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去往西伯利亞

鎖定
《去往西伯利亞》 [1]  是2013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佩爾·帕特森。
書    名
《去往西伯利亞》
作    者
(挪威)佩爾·帕特森
譯    者
文嘉
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3年9月
頁    數
227 頁
定    價
26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40463212
叢    書
OPEN經典

去往西伯利亞內容介紹

苦寒的青春年代裏,一場對愛與夢想最奮不顧身的追尋!
歐普拉極力推崇的挪威重量作家
《外出偷馬》《長夜將盡》之後,佩爾·帕特森更具張力與渲染性的作品,《時代》《紐約時報》《衞報》等主流媒體盛情讚譽,一致推薦!
佩爾·帕特森的《外出偷馬》中文版推出後,在核心讀者羣中贏得一致的好評,甚至有多位作家、評論家將其評為近幾年讀過的最好的小説之一。《時代週報》《藝術世界》均派出記者遠赴挪威採寫作者專訪,並用長達數頁的版面進行報導;《書城》、東方廣播電台等其他主流媒體也對其進行了重點評論與推薦。可以説,帕特森已成為中國文學讀者瞭解的一位北歐作家。
《去往西伯利亞》(Til Sibir )是佩爾·帕特森1996年的作品,出版後獲得北歐理事會文學獎提名。故事以二戰為背景,描繪在現實壓迫下,一場對愛與夢想最奮不顧身的追尋。作家以沉鬱如詩的筆調,細筆慢慢鑿斧,在那苦寒的雪地中,青春與生命之慾望如流星短暫劃過夜空,掀起一道道悲涼的光影。
*********************************************
“《帶我去西伯利亞》召喚出的,是與《外出偷馬》同樣燦爛的光芒!同樣宏偉的格局!”
“故事緩慢演進,散發出一種美麗和毀滅的迷人氣息,正如籠罩着女主角青春歲月的荒涼和悽美的氛圍。”
“太出色了……一個黑暗而絕美的故事。”
“讀帕特森的小説,就像落入了一幅北方風景畫——它們化為一道道寒意而來,輕盈又清晰,觸手可及。”
——《時代》雜誌
“近十年來最感人的一部小説!”
“《帶我去西伯利亞》是過去幾年中,最令人深思、最富凝聚力的一部小説,帕特森的文字如此遼闊,在最荒涼的敍述底下,滲透出的卻是温暖。”
——《哈佛圖書評論》

去往西伯利亞作者介紹

佩爾.派特森
1952年出生於奧斯陸,在挪威極富盛名,他是少數能跨越北歐土地、揚名國際的重要作家。他曾當過圖書館館員,做過書商,也寫過評論、從事翻譯的工作。直到1987年他三十六歲時,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説集,並逐漸嶄露頭角。自此,派特森投入全職創作,而後成為挪威重量級的小説家,作品深受歐洲世界青睞。
派特森的小説充滿了北歐的冷冽與寂靜氛圍,他的人物多取材自平凡小人物,主題多圍繞在人的孤獨,或父子、手足關係與年少友誼離去,文風簡潔內斂。2003年出版的《外出偷馬》,讓他在2007年「都柏林IMPAC文學獎」從柯慈與魯西迪等眾多名家手中摘下桂冠,一夕成名;而該獎項向來以全世界最高額獎金著稱,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將半數獎金致贈給英譯者作為酬謝的慷慨氣度。此外,這本書還獲選為2007年「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小説」,讓派特森就此登入國際文壇名家之列。
《長夜將盡》(I kjolvannet)是派特森2000年的作品,不僅榮獲當年挪威文壇至高榮譽的「布萊治文學大獎」(Brage Prize),也是他第一本英譯、由此敲開英語書市大門的重要作品。小説描述一個男子在渡輪大火中失去父母與兄弟,始終走不出喪親之痛的景況,其中部分情節來自於派特森的真實經歷,而如此戲劇化的情節,在他營造的寂靜敍事氛圍之下,反而讓失去至親的哀痛更顯露無遺。
《帶我去西伯利亞》是他1996年的作品,描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下的丹麥農村裏頭,一對摯愛的兄妹,他們的童年與少年時期,以及日後在戰爭襲擊之下的分離。
譯者簡介
蘇瑩文
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任職外國駐華機構及外商公司十餘年,現專職英、法文筆譯與口譯。曾遊居歐洲,切身領受當地人文之美。譯有《南方之星》、《我認識你嗎?一個生命老去的美麗故事》、《再見,寶貝再見》、《蒼白冥途》、《最高權力:西塞羅執政之路》、《沉默的十月》、《莎拉的鑰匙》、《長夜將盡》、《如果那天我沒死》等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