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原中法大學

鎖定
原中法大學,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黃城根北街甲20號,原為理藩部舊址,民國十四年(1925年)在蔡元培發起組織的留法儉學會與法文預備學校和孔德學校的基礎上改建為中法大學 [3-4] 
原中法大學佔地面積約9500平方米,坐東朝西,由北部校部及南部教學主樓兩部分組成 [3]  。原中法大學是赴法勤工儉學運動中醖釀成立的一所大學,是研究近代中國教育史和中法文化交流史重要的實物資料 [7] 
1984年5月24日,原中法大學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21年3月27日,原中法大學被北京市文物局公佈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 [1]  。2022年8月26日,北京中法大學本部舊址被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聯合公佈為第六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8-9] 
中文名
原中法大學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東黃城根北街甲20號
所處時代
民國
佔地面積
約 9500 m²

原中法大學歷史沿革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官制,理藩院改為理藩部,並在此處建造新衙門 [5] 
民國六年(1917年),留學儉學會與法文預備學校和孔德學校設立。
民國九年(1920年),法文預備學校擴充為文、理兩科,改稱中法大學西山學院。
民國十四年(1925年),中法大學西山學院移文科於理藩部舊址,改稱服爾德學院。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中法大學服爾德學院改為中法大學文學院。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中法大學被日偽政府勒令停辦。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中法大學遷回北平,並復課。
1949年後,中法大學正式由政府接管,改稱為國立北京中法大學。
1950年,國立北京中法大學停辦,文學院併入北京大學 [3] 
2012年,原中法大學改造為藝術機構“藝術8”。
2019年,原中法大學騰退辦公功能 [6] 
2021年10月1日,原中法大學正式對外開放 [4] 
原中法大學 原中法大學

原中法大學建築格局

原中法大學佔地面積約9500平方米,坐東朝西,由北部校部及南部教學主樓兩部分組成 [3] 
原中法大學

原中法大學主要建築

原中法大學北部校部

北部校部是清末理藩部舊址,大門面闊三間,硬山頂調大脊,簡瓦屋面,上有吻獸,當心間為大門,兩次間前為檐封牆,上飾八角窗。正對大門的禮堂為二層南北向樓房,硬山頂,清水磚牆,西山牆為主入口,前接連房,面闊十一間,正中三間出抱廈 [3]  [5] 
原中法大學大門 原中法大學大門

原中法大學南部教學主樓

南部教學主樓為樓房,沿街佈置,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磚混結構,南北總長為78.48米,東西總寬為21.54米,建築面積5414平方米。地上三層佈置相同,地下室在西半部,屋頂為平頂,平面呈對稱佈局,沿街有單獨大門出入。主要大門位於西立面中央,進入大門廳後有平行雙分式樓梯,在中間走廊的兩側佈置教學和辦公用房。走廊南北盡端有次要出入口可通往院內,南北入口東側為次要樓梯間。入口大門同兩側凸出體之間,接以圍牆,在樓前形成兩側約4米寬的地下室屋面。入口門頭與兩端頂部都採用中式影壁牆的形式。建築立面橫向展開,縱向分為五段,而上下則為三段式,中央部分凸出較高,最高處為19.43米,兩側塔形上部冠以盝頂式小披檐。南北兩側門處,做成中式捲棚抱廈式 [3]  [5] 
南部教學主樓

原中法大學歷史文化

中法大學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地之一,培養出一批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和進步思想的學生,其中很多人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和教育界的領軍人物 [3] 

原中法大學文物價值

原中法大學是赴法勤工儉學運動中醖釀成立的一所大學,是研究近代中國教育史和中法文化交流史重要的實物資料 [7] 

原中法大學文物保護

1984年5月24日,原中法大學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21年3月27日,原中法大學被北京市文物局公佈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 [1] 
2022年8月26日,北京中法大學本部舊址被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聯合公佈為第六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8-9] 

原中法大學旅遊信息

原中法大學地理位置

原中法大學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黃城根北街甲20號。

原中法大學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2、60、82、141路公交車,在亮果廠站下車前往。
  • 地鐵
被市內乘坐地鐵6號線,在中國美術館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距離原中法大學約1.8千米,駕車約9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