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厄立特里亞

鎖定
厄立特里亞國(The State of Eritrea),簡稱厄立特里亞,位於非洲東北部,西鄰蘇丹共和國,南鄰埃塞俄比亞吉布提,東隔紅海沙特阿拉伯也門相望,扼紅海進出印度洋的門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國海岸線長1200公里,國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首都阿斯馬拉,全國共有6個省,人口368萬(2022年,世界銀行數據),有9個民族。
公元前8世紀,閃米特人和庫希特人遷徙此地。1869年,意大利殖民者來此拓殖。1890年,意大利將佔領區合併為統一的殖民地,命名為“厄立特里亞”。1952年,厄立特里亞組成地方政府,正式與埃塞俄比亞結成聯邦。1962年,埃塞俄比亞皇帝塞拉西取消聯邦制,設厄立特里亞為埃塞俄比亞第14個省,引發了厄立特里亞人民長達30年的武裝獨立鬥爭。1993年4月23日-25日,厄立特里亞在聯合國的監督下舉行全民公決,以99.8%的絕對多數決定與埃塞俄比亞分離,厄立特里亞國正式成立,伊薩亞斯任首任總統。
厄立特里亞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以農業為主,厄立特里亞是聯合國、非統組織、東南非共同市場、薩赫勒-撒哈拉國家聯合體成員國和阿拉伯聯盟觀察員,2021年厄立特里亞國內生產總值22.7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2%。 [1] 
中文名
厄立特里亞國 [1] 
外文名
The State of Eritrea [1] 
簡    稱
厄立特里亞
所屬洲
非洲
首    都
阿斯馬拉 [1] 
主要城市
門德費拉巴倫圖
國慶日
4月27日
國    歌
《Ertra, Ertra, Ertra》
國家代碼
ERI
官方語言
英語意大利語
貨    幣
厄立特里亞納克法 [1] 
時    區
UTC+3
政治體制
總統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伊薩亞斯·阿費沃基(總統)
人口數量
368 萬(2022年,世界銀行數據)
人口密度
35.1 人/平方公里(2020年) [2] 
主要民族
提格雷尼亞族、提格雷族
主要宗教
東正教
基督新教
伊斯蘭教
國土面積
12.4萬平方公里(包括達赫拉克羣島近1000平方公里)
水域率
0.14%
GDP總計
22.7 億美元(2021年) [1] 
國際電話區號
291
國際域名縮寫
.er
道路通行
靠右駕駛
最大城市
阿斯馬拉
人類發展指數
0.349
海岸線
2234公里
主要學府
阿斯馬拉大學

厄立特里亞歷史沿革

公元前8世紀,閃米特人庫希特人遷徙此地。公元3世紀起沿海地帶興起若干部落聯盟,先後被阿克蘇姆王國、奧斯曼帝國和埃及佔領。 [1]  公元2世紀以後,厄立特里亞中央高原地區逐漸成為現今埃塞俄比亞境內阿克蘇姆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公元9世紀,阿克蘇姆帝國衰落,這一中心南移。埃塞俄比亞形成國家後,其歷代君王始終未放棄對厄立特里亞的統治。
16世紀,奧斯曼帝國吞併厄立特里亞沿海島嶼,於1557年佔領馬薩瓦港,後將這一地區交其下屬埃及總督統治。
1869年,意大利殖民者來此拓殖,在阿薩布港建特權區,並不斷向厄內陸推進。1889年,意殖民者同紹阿國王簽訂《烏西阿利條約》,確認意佔有阿薩布、馬薩瓦、克倫、阿斯馬拉等地。1890年,意將佔領區合併為統一殖民地,命名為“厄立特里亞”(拉丁語“紅海”)。 [1]  1941年,意軍戰敗 [1]  ,厄立特里亞成為英國託管地。
1950年12月,聯合國通過決議,決定厄立特里亞作為一個自治體同埃塞俄比亞結成聯邦,允許厄立特里亞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獨立的政府。
1952年,聯邦成立,厄立特里亞組成地方政府。
1962年,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強制取消聯邦制,將厄立特里亞合併為埃塞俄比亞的一個省。厄立特里亞人民曾長期為厄獨立而鬥爭。
1958年,逃亡國外的一部分原厄聯邦政府官員成立了“厄立特里亞解放運動”。
1961年後,厄人民先後成立了厄解放陣線(厄解陣)、厄人民解放陣線(厄人陣)等反對埃塞統治的組織,開展爭取獨立的武裝鬥爭。
1970年後,厄人陣成為獨立解放戰爭的主力軍。
1991年5月,厄人陣與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並肩作戰,推翻門格斯圖政權,解放厄全境,成立厄臨時政府。隨即同埃塞過渡政府達成協議,厄於兩年內舉行全民公決,決定厄的獨立問題。
1993年4月23~25日,厄舉行全民公決,以絕對多數贊成厄獨立。同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亞正式宣告獨立。

厄立特里亞地理環境

厄立特里亞區域位置

厄立特里亞位於北緯12°42′和18°2′,東經36°30′和43°20′ 之間,地處東非及非洲之角的最北部,扼紅海曼德海峽入口,連接蘇伊士運河,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西北與蘇丹交界,邊界線長605公里,西南與埃塞俄比亞接壤,邊界線長912公里,東南與吉布提毗鄰,邊界線長109公里,東北隔紅海與沙特阿拉伯和也門相望。海岸線總長2234公里,其中大陸海岸線1151公里,島嶼海岸線1083公里,包括達赫拉克羣島等有大小島嶼350多個。 [3] 
厄立特里亞位置圖 厄立特里亞位置圖

厄立特里亞地形地貌

厄立特里亞
厄立特里亞(2張)
全國依據地形地貌可劃分為4個地理自然區:東部低地、東部沿海平原、中部高原和西部低地丘陵。東部低地,平均海拔500米;沿海平原,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中央高原佔國土三分之一,海拔1800-3000米;西部低地,平均海拔1000米。地勢從中部高原的2300多米海拔,向西部低地和東部坡地及沿海平原逐次下降。境內最高峯為中部高原的安姆巴-索依拉峯(Amba Soira),海拔3013米,最低點為東部平原的科巴爾低地(Kobar),低於海平面75米,塞迪特河(Setit)為其境內唯一常流河,全長180公里,最大的季節河馬雷布河豐水期長達440公里。厄立特里亞包括了非洲擁有的多種地貌和氣候。 [3] 

厄立特里亞氣候特徵

厄立特里亞高原地區屬垂直氣候帶,氣温隨地勢高低而不同。高原地區氣候温和,年均氣温為17℃,降雨量525毫米,一年中12-2月的平均氣温最低,為15℃;5-6月平均氣温最高,為25℃;4-5月為小雨季;6-8月為大雨季;其餘時間為旱季。東部和西部低地氣候炎熱乾燥,年平均氣温分別為30℃(東)和28℃(西),最高氣温達40℃以上,年均降雨量不到400毫米,尤其是紅海沿岸平原,呈沙漠狀態。高原地帶雨季為6月至9月,年降雨量800—900毫米,旱季為12月至3月。東南部海港阿薩布年平均降雨量僅50毫米。阿斯馬拉市區屬於丘陵地帶,海拔2325米。氣候宜人,年平均温度16℃。 [3] 

