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原始創新

鎖定
原始創新,意為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原理性主導技術等創新成果。原始性創新意味着在研究開發方面,特別是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領域取得獨有的發現或發明。原始性創新是最根本的創新,是最能體現智慧的創新,是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的重要體現。
中文名
原始創新
外文名
Original Innovations
定    義
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原理性主導技術等創新成果
領    域
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領域

原始創新定義

原始創新則是指獨立開發一種全新技術並實現商業化的過程。
也有觀點認為,原始創新是指“元創新”(meta-innovation),即是一種觀念上的根本性創新,由元創新將會帶出其它科技創新;也有人打比方,認為原始創新就像是一隻“老母雞”,由它下出許多蛋,孵出大量小雞來。這隻“老母雞”便是原始創新,它所生出的小雞都是“衍生創新”。
在原始創新、跟隨創新集成創新三種技術創新模式中,原始創新處於重要的核心地位。

原始創新影響因素

與一般的科技創新不同,原始性創新具有其獨特內涵的影響因素,我們將之分為內外兩類因素。內在因素有原始積累、核心人物、團隊協作、原創技巧、科研興趣,外在因素包括創新氛圍、激勵機制(包括經費支持、合理的立項審查和成果評價體系、待遇等政策體系及相應制度)等。

原始創新原始積累

基礎研究是創新的過程,更是歷史的積累過程,正如科學學原創始人貝爾納所認為的,是一種累積的知識傳統。基礎研究強調科學積累,即一種“鏈” 的概念,因為基礎研究正是在這種“鏈”狀的漸進積累基礎上的一種飛躍,一種變革。然而必須強調的是積累是原創的前提,但積累並不必然產生原創。科學積累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科學能力基礎的積累
由國家現有的科學人才、研究經費、圖書情報、儀器設備等有形因素和科學體制、科研管理、科研環境等無形因素綜合形成,對一個國家的科學創新能力起着基本的制約作用,體現了社會的整體科學能力⋯ 。
(2)基礎研究人才的積累
指合理的數量及結構基礎研究人才“鏈”狀積累。因為科學範式的轉換和變革往往不能由一個或幾個傑出的科學家去實現,而必須依靠一代人或幾代人的努力。
(3)學術傳統的積累
學術需要傳統,它可以使年輕人知道哪個問題值得研究,哪個方面有發展前途,對一個國家的科學發展至關重要。但學術傳統不是一兩年,甚至10年20年就可以建立起來的,它是一個國家在科學研究方面的較長時間的歷史積澱⋯ 。學術傳統可以是區域性的,也可以是某個機構所特有的,例如:波敦點效應 指的就是科學家所處的機構不同造成科研成果產出和承認的差異。據統計,在百年諾貝爾科學獎的歷史中,世界排名前5名的研究型大學的獲獎人數佔獲獎總人數的37%。因此,在創新研究中應該強化創新基地的名牌效應
(4)學術思想或知識的積累
任何原創性的思想都是繼承與發展的辯證統一。每個科研人員都必定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中,以某種方式與以往的學術思想或知識發生聯繫,或是接受它,或是抵禦它。
(5)個體的積累
包括科研人員個人經驗或經歷的積累,如參與較高層次的科研、學術交流活動,與高精尖的科學家共事等,也包括個人家族知識基因的遺傳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接代積累,這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有原創性貢獻的科學家的“天賦”,體現在他們對前輩的價值理念、治學態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維習慣的潛移默化的繼承上⋯ 。

原始創新核心人物

科技創新羣體能否做出一流的業績,不能苛求這個羣體全是一流人才,但這個羣體一定需要一兩個、兩三個核心人物(或稱學術權威)的領導。核心人物必須是科學成就卓越、在國際上享有崇高威望的傑出領導人,他善於正確把握科學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向,從而做出正確的重大決策;他能引導羣體內的科研人員進入學科的最前沿並迅速、有效地積累他們的學術優勢。核心人物是影響一個國家基礎研究隊伍整體實力的重要制約因素,他們本身的學術水平決定了創新羣體在國際科技競爭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他們所創造的學術傳統能影響和培養未來傑出科學家,從而形成的核心人物為中心的科學家人才“鏈”。

