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印象派電影

鎖定
印象派電影是20世紀20年代法國電影創作者路易·德呂克及其友人創立的一個電影學派。這一名詞由法國電影史家亨利·朗格盧瓦倡議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電影業在美國電影的競爭壓力下日趨衰弱,影片年產量直線下降,質量也日見低劣。在這種情況下,德呂克通過他主辦的《電影》雜誌,幻想用“純藝術”來複興法國電影。 [1] 
中文名
印象派電影
外文名
impressionist film
地    點
法國
創立時間
20世紀20年代

印象派電影創始人

路易·德呂克 路易·德呂克
路易·德呂克(1890~1924年),法國電影導演、編劇、評論家,法國印象派電影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他把一批導演團結在自己周圍,形成藝術觀點一致的法國印象派電影。

印象派電影流派簡介

印象派電影 印象派電影
路易·德呂克在理論上提出一些含糊不清的概念,如“上鏡頭性”等,在創作實踐上則團結一批有才氣的電影創作者如阿倍爾·岡斯、謝爾曼·杜拉克、馬賽爾·萊皮埃和讓·愛浦斯坦等以及一些在商業上已取得成功的電影導演,力求在影片公司的老闆們出於商業目的而打算拍攝的影片中暗地進行一些革新。但是德呂克的努力沒有得到製片人的支持和幫助,所以在德呂克於1924年去世後不久,這一學派就有一部分人走上了拍攝商業性電影的道路,另一部分人則走上了與商業性電影徹底決裂的先鋒派道路。 [1] 
由於德呂克及其周圍的一些人物在理論上和創作實踐上後來都同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有緊密的聯繫,所以印象派電影一般都被認為是先鋒派電影的前奏。也有人乾脆把它歸入先鋒派電影,視為該運動的第一階段。 [1] 

印象派電影代表作品

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日》(1919)
路易·德呂克的《狂熱》(1921)
阿貝爾·岡斯的《車輪》(1922)
萊皮埃的《黃金國》(1922)
愛浦斯坦的《忠實的心》(1923)
這些影片都有故事情節,有的還不乏庸俗的趣味,但其中往往有某些場面在造型風格上較有特色,並明顯地表現了印象主義畫家對光的處理方法的影響。最著名的例子有《車輪》中火車向懸崖疾駛最後發生翻車慘劇的場面和《忠實的心》中描寫節日市場的富於詩意的鏡頭。

印象派電影作品特點

印象派電影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淡化敍事性”和“強化視覺性”。他們明確地提出”電影不是戲劇“,認為”戲劇動作在電影中出現是一種錯誤“。他們堅持認為情感表現是電影藝術的基礎,而非講述故事。因此,印象派電影一般不進行戲劇或小説式的敍事,他們的影片故事簡單,卻追求畫面的詩意效果或者説”視覺的韻律“。德呂克曾把電影定義為:”光和影的繪畫;光和影的造型“。 [2] 

印象派電影美學觀點

印象派電影上鏡頭性

德呂克大力強調電影的”上鏡頭性“,讚賞並提倡通過”上鏡頭性“來表現自然的詩意的頃刻,這一概念甚至成為當時法國電影的基本美學標準之一。 [3] 
“上鏡頭性”的理論內涵是:電影藝術應當在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發現適宜用光學透鏡表現的形象和景物,強調樸實無華,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點發虛等表現手段,營造電影藝術獨有的詩意,而且認為惟有處於運動中的視覺形象才最具有“上鏡頭性”。

印象派電影受繪畫影響

德呂克也強調電影向繪畫學習,他指出:”繪畫也是吸引人的。當時的風格和綜合方式是和當時所流行的那種樸質、單純的線條相適應的,而這種線條也正是我們經常想在電影中看到的。“
印象派電影受印象派繪畫影響,十分重視電影畫面的造型風格,例如阿貝爾·岡斯的影片《車輪》中著名的”翻車“段落,運用了高速(升格)和慢速(降格)攝影,並運用印象派畫家對於光線的處理方法表現了火車向懸崖疾駛最後翻車的悲慘場面。 [3] 
參考資料
  • 1.    許南明,富瀾,崔君衍.電影藝術詞典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81-82
  • 2.    丁羅男.電影觀念史.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10年:33-34
  • 3.    彭吉象.影視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