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厭食

鎖定
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期見食不貪,食慾不振,甚則拒食的一種常見的病證。辨證應辨病在脾或在胃。在胃者,以胃陰不足為主,證見厭食而口乾多飲,大便乾結,舌紅少津。在脾者,以脾運失健為主,證見厭食,面色少華,腹脹便溏,舌淡苔白。總的治療原則為健運脾氣、養陰益胃。
中醫病名
厭食
多發羣體
小兒
常見病因
由於平素飲食不節,或餵養不當,以及長時期偏食挑食,導致脾胃不和,受納運化失健
常見症狀
面色少華,腹脹便溏,舌淡苔白

厭食病因

本病的主要原因,由於平素飲食不節,或餵養不當,以及長時期偏食挑食,導致脾胃不和,受納運化失健。

厭食臨牀表現

胃傷則不納,脾傷則不運,故患兒不思進食或食而不化。脾胃受傷,化源不足,則面色萎黃,形體消瘦。

厭食診斷

1.症狀體徵:長時期的食慾不振、拒食,常伴有面色萎黃、形體消瘦。
2.病史:有飲食不節,或餵養不當,以及挑食偏食的病史。若因外感或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現食慾不振者,則不屬本病範圍。
3.檢測:有條件者,可作微量元素檢查,常伴有鐵缺乏、缺乏。

厭食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1.脾運失健:
證候:厭惡進食,飲食乏味,食量減少,或有胸脘痞悶、噯氣泛惡,偶爾多食後脘腹飽脹,大便不調,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膩。治則:調和脾胃,運脾開胃。
(1)主方:金不換正氣散加減。方藥:蒼朮、藿香、陳皮、砂仁、雞內金、焦山楂。舌苔白膩加半夏、佩蘭。
舌苔黃膩加薏苡仁、青蒿;腹脹便幹加枳實、厚朴;大便偏稀加山藥、焦建曲;乳食不化加麥芽、萊菔子。
(2)中成藥:小兒香橘丹。
2.脾胃氣虛:
證候:不思進食,食不知味,食量減少,形體偏瘦,面色少華,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夾不消化物,舌質淡,苔薄白。
治則:健脾益氣,佐以助運。
(1)主方:異功散加味。
方藥:黨蔘、茯苓、白朮、甘草、陳皮、焦建曲。
舌苔白膩加蒼朮、扁豆;脘腹作脹加木香、香附;大便稀溏加煨姜、益智仁;水谷不化加山藥、焦山楂;多汗易感加黃芪、防風。
(2)中成藥:兒康寧口服液
3.脾胃陰虛:
證候:不思進食,食少飲多,口舌乾燥,大便偏幹,小便色黃,面黃少華,皮膚失潤,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數。治則:滋脾養胃,佐以助運。主方:養胃增液湯加減。方藥:沙蔘、石斛、玉竹、烏梅、白芍、甘草。佐以香櫞皮、谷芽、麥芽。
脾氣薄弱加山藥、扁豆;口渴引飲加天花粉、蘆根;大便秘結加火麻仁、瓜蔞仁;陰虛內熱加丹皮、知母;夜寐不寧加酸棗仁、蓮子心。
(二)外治法
1.外敷:將神曲、麥芽、山楂,萊菔子、雞內金,烘乾後共研為細末,加澱粉,用開水調成糊膏,紗布包裹,於晚上敷神闕穴,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
2.針灸治療:針刺四縫、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
3.推拿療法:刮四逢、捏脊、推三關、揉足三里、分推腹陰陽等穴。

厭食飲食療法

1.益脾餅:白朮、乾薑、紅棗、雞內金、麪粉、植物油、鹽適量。將白朮、乾薑煎取汗200毫升,把紅棗煮熟去核後壓成棗泥,將雞內金磨成細粉與麪粉、鹽和勻,再加入棗泥和藥汁揉成麪粉團,在鍋內烙成餅,即可食用。
2.雞內金散:雞內金(磨成粉末)、山楂、山藥、白朮。用山楂、白朮、山藥煎水,取汁沖服雞內金粉,服時可加糖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