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參(拼音:cān,shēn,cēn,sā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8]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天上的參宿;也有説像人蔘的。本義為星名。在現代漢語中,參有三個讀音。按《説文》讀shēn,指參宿。讀cān,有加入、考察、進見等義。讀cēn,用於“參差”一詞,常用於指長短、高低不整齊。參本來還有sān的讀音,在古代表示“三”的特殊用法,唐宋以後是“三”的大寫。“三”的特殊用法現代漢語已不存;表示大寫由“叁”充當(“叁”本是“參”的異體)。在現代漢語中“參”已無sān的讀音。 [17] 
(*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中文名
拼    音
cān,shēn,cēn,sān,càn,sǎn
繁    體
部    首
厶、彡
五    筆
CEDR(86、98) [1] 
倉    頡
IKHHH [1] 
鄭    碼
ZSGP [1] 
筆    順
撇折—點—橫—撇—捺—撇—撇—撇
字    級
一級(編號:1334) [2] 
平水韻
下平十三覃(cān、sān),下平十二侵(shēn、cēn),去聲二十八勘(càn),上聲二十七感(sǎn) [3] 
總筆畫
2+6、3+5(部首+部首外)
四角碼
2320₂ [1] 
統一碼
基本區 U+53C2 [1] 
筆順編號
54134333
注音字母
ㄘㄢ,ㄕㄣ,ㄘㄣ,ㄙㄢ,ㄘㄢˋ,ㄙㄢˇ
造字法
象形字或形聲字
字形結構
獨體字或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叁、㕘、叅、曑、蔘、叁、𠫭、𠫵、𠫰、𠻝、𠬅、*葠、*蓡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9]
“參”最早見於商代。商代金文作圖1,西周金文或增加“彡”作圖2、3。春秋金文或作圖4,省去了“人”形。戰國古璽文字作圖6,下部訛變為從勿。小篆作圖8或圖9,可以看出與金文的淵源關係。後來的隸書和戰國文字一樣,將三顆星寫成三角形,由此相沿襲發展為楷書。簡化字“參”來源於草書,是草書楷化的字形。
有關“參”字本義的爭議,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以東漢許慎《説文解字》的説解為代表,這是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説文》説:“曑,商星也。從晶㐱聲”《玉篇·厽部》也説:“參,星名。”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解釋説:“曑象曑宿三星在人頭上,光芒下射之形。或省人,義同。”“或省人”是指較晚的金文、帛書的寫法。關於“參”字的古文字形,《金文形義通解》的分析更為詳細:“西周早期……字象宿三星在人頭上,其〔圖A〕形上接三星,下集人首,蓋表人之視線也,以三星成組而為一體,故加此線以表同時視之也。其後,於人面前增彡形,彡即‘三’之微變,時‘參’多用如‘三’,增‘三’以標其音義,猶‘再’增‘二’以標其義也。……其音讀當來自此形變之‘三’。”參宿有星七顆,即獵户座七星,其中有三顆星捱得很近,很亮。多數學者認為,古文字“參”上部的三顆星對應的就是參宿三星。
古文獻中,“參”用作星宿名的例子很多。《詩經·召南·小星》:“嘒彼小星,維參與昂。”唐人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些“參”字都是指“參星”。
一種觀點是認為“參”是篸的本字。趙平安先生認為,從字形看,“參”像人頭上戴簪笄之形。後來於字的右下角加“彡”,是為了字形的勻稱美觀而增加羨畫。其在《釋參及相關諸字》一文中又説:“參的本義指簪笄,這個用法後來用“篸”來表示。……參與篸,如同其和箕、須和鬚、丞和拯、原和源,是本字和分化字的關係。”
還一種觀點認為,“參”字應該是一個象形字,“參”的本義應該是指“人蔘”。上半部分像人蔘的地上部分,且還長着三個人蔘果,帶有人蔘的明顯特徵。下半部分像人蔘的根莖、主根和側根,十分形象。古文獻中,“參”用作人蔘、黨蔘的例子也不少。如,《急就篇》第四章:“遠志、續斷、參、土瓜。”顏師古注:“參謂人蔘、丹蔘、紫參、玄蔘、沙蔘、苦蔘也。”
後兩種意見雖不是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但對考察“參”字的形義頗有啓發。
“參”是個多音字,音多就意味着義項很多。在漢字的發展歷史上,古人又為“參”字的不同義項造出了不同的文字形體來。所以,“參”字的異體字也是較多的。如,“參”用作星名、姓氏用字的時候可以與作“曑”。換句話説,“曑”只音shēn,只作星名和姓氏用字。“參”字的“曑”這一構形秉承了金文的字形,所以,許慎《説文解字》就以“曑”為字頭。從這個意義上説,“參”的本義或許本該就是指“參宿”而言。另外,作為星名用字的“參”還可寫作“𠻝”,應當是“曑”的省寫。《説文》説:“𠻝,曑或省。”
對於一些較為特殊的天文星象,古人都常常好附會以神話傳説。在中國,古人就將“參”“商”附會為兄弟二人的不和。“參”指西宮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宮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運行(實際上是地球運轉造成的),彼出此沒,永遠沒有機會相見,因此常常被用來比喻人的分離不得相見。唐人杜甫《贈衞八處士》詩中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即用此意。後來“參商”就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固定搭配的詞。商星又叫辰星,所以,“參商”也寫作“參辰”。這一傳説,最早的記載見《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參為晉星。”這段記載的意思是説,閼伯、實沈兄弟二人不和,被帝高辛氏分別遷往商丘主祀辰星(心宿)、晉陽主祀參星。因為心宿在東方,參宿在西方,出沒兩不相見,所以閼伯、實沈二人亦不得相見。因此,後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為“參辰”或“參商”。又引申為闊別難逢者。
