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原始祖鳥

鎖定
原始祖鳥(屬名:Protarchaeopteryx)是火雞大小的有羽毛恐龍,發現於中國。原始祖鳥的粗短尾巴上有保存良好的羽毛;它們的手部修長,上有3個指爪,具有腕骨。原始祖鳥的發現在鳥類起源的研究上具有更大的意義,因為它具有了真正的羽毛,在進化上比中華龍鳥更接近鳥。但是它比著名的產於德國的始祖鳥更加原始,因此起名叫做原始祖鳥。原始祖鳥的發現使得恐龍和鳥類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1] 
中文名
原始祖鳥
拉丁學名
Protarchaeopteryx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蜥形綱 Sauropsida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    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原始祖鳥基本信息

名稱:原始祖鳥
拉丁文學名Protarchaeopteryx
體長:1米
體重:10公斤
食性:植食/雜食
生存時代:早白堊紀
分佈:中國遼西

原始祖鳥簡介

原始祖鳥的化石是在中國發現的,這個屬的恐龍大小如同火雞,是有羽毛的獸腳亞目恐龍,生活在1.35億年至1.2億年前,即白堊紀早期。在中國遼寧的義縣附近,考古學家在古河牀的沉積岩中發現了這種恐龍的化石 [2] 
始祖鳥是人類知道的最古老的鳥類,而原始祖鳥比始祖鳥更加古老。它身長1米左右,可能比始祖鳥更大一些,尾巴上的羽毛進化得很好。它的手細長,上面有三個手指,指尖上長着彎曲而鋒利的爪子。它的骨骼是空心的。雖然與鳥類十分相似,但它不會飛翔。原始祖鳥的羽毛可能只是用來防寒的,即在寒冷的天氣裏保持體温 [2] 
原始祖鳥是偷蛋龍中最原始的成員之一,它的切齒很大,表明它與切齒龍的關係很近。它的化石很像鳥類的骨骼,説明它在進化中處於一個過渡階段 [2] 

原始祖鳥形態特徵

原始祖鳥(屬名:Protarchaeopteryx)是火雞大小的有羽毛恐龍,發現於中國。原始祖鳥的粗短尾巴上有保存良好的羽毛;它們的手部修長,上有3個指爪。原始祖鳥似乎是偷蛋龍下目的最原始成員之一,它們的大型門齒顯示它們與切齒龍有接近親緣關係,甚至是切齒龍的異名。原始祖鳥可能是草食性或雜食性,但它們的手部非常類似小型肉食性恐龍的手部。
原始祖鳥是偷蛋龍下目的最原始物種之一,而它們的大型門齒顯示它們與切齒龍有接近親緣關係,甚至可能是切齒龍的異名。
原始祖鳥的粗短尾巴上有保存良好的羽毛。它們的骨頭內部中空,整體結構類似鳥類,並具有叉骨。原始祖鳥比始祖鳥還要原始,使它們成為一種非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而非一種真正的鳥類。原始祖鳥身長約1米,體型可能比始祖鳥還要大。原始祖鳥的手臂上有對稱羽毛。因為現代的有對稱羽毛的鳥類並不能飛行,所以原始祖鳥的身體結構可能也無法提供主動飛行。原始祖鳥被認為是樹棲動物,在樹枝間跳躍,並以前肢張開滑翔。

原始祖鳥個體特徵

粗壯原始祖鳥為帶羽毛的獸腳類恐龍。肉食性,牙齒呈棒狀,表面光滑不帶鋸齒,胸骨扁平。尾長,前肢較長,具三爪,第二指爪大。腸骨長大,恥骨粗壯且遠端癒合。後肢長且粗壯。前後肢長度比為0.7,後肢第一趾短,上移,與另三趾形成對握型。蹠骨近端未癒合。體羽長度近50mm,羽軸粗短,尾翼極發育,尾翼長達150mm,羽軸細長,羽枝纖細。粗壯原始祖鳥化石。

原始祖鳥相關特徵

由於始祖鳥有着鳥類及恐龍的特徵,始祖鳥一般被認為是它們之間的連結:可能是第一種由陸地生物轉變成鳥類的生物。於1970年代,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指鳥類是由獸腳亞目恐龍演化而來,而始祖鳥就是當中最重要的證據。
它保有一些鳥類的特徵,例如叉骨、羽毛、翅膀。它亦有一些恐龍特徵,例如長的距骨升突、齒間板、坐骨突、頭頂上眶前孔內的小骨頭及人字形的長尾巴。奧斯特倫姆亦發現始祖鳥與馳龍科很顯著地相似。

原始祖鳥體貌特徵

原始祖鳥似乎是偷蛋龍下目的最原始物種之一,而它們的大型門齒顯示它們與切齒龍有近親緣關係,甚至是切齒龍的異名。原始祖鳥可能是草食性或雜食性動物,但它們的手部非常類似小型肉食性恐龍的手部。

原始祖鳥分佈範圍

原始祖鳥的化石被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義縣組,它們生存於早白堊紀的阿普第階。原始祖鳥的體型可能比始祖鳥還要大。

原始祖鳥物種學史

復原圖
復原圖(2張)
諸多新的信息讓鳥類這個大家族的分類位置發生了變化,誕生了新的學術觀點,提出了鳥類起源和進化的“多元”理論。過去,古生物學者一直認為鳥類是由恐龍的一支直接進化而來,進而發展成為今天龐大而複雜的鳥類家族。但梅爾根據保爾標本的性狀特徵,對其系統發育位置做了分析,新的系統樹告訴我們,始祖鳥與恐爪龍類為姊妹類羣,一起組成近鳥類,這點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另古生物學者感到意外的是,恐爪龍類竟然包含了孔子鳥,孔子鳥與小盜龍竟成為了姊妹類羣。這一結果可能是由於用作性狀分析的古鳥類資料較少造成的,但從進化的意義上看,新系統樹跳出了鳥類是單系羣的系統思維模式,讓我們可以更“肆無忌憚”地假設鳥類起源的問題。已經有古生物學者假設説,那些披着羽毛的恐龍有沒有可能是由始祖鳥這樣的鳥類失去飛行能力後退化而成的呢?