厄立特里亞水系分佈

賽迪特河(Setit)為厄立特里亞境內唯一常流河,全長180公里,最大的季節河馬河馬雷布河豐水期長達440公里,流域面積23455平方公里。

厄立特里亞自然資源

厄立特里亞屬於阿拉伯-努比亞地盾,該地盾元古代綠巖帶中藴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國土面積的60%被元古代綠巖帶所覆蓋,地質成礦條件優良,前景好,潛力大。礦產資源品種豐富,藴藏有銅、鋅、金、銀、鉛、鐵、錳、鎳、重晶石、高嶺土、石棉、長石、鉀鹼、岩鹽、石膏、大理石等礦產資源,其資源品種符合國際和國內市場需求。目前有10多家(含鑽探、諮詢)外資企業與厄立特里亞政府進行礦產資源開發合作。2003年,加拿大Nevsun礦業公司發現碧沙礦,這是厄立特里亞境內近十年來發現的最大的金和有色金屬礦。該礦探明儲量為2000萬噸,含31.1噸金,311噸銀,29.84萬噸銅、37.3萬噸鋅,已於2010年12月開始投產。此外,2007年後,厄立特里亞陸續在中央省、南方省和加什-巴爾卡省發現了一批有色金屬礦藏構造。
地質勘測結果表明,厄立特里亞紅海沿岸和西部地區可能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只是迄今未探明儲量。厄立特里亞政府鼓勵私人和國外投資參與石油勘探開發。
厄立特里亞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主要集中在馬薩瓦- 阿薩布沿紅海地帶,開發後可廣泛應用於發電、醫療保健等方面,如利用地熱發電,可有效緩解國家電力緊缺局面。
厄立特里亞淡水資源缺乏,境內河川不多,且多為季節性河流。
據厄立特里亞農業部植被和野生動物局公佈數據,目前厄立特里亞森林覆蓋率不足1%,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厄立特里亞紅海海域擁有幾乎已知的所有魚種及豐富的珊瑚資源,紅海盛產笛鯛、鱈魚、石斑魚、沙丁魚、鳳尾魚和金槍魚。 [3] 

厄立特里亞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6個省,56個縣市,分別為:南紅海省、北紅海省、安塞巴省、加什—巴爾卡省、南方省和中央省。
中央省(Maakel Zoba—Central Region),面積1300平方公里,首府阿斯馬拉,省長兼阿斯馬拉市長。主要縣市有白瑞卡、加拉-納菲、北米博拉卡、塞瑞傑卡、南米博拉卡、北米拉巴、南米拉巴。
北紅海省( Semenawi Keyih Bahri Zoba—Northern Red SeaRegion),面積2.78萬平方公里,首府馬薩瓦。主要縣市有阿法貝特、達赫拉克、格拉羅、埃拉伯利德、法羅、金達、卡庫拉、納克法、什埃伯。
南紅海省( Debubawi Keyih Bahri Zoba—Southern Red SeaRegion),面積2.76萬平方公里,首府阿薩布。主要縣市有阿萊塔、中丹卡里亞、南丹卡利亞。
南方省(Debub Zoba—South Region),面積8000平方公里,首府門德法拉。主要縣市有阿迪凱、阿迪瓜拉、阿萊澤、德巴瓦、德克瑪哈瑞、買埃尼、麥姆尼、賽格內蒂、塞納費、特賽羅那。
安塞巴省(Anseba Zoba—Anseba Region),面積2.32萬平方公里,首府克倫。主要縣市有阿迪特克勒贊、阿斯馬特、埃拉伯利德、戈萊巴、哈嘎茲、哈勒哈勒、哈博羅、克爾克貝特、塞勒阿。
加什-巴爾卡省(Gash Barka Zoba —Gash-BarkaRegion),面積3.32萬平方公里,首府巴倫圖。其他縣市有阿科達特、德格和、佛託、宮格內、海科塔、洛格-安塞巴、門蘇拉、毛戈羅、毛勒基、古陸集、杉布科、特瑟內、上加什。 [3] 

厄立特里亞國家象徵

厄立特里亞國名

厄立特里亞國(The State of Eritrea)。

厄立特里亞國旗

厄立特里亞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三角形構成,靠近旗杆為紅色等腰三角形。紅色部分中有一個由三枝黃色橄欖枝構成的圓形圖案。紅色象徵為爭取獨立解放而鬥爭,綠色象徵農業和畜牧業,藍色象徵國家豐富的海洋資源和財富,黃色象徵礦產資源,橄欖枝象徵和平。

厄立特里亞國徽

厄立特里亞國徽 厄立特里亞國徽
厄立特里亞國徽正中是一頭厄立特里亞獨有的單峯駱駝,它昂首站立於廣袤而豐饒的大地上,單峯駱駝宛如厄立特里亞的象徵。兩側飾以象徵和平的橄欖枝,下端飾帶上用提格雷語、英語和阿拉伯語書寫着國名“厄立特里亞國”。

厄立特里亞國歌

Ertra(《厄立特里亞》)。
歌詞大意:厄立特里亞,厄立特里亞,厄立特里亞,她的敵人被打垮,她的解放證明犧牲有代價。堅定地朝她目標進發,不折不撓形象高大。厄立特里亞,為她驕傲的人民曾受踐踏,證明真理總會把勝利奪下。厄立特里亞,厄立特里亞,把握她應有的地位於天下。

厄立特里亞人口民族

厄立特里亞人口

人口368萬(2022年,世界銀行數據)。首都阿斯馬拉(Asmara),人口約71萬。 [3] 

厄立特里亞民族

厄立特里亞共有9個民族:提格雷尼亞(約佔人口50%)、提格雷(31.4%)、阿法爾(5%)、薩霍(5%)、希達賴伯(2.5%)、比倫(2.1%)、庫納馬(2%)、納拉(1.5%)和拉沙伊達(0.5%)。 [3] 

厄立特里亞政治

厄立特里亞政體

厄立特里亞實行總統內閣制。獨立後,厄政府注重政權建設,加緊經濟重建,政局保持基本穩定。1998年~2000年,厄與埃塞俄比亞發生邊界戰爭。2000年兩國簽署和平協議。2001年上半年,厄公佈“選舉法”和“政黨組織法”草案,擬於當年底舉行大選,逐步實行多黨制。但隨後黨內發生嚴重政治分歧,選舉無限期推遲。2002年,厄頒佈《選舉法》,明確提出“多黨制不符合厄現狀”。近年來,伊薩亞斯總統將鞏固政權、維護國家獨立和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加強地方黨政軍力量,嚴控境內外反對派,同時採取利民措施,保持了政局的基本穩定。

厄立特里亞憲法

厄立特里亞1994年成立制憲委員會,1996年7月憲法草案出台。1996年12月,厄立特里亞成立制憲議會,1997年5月23日,制憲議會通過憲法並正式頒佈實施。憲法規定,國民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和立法機關;實行總統制,總統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任期5年;總統擁有任命政府高官、成立或解散有關政府部門和機構等權力;政教分離,宗教平等;民族語言一律平等,不確定國家官方語言;人民享有平等、自由、選舉等基本權利。2014年5月,伊薩亞斯總統在獨立日慶典上宣佈將啓動新憲法起草進程。目前,新憲法正在起草中。 [3] 

