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原(拼音:yuá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古字形像泉水從石頭下流出。原的本義是指水流的起始處。後用“”表此意。由水源引申指開始的、最初的,又表示原來、本來。“原”又表示諒解、寬容。如:情有可原。平原的“原”是原的假借用法。
中文名
拼    音
yuán
部    首
五    筆
DRII [3] 
倉    頡
MHAF [3] 
鄭    碼
GGNK [3] 
筆    順
①橫、②撇、③撇、④豎、⑤橫折、⑥橫、⑦橫、⑧豎鈎、⑨撇、⑩點
字    級
一級(編號:1868) [1] 
平水韻
上平十三元 [3] 
四角號碼
7129₆
統一碼
U+539F [3] 
總筆畫
2+8
異    體
厡、𠩤、𠪥、𠫐、厵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注音字母
ㄩㄢˊ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 。金文(圖1)中,它的左上部分“”(讀作hǎn)表示突出的山崖 ,右下部分像一股清澈的泉水涓涓不息地流出,是“源泉”之“源”的本字。圖3的篆文,由原來的一股泉變為三股。由於形體複雜,後世又簡化為一個泉眼。簡化小篆(圖4)中的“原”字與金文大致相同,但形體線條化 ,把原來像“泉水源”的部分直接寫成了“”字。在隸書中, “原”字已經和現代字形非常相似。楷體形體產生了一些訛變,原來小篆“廠”下“泉”字的“水” 楷體訛變成了“小”字。 [2]  [4] 
原的原始意義指水流的發源地,即水源。宇宙中萬物的形成,包括宇宙本身在內;社會中萬事萬物的形成,包括人類本身在內,像水流一樣,都有各自的來源。原字的本義是水的源頭,從個別擴大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就用原字表示開始發生和根源。原由水源引申為事物的開始,相當於最初的、本來的意思,用於原始、原因、本原、原生動物等詞。
原始的東西也就是未經人為改變過的東西,因此,原又可引申指沒有經過人為加工的,如原料,指沒有經過加工製造的材料;原油,指未經提煉的石油,等等。
原在現代還有一個常用義是指平原,即廣闊的平地。此義一般認為是假借了“邍”字。《説文解字》:“邍,高平之野,人所登。”意思是高而平的野地。因“邍”形體過繁,早在上古就已經用同音的“原”字代替。《尚書·盤庚上》:“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處於不同地方、不同狀況的廣闊的平地又有各不相同的具體名稱,如海拔較高的平原稱為高原;能生長大片綠草、可供畜牧的平原稱為草原;人跡罕至、植被稀少的平原則被稱為荒原,等等。 [16-1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uán
名詞
”的古字。水源,水流起頭的地方。
fountainhead;
source
左傳·昭公九年》:“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荀子·君道》:“官人守數,君子養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

本原;根本。
cause;source
《荀子·非十二子》:“宗原應變,曲得其宜,如是然後聖人也。”
《漢書·敍傳上》:“《詩》《書》淫亂之戒,其原皆在於酒。”

指來源或起因。
origin;source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論》:“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明·李東陽《修建廣平府廟學記》:“聖人之道原於人心之同。

本來的樣子。

水滸傳》第六回:“魯智深見了包裹,依原背了。”
魯迅《孔乙己》:“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
復原;還原
寬廣而平坦的地方。
plain
《詩經·大雅·緜》:“周原膴膴,堇荼如飴。”
毛澤東《沁園春·雪》詞:“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羱羊,後作“”。

後漢書·鮮卑傳》:“又禽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

駿馬。後作“”。

漢·桓寬《鹽鐵論·取下》:“原馬被山,牛羊滿谷者,不知無孤豚瘠犢者之窶也。”

(Yuán)姓氏用字。



動詞
推究;考究;研究。
examine
《荀子·儒效》:“俄而原仁義,分是非。”
《漢書·劉向傳》:“原其所以然者,讒邪並進也。”
諒解;寬恕。
excuse;
pardon
《史記·高祖本紀》:“城降,令出罵者斬之,不罵者原之。”
原諒;原宥情有可原
免,赦免。
remit
陳書·高祖紀下》:“晚訂軍資未送者並停,元年軍糧逋餘者原其半。”

形容詞
本來的,沒有改變的。
initial
書林清話》:“若果為原版所有。”
原地;原價;原班人馬;原封不動
最初的,開始的
initial

原始;原罪原生生物
指未經加工的。


副詞
本來。
true
紅樓夢》第八五回:“他原該來的,只因無人看家,所以不來。”
原本
依舊。

海上花列傳》第十四回:“﹝趙樸齋﹞心想陸秀寶如此無情,倒不如原和王阿二混混,未始不妙。”

再。

《周易·比卦》:“吉。原筮,元永貞,無咎。”

yuàn
形容詞
同“”。 謹慎老實。

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朱熹集註:“原,同願。”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5]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6] 

