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即墨城

鎖定
即墨城 即墨故城位於今平度市古峴鎮大朱毛村一帶。今即墨縣城,迄今已有2000餘年。
中文名
即墨城
始建於
公元的6年(隋開皇十六年)
位    置
山東

目錄

即墨城簡介

縣城初建時的規模和結構,已無跡可考。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進行了擴建,築土城牆高約5.1米,厚約3.7米,周長約2公里,城牆外側有深約2.1米,寬約6.2米的護城河。 城有三門,門上均有題額,東為“望海”,南為“景岱”,西為“臨川”。

即墨城改建歷史

此後,至1859年(清咸豐九年)先後修整10次。1578年(明萬曆六年)磚砌三門。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年)城牆改用磚砌。三門題額改為東“潮海”,南“環秀”,西“通濟”。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三門皆增修城樓。城內建築羣有縣署、孔廟、考院、參將署、城隍廟等13處。主要街道上自明至清先後建石牌坊36座,這些牌坊多系明清兩代名宦周如砥、黃嘉善、藍田、郭琇等的功德坊,跨街聳立,甚為壯觀。解放戰爭時期,部分城牆毀於戰火。1949年後,城牆及其它建築陸續拆除或改建。 縣衙署為元末知縣董守中始建,位於原南門大街(今立法街)和城裏大街(今中山街)交叉的十字街北側(今立法街29號)。明清兩代先後10餘次修葺和擴建,逐步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建築羣。原縣署南面有大門,上為譙樓,大門外左右有兩亭,左名“申明亭”,右為“旌善亭”,門前有照壁和石坊各一座。大門內東為土地祠,再東為寅賓館;西為糧房。大門正北為儀門,左右有角門。儀門內西為獄神廟和監獄,北為箴石亭,再北為大堂。大堂兩翼為幕廳和庫房。大堂後為印堂(俗稱二堂),再後為內宅、倉房、書房和客廳。衙署四周築有高大的磚砌圍牆。民國以來,縣署內建築被陸續拆除和改建,現僅存大堂及其後面的古柏,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