厄立特里亞議會

厄立特里亞國民議會設150個議席,包括人陣黨中央委員會成員75名、制憲議會成員60名及厄旅外僑胞代表15名,其中22%為女議員。議長由全體議員選舉產生,任期5年,現由伊薩亞斯總統兼任。國民議會負責國家立法,批准預算和選舉國家元首。1993年~2000年國民議會共召開13次大會,此後一直休會。

厄立特里亞政府

厄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伊薩亞斯兼任政府首腦。厄首屆政府成立於1993年6月7日。此後,伊薩亞斯總統不定期對內閣進行改組,目前內閣成員共有16人:外交部長奧斯曼·薩利赫(Osman Saleh)、能源與礦產部長塞巴特·埃弗雷姆(Sebhat Efrem)(現由阿勒姆·格布里布 Alem Kibreab代理部長一職)、司法部長法齊婭·哈希姆(Fawzia Hashim,女)、旅遊部長阿絲卡露·門克里奧斯(Askalu Menkerios,女)、水土環境部長特斯法伊·格佈雷塞拉西(Tesfai Ghebreselassie)、財政與國家發展部長喬治斯·特克勒邁克爾(Giorgis Teklemichael)、農業部長阿雷費恩·貝爾赫(Arefaine Berhe)、教育部長塞梅雷·魯索姆(Semere Russom)(由佩特羅斯·海爾馬里亞姆 Petros Hailemariam代理部長一職)、衞生部長阿明娜·努爾·侯賽因(Amina Nur Hussein,女)、公共工程部長阿布拉哈·阿斯法哈(Abraha Asfaha)、海洋資源部長泰沃爾德·克萊蒂(Tewelde Kelati)、地方政府事務部長沃爾德邁克爾·阿布拉哈(Woldemichael Abraha)、勞動與社會福利部長魯爾·加布裏卜(Luul Ghebreab)、交通與通信部長特斯法塞拉西·貝爾哈內(Tesfaselassie Berhane)、貿易與工業部長內斯雷丁·貝希特(Nesredin Bekit)、新聞部長耶瑪尼·格佈雷麥斯克爾(Yemane Ghebremeskel)。國防部長暫時空缺。
厄立特里亞本屆政府機構有18個部門,分別為:外交部、國防部、旅遊部、司法部、地方政府事務部、勞動與社會福利部、財政部、能源與礦產部、衞生部、教育部、貿易與工業部、農業部、海洋資源部、水土環境部、交通與通信部、公共工程部、國家發展部、新聞部。 [3] 

厄立特里亞司法

獨立後沿用原埃塞俄比亞民法、刑法,略有修改。厄法院分鄉、縣、省、高等法院四級。高等法院的判決為終審判決,設法官18名,均由總統任命,現任最高法院院長門克里奧斯·貝拉基(Menkerios Beraki)。省級法官由高等法院院長提名經司法部長批准。厄檢察機構設於司法部,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現任總檢察長阿萊姆塞吉德·海爾·塞拉西(Alemseged Haile Selasie)。厄立特里亞還於1998年設立了特別法庭,專門審理政府官員腐敗案件,法官由總統任命,具有終審權。 [3] 

厄立特里亞政黨

厄立特里亞現主要政黨有:
厄立特里亞人民民主和正義陣線(People's Front for Democracy & Justice,PFDJ,簡稱人陣黨)現為厄唯一合法政黨。有黨員60萬人,主席伊薩亞斯。該黨成立於1970年,原名“厄立特里亞人民解放陣線”(簡稱“厄人陣”),1994年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改為現名,並選舉75人中央委員會為最高領導機關,現有41名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休會期間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共16名委員,現為12人。
厄立特里亞全國力量聯盟,反對派聯合體。2002年10月由厄立特里亞14個反對派代表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成立,選舉了28人組成議會並通過聯盟章程。該組織囊括了厄立特里亞大部分反政府組織,主要包括“厄立特里亞解放陣線”、“伊斯蘭救國運動”、“解放全國委員會”等。 [3] 

厄立特里亞政要

伊薩亞斯·阿費沃基:總統,兼任國民議會議長,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人陣黨主席。1946年出生於厄中部原哈馬西恩省一小商販家庭,信仰東正教。1962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埃塞俄比亞海爾·塞拉西大學(今現亞的斯亞貝巴大學)工程學系。三年後輟學參加厄解陣。因政見分歧於1969年脱離厄解陣,參與創建厄人陣。1977年當選厄人陣副總書記,1987年任總書記。1991年5月起任厄臨時政府總書記,1993年5月22日當選首任總統。精通提格雷尼亞語、阿姆哈拉語、英語和阿拉伯語,懂法語和意大利語。

厄立特里亞經濟

厄立特里亞綜述

以農業為主,80%的人口從事農牧業。獨立後,政府着力經濟重建,制定了以私有經濟為主導的市場經濟發展戰略。提倡自力更生,建設基礎設施,爭取國外貸款和其他援助,特別是鼓勵僑匯。政府先後出台了土地法、投資法和貿易、金融、税收等有關規定,積極參與雙邊和多邊經濟貿易機制,1997年發行本國貨幣納克法。
貨幣 貨幣
2000年厄、埃塞邊界停火後,兩國長期“不戰不和”,厄政府恢復“戰時經濟政策”。2005年以來,厄政府採取關閉部分私營企業、限制私營企業進口、取消外匯自由兑換以及統購統銷等措施,加強外匯管制。據厄政府統計,1992年至1997年經濟增長率平均為7-8%,1998年至2010年經濟增長率平均為2%。受能源和糧食價格以及貨幣貶值影響,通貨膨脹率指數介於9%至12%之間。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由8%增加到19%。近年,厄政府積極推動發展礦業、漁業、旅遊業,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進一步加強與有關國家經貿合作。礦產資源開發有所進展,2011年3月,厄同加拿大合資開發的世界第五大金、銅、鋅、銀混成礦碧沙銅鋅礦投產,銅礦浮選廠於2013年6月按時完工,啓動銅礦開採。厄政府採取積極措施重點發展礦業,加大農業投入,改善教育和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醫療條件,厄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基本穩定,但民生仍較艱困,屬最不發達國家和重債窮國。2016年1月,厄啓用新版納克法紙幣,廢止舊幣,此後嚴格控制銀行取現和納克法外流,對打擊黑市取得一定效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厄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6.66億美元,實際增長率為2.85%
2021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22.7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2%。
貨幣名稱:納克法。
匯率:1美元≈15.15納克法。
通貨膨脹率:4.5%。
外貿總額:20.51億美元。
外匯儲備:2億美元。
外債餘額:8.27億美元。
(資料來源:2022年6月《倫敦經濟季評》)

