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參究唸佛

鎖定
參究唸佛國朝洪永間,有空谷、天奇、毒峯三大老。其論唸佛,天、毒二師俱教人看“唸佛是誰”,惟空谷謂“只直念去,亦有悟門”。此二各隨機宜,皆是也。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不曰參究為非也。予於《疏鈔》已略陳之。而猶有疑者,謂參究主於見性,單持乃切往生,遂欲廢參究而事單持,言經中止雲“執持名號”,曾無參究之説。此論亦甚有理,依而行之,決定往生;但欲存此廢彼則不可。蓋唸佛人見性,正上品上生事,而反憂其不生耶?故《疏鈔》兩存而待擇,請無疑焉。若夫以“誰”字逼氣下行,而謂是追究唸佛者,此邪謬誤人,獲罪無量。
中文名
參究唸佛
簡    介
參究唸佛國朝洪永間,有空谷、天奇、毒峯三大老
類    型
佛教

參究唸佛參究唸佛的興起

明朝時,禪風盛行,而且淨土法門也在這時興起,所以很多佛弟子,就在「禪」、「淨」這兩股潮流下,互相激湯,有學淨土的人去修禪,也有學禪的人去修淨土,就這麼激湯下,兩個法門也自然地交流、混合在一起。所以明末就有人提出所謂「體究唸佛」和「參究唸佛」這兩種説法。這個問題,散見在明末資料裏,蓮池大師也談過,而我們今天來談這個問題,首先要建立一個觀念,就是,禪宗並不等於禪,其實,各門各家都有自己的禪法,禪法並不等於禪宗,禪宗也不就是禪定,「禪宗」只是用來指稱一個宗派的修行理念,不能代表禪法的全貌。因此我們説,參究唸佛和體究唸佛,都是念佛,可是是在唸佛當下與禪法相應的法門。
一般所謂的唸佛法門,是説在唸佛的當下,我們內心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自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相信阿彌陀佛會接引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這樣的心情念阿彌陀佛,希望以我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因緣,阿彌陀佛接引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我們在參究唸佛、體究唸佛的時候,沒有信、沒有願。先講參究唸佛。參究唸佛是説,在一句佛號當中,我們是參話頭的念,參!念這個佛號的是誰,一句「阿彌陀佛」,參參看這個唸佛的是誰?「阿彌陀佛」,參!唸佛的是誰?就這麼一直參究下去。可以説,雖然名為念佛,其實不是淨土法門,因為它在唸佛的時候,重點是在參,是在究,而不是在信願。這個參究,就是參話頭,是參自己的心性,是一切念頭摒除;而唸佛是信願,是希望我們有這樣的信願心。所以參究唸佛跟我們一般講的信願唸佛差得很遠,因為在參究當中,一切念頭都是妄想,那有什麼信願不信願呢?
參究唸佛一般人比較容易瞭解,它就跟參話頭差不多;可是體究唸佛,一般人就不太瞭解這體究唸佛是怎麼唸的。體究唸佛,它是在唸佛時不用「參」,而是「觀」、是「看」。「參」跟「看」不一樣,參是一種「問」,看是一種「觀察」。一個東西,你看得清清楚楚,跟你去問、去思考不一樣;看是你看清楚你就知道了,問是你在問的時候沒有答案,你去「要」這個答案,在你要這個答案,沒有答案之間,你去追究這個答案,這就是問,就是參;看的話,是你面對什麼東西,你看清楚它,你知道它是什麼就好了,至於它背後是什麼你不需要知道,你只要知道它現在是什麼就好了。參,它有一個疑問;體究的「看」,它沒有疑問。參是參這個唸佛的後面是誰,看是看這個念頭你現在是什麼。所以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就看這個「阿彌陀佛」從我心念的虛空、若有若無的心念源頭浮出「阿彌陀佛」出來;再念一句「阿彌陀佛」,又看到我的心念中,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在我的心裏面不知道那裏咻地飄出「阿彌陀佛」的字眼來,慢慢的看、慢慢的看,就感覺到這個佛號從我的心裏面,從虛空中咻來一個,咻,來一個,不知道從那裏來,就算它來了,你正要看到它來的時候,它的來處就沒有了。所以體究就是一直地看它從那裏來,可是當你看的時候,來處就滅了;它在空虛中間,在你心性中間,它來的源頭就是我們的心頭,我們心的源頭,可是當你看到它的時候,它就滅了,剛開始雖然好像看不到,可是越看就越看到我們的心性,越看就越深入佛號的源頭,那就是我們的心源。所以體究唸佛看我們的心源,是一種觀心的法門。
其實講起來,觀心法門是禪(法)的一種,參究法門也是禪的一種,不過後來都被用在唸佛法門裏面。也可以説,修淨土的人要把修禪(宗)的人帶向唸佛,所以就説,你參禪,你就參「唸佛是誰」的話頭羅,你就看唸佛的是誰羅,就看住這唸佛的佛號羅!可是參禪的人,也要把唸佛的人帶向參繟,就告訴唸佛的人,怎樣在唸佛當中看你的心性、參你的心性,讓你能夠對你自己的心性更清楚。這裏面很有意思,談下去,就談到宗派對於法的認識淺深。論理講,淨土法門,理的上面比較缺,雖然究竟講,淨土的源頭,也是法性的源頭,可是實際上從可以觸摸的點上講起來,淨土法門它還是在虛妄境上用功;可是禪的入手處,就不是在虛妄境上用功,而是在我們心的源頭下手。
所以參究唸佛跟體究唸佛表面上是念佛,其實它是禪的法門,是直指我們心源的方法,不過,畢竟它是念阿彌陀佛,畢竟它與阿彌陀佛相應。所以説參究唸佛跟體究唸佛一般都把它當作禪淨雙修,就是因為它本質是禪,表面上是念佛的緣故。

