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參薯

鎖定
參薯(學名:Dioscorea alata L.)是薯蕷科、薯蕷屬的纏繞草質藤本。莖右旋,基部有時有刺;葉在莖下部與生,在中上部對生,葉柄綠或帶紫紅色;雄花序為穗狀花序,花序軸呈“之”字形曲折;果不反折,稜狀扁圓形,有時為三稜狀倒心形;種子四周有膜質翅;花期11月至翌年1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5] 
參薯可能原產於孟加拉灣的北部和東部,以後傳佈到東南亞、馬來西亞等地,分佈於中國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地, [6]  屬於短日照喜温植物,喜温暖光照充足的環境,地上莖、葉不耐霜凍,參薯在不同的生育期對温度的要求不同。在光照弱的條件下,光合作用顯著降低,忌連作,不耐澇。繁殖方法一般為直接栽種或育苗繁殖。 [7] 
參薯性甘、澀,平,有健脾止瀉,益肺滋腎,解毒斂瘡的功效。用於脾虛泄瀉,小便頻數,虛勞咳嗽,瘡瘍漬爛,水火燙傷等症狀。 [8]  其塊莖含澱粉和粗蛋白,可作糧食和蔬菜,作蔬菜時可蒸、煮後直接食用,還可加工製作菜餚、飲品、罐頭、糕點及粥羹等。參薯中還含有多種功能成分,如多糖、薯蕷皂苷、尿囊素和花色苷等,具有保健功能。 [9] 
中文名
參薯 [4] 
拉丁學名
Dioscorea alata L.
別    名
雲餅山藥
腳板薯
大薯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4] 
薯蕷目
薯蕷科
薯蕷屬
參薯
命名者及年代
L.,1753

參薯形態特徵

參薯為纏繞草質藤本。野生的塊莖多數為長圓柱形,栽培的變異大,有長圓柱形、圓錐形、球形、扁圓形而重疊,或有各種分枝,通常圓錐形或球形的塊莖外皮為褐色或紫黑色,斷面白色帶紫色,其餘的外皮為淡灰黃色,斷面白色,有時帶黃色。莖右旋,無毛,通常有4條狹翅,基部有時有刺。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葉片綠色或帶紫紅色,紙質,卵形至卵圓形,長6-15(-20)釐米,寬4-13釐米,頂端短漸尖、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深心形至箭形,有時為戟形,兩耳鈍,兩面無毛;葉柄綠色或帶紫紅色,長4-15釐米。葉腋內有大小不等的珠芽,珠芽為球形、卵形或倒卵形,有時扁平。
參薯為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1.5-4釐米,通常2至數個簇生或單生於花序軸上排列呈圓錐花序,圓錐花序長可達數十釐米;花序軸明顯地呈“之”字狀曲折;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長1.5-2毫米,內輪倒卵形;雄蕊6。雌花序為穗狀花序,1-3個着生於葉腋;雌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內輪為倒卵狀長圓形,較小而厚;退化雄蕊6。蒴果不反折,三稜狀扁圓形,有時為三稜狀倒心形,長1.5-2.5釐米,寬2.5-4.5釐米;種子着生於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11-翌年1月,果期12至翌年1月。 [1] 

參薯近種區別

部位
參薯
葉卵形
葉子狹長橢圓形
雄蕊6;雌花序為穗狀花序;退化雄蕊6
雄蕊稍短於花被片;雌花外輪花被片卵形,較內輪大
圖片
參薯 參薯
薯莨 薯莨
參考資料 [1]  [10] 

參薯生長環境

參薯喜温和充足陽光,屬於高温短日照植物,生育期適温為20-30℃,10℃以上塊莖萌芽。地上莖、葉不耐霜凍,温度降到10℃以下時,植株停止生長。參薯在不同的生育期對温度的要求不同,塊莖發芽適温為15℃以上,温度高發芽快;幼苗生長適温為15-20℃;塊莖形成和膨大的適温為20-24℃,在20℃以下生長緩慢。參薯生長要求強光照,在光照弱的條件下,光合作用顯著降低。 [2]  喜温暖光照充足的環境,忌連作,不耐澇。

參薯分佈範圍

參薯可能原產於孟加拉灣的北部和東部,以後傳佈到東南亞、馬來西亞、太平洋熱帶島嶼以至非洲和美洲。中國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區常有栽培。 [1] 
參薯 參薯