厄立特里亞農業

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4.5%。可耕地面積550萬公頃。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大麥、高粱、小麥、豆類;經濟作物有油菜籽、芝麻、花生、亞麻、劍麻、棉花、蔬菜和水果。1998年~2000年,農業受邊界戰爭和乾旱影響,耕種面積大幅縮減,糧食年產量約8.5萬噸。2006年政府實施糧食安全戰略,興修水利,推廣先進農業技術,40%農田實現機械化耕種。2007年,雨水充足,農業增產,糧食自給率破記錄逾70%。得益於長期以來對農業的重視和投入,厄在確保糧食安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近年來,糧食年產量維持在35萬噸至45萬噸之間。2023年厄糧食作物產量相較獨立時增長了2倍,蔬菜產量增長了6倍。
農業人口中35%-40%從事畜牧業,主要放牧綿羊、山羊、牛、驢和駱駝等。厄立特里亞年產肉類2.8萬噸,基本可自給,有少量出口。
厄立特里亞擁有7個漁業捕撈加工站,3300名漁民,魚類供應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厄海洋資源部將在引進新捕魚設備的同時,加大對漁民培訓力度。沿海漁業資源待開發,長期可持續年捕撈量8萬噸。漁業生產基本限於淺水捕撈,大多生產魚粉、凍魚和魚乾出口。海蔘最大可持續年開發量1000噸。魚類生產尚不能滿足國內需求。目前,埃及是厄立特里亞主要的漁業合作伙伴。 [3] 

厄立特里亞工業

主要工業有紡織、製革、農畜產品加工、金屬加工、塑料製品加工、建材等。全國共有大中型企業255家,其中食品、飲料類企業89家,紡織、皮革、服裝類企業34家,造紙、印刷出版類企業13家,化工、油漆、製藥類企業24家,塑料、橡膠類企業12家,非金屬類建材企業34家,金屬加工類企業18家,傢俱類企業31家。 [3] 

厄立特里亞旅遊業

旅遊業為主要創匯產業。厄歷史悠久,境內存有不少古王國遺蹟。地貌複雜多樣,自然景觀豐富。2008年,厄以其“獨特地貌和原始珊瑚礁羣”被英國旅遊網站評為世界七個最佳旅遊目的地之一。阿斯馬拉、馬薩瓦、克倫和達赫拉克羣島為著名的旅遊點。2017年7月,阿斯馬拉在波蘭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厄政府鼓勵私營機構投資旅遊業,但由於基礎設施落後,旅遊飯店等配套服務缺乏,旅遊市場開發滯後。2007年入境遊客8萬人次,創收6000萬美元。2008年,厄旅遊部在馬薩瓦、特塞尼、阿迪凱三地開設旅遊信息中心,為遊客提供旅遊資訊服務。2016年,總共有14.2萬海外厄僑和外國遊客到厄旅遊,相比2015年增長16.7%。厄《國家旅遊發展計劃2000-2020》提出到2020年來厄旅遊總人數突破100萬人的目標。 [3] 

厄立特里亞金融

現有厄立特里亞銀行(中央銀行,成立於1993年)、商業銀行(1991年)、住宅和商業銀行、開發和投資銀行(1996年)、厄立特里亞國家保險公司、Himbol兑換服務機構等。厄銀行在首都設有總部,在馬薩瓦設有分行。厄商業銀行是厄全國最大銀行,在全國各城市有17個分行。住宅和商業銀行總部設在阿斯馬拉,在主要城市設有分行。開發和投資銀行位於阿斯馬拉,在其他地區設有3個聯絡辦公室。為支持私營業發展,厄開發和投資銀行已累計放貸6億納克法。
厄立特里亞保險公司(Insurance Corporation of Eritrea, NICE),創建於1991年,在阿薩布和馬薩瓦設有分部,57%的業務集中在汽車保險領域。上述金融機構均由政府絕對控股。 [3] 

厄立特里亞對外貿易

厄產品主要出口國為中國、阿聯酋、意大利、沙特、肯尼亞、巴基斯坦等,主要進口國為中國、阿聯酋、德國、意大利、印度等。中國已成為厄最大貿易伙伴。主要進口商品依次為用於建工、農業、礦產、交通燈行業的機械設備、醫藥用品、食品、電器和電子產品、建材、文具、傢俱等;出口產品為紡織品、皮革製品、油菜籽、樹膠、煙草、鹽、大理石、魚、酒品、黃金等,主要為原材料和初級產品。

厄立特里亞外資

厄立特里亞獨立初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吸引了較多的外國直接投資,1998年的外國直接投資額達到1.49億美元。與埃塞俄比亞的邊境武裝衝突使很多投資者望而卻步,外國直接投資鋭減。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的2021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20年,厄立特里亞吸收外資流量為7400萬美元;截至2020年底,厄立特里亞吸收外資存量為11.96億美元。
厄立特里亞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礦產資源勘探與開採、基礎設施建設、通訊、漁業和製造業領域。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國為中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南非、沙特阿拉伯等國家。 [3] 

厄立特里亞外國援助

外援佔厄國民總收入近30%。2004年~2008年,挪威共援助10億納克法。2006年,歐盟援助4300萬歐元的項目。2007年,厄接受國際援助約1億美元。其中聯合國系統對厄提供47個人道主義援助項目,計2483萬美元。來自利比亞、蘇丹、部分中東國家和中國的援助比重有所上升。截至2008年3月,世界銀行援助5個基礎設施、衞生與教育項目,近2.1億美元。2016年,歐盟與厄簽署協議,在第11期歐洲發展基金項下向厄援助2億歐元,並通過歐洲投資銀行向厄提供1.16億歐元低息貸款。2019年2月,歐盟宣佈將啓動總額2000萬歐元的項目,協助重建厄埃(塞)邊境和厄港口之間的公路聯通。
歐盟2009年至2013年向厄立特里亞提供1.22億歐元無償援助,並另撥762萬歐元用於向厄立特里亞提供緊急援助或彌補厄立特里亞出口收益損失。2015年12月歐盟宣佈將通過第11期歐盟發展基金(EDF),在2016-2020年間向厄立特里亞提供新的2億歐元長期援助,主要用於發展可再生能源項目。2019年2月,歐盟宣佈將在第11期發展基金中安排總額2000萬歐元,以重建埃塞俄比亞邊境和厄立特里亞港口間的公路聯通。2015年開始,芬蘭外交部發展合作基金資助為厄立特里亞5個高等教育項目安排了約260萬歐元的資金。
聯合國人口基金厄立特里亞辦事處持續向厄立特里亞衞生部提供支持,自其第四期國別方案(2013-2016)實施以來,已向厄立特里亞衞生部移交了12輛新救護車。2019年3月日本政府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厄立特里亞代表處簽署協議,提供240萬美元的援款,為包括厄立特里亞兒童和孕婦在內的約85萬人提供衞生服務,並提供一筆50萬美元的援款,為5.5萬人提供可持續的用水、保健和衞生(WASH)服務。
日本政府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於2017年在中央省和南方省等地資助青年培訓項目,支持當地青年獲得新的工作技能。
中厄建交以來,中國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向厄立特里亞提供了各種形式的經濟援助,包括修建電站、醫院、學校、醫療援助和物資援助等。 [3] 

厄立特里亞文化

厄立特里亞語言

厄立特里亞沒有法定的官方語言。厄立特里亞憲法強調各民族語言的平等性,各民族語言可平等地應用在教育、媒體和日常活動中。國內各民族使用自己的語言。全國有9種民族語言,但主要是提格雷尼亞語,通用英語、阿拉伯語。有四分之三的人口使用提格雷尼亞語和提格里語。高原地區的居民大多使用提格雷尼亞語,大部分穆斯林則使用提格里語。由於厄立特里亞歷史上長期受到阿拉伯世界、意大利和英國的影響,作為外來語的阿拉伯語、英語同提格雷尼亞語一樣通用。英語在外交和經濟活動中被廣泛使用,阿拉伯語在小學課程中普及,從中學課程起全部用英語講授。此外,由於意大利的傳統殖民和影響,意大利語在首都也比較流行。厄立特里亞政府期望通過保護和強化母語教育加強民族團結、保存文化遺產。 [3] 