原始創新創新氣氛

創新氛圍亦可稱創新文化。原始創新特別注重人員、物質、制度、人的精神狀態價值觀念等各要素之間的動態平衡和最佳組合,需要一種自由寬鬆並具有濃厚學術氛圍創新環境,更準確地説是創新文化。這種文化鼓勵科學上的冒險、創新、競爭並容忍失敗,因為創新需要創新者具有強烈的鋭意進取、拼搏探索的意識,滿懷創造慾望與激情,能夠承受在精神、智力和體力上的極大付出及由此產生的各種風險和心理壓力;需要創新者具有一種襟懷,置個人於某個創新組織之中,依靠個人與集體的共同智慧,在實現集體目標的同時實現個人目標與價值追求;需要為創新者的大量聚集營造氛圍,例如各國科研組織、教學單位、企業機構廣泛採納的“午後咖啡漫談會”,需要為創新者提供跨學科自由、寬鬆的學術思想交流、碰撞以及競爭和合作兼容的環境,學術思想的交流是獲取科學研究最新資料的重要方法,是科學發現的重要手段。

原始創新激勵機制

為扶持、激勵基礎研究循着其應有的軌跡循序漸進,抑制創新研究中的浮躁和急功近利風氣,創新研究的科技政策和相應制度,應符合基礎研究的特點要求。
(1)經費問題
經費是基礎研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只有經費充足,並且使投入呈現持續穩定狀態,才能真正達到增強創新原動力,增加技術儲備和提高競爭力的目的。據2000年度《國際競爭力報告》,美國基礎研究經費佔R&D總費用16%,OECD 成員國中,法國、澳大利亞瑞士均在22% 以上,而我國僅有5.3%。
(2)收入分配製度和鼓勵創新人才成長的政策措施
要給創新者應有的待遇,支持他們做眼下做不出東西,但從長遠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給創新者營造堅持下去的環境,奢望一個創新者出於對科學的執着追求,接受低收入來長期保持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熱情,是不切實際的。需要建立與創新活動相一致的收入分配製度,對於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通過考核其論文的質量和數量來核算報酬;對於從事應用基礎研究的人員,按研究開發成果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的一定比例直接計量而得,科技人員的股份比例不低於技術股份的2/3。而且,對於有突出貢獻的創新者在利益分配上要特別予以傾斜。在職稱評定方面,要注重成果質量,如基礎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在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有較高的正引用次數,並且得到國際科技界的承認;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發明專利技術秘密和許可證及其經濟效益 。要杜絕以數量取勝、論資排輩,為創新人才成長創造條件。
(3)項目審查和成果評價系統
項目審查要基於本國的優勢和特色、國際科學前沿、國家發展目標以及科學資源投入能力等多種因素,優先資助對於科學自身發展和國家目標具有戰略意義的科學前沿、大科學研究和交叉學科領域,並以此帶動自由探索式的小科學研究(包括非共識項目)以及傳統學科的改造,實現科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學科佈局的合理調整,同時強化基礎研究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服務的功能與作用。在此過程中,應當特別注意發現、培養和穩定青年尖子人才,使其儘快脱穎而出。成果評價系統要區分科學研究的特徵、目標。
基礎研究是探索自然現象的,其成果有時間滯後的特點,評價時需注重其對科學界的影響,通常指對學科發展的貢獻;應用基礎研究成果包括重大技術創新、實驗方法和儀器的重大發明等,具有應用前景,常常要看產生的經濟效益,但我們要注意科學技術的影響是跨時空的,而且無論是宏觀經濟,還是微觀經濟,其增長狀況往往取決於多種變數,如市場狀況、勞動力節約、原材料價格波動等。除此之外,對二者的評價還要考慮對年輕科學家的培養、對科研組織和體制發展的貢獻,是否有效地服務於國家利益,等等。

