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原武城隍廟

鎖定
原武城隍廟,位於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原武鎮東街,為明代城隍廟建築。 [3-4] 
原武城隍廟重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建年份不詳,在全省城隍廟中規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好,斗拱、柱、樑架的造型、結構均為元代建築風格。原武城隍廟坐北向南,大殿內立柱二十四根,大、二、三梁六架,兩架大梁二龍戲珠彩繪清晰,系明初所繪。原武城隍廟保留了明早期木構件的結構特徵,體現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反映出來了當時工匠的木雕藝術手法。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 [3-4] 
2019年10月7日,原武城隍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原武城隍廟
地理位置
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原武鎮東街
所處時代
明、清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363-3-166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原武城隍廟歷史沿革

原陽原武城隍廟 原陽原武城隍廟
原陽原武城隍廟重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迄今有600多年的歷史。 [4] 
據原武城隍廟出土的碑刻記載,城隍廟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寢宮。明隆慶元年(1567年)香火旺盛。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重修寢宮。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兩廡跨院。明崇禎三年(1630年),金繪兩廂神像。明崇禎十年(1637年),原武知縣褚公(姓褚、字昌公、山西榆次人,父褚鐵,當朝兵部尚書)命田道官添建二殿,田道官與徒陳常清酬資四年,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移寢建二殿三間峻工。當時城隍廟院規制整齊壯觀。 [4] 
清朝期間,經過多次修葺。 [4] 
1950年~2009年,原武城隍廟一直為糧庫佔用。 [4] 
2009年4月,在第三次全物中,發現原武城隍廟。 [4] 
原陽原武城隍廟 原陽原武城隍廟
2020年6月~7月,對原武城隍廟進行了維修。 [4] 

原武城隍廟建築格局

原武城隍廟
原武城隍廟(4張)
原陽原武城隍廟保存有前殿、中殿、拜殿、大殿4座古建築以及明清石刻20餘通。四座建築皆為硬山灰瓦磚木結構建築。
原陽原武城隍廟拜殿面闊5間,進深一間。大殿為廟內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主體建築。面闊5間,進深3間。木結構均為早期用材,置平身科,柱頭科,隔架科斗拱。平身科斗拱為五踩重昂,大斗成八邊形藝術構件,每邊雕刻荷花、牡丹、卷草等圖案,耍頭後尾插入垂花柱中,槽升子、三才升、十八斗均為菱形。平身科大斗為四邊形,梁頭做法形式各異、雕工細膩、各具特色。隔架科為一斗三升交麻葉。 [2]  [4] 

原武城隍廟文物遺存

石刻
原武城隍廟
原武城隍廟(2張)
原陽原武城隍廟保存有明清石刻20餘通。 [2] 
建築構件
原陽原武城隍廟留存有雕刻荷花、牡丹、卷草等圖案的斗拱。 [2]  [4] 

原武城隍廟文物價值

原武城隍廟 原武城隍廟
原武城隍廟保留了明早期木構件的結構特徵,體現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反映出來了當時工匠的木雕藝術手法。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 [2] 

原武城隍廟歷史文化

原武城隍廟的歷史記載
關於城隍的發展和演變,是由“物”到“神”的過程。據《説文解字》解釋:“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表明城和隍是保護城池安全的壕溝。洪武二年正月,朱元璋又按“王、公、侯、伯”四個等級大封天下城隍,即京城的城隍封為正一品的“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府一級的城隍封為正二品的“威靈公”,州一級的城隍封為正三品的“威靈侯”,縣一級的城隍封為正四品的“顯佑伯”。當時原武縣的城隍被封為正四品的“顯佑伯”。 [3] 

原武城隍廟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原武城隍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原武城隍廟旅遊信息

原武城隍廟地理位置

原武城隍廟位於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原武鎮東街。

原武城隍廟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原武城隍廟,路程約17.9千米,用時約2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