參究唸佛參究唸佛論

參究唸佛論
明·蕅益大師著
原夫本覺妙明,真如法界,智理無能所之分,依正絕自他之量。只因迷妄,遍計橫生,背覺性而九界雜陳,昧真境而三土幻現。勞我世尊,垂慈設教,隨眾生根性,示無量法門。或顯了説;或隱覆談;或曲接偏機,漸令入道;或直投圓種,頓使開明;或從一法中,分別説為無量;或以異方便,善巧助顯一乘。雖復教綱萬殊,無非醒九界長夢,令復還元覺;了三土幻翳,令冥契寂光耳。
然了義中最了義,圓頓中極圓頓,方便中第一方便,無如淨土一門。何以言之?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見思淨,超同居;塵沙淨,超方便;無明淨,超實報。故曰:“唯佛一人居淨土。”尚何不了之義?眾生心念佛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一念頓入佛海。故曰:“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豈不至圓至頓?果德願力不可思議,因心信力亦不可思議。感應道交,文成印壞。以凡夫而階不退,未斷惑而得橫超。又復三根普被,四土橫該,五濁輕淨在同居,體空巧淨在方便,三觀圓淨在實報,究竟覺淨在寂光。尚無等者,矧或過之?是名不可思議功德,世間難信之法也。
總其大要,須具信願行三。信則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知心外無土,土外無心;性外無佛,佛外無性;因必該果,果必徹因。願則念念迴向,心心趨往。行則無量法門,會歸一致。而淨土正行,尤以唸佛為首。顧念佛一行,乃有多途。《小經》重持名,《楞嚴》但憶念,《觀經》主於觀境,《大集》觀佛實相。後世智徹禪師,復開參究一路。雲棲大師極力主張淨土,亦不廢其説。但法門雖異,同以淨土為歸。獨參究之説,既與禪宗相濫,不無淆訛可商。嘗試論之: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果能諦信,斯直知歸。未了之人,不妨疑着。故“誰”字公案,曲被時機,有大利亦有大害。言大利者,以念或疲緩,令彼深追力究,助發良多。又未明念性本空,能所不二,藉此為敲門瓦子,皆有深益。必淨土為主,參究助之,徹與未徹,始不障往生。言大害者,既涉參究,便單恃己靈,不求佛力,但欲現世發明,不復願往。或因疑生障,謂不能生。甚則廢置萬行,棄捨經典。古人本意,原欲攝禪歸淨,於禪宗開此權機。今人錯會,多至舍淨從禪。於淨宗翻成破法,全乖淨業正因,安冀往生彼國?
問:淨土為主,參究可當唸佛否?
答:參、念皆屬行攝,切則參亦往生,不切則念亦不生。又雖有切行,若信願為導則往生,無信願為導則不生也。
問:徹悟人還須往生否?
答:普賢願王,導歸極樂;初地至十地,皆雲“不離唸佛”。《怡山發願》:“承事十方諸佛,無有疲勞。”《百丈清規》:課誦、送亡等事,無不指歸淨土。故天如雲:“若果悟道,淨土之生,萬牛莫挽。”雲棲雲:“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是知凡言不必生淨土者,皆是增上慢人,非真入菩薩位者也。
問:唸佛兼參究,可為助行。參禪兼願往,非偷心歟?
答:無禪之淨土,非真淨土。無淨土之禪,非真禪。然淨土之禪,本不須參究,但一心不亂即靜,名號歷然即慮。若夫禪之淨土,必須證極淨心,非可以理奪事。從上諸祖,凡情已盡,聖解未忘,不妨隨機掃執。後世學人,雖有幹慧,染習未枯,自非發願往生,依舊隨業輪轉。永明四料簡,楚石十念不缺等,正所謂有禪有淨,豈偷心也?
問:參究唸佛,與止觀法門為同為異?
答:理則互融,門實有異。止觀以信入,參究以疑入。止觀雖三根普被,而上根方真得明瞭。參究雖亦被三根,而上根始獲大總持。且如下根之人,或唸佛,或參究,雖未達止觀深理,然理無不具,以置心一處即止,用心參念即觀。故中根之人,或借解而起念行,或塞解而發參情,雖隨機致用不同,亦皆不失止觀大義。唯上根之士,直下相應,境智一如,觀諦不二。斯時念與不念,皆得而究竟,更無可參。何以故?言前薦得,屈我宗風;句下分明,沉埋佛祖。故知參究唸佛之説,是權非實,是助非正。雖不可廢,尤不可執。廢則缺萬行中一行,執則以一行而礙萬行也。高明學道之士,試熟計而力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