原始創新團隊協作

當今和歷史上任何一項成功的創新成果無一例外需要集體協作配合,更準確地説,隨着科學技術的規模擴大和縱深發展,科學前沿的重大突破絕非一個國家科技力量和資源所能實現。人才的素質水平和成本、研究的成本和風險、科研設施的高精密化、科學信息的市場化等,要求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交流進行多邊合作,形成資源共享共享的動態合作機制,使不同學科、不同學術背景和不同學術思想的科學家之間進行思想撞擊,產生解決問題的多種不同方法。因此,團隊協作至關重要。探究諾貝爾獎的歷史,獲獎項目中有1/3以上存在着學科交叉現象,並且呈上升趨勢 。在我們調研過程中,原創人員也談及團隊精神及團隊協作對科研的重要性。但考慮到我國體制和知識產權的因素,團隊組建一般在機構內部成員中組建,或是以核心技術單位為中心,組成創新集羣

原始創新原創技巧

原始性創新成功與否,也有其獨特的研究技巧和方法,根據調查和檢索的結果,我們歸納以下幾條規則:
(1)善於發現已有理論與實際的矛盾,勇於挑戰傳統理論
(2)獨具創意的實驗和對實驗事實敏鋭的觀察;
(3)在良好的科學基礎上的前沿性、交叉性研究;
(4)對已有知識的科學整理與發掘;
(5)重要科學發現直接用於技術領域;
(6)理論成果的應用形成全新技術原理,並在此基礎上開發研究;
(7)利用特殊的儀器(設備)對自然現象進行探索或對理論預言進行檢驗;
(8)運用眾多基礎研究理論解決重大技術創新中的難題;
(9)利用數據與計算機手段創造出過去技術原理的實現條件。

原始創新科研興趣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在滿足原創人員的物質生活需要之後,科研創新的最大動力來自興趣。只有興趣盎然,原創人員才會潛下心去搜集、研究、分析數據和資料,瞭解學科發展前沿,才會不厭其煩地重複實驗,即使屢屢失敗也樂在其中。有時濃厚的興趣會促使原創人員去忍受常人難以想象的困苦。

原始創新演化機理

原始性創新始於問題,孕於積累。通過國家科學能力基礎、基礎研究人才、學術傳統、個體經驗、知識基因的遺傳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科學積累,核心人物憑藉自己的學術造詣,正確把握學科發展方向,為創新羣體做出適合時宜的戰略選擇。但不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基礎研究項目,都要尋求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最佳結合點。在創新研究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原始性創新研究的特點,如長期性、高度不確定性和成果的時間滯後性等,為創新研究注入強動力,從物質、精神方面為創新者消除後顧之憂,為創新研究營造寬鬆自由的文化氛圍,採取扶持政策和相應制度,克服學術研究中的急躁風氣,使創新者靜心於鑽研之中,在創新研究過程中,應用基礎研究項目要儘可能縮短與生產實踐的距離,要利於成果轉化。當然應用基礎研究所固有的商業應用前景,也是創新研究的強動力之一,同時,要注意團隊協作,沒有創新集羣,創新活動就不可能延續並取得成功。而對於創新者而言,原創技巧的掌握是突破原創瓶頸的法寶,而科研興趣是維持創新者的可持續創新力
原創項目在原始積累、核心人物的戰略選擇等激發因子的作用下產生,在符合原創特點的強動力 (如核心人物、創新文化、激勵機制、原創技巧、科研興趣、團隊協作等)的支撐下運作。如果成功,則首先要進行成果的保護,如申請專利等,要有知識產權 保護意識;如果原創失敗,則應探明失敗的原因是在源頭還是在創新過程,如果是創新過程,則需要重新進行創新研究,直至成功;如果是項目選擇失誤,則應重新從原始積累中探求符合自身資源條件的項目。原創演化的最後一個環節是成果評價,這時要注意區別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基礎研究,因為二者特點不同,因此評價體系一定要體現它們的獨特性,並注意評價的公正性,不能浮於形式,也不能論資排輩,要確確實實體現其績效。因為創新者如果感到評價體系符合創新活動性質,體現了他們的真正付出,則會激勵創新者再次加入艱辛而枯燥的原創活動中,否則他們會融人追逐短期商業利潤的一般研發活動中,長此以往,原創活動將陷入荒蕪狀態,並最終導致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衰退。
原始性創新是在原始積累、核心人物、創新文化、激勵機制、原創技巧、科研興趣以及團隊協作等七個影響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發生的,從其特性分析,原始性創新演化機理又藴含着不同於一般創新研究的特徵演化小機理。

