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危在旦夕

(漢語成語)

鎖定
危在旦夕(拼音:wēi zài dàn xī)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 [1] 
危在旦夕(旦夕:早晚之間,指極短時間)形容處境十分危險。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3] 
中文名
危在旦夕
外文名
at death's door
拼    音
wēi zài dàn xī
近義詞
朝不保夕危如朝露
反義詞
安如磐石
出    處
《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
注音字母
ㄨㄟ ㄗㄞˋ ㄉㄢˋ ㄒㄧ
語法結構
補充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危在旦夕成語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危在旦夕”。 [1] 

危在旦夕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各郡的守軍招架不住起義軍的攻擊,東漢王朝搖搖欲墜。當時,身為北海相的孔融在都昌(今山東昌邑)被黃巾起義軍管亥所部圍困,形勢十分危急。 [2] 
東萊(今山東龍口)有一個青年壯士,名叫太史慈。他常年在外,家裏只有老母親一個人獨自生活。孔融曾經多次接濟過他的老母親。所以,在聽到孔融被困的消息後,太史慈的老母親就對他説:“雖然你不認識北海相孔融,但在你外出期間,他對我的照顧十分周到,比親人還要親,他如今被黃巾軍圍困,你應該前去幫助他。”太史慈答應了老母親,三天後便獨自前往都昌搭救孔融。這天夜裏,太史慈偷偷越過圍城的軍隊,進入都昌城拜見了孔融,説:“孔大人,請給我一支兵馬,我替你殺出一條血路,救你出去。”孔融對太史慈並不十分了解,所以並沒有立刻答應他的請求。後來三天過去了,還是沒有援軍前來搭救孔融,孔融很着急,決定派人給平原相劉備報信,請求劉備趕快出兵救援。可是都昌被黃巾軍圍得水泄不通,信息根本送不出去,再這樣下去,情況十分危急。這時太史慈又來請求説:“孔大人,這件事情就交給我來辦吧!我保證能把信安全送到。”孔融見太史慈説的誠實,懇切,經不住他的再三請求,便答應了他的請求。太史慈果然不負眾望,用了計謀,迷惑了黃巾軍,突圍而出。 [2] 
太史慈見到平原相劉備後,焦急地報告説:“現在北海相孔大人被黃巾軍圍困,孤立無援,危亡就在這一早一晚之間了。情況如此危急,請大人馬上派兵相救!”看到劉備還拿不定主意,太史慈就進一步説:“我今天是從兵刃間突圍出來的,奮不顧身地替北海相前來送信,就是想讓您知道他現在的處境。務請大人救人於危難之中。”聽了太史慈的話,劉備非常感動,立即派精兵3000隨太史慈前去,起義軍見援軍已到,立即解除對都昌的包圍。 [2] 

危在旦夕成語寓意

當強敵壓境,國家民族危在旦夕的時候,民族英雄的理想,就是要把敵人趕走,使自己的民族生存和發展下去。曾經因為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而導致中國落後,國家危在旦夕的時候,無數個英雄烈士挺身而出,救國於危難。成語告訴人們,當“危在旦夕”的狀態出現時,人們應摒棄小我,不計較個人得失,齊心協力使事物轉危為安。 [2] 

危在旦夕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危在旦夕”形容處境十分危險。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3] 
運用示例
北宋·薛居正舊五代史・梁太祖紀四》:“王師圍潞州將及二年,李進通危在旦夕,不俟攻擊,當自降。” [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1] 

危在旦夕成語辨析

危在旦夕—危於累卵
“危在旦夕"與“危於累卵”意義相近,兩者都有十分危險的意思;區別在於“危在旦夕”是從時間上着眼,指危險即將發生;“危於累卵”是從程度上着眼,指已到非常危險的地步。“危在旦夕”可用於事物、情勢或人的性命,“危於累卵”不能用於人的性命。 [3] 
參考資料
  • 1.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1122
  • 2.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499-500
  • 3.    汪柏田主編. 解析辨考成語教學詞典[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0.1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