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人暴動

鎖定
國人暴動 [1]  ,又稱彘之亂國人起義厲王奔彘,是公元前841年 [18]  發生在西周首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北)的以平民為主體的暴動。這裏的“國人”在此為西周春秋時對居住於國都的人的通稱。 [2] 
當時國人有參與議論國事的權利,甚至對國君廢立、貴族爭端仲裁等有相當的權利,同時有服役和納軍賦的義務。
中文名
國人暴動
發生時間
公元前 841年 [2]  [18] 
發生地點
西周都城鎬京
別    名
彘之亂
事件結果
周厲王出逃於彘,周公召公理政

國人暴動背景

周懿王死後,他的叔叔姬闢方即王位,是為孝王。孝王死後,懿王的太子姬燮在諸侯們的幫助下,又重新奪回了王位,是為夷王。這兩次不正常的王位繼承,反映統治階級對最高權力爭奪的公開化,周王與諸侯之間的禮制規範也遭到破壞,周王對臣下的濫用權力的事件不斷髮生,密康公因為沒有將三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獻給周王,一年後即遭滅國之災,由於夷王是依靠諸侯的力量才奪回王位,他的權力和威嚴受到傷害,地位動搖。此時的周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已經非常尖鋭。 [3] 

國人暴動原因

周夷王死後,其子周厲王姬胡繼位。為了改變朝廷的經濟狀況,
周厲王姬胡 周厲王姬胡
周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 [4]  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國人進入謀生。 [5] 
周都鎬京的國人因不滿周厲王的政策,怨聲載道。大臣召穆公[又稱召(音shào)公虎、邵公]進諫説:“民不堪命矣!” (人們已經受不了了,都在議論紛紛)周厲王又命令衞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 [6] 
在周厲王的高壓政策下,國人不敢在公開場合議論朝政。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後匆匆地走開,這就是“道路以目”。 [7]  周厲王得知後十分滿意。對召穆公説:“我有能力制止人們的非議,他們再也不敢議論了!” [8] 
召穆公勸諫周厲王道:“這是用強制的手段來堵住民眾的嘴啊! 這樣堵住人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 治水要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周厲王對此卻置若罔聞。 [9] 

國人暴動過程

公元前841年,因不滿周厲王的暴政,鎬京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棍棒、農具,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 [10]  周厲王下令調兵遣將。臣下回答説:“我們周朝寓兵於國人,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國人都暴動了,還能調集誰呢?”周厲王帶領親信逃離鎬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臨汾霍州市), [11]  並於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於該地。
國人攻進王宮,沒有找到周厲王,便轉而尋找太子姬靜。召穆公將姬靜藏了起來,國人圍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竹書紀年》記載:“(國人)執召穆公之子殺之”。 [12] 
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勸解下,國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紛紛離去。 [13]  此時宗周無主,周公和召公根據貴族們的推舉,暫時代理政事,重要政務由六卿合議。這種政體,稱為共和(一説由共國國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職務,該説法與正史《史記·周本紀》有衝突 [14]  )。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15]  關於“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兩者相比,“共和行政”説較勝。 [16] 

國人暴動結果

國人暴動後,周厲王已無法回到鎬京,太子靜也不能馬上繼位為王。在這種形勢下,召穆公周定公代行王政,並改稱年號為“共和”,史稱:“周召共和”。 [3] 

國人暴動影響

史記》記載,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開始記年記事,因此發生“國人暴動”、厲王被逐、“共和行政”的這一年,被視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由於周朝是一個由原始部落步入文明社會不久的早期國家,由部落成員轉化而成的國人,是維持周朝統治穩定的主要力量,國人暴動導致了周人中上層貴族與平民階層之間的分裂,因而極大地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基礎。 [3] 
“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直接導致了周王室日趨衰微,逐步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儘管有短暫的宣王中興,但周宣王之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最終被犬戎所滅。

國人暴動爭議

國人暴動的性質,史家作了不同的認定,或認為是平民起義,或認為是工商業者起義,眾説紛紜, “平民”一詞源於古希臘,時稱自由民中的非特權階層為平民。在中國先秦史籍中,不見“平民”一詞,而“國人”一詞習見。《周禮·泉府》雲:“國人郊人其有司。”賈公彥疏:“國人者,謂住在國城之內,即六鄉之民也。”可見,“國人”乃謂國都裏面的人們,而非廣大的民眾。 [17]  其性質也能算成國都裏面的民眾反抗暴政的運動。

國人暴動相關作品

2010年寧夏少年兒童出版社製作動畫《第13集·國人暴動》。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史部-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02]
  • 2.    晁福林.中國古代史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第3版:342頁
  • 3.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教程(上).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59-60
  • 4.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
  • 5.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大夫芮良夫正義芮伯也。諫厲王曰:“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
  • 6.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召公諫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衞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
  • 7.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其謗鮮矣,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8.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 9.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脩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產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
  • 10.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
  • 11.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厲王出奔於彘。
  • 12.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國人聞之,乃圍之。
  • 13.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召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以及此難也。今殺王太子,王其以我為讎而懟怒乎?夫事君者,險而不讎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
  • 14.    《史記·周本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1-31]
  • 15.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
  • 16.    晁福林 .中國古代史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9年7月第3版:74頁
  • 17.    何凡.《“國人暴動”性質辨析》:《人文雜誌》 ,1983年 第05期
  • 18.    崔鍾雷主編. 中國通史[M]. 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2010.07.:4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