原始創新激發因子

原始性創新源於原始積累,沒有積累就沒有原創,積累是多層次、多含義的。第一,需要社會的整體科學能力較高,一個國家現有科學人才、研究經費、圖書情報、儀器設備、科學機制、科研管理和科研環境等具有良好的基礎;第二,基礎研究人才要有積累,而且呈“鏈狀”延續下來;第三,學術傳統要有歷史積澱,以便迅速把握學科動向;第四,學術思想或知識在繼承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第五,創新個體素質高,沿襲前輩的價值觀念、治學態度、研究方法和思維習慣,也積累個人與優秀科學家交往的經歷。如美國雄厚的工業基礎、良好的教育傳統和歐洲最優秀的科學家移居美國所形成的學術傳統等是長期積累、積澱的結果,是美國盛產諾貝爾獎得主的關鍵因素。要激發原始性創新,單有原始積累還不夠,還需要核心人物具有世界眼光,富於戰略思維,選好目標,當然原創目標要服從國家長遠目標。核心人物本身要具備良好的科學造詣,享有國際威望,並具有卓越的管理能力,帶好自己的創新羣體。
有了科學積累、核心人物的戰略選擇和領導能力,再加上對創新氛圍、激勵機制以及評價系統的期望度,應用基礎研究還有較好的商業前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構成了原始創新的激發因子。

原始創新強動力

原創的過程艱辛而漫長,要使創新者永葆激情,堅持下去,必須給創新研究注入強有力的動力,並且各個注入元素都要符合原創的特徵和規律。
第一,一定要有核心人物帶領創新羣體一往無前地向前走。核心人物自己的學術水平要高,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表率作用,對創新人員的吸引和凝聚作用,能在創新過程中影響和造就眾多的未來傑出科學家。
第二,要營造一種寬鬆的創新文化氛圍,提升創新者衝刺世界難題的信心和勇氣,寬容創新失敗;創造條件讓不同領域的創新者進行經常性的啓發和討論,以激發創新的激情和思想,等等。
第三,要有很有效的激勵機制,在科研經費、待遇、立項和評價體系等方面,為創新者創造堅持下去的條件,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在原創投入方面,除了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外,企業也要逐漸加大投入,併力爭成為投資主體,至少應成為應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資主力;在待遇問題上,要使待遇與創新者的價值和創新付出相符,基礎研究人員以論文的質量和數量核算報酬,應用基礎研究人員以成果產生的經濟效益提成;在個人成長問題上,職稱的評定以實際績效為基礎,並向有突出貢獻的頂尖青年人才傾斜,不搞論資排輩,不搞只求數量的形式審查,讓青年創新人才茁壯成長;立項、評價系統要適應原創特點,國家要資助符合國家目標的科學前沿、大科學研究、交叉學科領域,也要資助非共識項目、自由探索項目等。基礎研究評價要有時滯性,並主要考查對科學界的貢獻,應用基礎研究要考察經濟效益、發明專利數等。除此之外,還要評價對培養年輕科學家、對組織本身發展的貢獻。
第四,原始性創新也講究技巧、方法,因此,創新者要深知原創技巧,在原創過程中,尋找規律性突破口,避免或少走彎路。
第五,科研興趣是創新者在滿足物質需求後的最大動力,我們稱之為可持續創新力。這種內在的、自發的力量具有長久性,而且源源不絕。因此,一項原始性創新研究能否堅持下去,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創新者自身是否對科研創新具備濃厚的興趣。
第六,團體協作在現今愈來愈成為原創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跨學科的交叉性創新羣體力量的形成,是應對現時原刨項目既交叉綜合又日益擴大化的特點,解決人才素質和成本不均、研究成本和風險不斷增加的有效辦法。同時,原始性創新是探索性的,無固定程序可循,因此,要讓不同的學術思想相互撞擊、互相啓發,才能進發出創新的火花,合理人才結構的團體協作不僅具有規模效應,也許還會加快原創的進程。

