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反求諸己

鎖定
反求諸己(拼音:fǎn qiú zhū jǐ)是一則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戰國·孟子《孟子·公孫丑上》。 [3] 
“反求諸己”指反省自己的過失,加以改正,而不責怪別人;在句子中可充當賓語、定語;含褒義。 [3] 
中文名
反求諸己
拼    音
fǎn qiú zhū jǐ
近義詞
反躬自問嚴於律己閉門思過反躬自省
反義詞
怨天尤人怨天怨地、苛求於人
注音字母
ㄈㄢˇ ㄑㄧㄡˊ ㄓㄨ ㄐㄧˇ
成語出處
《孟子·公孫丑上》
語法結構
動賓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定語

反求諸己成語出處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戰國·孟子《孟子·公孫丑上》) [2] 

反求諸己成語故事

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在岸邊設置河堤以治理水患,但是洪水災禍並未平息。接着,大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大禹使用“疏通”的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規律,疏通了九河。經過了十三年的治理,大禹消除了中原洪水氾濫的災禍,百姓的生活才恢復了平靜。帝舜把天子位禪讓給大禹,舜在南巡中逝世後,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國號為夏。 [1] 
一天,叛變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大禹派他的兒子伯啓去抵抗。兩方大軍在甘這個地方打了起來,伯啓的部隊被打敗了。跟在伯啓身邊的將領們很不服氣,要求伯啓整頓軍隊給予還擊。伯啓擺擺手拒絕抵抗。將領們都覺得奇怪,伯啓説:“有扈氏擾亂老百姓的生活,我才奉命來圍剿他。我的人並不比他少,我的地盤也並不比他小,我率領的部隊是最精良的,卻被他打敗了,這是有原因的。”伯啓頓了頓,又説:“因為我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譬如我沒有以身作則帶領屬下,管教部屬的方法也不如他。所以,如果我要讓老百姓恢復安居樂業的生活,我必須糾正自己的錯誤。” [1] 
從此以後,伯啓嚴格要求自己,與兵士一同作息,天還未亮就起來操練,每天粗茶淡飯,生活變得很簡樸。伯啓還選用有品德和才能的人商討國家大事。過了一年,有扈氏從其他諸侯那裏知道了伯啓的改變,不但不敢舉兵來犯,反而帶兵前來歸順了。 [1] 

反求諸己成語寓意

在道德修養上,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上行下效的思想,把道德修養與治國安邦緊密聯繫起來,強調上行下效,反省自己,嚴已寬人。在處理各種人際關係時,絕大多數都需要有“反求諸已”的態度才能處理好。人們要設身處地來為他人考慮,使自己所加於他人的,都能為他們所接受,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1] 

反求諸己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反求諸己”在句子中可充當賓語、定語;用來指反省自己的過失,加以改正,而不責怪別人,含褒義。 [3] 
  • 運用示例
戰國·孟子《孟子·離婁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1] 
西漢·司馬遷《史記·夏本紀》寫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4] 
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伊川易品三》:“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修。” [3] 
參考資料
  • 1.    德予編著. 你應該知道的100個儒家典故[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2015.08:258-259
  • 2.    孟子著;東籬子譯註. 孟子[M]. 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14.04:55
  • 3.    反求諸己  .漢典[引用日期2021-10-09]
  • 4.    巴城主編. 中華成語典故 1[M]. 北京:線裝書局, 2017.1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