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卻之不恭

(漢語成語)

鎖定
卻之不恭(què zhī bù gō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萬章下》。 [1] 
卻之不恭(卻:推辭、拒絕)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常與“受之有愧”連用。 [4] 
中文名
卻之不恭
近義詞
盛情難卻受之有愧
反義詞
置之不理
拼    音
què zhī bù gōng
出    處
孟子·萬章下》
注音字母
ㄑㄩㄝˋ ㄓㄧ ㄅㄨˋ ㄍㄨㄙ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

卻之不恭成語出處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卻之不恭”。 [1] 

卻之不恭成語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名軻,字子輿。《孟子》一書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有關孟子的言論彙編,是儒家學術的經典。 [2] 
孟子的學生萬章想知道在交際中如何待人,就去問孟子。孟子説:“對人應該恭敬。”萬章説:“今後我一定恭恭敬敬地對待別人。”萬章接着又問:“俗話説‘卻之為不恭’(意思是:一再拒絕別人的禮物,這是不恭敬),這又是為什麼呢?”孟子説:“尊貴的人送東西給你,而你先考慮這些東西是否合於義,想好之後才接受,這是不恭敬的。因此,尊貴的人送東西給你,那就不要拒絕。”萬章説:“如今的諸侯,他們的財物都是取之於民,也可説是不義之財,假如他們把禮物送給我們,我們可以接受嗎?”孟子説:“孔子在魯國做官的時候,魯國人爭奪獵物,孔子也爭奪獵物。爭奪獵物都可以,接受尊貴的人的賞賜又有什麼不行呢?”萬章想:老師都認為可以,也就不用再問了,於是告辭而去。 [2] 

卻之不恭成語寓意

孟子曰“卻之卻之為不恭”,尊貴的人送東西給你,而你先考慮這些東西是否合於義,想好之後才接受,這是不恭敬的。贈送禮物是一種感情交流的形式,所送的禮物就是物化了的感情,是感情的寄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禮節,被譽為禮儀之邦。逢年過節或喜慶場合,人們總會禮尚往來互贈禮物,聯絡彼此感情。收禮、送禮都是學問,最重要的是要讓收禮者感受到送禮者的誠意,而非禮物。對他人真情相送的禮物要愉快地接受,並表示感謝。過分的推辭往往使雙方感情疏遠,不利於友情的發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卻之不恭更多是在的是禮輕情意重的情況下,對於素昧平生的人送的重禮,往往是有交換條件的,一定要婉言謝絕,有時禮物可能是圈套,可能是陷阱,一旦接受就給自己套上了枷鎖。 [2]  [3] 

卻之不恭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卻之不恭”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常與“受之有愧”連用。 [4] 
運用示例
宋·姚勉《回上高項宰謝文筆峯記》:“雖覺過豐,然尊者之賜,卻之不恭。” [5]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七二回:“如何又蒙大人賜將禮來?使我老身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5]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七十六回:“你車老爺那麼賞臉,實在是卻之不恭,咱們就同去。” [5] 
清·周祥鈺《鼎峙春秋》六本六:“踵成厚貶,使老身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5] 

卻之不恭同源成語

出自《孟子·萬章下》的成語
勃然變色
遲遲吾行
抱關擊柝
聖之時者
辭尊居卑
辭富居貧
袒裼裸裎
知人論世
不忘溝壑
於今為烈
頑廉懦立
金聲玉振
/
/
/
參考資料: [6]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873
  • 2.    林之滿,於永玉主編. 中華典故[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2.06.753
  • 3.    汪田喜,佘承智主編. 詩詞與君子[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2020.04.70
  • 4.    卻之不恭的解釋|卻之不恭的意思|漢典“卻之不恭”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2-09-24]
  • 5.    趙丕傑著. 成語誤用辨析200例續編[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8.05.344-345
  • 6.    劉洪仁,周怡編注. 論語 孟子[M].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9.06.383-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