厄立特里亞宗教

阿斯馬拉主街上的天主教教堂 阿斯馬拉主街上的天主教教堂
厄立特里亞國民信仰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的人數各佔約50%,另有少數人信奉天主教或傳統拜物教。從地理分佈上看,高原地區的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西部低地、北部高原和東部沿海平原一帶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 [3] 

厄立特里亞習俗

厄立特里亞歷史上是一個地區貿易中心,一直是周邊國家和不同民族進行頻繁交流的地區,融合了多種民族、宗教和傳統習俗。由於受西方國家影響較早,厄立特里亞的城市生活趨向西方化。厄立特里亞儘管經濟落後,但社會秩序較好,犯罪率很低。厄立特里亞人民熱情好客,禮貌待人,開朗大方,對人恭敬而不失自尊,外籍人士儘可入鄉隨俗。
【問候習俗】握手是最常見的問候方式,其他還有擁抱、吻頰等。
【會見習慣】會見開始時,一般厄立特里亞方會請客人喝紅茶或咖啡,客人可接受或禮貌謝絕,喝紅茶或咖啡時可要求不加糖或自己加糖,並最好在會談結束前喝完。
【飲食習慣】主要有意大利餐和當地餐。當地餐飲以牛羊肉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ZIGNI”(一種以小牛肉塊、西紅柿漿、辣椒粉等熬成的辣漿湯)伴以“INJERA”(一種當地穀物的酸餅),用手蘸着或卷着食用。
【着裝風俗】儘管西式服裝在厄立特里亞已經非常普遍,但有不少人仍然穿着傳統民族服裝。在正式場合,人們身着西裝,打領帶甚至領結,而在非正式場合下就比較隨便,得體即可。當地人比較保守,應避免穿過於暴露的服飾。
【時間觀念】厄立特里亞國民的時間觀念不是很強,尤其是商人,隨意性較大,但政府機構官員一般比較守時。
【主要禁忌】厄立特里亞民風純樸,社會風氣很好。外籍人士不可過於隨便,更不要不拘小節,應以禮待人,講求文明。厄立特里亞政府官員較為清廉,同政府部門交往忌送貴重禮品。

厄立特里亞節日

厄立特里亞節日主要有:1月1日,公曆新年;1月7日,厄立特里亞聖誕節(Geez Christmas);1月19日,東正教顯聖節(Epiphany);宰牲節(Eid Al Adha,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公曆1月或2月);3月8日,國際婦女節;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復活節前的星期五);復活節(Easter,過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5月1日,國際勞動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誕辰日(Moulid AlNaby,伊斯蘭曆3月12日);5月24日,獨立日;6月20日,烈士節(Martyrs' Day);9月1日,厄立特里亞獨立鬥爭開戰紀念日;9月11日,東正教新年(Geez New Year);9月27日,釘死耶穌的十字架發現日(Meskel);開齋節(Eid Al Fitr,伊斯蘭曆10月1日);12月25日,聖誕節。每週5天工作制。
政府機關和信仰基督教、東正教的商業機構,每週六、日為公休日;信仰伊斯蘭教的機構每週五、六休息。 [3] 

厄立特里亞軍事

厄立特里亞人民軍
厄立特里亞人民軍(2張)
厄立特里亞國防軍歸人陣黨直接領導,有陸、海、空三軍。總統任武裝部隊總司令,國防部長暫時空缺,總參謀長菲利伯斯·沃爾德約翰尼斯(Filipos Woldeyohannes)。獨立後開始分階段裁軍,1997年整編保留4萬正規軍。1994年開始實行國民服務計劃,18~40歲的公民均須參加18個月以上軍訓或後備役服務。1998年~2000年厄埃邊界戰爭期間,政府大量擴軍,曾達30萬人。停火後,政府宣佈復員20萬軍人。厄陸軍約20萬人,海、空軍各1000人。空軍有4架蘇27戰機、2架米格29戰機和數架直升機,海軍有2艘護衞艦及數艘巡邏艇。年度國防開支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20%。厄軍士兵佔全國勞動力11%,廣泛參與農業生產、修路築橋等經濟建設活動。

厄立特里亞交通

厄立特里亞公路

厄獨立之初,全國僅有4000多公里公路。經過20年發展,全國公路總長度為15123公里,南北走向公路21條,東西走向公路18條。全國共有各種機動車65060輛,其中私家車共有33723輛。近年來主要在建的公路包括馬薩瓦-阿薩布公路、克倫-特瑟內公路、門德法拉-巴倫圖公路等。首都阿斯馬拉到鄰近蘇丹邊境的特瑟內的公路距離從原來的2天車程縮短到現在6-8小時,從馬薩瓦到阿薩布的濱海公路(大部未鋪設瀝青)路況良好,轎車亦可通行。 [3] 

厄立特里亞鐵路

厄立特里亞鐵路已有100多年曆史,戰爭中遭受嚴重破壞,原來從馬薩瓦經阿斯馬拉到阿科達特的306公里的窄軌鐵路已廢棄。意大利殖民時期還曾修建過一條從阿斯馬拉至馬薩瓦的空中索道,英國統治期間被毀。厄立特里亞獨立後,政府自籌資金修復了馬薩瓦-阿斯馬拉100多公里窄軌鐵路,目前只用於旅遊(約30多公里)。厄政府有計劃購買新機車改善運營條件,但因國家財政緊張,一直未提上日程。 [3] 

厄立特里亞空運

1994年厄立特里亞成為國際民航組織成員國。2003年4月,厄立特里亞成立了航空公司,並開始運營。近年來,厄立特里亞重建了阿斯馬拉、馬薩瓦、阿薩布、納克法、特瑟內、達赫拉克島、阿瓦格特的機場,使之具備國內和國際航班起飛條件,但機場設施普遍簡陋失修,亟待升級改造。
阿斯馬拉機場是厄立特里亞最大的航空港,能起降波音757、767及空中客車320,但尚不能起降707和747。阿薩布、達赫拉克、馬薩瓦和納克法4個機場可起降小型飛機。經過改、擴建的馬薩瓦機場,可起降大中型噴氣飛機。厄立特里亞運營的本國航空公司主要是厄立特里亞航空公司,外國航空公司有埃塞俄比亞航空、埃及航空、土耳其航空、迪拜航空等。 [3] 

厄立特里亞水運

厄有馬薩瓦與阿薩布兩大海港。馬薩瓦有9個泊位,年均吞吐量為1.6萬集裝箱、83.5萬噸貨物,可同時存儲2500個集裝箱、12萬噸貨物。阿薩布港有12個泊位,可存儲28116個集裝箱、36萬噸貨物。1992年至1996年期間,阿薩布港年均吞吐量2.5萬集裝箱、203.9萬噸貨物。厄埃邊界戰爭後,阿薩布淪為“死港”,每年損失4000萬美元收入。馬薩瓦貨運量漸增。厄政府投資6.6億納克法擴建馬薩瓦港口。厄共有3家航運公司,共計7艘貨輪。其中厄立特里亞航運公司擁有4艘貨輪,航行蘇丹、埃及、吉達、也門、卡塔爾、坦桑尼亞等港口。