作為人蔘用字的“參”,古文中又或寫作“葠”“蓡”“蔘”。這些異體字的構形都從丹(草),倒是與“人蔘”之義更為相合。如,《廣雅·釋草》説:“葠,地精人蔘也。”清人王念孫疏證:“各本俱作‘地精人葠也’。《御覽》引《廣雅》作‘葠,地精人蔘也。’”《集韻·侵韻》:“《説文》:‘人蓡,藥艸,出上黨。’或作葠,通作蔘、參。”
“參”又讀cēn,用於“參差”一詞。這一詞語的義項雖然較多,但用得較多的是長短、高低不整齊,不一樣。“參差”的“參”也有異體字,寫作“篸”。《説文》説:“篸,差也。從竹,參聲。”段玉裁改“差也”作“篸差也”。並注:“《(説文)木部》‘槮,木長貌’,引‘槮差荇菜’,蓋物有長有短,則參差不齊,竹、木皆然。今人作‘參差’,古則從竹、從木也。”其實,“參差”是一個聯綿詞。聯綿詞的最大特點就是,由兩個音節構成,但只有一個詞素,不能拆開解釋。“參差”或寫作“篸差”“槮差”,只是這個聯綿詞的不同寫法,與竹、木是沒有關係的。段玉裁如此作解,與《方言》以“善心曰窈,善容曰窕”來解釋“窈窕”這個聯綿詞一樣,都是因為不知聯綿詞不能拆分且有不同的寫法的緣故。 [17]  [19-20]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ēn
名詞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屬西方白虎。參看“參宿
《左傳‧昭公元年》:“遷實沈於大夏,主參。”
唐·楊炯《渾天賦》:“奎為封豕,參為白虎。”
人蔘黨蔘等的通稱。通常指人蔘
急就篇》卷四:“遠志續斷參土瓜。”顏師古注:“參謂人蔘、丹蔘、紫參、玄蔘、沙蔘、苦蔘也。”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把這碗蔘湯喝了它,你爹不喝了。”
蔘茸;參須
cēn
-
見例詞
cān
動詞
羅列;並立;等同
《莊子·在宥》:“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
漢·曹操《謝襲費亭侯表》:“內比鼎臣,外參二伯,身荷兼紱之榮,本枝賴無窮之祚也。”
加入
join;
take part in;
participate (in)
《後漢書‧班彪傳》:“所上奏章,誰與參之?”
唐·杜甫《到村》詩:“老去參戎幕,歸來散馬蹄。”
參與;參加;參軍;參賽
舊時下級按一定的禮節晉見上級
唐·賈島《上杜駙馬》詩:“鴛鴦殿裏參皇后,龍鳳堂前賀至尊。”
清·李漁《慎鸞交‧拒託》:“二位免參,只是行常禮吧。”
參拜;參謁;參見
檢驗、對照或查考
examine;
inspect;
refer to
《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察其好惡以參忠佞,考其往行驗之於今。”
參考;參閲;參看;參照
探究並領會(道理、意義等)
consider;
discuss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相公意,難參透。”
《水滸傳》第九十回:“此乃禪機隱語,汝宜自參,不可明説。”
參禪、參透
彈劾;封建時代指向皇帝告發官吏罪狀
impeach
漢·曹操《與和洽辯毛玠謗毀令》:“和侍中比求實之,所以不聽,欲重參之耳。”
參劾;參破
選拔;委派
唐·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時天子以為宰相宜參用道德人,因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儒林外史》第二回:“這人姓夏,乃薛家集上舊年新參的總甲。”
間雜
唐·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寄張使君》詩:“分行參瑞獸,傳點亂宮鴉。”
唐·劉希夷《蜀城懷古》詩:“鬼神清漢廟,鳥雀參秦倉。”
阿英《敵後日記摘抄》:“煙過劣者不能入口,乃購金字塔,與快馬牌參食。”
量詞
古時重量單位
《禮記‧檀弓上》“請班諸兄弟之貧者”唐孔穎達疏:“凡十黍為一參,一參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故錢邊作五銖字也。”
名詞
古代車戰的一種陣名,處於五陣的左角,用車二十九乘
《左傳·昭公元年》:“為五陳以相離,兩於前,伍於後,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拒,以誘之。”
通“驂”。陪乘或陪乘的人
《商君書‧境內》:“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客;大將、御、參皆賜爵三級。”
sān
-
舊同“
《左傳‧隱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史記‧淮陰侯列傳》:“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參分天下王之?”
càn
名詞
鼓曲名。擊鼓三次。也寫作“摻”。亦稱“參撾”
《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衡方為《漁陽》參撾,蹀𨄌而前。”
săn
形容詞
通“糝”。雜亂
《儀禮‧大射》:“大侯九十,參七十。”
《商君書‧禁使》:“得勢之至,不參官而潔,陳數而物當。”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4]  《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晶部】所今切(shēn)
(曑)商星也。從晶㐱聲。
𠻝,曑或省。 [8] 
【注釋】臣鉉等注:㐱非聲,未詳。
【卷一】【艸部】山林切(shēn)
(薓)人薓,藥艸,出上黨。從艸𣹰聲。 [7] 