參薯繁殖方法

參薯繁殖方法一般為直接栽種或育苗繁殖。 [7] 
  • 塊莖
選地:選擇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疏鬆肥沃、向陽、地勢高、保水和保肥能力強、排灌方便、pH4.5-6.5微酸性的沙質壤土地塊種植。 [2] 
施用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每畝施腐熟農家肥3000-5000千克、尿素5-10千克、磷肥10-15千克、鉀肥15-20千克。 [2] 
深耕整地:參薯根系入土深,要求深耕,精細整地。冬前深耕土壤30釐米左右,把土壤整細耙平。 [2] 
播種方法:播種前選無病斑、無腐爛的塊莖(栽子)作種用,並按3釐米×3釐米縱切成塊狀,每塊重量50-100克,帶有頂芽,用草木灰蘸種,曬1-2小時,然後放在室內晾2-3小時,待切面癒合後播種。壟栽按壟寬85釐米、壟高30釐米、溝深15-20釐米作壟。種植密度為行距50釐米左右、株距20-30釐米,每畝用種2000-2500塊(150-200千克)。下種時塊莖要離穴肥3釐米左右,橫放,芽朝同一個方向,然後覆土6-10釐米,以利播種後出苗。在中國華北地區可在4月中、下旬定植,直接栽種的只要地表不凍,栽種越早越好,定植栽種前一定保證土壤底墒充足。定植栽種後不再澆水,以促進幼苗根系下扎。另外,也可用土壤肥沃的田塊作苗牀,採用地膜搭架育苗,待苗高3釐米左右時移栽。 [2] 
  • 組織
以山藥塊莖帶腋芽的莖段為外植體進行參薯種苗的快速繁殖,用70%乙醇浸泡30分鐘及84消毒液消毒15-20秒配合使用滅菌;腋芽誘導培養基為MS+0.5毫克/升-116-BA+0.1毫克/升-1NAA,培養25天后誘導的芽數最多,平均芽數為1.58,高度最高為2.3釐米;生根培養為1/2MS+0.1毫克/升-16-BA+2.0毫克/升-1NAA+0.02%活性炭,平均生根天數為6天,生根率達100%,氣生根率低,根系長而粗壯;在生根培養基中培養30天后,將試管苗按節切斷繁殖,繁殖係數可達3.0。利用參薯組織培養快繁技術,1年可生產紫山藥種苗500000株以上,為參薯種苗工廠化中快繁殖體系的建立奠定基礎,而且這種方法不易產生變異,有利於參薯的大量繁殖和迅速推廣種植。 [2] 
  • 零餘子
選擇地勢平坦肥沃,灌排方便,土層深厚、前3-4年未種過薯蕷類作物的輕沙壤土作繁種地。每畝施土雜肥3噸,複合肥(氮、磷、鉀)50千克,腐熟豆餅50千克,結合深翻施入,按壟距80釐米,寬40釐米,高32釐米的規格整好壟。1月中旬在20-25℃的條件下,地上鋪30釐米厚的濕沙後鋪一層零餘子,濕沙不可帶水,每層沙厚2-3釐米,進行層積催芽,待零餘子露出新芽時即可播種。2月上旬在40釐米寬的壟(畦面)上開溝,種兩行零餘子, 行距20釐米,株距20釐米,每畝種12500株,當年可培養出100-1500克大小不同的種薯,第2年可作薯種用,切割後植於大田。 [3] 

參薯栽培技術

參薯管理

及時破膜:播種後20-25天,苗陸續頂膜,選擇晴天及時破膜放苗,並用細土將膜孔蓋嚴。 [2] 
疏苗:出苗後及早疏苗,每穴留1-2個壯苗。生長中、後期要及時除去纏繞莖上的側枝或贅芽。夏至至大暑期間,纏繞莖生長旺盛而影響羣體的通風透光,畝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70克兑水50千克噴施控苗,以抑制纏繞莖生長,減少新生側枝,促進塊莖增產。 [2] 
搭架引蔓:待植株長到30釐米高時,及時用1.5-2米長且堅實的竹竿作架材,在每株苗旁插1根竹竿,尖端插入土中20釐米。每壟雙行植株搭“人”字形架,在距竹竿頂部30釐米處交叉,交叉處用橫杆連在一起固定。為利於植株上架,用細繩或線把纏繞莖綁縛在竹竿上,並在生長期間經常將纏繞莖擺佈均勻,以利通風透光。 [2] 
肥水管理:參薯喜肥,一要施足基肥;二要及時追肥,全生育期追肥2-3次。當參薯出苗1個月後,結合中耕除草進行第1次追肥,苗施尿素15千克,促進枝葉繁茂。立秋至白露期間是塊莖生長膨大的關鍵期,宜重施鉀肥,每畝分2次追施硫酸鉀40千克,每株每次追施10克,入土5釐米深,每隔15天施1次,以滿足塊莖膨大的需求。然後,選晴天下午每隔10天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1次,共噴3次。在7-8月份,若遇長期乾旱天氣還應灌淺水1次,做好抗旱工作。另外,參薯是以塊莖為產品的作物,積水易引起根系生長不良或塊莖腐爛,因此,開溝排水十分重要,前期要打好基礎,中、後期要理通溝系,保持田內無積水。 [2] 

參薯採收

霜降前後,參薯地下塊莖已充分成熟,可陸續採收,但要根據市場需求,從9月下旬起即可採收出售。採收時,將纏繞莖用鐮刀割去,然後從壟的一頭開始用鐵鍬將壟土挖開,找到塊莖後,在四周繼續深挖,直至見到塊莖下部尖端,然後雙手稍用力將塊莖提出,輕拿輕放。採收後的塊莖具有休眠性,降低貯藏温度可有效地延長休眠期。但參薯的塊莖對低温也很敏感,暫不出售的可在温室內埋沙貯藏,一般適宜貯藏在温度為15-18℃、相對濕度為70-80%的環境中。 [2] 
參薯 參薯

參薯主要價值

參薯藥用價值

參薯性甘、澀,平,有健脾止瀉,益肺滋腎,解毒斂瘡的功效。用於脾虛泄瀉,小便頻數,虛勞咳嗽,瘡瘍漬爛,水火燙傷等症狀。 [8] 

參薯食用價值

參薯其塊莖含澱粉和粗蛋白,可作糧食和蔬菜,作蔬菜時可蒸、煮後直接食用,還可加工製作菜餚、飲品、罐頭、糕點及粥羹等。參薯塊莖作蔬菜食用,部分地區作“淮山藥”入藥,有滋補強壯的作用。

參薯保健價值

參薯中還含有多種功能成分,如多糖、薯蕷皂苷、尿囊素和花色苷等,具有保健功能。 [9] 
參薯既是特種蔬菜,又是補品,其補而不滯,不燥不熱,可和多種食品搭配食用,能增進食慾,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增強免疫力,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具有減肥、健美、降血壓、利膽等作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