厄立特里亞社會

厄立特里亞教育

學制為學前教育2年,基礎教育8年(小學5年,初中3年)和高中4年。大學本科為4年,另外還開設專科、進修班等。厄實行從小學到大學的免費教育。阿斯馬拉大學曾是唯一的高等學府,厄政府進行高教改革後,將阿斯馬拉大學拆分為7所學院,目前阿斯馬拉大學僅保留研究生院,並與南非、美國一些大學合作辦班。7所學院分別為厄技術學院、商業和經濟學院、衞生學院、人文學院、海洋科技學院、奧羅特醫學院及哈默馬羅農學院,分佈於厄6個省。全國有474家學前教育機構、833所小學、302所初中、89所高中、6所職業學校。為做好掃盲工作,厄在1000多所識字中心用各種民族語言開展識字教育,年均招收5000名學生。同時在農村地區建立了70所圖書館。
為做好掃盲工作,厄立特里亞在1000多所識字中心用各種民族語言開展識字教育,年均招收5000名學生。同時在農村地區建立了70所圖書館。2016/2017年度,厄入學人數為70萬人。厄小學教育毛入學率為93%,中學約為70%,高中約為31%,全國識字率80%。 [3] 

厄立特里亞醫療

人均預期壽命64.7歲,新生兒死亡率23‰,5歲以下兒童夭折率43‰(致死原因多為呼吸道感染、腹瀉及其他傳染病),產婦死亡率每十萬人380人,93%的孕婦有產前保健經歷,產婦住院分娩率為55%。厄是非洲國家中為數不多的能夠有望同時達到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關於降低兒童和產婦死亡率目標的國家。厄在控制瘧疾、性病、結核病等傳染病方面卓有成效,2011年瘧疾流行率較1999年下降90%,目前已進入消除瘧疾階段,2016年厄獲得非洲領導人防治瘧疾聯盟獎。艾滋病感染率從2003年的4.34%降低至2022年的0.5%。2019年肺結核發病率為86/100000,相較2000年下降了51%,兒童接種疫苗普及程度達99%,少見麻疹、脊髓灰質炎等病例。在厄,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依次為貧血或營養不良、肺炎、腹瀉等。厄衞生機構分為三級,衞生中心和衞生站為初級水平,省級醫院和社區醫院為二級水平,位於首都的國家級醫院為三級水平。全國有28家醫院,13個社區醫院,56個衞生中心,252個衞生站。衞生站設計接診人數為5千人至1萬人,衞生中心設計接診人數為5萬人至10萬人。醫護人員在各衞生機構的分佈極不平衡,厄醫院擁有全國72%的醫生,55%的護士,僅7大國家級醫院就吸納了41%的醫生和32%的護士。醫院的支出佔全國衞生總預算的50%以上。厄衞生部工作人員有60%畢業於醫學專業。
據厄立特里亞政府新聞部網站報道,厄立特里亞是目前非洲大陸上唯一生產人工晶體(Intraocular Lenses)的國家。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2017年厄立特里亞全國醫療衞生總支出佔GDP的3%,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36美元;2017年厄立特里亞人均壽命為65歲。
中國政府於1997年9月向厄立特里亞派出首批醫療隊,截至2021年12月,中國已向厄立特里亞派出十四批醫療隊,共計247人次。 [3] 

厄立特里亞媒體

1996年6月頒佈新聞法,規定言論自由,但須合法且合乎厄國家發展目標與現實;出版自由,但投資須來自國內。
厄立特里亞通訊社系官方通訊社,隸屬新聞部,成立於1991年9月,設有國內新聞、國際新聞、出稿三個編輯部,在全國各省設記者站。2001年,厄有9傢俬營報紙和5種私營雜誌。同年9月,政府取締所有私營媒體。
現有兩份官方報紙,均為政府新聞部主辦。《新厄立特里亞報》為官方日報,有阿拉伯語、提格雷尼亞語和提格雷語三種版本;《形象報》是英語報紙,每週三、六出版。
新聞部主辦的“羣眾之聲”電台系全國性廣播電台,1979年1月開始播音。1999年起每天使用提格雷尼亞語、阿法爾語、提格雷語、阿拉伯語、阿姆哈拉語等11種語言播音。
厄立特里亞電視台於1993年1月正式開播,亦隸屬於新聞部。共有兩個頻道,通過6個衞星轉播非洲、中東、北美和澳洲等地區節目,1頻道每週播出70多個小時節目,2頻道每週播出45個小時節目。 [3] 

厄立特里亞通信

2017年,厄立特里亞有固定電話(含CDMA)用户6萬户,擁有率不到2%。手機用户數為43萬,擁有率僅為7%,資費較高以及申請SIM卡困難是其主要原因,同時網絡覆蓋也弱。厄立特里亞電信(EriTel)是厄立特里亞唯一的電信運營商(國有),經營固定電話、移動、互聯網服務。
厄立特里亞共有4家互聯網供應商,全國目只有362家互聯網用户,互聯網擁有率僅為1%。尚未開通手機互聯網業務。厄立特里亞是非洲最後一個有互聯網接入的國家(2000年),帶寬嚴重不足(國家帶寬約為36兆,從英國和以色列公司購買),首都網吧較多。 [3] 

厄立特里亞電力

厄立特里亞 厄立特里亞
2015年,厄立特里亞全國發電量為3.83億千瓦時,電力裝機容量從1991年的30.1兆瓦增加到141.70兆瓦,增長了371%。位於馬薩瓦的赫吉格(Hirgigo)電廠是厄立特里亞最主要的電廠,發電以火電為主。2000年,該電廠曾被埃塞俄比亞炸燬;2001年,厄立特里亞從沙特和阿聯酋獲得貸款維修該電廠,2003年發電能力達到88兆瓦時。在中國企業承建該電廠擴建,增設了2台23兆瓦發電機組,已於2017年11月竣工移交,目前運行良好。另一電廠位於首都阿斯馬拉郊區,發電能力為15兆瓦時。
國家電網主要向阿斯馬拉、克倫、馬薩瓦、門德法拉和德克姆哈雷等主要城市供電。厄立特里亞75%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農村通電率為3%。由於人口分散、村莊規模小和難以支付電費等原因,厄立特里亞政府對農村電費和安裝費均是象徵性收取。民用電佔厄立特里亞電力消費的三分之二,僅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能用上電。 [3] 

厄立特里亞外交

厄立特里亞外交政策

奉行和平、不結盟、睦鄰友好的對外政策,主張在和平共處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其他國家關係。近年,西方國家多指責厄政府違反人權,減少對厄經濟援助。2009年和2011年,聯合國安理會分別通過對厄制裁和強化對厄制裁的決議,具體措施包括全面武器禁運、禁止向厄礦業部門提供可能用於違反安理會決議行為的金融支持等。近年,厄高層領導頻繁出訪周邊國家,尋求政治支持和經濟合作。2018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444號決議,解除對厄全部制裁措施。
是聯合國、非盟、東南非共同市場、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成員國和阿拉伯聯盟觀察員。與近百個國家建有外交關係,其中20國在厄有常駐使館,厄在30國和聯合國總部派駐大使。2023年,厄重返伊加特。
2007年4月,厄立特里亞以東非政府間發展組織(簡稱“伊加特”)“通過許多有損地區和平與安全的決議”為由,宣佈暫時退出該組織。 [4] 
當地時間2023年6月12日,東非政府間發展組織(簡稱“伊加特”)第14屆首腦峯會召開期間,與會各成員國對厄立特里亞重新加入伊加特表示歡迎。 [4] 

