備和實施在戰場情況變化急劇的條件下進行。在防禦作戰過程中,戰役指揮員須視戰況的發展,在預先計劃準備的基礎上,及時給參加反突擊的作戰集團(兵團)下達命令,賦予任務;迅速而簡明地組織協同動作;全面組織各種保障,特別是嚴密組織對空掩護和電子對抗;適時指揮部隊向反突擊地區機動。反突擊的有利時機一般有:突入之敵遭頑強抗擊,受到重大損失;協同被破壞,後援不繼,攻勢受挫;或突入之敵一部(一路)冒進突出,處於分散孤立地位時等。當突入之敵嚴重威脅防禦全局的穩定時,或為了配合其他戰略、戰役方向作戰,或為了配合政治、外交鬥爭時,也都須堅決果斷地實施。反突擊主要方向,通常指向突入之敵的翼側或側後,選定展開地域着眼於作戰集團(兵團)能隱蔽、迅速地機動和進入交戰。反突擊力量通常在信息進攻力量和炮兵、航空兵、戰役戰術導彈部隊支援下,隱蔽、迅速接近敵人,力求殲敵於運動中或立足未穩之時。反突擊作戰中,戰役指揮員須隨時注意掌握戰場情況,嚴密組織反突擊與正面防守和敵後遊擊等作戰行動的配合,迅速分割圍殲突入之敵,奪取反突擊的勝利。隨着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和作戰能力的提高,防禦戰役中反突擊的立體性明顯提高;反突擊戰機稍縱即逝,對組織和實施反突擊提出了新的要求。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