説文解字注

【卷七】【晶部】
商星也。商,當作“晉”,許氏記憶之誤也。《左傳》:“子産曰:后帝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及成王滅唐而封叔虞,故參為晉星。”依此則商當為晉明矣。或雲此以篆文曑連商句絶,釋為“星也”。夫苟氾釋為星,安用商字。參商之雲,起於漢時辭章,聯綴不倫,許君何取。此於曟舉《國語》“農祥”釋之,於參舉“晉星”釋之,一重民事,一重分野也。《召南》傳曰:“參,伐也。”漢人參伐統𧦝伐,故毛以伐釋參。
從晶,㐱聲。㐱聲疑後人竄改,當作“㐱象形”。《唐風》傳曰:“三星,參也。”《天官書》《天文志》皆雲:“參為白虎三星,直者是為衡石”,蓋彡者,象三星,其外則象其畛域與。今隸變為參,用為參兩、參差字。所今切,七部。
(𠻝)或省。即今用參兩、參差字也,凡槮、篸、驂字用為聲。 [10] 
【卷一】【艸部】
人薓,藥艸。 出上黨。《本艸經》作人參。
從艸,𣹰聲。山林切,七部。 [9] 

廣韻

所今切,平侵生 ‖ 參聲侵3部(shēn)
參,參星。亦姓,《世本》雲:“祝融之後。”又蒼含切。
楚簪切,平侵初 ‖ 參聲侵3部(cēn)
嵾,嵾差,不齊皃。亦作參。楚簪切。六。
參,上同。
倉含切,平覃清 ‖ 參聲侵3部(cān)
參,參承,參覲也。俗作叅。倉含切。五。
蘇甘切,平談心 ‖ 參聲談3部(sān)
三,數名。又漢複姓,五氏。三閭氏,三閭大夫屈原之後也。沛上計三烏羣,三烏大夫之後也。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後單姓州。《蜀志》有三丘務。蘇甘切。五。
參,上同。又七南、所今二切。俗作叁。
七紺切,去勘清 ‖ 參聲侵3部(càn)
參,參鼓。俗作叅。
【校釋】參鼓,鼓曲名,擊鼓三次。
所今切,平侵生 ‖ 侵聲侵2部(shēn)
蔘,人蔘,藥也。
薓,古文。 [13] 