厄立特里亞對國際形勢和問題態度

呼籲國際關係民主化、法制化,反對國際和地區霸權主義。
反對照搬西方民主,認為非洲國家對實行多黨民主應持謹慎態度。非盟在解決地區衝突和促進非洲各國經濟合作方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非盟亟需改革以提高其自身效力。非洲的問題應靠非洲人自行解決,反對外部勢力插手非洲事務。

厄立特里亞對外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中國與厄立特里亞於1993年5月24日建交,此後,雙邊關係發展順利。 [5]  1993年5月,中國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長楊福昌出席厄獨立慶典,與厄簽署兩國建交公報、《中厄貿易與經濟技術合作協定》等文件。伊薩亞斯總統於1994年和2005年正式訪華,2006年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並與胡錦濤主席會談。2008年1月,厄財政部長伯哈尼等訪華。2009年5月,中聯部部長王家瑞訪厄。
中國從1992年開始向厄立特里亞提供一般物資和救災款等援助,援建了奧羅特醫院、阿迪凱人文和社會科學院二期、厄特科技學院一期等項目。厄獨立後,中國即同其開展互利合作。中厄貿易關係發展順利。2022年,雙邊貿易額為6.1億美元,同比增長32.2%。其中中方進口4.6億美元,同比增長18%,對厄出口1.5億美元,同比增長112%。中方主要出口機電、橡膠、塑料製品等,進口銅礦、皮革製品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雙方積極開展抗疫合作,中方向厄方提供抗疫物資。
中厄簽署有文化合作協定。中國於1996年起每年向厄派出文體專家協助教學,產生良好反響。中厄醫療合作始於1997年,中國首批13名醫療隊員於當年9月赴厄工作,迄已派出16批近300人。目前,中方在厄醫療隊員共有18人。自2008年起,中國共向厄派出30名青年志願者。自2009年起,中國共向厄派出3批高級農業專家9人次。2013年6月,厄立特里亞高等教育委員會與貴州財經大學合作設立孔子學院,並在厄舉行了揭牌儀式。
同美國的關係
厄獨立後同美關係一度密切,伊薩亞斯總統先後六次正式訪美。厄埃邊界戰爭爆發後,美八次派總統特使赴兩國穿梭調解。1999年8月,美與盧旺達、阿爾及利亞、聯合國等共同推動落實非統解決厄埃衝突框架協議。“9·11”事件後,厄美加強情報交流等軍事合作,雙方軍事團組往來頻繁。2002年1月,美接納厄為《非洲增長和機遇法案》(AGOA)受益國。
2002年初,雙方因美欲在厄設軍事基地產生嚴重分歧。2003年底,美以厄民主和人權狀況未達標為由,中止厄AGOA受益國地位。2005年8月,厄政府驅逐美國際開發署(USAID)代表,並於10月要求聯合國埃厄特派團內美歐籍人員離厄。2006年,美非洲事務助理國務卿弗雷澤指示美常駐聯合國代表要求安理會“重新審議”2002年埃厄邊界委員會裁決,隨後提出解決厄埃邊界問題“新倡議”,並希攜美方製作“新地圖”訪厄,遭厄方拒絕。2007年8月,美要求厄關閉其駐美奧克蘭領館,並停止美駐厄使館簽證業務。此後,美以厄支持索馬里恐怖分子為由,幾次威脅將厄列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並啓動有關制裁法律程序。美前駐厄大使公開號召厄民眾推翻現政權,弗雷澤助卿兩度公開要厄“更換政權”。2008年1月,美民主黨眾議員、眾院外交委員會非洲分委會主席唐納德·佩尼訪厄,表示支持厄方落實邊委會裁決的要求。2008年10月,美將厄列入禁止軍售國家名單。11月,厄總統伊薩亞斯電賀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希美對非洲之角政策在奧巴馬上台後能有所改變,以實現本地區的和平與公正。2014年8月,美未邀請伊薩亞斯出席美非峯會。厄一直未同意美駐厄大使提名。2018年4月,負責非洲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訪問厄立特里亞,並與厄立特里亞政府官員進行雙邊磋商。2018年6月,厄外交部長訪問美國。2018年12月,負責非洲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納吉訪厄。2019年3月,美國會議員兼眾議院外委會非洲小組委員會主席巴斯(Karen Bass)訪厄。2020年1月底,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公告,將包括厄立特里亞在內的6國列入旅行禁令名單。2021年1月,拜登總統就職後,撤銷特朗普政府對厄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旅行和移民限制。 [1] 
同意大利的關係
厄曾是意大利在非洲的第一塊殖民地,在經濟、建築和文化上頗受意影響,獨立後保持與意傳統關係。意是厄重要貿易伙伴和主要援助國,1993年~2005年提供各類援助和貸款3.87億美元。意在阿斯馬拉開辦學校,有100多名意籍教師,在校生1400人,90%為厄當地人。厄總統伊薩亞斯多次訪意。厄重視與意發展關係,但反對其干涉厄內政。2001年9月,因厄沒收部分意大利人在厄房產,兩國各自召回大使。2002年,兩國關係恢復正常,10月重新互派大使。2005年8月,意向厄提供300萬歐元用於撫養戰爭孤兒。2006年1月,意副外長公開指責厄現行政策,雙方關係再度轉冷。3月,兩國相互驅逐對方外交官1名。12月,伊薩亞斯總統訪意。2009年9月,厄外長訪意。2014年7月,意副外長訪厄。2018年10月,意大利總理孔特訪厄,會見伊薩亞斯總統。同月,厄外長參加在羅馬舉行的第二屆意大利-非洲論壇,會見意大利外交和國際合作部長。2018年12月,意副外長埃馬努埃拉·德萊(Emanuela Del Re)率經貿團訪厄並會見伊薩亞斯總統。目前,意在厄有上百名僑民,並設有意大利語學校。 [1] 
同埃塞俄比亞的關係
厄獨立後,一度與埃塞保持着特殊友好關係。1993年兩國簽訂《友好合作協定》。1997年,厄發行本國貨幣,停止使用埃塞貨幣,兩國貿易改用美元結算,雙方產生經濟糾紛和貿易摩擦。1998年5月,兩國在有爭議的巴德梅地區爆發大規模邊界武裝衝突,關係急劇惡化。2000年簽署和平協議,聯合國安理會隨後成立聯合國埃厄特派團。後因埃塞對邊委會裁定先接受後拒絕,和平進程陷入僵局。2008年7月底,聯合國埃厄特派團任期終止。2009年12月,在埃塞推動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對厄制裁決議。2011年12月,在埃塞等東非政府間發展組織成員國推動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強化對厄制裁的決議。2016年6月,厄與埃塞在邊境地區發生小規模交火衝突。2018年6月,埃塞俄比亞發表聲明,表示埃方將完全接受並執行2000年同厄方簽署的《阿爾及爾和平協議》和邊委會關於兩國邊界劃定的決議。此後,兩國領導人多次互訪,宣佈埃厄結束戰爭狀態,恢復外交關係,實現通航、通信,9月在沙特城市吉達簽署《和平友好全面合作協定》,雙邊關係恢復正常化。2020年10月12-15日,應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邀請,伊薩亞斯總統對埃塞進行工作訪問。兩國領導人就雙邊和地區問題進行廣泛磋商,同意全面深化雙邊合作。2021年3月,阿比總理訪問厄立特里亞。2020年11月埃塞聯邦政府對提格雷州發動軍事行動以來,厄特予以協同。2022年11月,埃塞內部達成停火協議後,厄特開始撤軍。 [1] 
同蘇丹的關係
獨立前與蘇關係密切。獨立後,因雙方相互支持對方反對派,兩國關係持續緊張。2005年以來兩國關係明顯改善,領導人互訪頻繁。厄曾主持蘇東部問題和談,促成蘇政府和蘇東部陣線簽署和平協議,並積極參與調解蘇達爾富爾問題。2014年1月,蘇丹總統巴希爾訪厄。2014年5月和2015年6月,伊薩亞斯總統訪蘇。兩國合作涵蓋教育、衞生、農業、貿易和投資等領域。2018年1月,蘇單方面宣佈關閉與厄邊境,2019年1月重開。2019年4月,厄譴責蘇、卡(塔爾)、土(耳其)三國支持極端伊斯蘭反對組織破壞厄、埃(塞)關係。2019年5月19日,厄外長奧斯曼、總統政治顧問兼厄人陣中央政治部長耶邁尼訪蘇,會見蘇過渡軍事委員會主席阿布杜中將(Abdul Fattah Al-Burhan),並轉交了厄總統伊薩亞斯的信函,伊在信中表示,厄將與蘇人民站在一起,相信蘇人民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2021年1月,蘇丹主權委員會副主席穆罕默德訪問厄立特里亞。5月,伊薩亞斯總統訪問蘇丹。 [1] 
同吉布提的關係
厄在獨立之初與吉布提關係較好。1996年兩國發生領土糾紛。1998年厄埃邊界戰爭爆發,厄指責吉偏袒埃塞,吉隨即宣佈與厄斷交。2000年3月,厄吉復交。2006年11月,伊薩亞斯總統赴吉出席東南非共同市場第11屆峯會,並會晤吉總統蓋萊。2007年7月,厄國防部長訪吉。2008年6月,與吉發生邊界糾紛。安理會先後通過第1862號、1907號決議,要求厄從有爭議領土撤軍。2010年在卡塔爾調解下,厄從厄吉邊界撤軍。2016年3月,厄釋放4名吉戰俘。近年來,兩國邊境總體平靜,人員往來正常。2017年6月,因吉布提降低在卡塔爾外交代表級別,卡撤回部署在厄吉爭議邊界吉方區域的維和部隊,厄吉邊境局勢一度緊張。7月,吉外長表示,厄特已從爭議地區撤軍,該地區局勢趨緩。2018年9月,伊薩亞斯總統與吉布提總統蓋萊在沙特吉達會面,啓動兩國關係正常化進程。 [1] 
同也門的關係
1995年起,兩國曾因紅海大、小哈尼什島主權爭端發生武裝衝突。1998年10月,國際法庭裁決大哈尼什島等主要島嶼歸屬也門,厄接受裁決並交還諸島。11月,兩國關係恢復正常。2001年4月,兩國簽署了貿易、農業、能源、交通、海事及技術合作協議,並就捕魚權等海上仲裁達成諒解,但雙方漁業糾紛依舊。雙方建有混委會。2005年1月,厄外長阿里訪也。3月,兩國部長級會議在厄首都阿斯馬拉召開。2006年7月和2007年8月,也門總統兩度訪厄。2009年9月,厄外長訪也。2015年4月,厄外交部發表聲明駁斥關於伊朗通過厄向也門胡賽武裝提供武器的報道。 [1] 
同聯合國的關係
20世紀50年代,聯合國處置意大利前殖民地時,先後同意利比亞、索馬里獨立,但要求厄作為自治體與埃塞結成聯邦。厄獨立後,於1993年5月28日加入聯合國,成為其第182個成員國。
厄埃邊界戰爭結束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320號決議,成立厄埃特派團,2001年4月派遣4200名維和人員,在厄境內設立2.8萬平方公里臨時安全區。2005年10月,厄先後對特派團實行禁飛和車輛限行令。12月,厄指責特派團歐美籍人員在厄境內從事非法活動,要求百餘人限期離境。2007年11月,邊委會決定“虛擬標界”,聯合國未予表態。厄認為邊界已定,“特派團已無存在的理由”。2007年底,厄停止向厄埃特派團出售燃油。2008年7月,安理會決定終止特派團任務,特派團隨即撤離厄特。
2009年12月,在埃塞等國推動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決定對厄實施武器禁運、對經確認的厄高官實行旅行限制和其他定向制裁等措施,並要求厄從與吉有爭議的地區撤軍。2011年12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強化對厄制裁的決議。近年來,厄政府為應對安理會制裁,主動開展對外宣傳和解釋工作,積極推行“接觸外交”,在卡塔爾調解下從厄吉邊界撤軍。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聯合國安理會分別通過第2244、2317和2385號決議,延長對厄制裁。2016年底,厄與聯合國簽署《2017—2021戰略伙伴合作框架》。2018年11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444號決議,解除對厄全部制裁措施。 [1] 