原始創新三大特徵

原始創新成果通常具備三大特徵。

原始創新首創性

需要前所未有、與眾不同。

原始創新突破性

需要在原理、技術、方法等某個或多個方面實現重大變革。

原始創新帶動性

需要在對科技自身發展產生重大牽引作用同時,對經濟結構和產業形態帶來重大變革,在微觀層面上將引發企業競爭態勢的變化,在宏觀層面上則有可能導致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競爭格局的重新形成。

原始創新美國創新

原始創新是指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原理性主導技術等原始性創新活動。原始創新成果通常具備三大特徵。一是首創性,研究開發成果前所未有。二是突破性,在原理、技術、方法等某個或多個方面實現重大變革。三是帶動性,在對科技自身發展產生重大牽引作用同時,對經濟結構和產業形態帶來重大變革。
原始創新與基礎研究存在密切關係,對基礎研究的重視與投入是重大原始創新的保障。就美國的經驗來看,美國政府對基礎研究進行長期、穩定的支持是維持美國科技經濟競爭力的根本。

原始創新研究概況

從基礎研究體系構成主體看,美國基礎研究機構由大學、聯邦實驗室、產業及非營利性機構組成。其中,大學和聯邦實驗室是美國基礎研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獲得聯邦政府資助最多的機構。
從R&D經費投入額來看,1953至2003年間全國的基礎研究投入額從4.60億美元上升到了541.03億美元,增長了117倍,相對增幅在三大類研發活動中為最高。進入21世紀後,雖然技術開發投入出現下降,應用研究投入增長速度也明顯減緩,但2000至2003年間,基礎研究投入仍然從423.67億美元快速增長到了541.03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6.9%。從基礎研究投入在研發投入總額中所佔的比例來看,1953年僅為8.9%,之後逐年擴大,到2003年已經達到了19.1%。這一比例的擴大,反映了基礎研究在研發活動中地位的提高。 長期以來,美國產業界是R&D經費的主要支出者,這與美國企業是創新主體密切相關。但是就基礎研究開發經費支出而言,聯邦政府是最主要的支持者,佔據總經費的一半以上。
雖然美國大學和聯邦實驗室在基礎研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美國產業界從事基礎研究的力量仍然不可忽視,大約有4%左右的產業R&D 經費用於基礎研究。產業界從事基礎研究對於產業共性技術發展和某些領域的原始創新起着非常大的影響。
原始創新的根源在於基礎研究,而基礎研究最突出的表現在於論文產出。美國是基礎研究投入最大的國家,同時也是論文產出最多的國家,同時美國論文的影響力也高居榜首。
一個國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多少可以從某方面反映一國的原始創新能力。根據歷年來諾貝爾獎的獲獎名單統計,從1985到2005年的20年間,共52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有34位為美國人或在美國居住,佔64%;47位化學獎得主中有28位為美國人或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佔59.6%;生理學或醫學獎的46位獲獎者中,有28位美國人,佔46%;33位經濟學獎得主中,有23.5位美國人(其中一人為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佔71.2%。從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美國的原始創新能力無疑高居全球榜首。

原始創新研究政策

美國經濟社會發展得益於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但基礎研究的作用不容忽視,從美國基礎研究對美國的作用看,基礎研究的投資具有倍數增大效應;從經濟角度來看,美國近30年來經濟上的成就依賴於基礎研究所培育的智力資本和知識增長,美國企業專利所引的參考文獻70%來源於由公共資金資助的基礎研究。
美國基礎研究提升了本國原始創新能力,基礎研究取得重大成就主要得益於美國良好的基礎研究政策體系。歸納起來,美國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進基礎研究的相關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確保基礎研究投入
美國政府認為,基礎研究是對未來的投資,是美國技術創新成果的源泉,是美國科技領先地位的基礎。雖然美國基礎研究資助多元化,但聯邦政府始終是支持基礎研究的主體,為基礎研究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同時還通過税收等政策調節,帶動社會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2)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政府各部門設立各種特別培養高層次人才計劃,如美國海軍設立的“青年研究員計劃”,國家科學基金會設立的“總統青年研究獎”,這些計劃的最大特點是其經費不列入國家科學基金會年度預算,而由國會直接撥款。政府還努力加強人才的繼續教育,建立了國家技術大學,讓科技人員能輪流接受再教育。在引進和留住人才方面,美國主要通過三種方法,將全世界幾百萬的優秀人才吸引到美國來:一是長期執行有效的移民政策,每年至少為吸收國外各類人才保留14萬名入籍名額;二是靈活的H-1B簽證計劃;三是儘量創造出較之其他國家更加自由寬鬆的學術環境,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加上各種學術大師雲集,營造出吸引人的大環境。
(3)促進聯邦實驗室和大學與產業界之間的合作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通過國家科學基金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聯邦實驗室和大學與產業界之間的合作,在大學設立“工業—大學合作研究中心計劃”;國家科學基金會在大學興建了25個工程研究中心;國防部、國家航空航天局、能源部、農業部國立衞生研究院在大學興建與本身任務相適應的跨學科的科學技術中心。
(4)形成良好的遴選基礎研究計劃和項目的機制
基礎研究的資金分配堅持由同行“優績評議”,並通過有效組織和管理實現人才、思想和工具(設施、儀器設備等)的有機結合;把是否有利於智力資本的積累和是否有利於建立各種各樣的夥伴關係作為遴選基礎研究項目的主要標準