康熙字典

【子集下】【厶部】 參
古文:𠫰、朁
(cān)《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倉含切。音驂。《集韻》:謀度也,閒厠也。
又《玉篇》:相謁也。《廣韻》:參,承也,覲也。
又《增韻》:幹與也,參錯也。
又《韻會》:三相參為參,五相伍為伍。《易·繫辭》:參伍以變。《韻會》:左傳,自參以上。周禮,設其參。皆謂三相參列也。後世參軍,參謀,參知政事,蓋取此義。
又星名。《前漢·天文志》:參為白虎三星,直者是為衡石。註:參三星者,白虎宿中,東西直似稱衡也。
(shēn)又《唐韻》所今切。《集韻》《韻會》《正韻》疏簪切。並音森。《説文》:商星也。本作曑,從晶㐱聲。徐曰:其上晶與星同義也。今文作參。
又《韻會》:叢立貌。束皙《補亡詩》:參參其穡。《論語》:立則見其參於前。
又姓。《廣韻》:祝融之後。
又人參。藥名。本作薓。
(cēn)又《唐韻》楚簪切。《集韻》《韻會》初簪切。並音嵾。《廣韻》:同嵾。嵾嵳,不齊貌。《詩·周南》:參差荇菜。
又張衡《思玄賦》:長餘佩之參參。註:長貌。
(sǎn)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桑感切,音糝。雜也。《韻會》:與糝同。《周禮·天官·司裘》註:大射,大侯九十,參七十,幹五十。
(càn)又《正韻》七紺切。音摻。曲名。
又參鼓,亦作摻鼓。
又與三通。《周禮·冬官考工記》:𠬅分去一。 [12] 
【申集上】【艸部】 薓
(shèn)《唐韻》所金切,音森。《説文》:人薓,藥草。《本草》:一名神草,一名人銜,一名地精。年深浸漸長成者,根如人形,故謂之人薓。薓字從𣹰,亦𣹰漸之意。《唐書·地理志》:太原府土貢人薓。
又《博雅》:鹿腸,元薓。苦心,沙薓。《本草》:人薓、元薓、沙薓、丹薓、苦薓,共為五薓。
(shān)又《集韻》詩廉切。音苫。同苫,喪藉也。
《集韻》:人薓薓字或作葠、蔘。《六書正譌》:從艸𣹰聲。或作參,非。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厶大〕”寬“彡”窄,“〔⿱厶大〕”罩住“彡”。“尖”,“厶”窄“大”寬。“大”居上居中,㇜(撇折)起筆於豎中線;“大”,居橫中線部位;橫在橫中線上方,撇尖與捺腳持平。“彡”,三撇長短不一,第一撇從田字格中心起筆,第二、三撇都斜跨豎中線。 [16]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ʃ
ǐəm
先秦
董同龢系統
s
əm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
iəm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
rjəm
西漢


東漢




jəm


jə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m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m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əm
隋唐
王力系統

ʃ
ǐěm
隋唐
董同龢系統

ʃ
jem
隋唐
周法高系統

ʂ
iɪm
隋唐
李方桂系統

jəm
隋唐
陳新雄系統
ʃ
ǐəm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21]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全清
所今切
ʃjem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次清
楚簪切
tʃʰjem
平聲
下平二十二覃

開口呼
次清
倉含切
tsʰAm
平聲
下平二十三談

開口呼
全清
蘇甘切
sɑm
去聲
五十三勘

開口呼
次清
七紺切
tsʰAm
集韻
平聲
𩫚
開口呼
次清
倉刀切
tsʰɑu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䟽(疏)簪切
ʃiem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初簪切
tʃʰiem
平聲
𧟹
開口呼
次清
倉含切
tsʰɒm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蘇甘切
sɑm
上聲
開口呼
次清
桑感切
sɒm
上聲
開口呼
次清
十(七)感切
tsʰɒm
去聲
開口呼
次清
(七)紺切
tsʰɒm
禮部韻略

平聲





梳簮切


平聲





倉含切


去聲





七紺切

增韻

平聲





疏簮切


平聲





醜林切


平聲





倉含切


平聲





蘇甘切


上聲





桑感切


去聲





七紺切

中原音韻

陰平
侵尋



全清

ʂəm

陰平
監鹹



次清

tsʼam
中州音韻

平聲
尋侵





屍簮切


平聲
尋侵





抽森切


平聲
監鹹





思簮切


平聲
監鹹





倉三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十侵


全清
疏簪切
ʃiəm

平聲
二十侵
穿


次清
醜森切
tʃ‘iəm

平聲
二十一覃


次清
倉含切
ts‘am

平聲
二十一覃


全清
蘇監切
sam

上聲
二十一感


全清
桑感切
sam

去聲
二十一勘


次清
七紺切
ts‘am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七金錦禁急
陰平
第二十四緘減鑑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9-26]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2]
  • 3.    平水韻 十三覃 參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12]
  • 4.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838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22;1159;132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21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9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26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87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062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31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5
  • 13.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20-221;224;442
  • 14.    參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10]
  • 15.    參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10]
  • 1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0
  • 17.    蔣德平,金瑞著.漢字中的天文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66-72
  • 18.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4-11]
  • 19.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59
  • 20.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130-131
  • 21.    參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