原始祖鳥新聞相關

美國總統克林頓在《國家地理》雜誌創刊110週年慶祝大會上,手持封面印有尾羽鳥復原圖的最新一期《國家地理》雜誌,稱讚中華龍鳥原始祖鳥尾羽鳥是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
這一自然奇蹟是由中國科學家在中國遼寧省西部的朝陽市境內發現的。重要的發現起始於1996年8月,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在該地獲得了一塊奇妙的小型“恐龍”化石,“恐龍”長有很短的原始羽毛,具有似恐龍又似鳥類的特點,季強將其命名為中華龍鳥,並認為介於恐龍與鳥類之間的過渡型動物。頓時,轟動了新聞界,轟動了古生物界,震驚了全世界。
中生代以來,朝陽地區被捲入瀕太平洋活動帶,受太平洋板塊向中國東部板塊俯衝作用影響,產生了一系列盆嶺相間的構造格局。主要盆地有7個,盆地內以火山沉積構造為主,其中賦存有極豐富的生物化石。僅對金嶺寺——羊山盆地東緣中段46.3平方公里範圍內,即朝陽市北票為四合屯一帶進行了重點地質調查,初步確定,已發現的中生代生物化石包括6個門、14個綱、20類、93個屬、141個種,構成了一個系統的、完整的“熱河生物羣”,是中國遼寧省西部化石寶庫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寶貴的地質遺蹟,對研究生物起源、進化和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環境都具有重大科學價值。
中華龍鳥化石發現於朝陽市北票四合屯,賦存於晚侏羅世地層的凝灰質粉砂岩中,據中國和世界古鳥類專家研究考證,中華龍鳥是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渡型動物。這一重大發現,為鳥類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的假説提供了重要證據。1996年12月,在四合屯又了現了中華龍鳥後代的化石,該化石產出層位在中華龍鳥化石層之上的5.5米、孔子鳥化石層之下的8.5米處。據專家研究考證,該鳥類具有很低的飛行能力,比德國巴伐利亞州索倫霍芬始祖鳥要原始些,故命名為原始祖鳥。1997年夏天,在四合屯又發現尾羽鳥化石,經專家研究確認,尾羽鳥與原始祖鳥相似,而比原始祖鳥又進化了一步,但仍比德國始祖鳥原始。
國內外著名古鳥類專家對朝陽市北票四合屯了現的各種鳥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多數認為中華龍鳥雖然不會飛行,卻是鳥類的鼻祖;原始祖鳥和尾羽鳥是具有很低飛行能力的初鳥類;孔子鳥是具有短距離飛行能力的鳥類。這一發現和研究成果,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使生命發展中鳥類起源與演化的研究迎來了曙光,取代了130多年來德國始祖鳥是鳥類祖先的地位。以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著名古鳥類專家奧斯特隆(john ostrom)為首的歐美專家考察隊,在結束對四合屯考察後,一致認為中國遼西四合屯是回答鳥類起源與演化問題的最完美的地點, 這一地點的國際意義是空前的。
到目前為止,在中國遼寧省西部的朝陽地區發現鳥類化石250多枚,經專家研究確定為3個亞綱、11個屬、14種鳥類。僅四合屯地區就發現鳥類化石200多枚,包括4個屬、6種鳥類。朝陽地區發現的化石種類和數量之多,演化遺蹟保存得如此係統、完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巴伐利亞州共發現7枚鳥化石,僅1個屬、2種鳥類,與朝陽市的發現是無法相比的。正如著名的美國古鳥類專家奧斯特隆(john ostrom)所説:“這些沉積和這些化石,不僅是中國的財富,也是世界的財富”。因此,中國遼寧省西部的朝陽是全球古鳥類研究學乾神歸夢想的地方,中華龍鳥已經由朝陽飛向全世界。
1998年10月,國家已批准以朝陽市北票四合屯為中心,建立了面積為46.3平方公里的鳥化石羣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管理處遵照“依法保護、科學研究、合理開採、有效利用”的原則,管理工作已全面到位。在朝陽地區以及鳥化石羣自然保護區內,中華龍鳥化石層位以下,還有厚度達千米以上的中、早侏羅陸相沉積地層,且保存得系統完好,是進一步研究生物演化和鳥類起源的理想場所,不但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也是典型的、罕見的。德國巴伐利亞州始祖鳥化石層位之下為海相地層,發現鳥類直接祖先和陸相生物演化遺蹟的可能性是極小的。
遼西古鳥類化石的發現與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中華龍鳥引起的古生物理論與實踐的大碰撞並沒有完結,研究工作還將繼續。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隨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朝陽市作為世界鳥化石的寶庫對這一領域的貢獻將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為世界所矚目。

原始祖鳥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綱:蜥形綱 Sauropsida;總目:恐龍總目 Dinosauria;目:蜥臀目 Saurischia;亞目:獸腳亞目 Theropoda;下目:偷蛋龍下目 Oviraptorosauria;屬:原始祖鳥Protarchaeopteryx;種:強壯原始祖鳥P. robusta。
參考資料
  • 1.    李建軍主編 劉連城副主編,走進自然博物館 (第2版),兵器工業出版社,2006年04月第2版,第51頁
  • 2.    楊建峯主編,恐龍世界,汕頭大學出版社,2014.10,第3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