原始創新不足成因

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水平如此低下呢?從歷史的角度看,當然與文化傳統、工業基礎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特別是經濟體制教育體制和科研體制。

原始創新原始性概述

“創新”一詞最早是由熊彼特提出的,用以指在生產體系中引入“新的組合”。這種新的組合包括:①引進新的產品;②引用新技術;③開闢新市場;④控制原材料新供應來源;⑤實現新工業組織。自從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之後,人們對“創新”的認識也不斷創新,特別是經濟學研究了創新與失業、與經濟週期關係,使創新更具有了活力,形成了創新系統。創新發展理論的實踐,使一個區域,使國家,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創新發展理論的實踐也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原始性創新對一個區域,對一個國家發展的深遠意義。
鑑於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人們的創新活動已形成了創新價值鏈,我們把創新價值源頭的創新稱為原始性創新,它與一般性創新的根本區別在於,原始性創新必須是對原有知識體系的重大突破,這就意味着,原始性創新不僅應有新的概念、新的原理或新的方法生成,而且,還會產生一條新的知識鏈,一門新的學科,甚至當把這種新的知識物化後,很可能還會產生一種新的產品,形成一種新的產業,以致有可能引起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變化,真真切切地起到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由此不難理解,原始性創新的驗證度之大、耗時、耗力、耗財之巨,是一般性創新無法比擬的。上個世紀是力學和相對論這類基礎科學的原始性創新及半導體技術和遺傳工程技術這類應用技術的原始性創新的經歷過程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原始性創新需要創新的文化環境和物質條件,更需要促進創新的教育、科研、經濟體制和機制。