近義辨析

原—元
這兩個字都有本原、根本義。如“原來、原始、原由、原煤、原原本本”本來寫作“元來、元始、元由、元煤、元元本本”。現代很多詞語中,用“原”還是用“元”是有區別的。如“原件”指文件的原本,“元件”指電器等的零件;“原形”指本來面目,“元形”指大自然賦予的形態,即萬物。 [18]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原”作“厵”,異體作原。

説文解字

【卷十一下】【灥部】愚袁切(yuán)
厵,水泉本也。從灥(xún)出廠下
厡(原),篆文從泉。
〖註釋〗臣鉉等曰:今別作源,非是。①“從灥”句:徐灝《説文段注箋》:“源泉所出,往往數處合流,多者至百源,故從三泉。” [8] 

説文解字注

【卷十一下】【灥部】
“(厵)水本也”注:各本作水泉本也,今刪正。《月令·百源》注曰:眾水始所出為百源。單𧦝曰原。絫𧦝曰原泉,孟子原泉混混是也。
“從灥出廠下”注:廠者,山石之厓巖。會意。愚袁切。十四部。
“原,篆文從泉”注:此亦先二(同“上”)後上之例。以小篆作厡,知𠫐乃古文、籀文也。後人以厡代高平曰邍之邍,而別制源字為本厡之厡,積非成是久矣。 [9] 

廣韻

愚袁切,平元疑 ‖原聲元1部(yuán)
原,廣平曰原。亦州名,漢髙平縣,魏為鎭州,又改原州,蓋取髙平曰原為名。又姓,孔子弟子有原憲。《説文》本作邍。原即與厵同。 [10] 

康熙字典

【子集下】【厂部】原;部外筆畫:8
古文:𠪥、𨘡、𠪰
《唐韻》《集韻》《韻會》竝愚袁切,音元。《説文》:高平曰原,人所登。《爾雅·釋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周禮·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澤墳衍原隰之名物。《禮·月令》:孟夏,令野虞出行田原,為天子勞農。
又《前漢·食貨志》:農漁商賈四者,衣食之原。《董仲舒傳》:道之大,原出於天。《司馬相如傳》:爾陿遊原。注:孟康曰:原,本也。
又《爾雅·釋言》:原,再也。疏:重再也。《易·比卦》:原筮元永貞。朱傳:必再筮,自審有元善長永正固之德。《禮·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注:末,勿也。謂所食之餘,不可再進也。《前漢·禮樂志》:以沛宮為原廟。注:師古曰:原,重也。言已立正廟,更重立也。
又《韻會》:推原也。《易·繫辭》:原始要終。《前漢·薛宣傳》:原心定罪。注:師古曰:原,謂尋其本也。《管子·戒篇》: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遊。注:原,察也。
又宥罪曰原。《晉書·潘岳傳》:會詔原之。
又通作源。《前漢·食貨志》:猶塞川原為潢洿也。注:師古曰:原,謂水泉之本也。
又姓。《廣韻》:孔子弟子有原憲。《前漢·趙廣漢傳》:潁川大姓原褚。注:原褚,二姓也。
又州名。《韻會》:漢高平縣,魏為鎮州,又攺原州。
又《韻補》葉虞雲切。《史記·敍傳》:懷王客死,蘭咎屈原。好諛信讒,楚幷(並)於秦。 [11]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原字書寫筆順 原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小”的第二筆楷體是點。
【寫法】❶底部“廠”高。“廠”,橫筆居上偏右。❷“白”,“曰”上寬下窄;首筆撇從豎中線右側起筆;豎筆寫在豎中線左側;框中短橫寫在橫中線。❸“小”,亅(豎鈎)寫在豎中線右側,鈎尖抵豎中線。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i̯wăn
先秦
王力系統
ŋ
ǐwa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ŋ
juă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ŋ
jwa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ngw
jan
西漢



東漢





jan


ja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元魂痕

jwə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元魂痕

jwə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ŋ
i̯wɐ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ŋ
ǐwɐ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ŋ
juɐ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ŋ
iuɑ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ng
jwɐ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ŋ
ǐuɐn
(參考資料:漢典 [14]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二十二元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愚袁切
ŋjuɐn
集韻
平聲
二十二元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愚袁切
ŋiuɐn
中原音韻

陽平
先天

撮口呼

全清

iuɛn
中州音韻


平聲
先天





於涓切



去聲
先天





餘眷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一先


次濁
於權切
oyen

去聲
十一霰


次濁
虞怨切
oyen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三鴛婉怨乙






(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yan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yæ̃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yæ̃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yɛ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yɛ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yĩ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yẽ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ye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ȵiø
24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ȵiø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ȵy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yẽ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uĩ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ȵyɔn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ȵian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jyn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jin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guan
24
陽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ŋueŋ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ŋuɔ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ŋyɪŋ
22
陰去
未註明異讀原因
ŋuɪ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6-2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18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5-07-04]
  • 4.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YZ[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90
  • 5.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27-928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1[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85-8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99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08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276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13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2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31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5]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23]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75
  • 16.    馮國超著.圖説漢字王國 彩圖版[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01:57
  • 17.    何金松編著.漢字春秋:天地寫真[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02-203
  • 18.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87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