厄立特里亞旅遊

皇宮 皇宮
2008年,厄立特里亞以其“獨特地貌”和“原始珊瑚礁羣”被英國旅遊網站評為世界七個最佳旅遊目的地之一。阿克蘇姆王國的大部分區域在厄立特里亞境內,尚存不少遺蹟。地形多樣,自然景觀豐富。阿斯馬拉馬薩瓦阿薩布達赫拉克羣島為有名的旅遊點。
阿斯馬拉皇宮
阿斯馬拉皇宮,為一金黃間以白色的傳統建築,原為意大利總督建造。其入口處上方是厄立特里亞的盾形紋章。右邊是一個有着小八角鈴的小城樓的小教堂,與呈八邊形狀的厄立特里亞教堂很相似。皇宮附近有過去皇帝對外接見和舉行宴會的建築。皇宮附近有過去皇帝對外接見和舉行宴會的建築。
阿斯馬拉大教堂
阿斯馬拉大教堂 阿斯馬拉大教堂
這座倫巴第-羅馬-呢可(Lombard-Roma-nesque)建築風的格阿斯馬拉大教堂建於1922年,其最為奪目的是那高高聳起的哥特式鐘塔,可以從城市的任一地方看到,因此,它被公認為有用的地標——在迷路時,作為嚮導並指引方向。另外,這座大教堂還是小學、修道院、女修道院。所以參觀時可以一次領略阿斯瓦拉的三種不同的人文景觀。來此觀光時還可以爬到大教堂52米高的塔樓上欣賞阿斯瓦拉城的全景,特別是在整點鐘聲響起的時候爬上塔樓,那種場景更是引人入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