原始創新成因分析

創新文化成因分析
創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人們在創新過程及管理中所創新和形成的創新精神財富和創新物質形態的總和。它包含創新價值觀、創新準則、創新的制度與規範,創新的物質文化環境等等,其中,創新價值觀是創新文化的核心。組織創新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對組織成員產生影響,觸發創意形成創新活動。創新文化是由創新環境、創新價值觀、創新的英雄人物、創新文化禮儀及創新文化網絡等五大要系構成,創新文化可分成四個層次,即表層的創新物質文化、創新行為文化、創新制度文化和創新精神文化。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舉世聞名,對人類創新的貢獻也舉世矚目。但由於建社會及外侵戰亂等歷史原因和創新管理的問題使我國的創新文化建設落後於美、日等發達國家,在創新的價值取向,創新物質環境、創新英雄的湧現、創新成果與美、日等比較都還存在差距。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創新文化提供的豐富財富還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創新的制度有待完善,人們創新潛力和個性還有待開發,創新的管理有待強化,還應從創新的政策、體制、人文精神、物質環境、服務支持體系等方面培育使創新精神、創新行為、創新成果茁壯成長的肥沃土壤。
教育體制成因分析
創新特別是原始性創新的特點,從根本上決定了作為創新主體的科技工作者,必須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動力,健全的心理素質作支撐,科學的思維方法作武器,合理的知識結構作儲備,良好的外部環境作保障,才有可能在原始性創新中有所作為。然而,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傳統教育下的應試教育模式,恰恰在這很關鍵的諸多方面欠賬太多,可以説後果之嚴重,影響之深遠,至今尚還未完全消除。
如眾所周知,傳統教育體制下的應試教育模式,其最大的缺憾在於它只關注對學生的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心理素質的提升、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知識結構的優化,其結果是,很多科技工作者走出校園後,看似都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但是,在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方面卻存在着嚴重的缺失,其間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一個科技工作者如果缺少人文內涵,他就不可能對人的價值生命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也不可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而只會滿足做個“普通勞動者”。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又如何會形成偉大的目的和抱負、產生強烈的創新意識呢?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科技工作者存在着嚴重的心理素質的缺失,特別是當他缺少足夠的膽識和信心,不敢冒險,不敢競爭,經不起挫折和失敗,要其在難度極大的原始性創新中有所作為,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特別是傳統應試教育對科學的思維方法的忽視,其後果更是相當嚴重的,由於傳統應試教育特別強化對已有專業知識的灌輸,而這些成熟的知識又都是按照嚴密的邏輯關係編織起來的,所以,專業知識越豐富者,所得到的邏輯思維訓練的機會也就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思維,即思維定勢。其後果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越來越強,相比之下,與原始性創新密不可分的非邏輯思維方法,如發散思維靈感思維等卻明顯不足。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國的許多科技工作者當他遇到原始性創新科技難題時常常會感到手足無措的根本原因之一。還應提及的是,我國建國後不久實施的院系調整,雖然一時滿足了大規模工業建設對專業人才的急需,但卻打亂了原有的通才教育格局。不僅理工分家,而且專業越分細,而與此同時,世界科技發展的總的趨勢卻是許多科技成果的取得都要靠多種學科的相互滲透、交叉和融合。在這種情況下,要我國眾多專業相當狹窄的科技工作者去從事難度很大的原始性創新,顯然是免為其難了。
經濟體制和科研體制成因分析
如果説傳統教育體制作為外部環境對原始性創新的影響主要是體現在人才培養方面,那麼,傳統計劃體制和科研體制對原始性創新的影響,則主要是體現在人才使用方面。眾所周知,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是以犧牲效率的代價來換取社會公平的,忽視了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在沒有市場競爭的情況下,作為社會創新主體的眾多企業和公司,無需開發原始性產品和技術也可以生存,其結果必然是整個社會的原始性創新活動死氣沉沉。另一方面,計劃經濟下的科研體制不僅從選題立項開始就充斥着人為的計劃色彩,難以反映科學發展本身的固有規律,而且在運行機制上存在着嚴重的產、學、研脱節現象,成果轉化率很低,這就使許多具有潛在價值的原始性成果無法轉變成社會生產力,其後果必然是對原始性創新活動產生一種反向的抑制作用,原始性創新成果的產出率也就必然大大降低了。
所幸的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經濟體制、科研體制和教育體制都已做了一些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改善了我國原始性創新的外部環境。但是,體制和機制問題已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加之人才培養的滯後性,要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水平大幅度提升,顯然尚需相當時日。

原始創新建議

針對以上對我國原始性創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對增強我國原始性創新能力提出幾點建議。
(1)挖掘和吸取中外創新文化的精華,張揚創新精神和激勵創新英雄人物的產生,從政策制定制度建設經營理念法律法規、文化環境等方面營造有利原創精神、行為、成果產生的社會環境,讓創新具有廣闊的生長空間和肥沃的生長土壤。
(2)樹立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新觀念,大力開展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研究生教育創造力開發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活動,把創造力的培養作為檢驗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從娃娃開始,從教育入手研究和探索增強我國原始性創新能力的途徑。
(3)崇尚科學精神、原創精神,規範知識產品市場行為,制定原始性創新的支持和獎勵政策,進一步完善科研體制,各級政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大力培育創業服務中心和創新市場,用市場機制促進創新行為的產生,使原始性創新具有良好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
(4)在政策上和資金上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傾斜,鼓勵企業研製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在市場上為其大開綠燈,用經濟運行規律和經濟體制形成原始性創新產品和創新技術從產生到獲益的良性循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