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友蘭公祠

鎖定
友蘭公祠位於廣州市花都區塱頭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六年(1801年)、民國16年(1927年)重修。2002年9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1] 
中文名
友蘭公祠
地理位置
廣州市花都區
佔地面積
502 m²
簡介
友蘭公祠位於塱頭村塱西社。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六年(1801年)、民國16年(192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2.2米,總進深39.4米,建築佔地50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牆,花崗岩石腳,紅泥階磚鋪地。門前地坪寬闊,有一口半月形水塘,水塘邊有2棵粗壯的龍眼樹,樹下豎有旗杆夾兩對,分別為咸豐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鄉試第五名副榜黃湛瑩、咸豐三年(1853年)癸丑恩科考選第一名貢生黃庭槐所立。
友蘭公祠 友蘭公祠
頭門面闊三間12.2米,進深兩間5.4米共九架,前廊雙步。前、後各兩根石檐柱。正脊飾羣獅灰塑圖案。封檐板木刻成綢帶狀,緄邊紋飾繁複,雕工精細,分版塊雕刻,題材廣泛,主要有梅竹雀鳥、寶鴨穿蓮、魚蟹豐收、蝶戀花、雀鹿圖、蘭花、葡萄等,圖案精美;在圖案之間還陽刻有多種文字形體的詩句,其中有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鵲樓》,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廬山謠》,劉禹錫的《陋室銘》和“眠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中庭地自樹,梅鶴寒露乘;馨濕桂花(吟),夜月鳴永晝。”等。前廊樑架為月梁做法,有如意紋飾柁墩承託斗栱。後檐柱為八角形的鴨屎石柱,下部駁接,把柱抬高。挑頭為青石人物雕刻,左右分別雕鑿“衣錦還鄉”、“觀音送子”造型。次間有蝦公梁、石獅、異形斗栱、雀替,石雕工藝精美。大門嵌寬1.9米花崗岩門夾,石門額陽刻“友蘭公祠”,上款陽刻“嘉慶六年辛酉(1801年)”,下款刻“孟冬吉旦重修”。設有中門,門面嵌高1.2米的花崗岩石腳,紅砂岩台基,六級花崗岩石階。
第二進接旨亭面闊一間3.9米,進深一間3.7米共九架。4根石金柱承重,歇山頂。花崗岩條石鋪地。亭內懸掛“芳徽克紹”木橫匾。據族譜記載,接旨亭是友蘭公的父親黃皞和五弟黃學準父子兩鄉賢為接聖旨而建。
後堂面闊三間12.2米,進深三間8.2米共十三架,前設四架軒廊。4根硬木金柱承重,柱礎為鴨屎石質。後金柱間懸掛 “紹賢堂” 木橫匾,上款刻“民國十六年歲次丁卯(1927年)季冬吉日重修”,下款刻“二十七傳孫士芳書”。明間靠後牆設有神壇,上掛有黃皞夫婦畫像。後堂前帶兩廡,各面闊三間,六架樑捲棚頂,前設兩架軒廊。天井闊5.4米、深9.4米,花崗岩條石鋪地。
該祠供奉十五世祖黃學基(1468~1529),號友蘭,為鄉賢黃皞的長子。
2002年9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1] 
參考資料
  • 1.    友蘭公祠  .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人民政府辦公室[引用日期201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