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印澳板塊

鎖定
印澳板塊,指印度和澳大利亞板塊。印度-澳洲板塊是兩塊板塊的合稱,包含了澳洲大陸及周圍海域,並向西北延伸,涵蓋印度次大陸與附近水域。此板塊可分成較大的澳洲板塊與較小的印度板塊,兩者之間為一道低度活動邊界。兩個板塊在5千5百萬到5千萬年前融合在一起,在此以前兩者為分離狀態。
中文名
印澳板塊
外文名
Indo-Australian Plate
內    容
印度和澳大利亞板塊
包    含
澳大利亞,東印度洋和印度次大陸

目錄

印澳板塊簡介

印澳板塊,指印度和澳大利亞板塊。印度-澳洲板塊是兩塊板塊的合稱,包含了澳洲大陸及周圍海域,並向西北延伸,涵蓋印度次大陸與附近水域。此板塊可分成較大的澳洲板塊與較小的印度板塊,兩者之間為一道低度活動邊界。兩個板塊在5千5百萬到5千萬年前融合在一起,在此以前兩者為分離狀態。 2012年4月發生的地震至少沿着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4條斷層破裂,在兩個小時內導致了兩場8級以上的地震,之後的6天裏沿着斷層釋放了無數的餘震。2012年9月美科學家研究此次大地震,稱印澳板塊正在分裂。

印澳板塊地震

2012年4月11日的地震發生在蘇門答臘以西約500公里,位於印度-澳大利亞板塊(Indo-Australian plate)的中央。此次地震導致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出現40公尺寬的裂縫,該板塊正在分裂。
蘇門答臘岸外4月在兩個小時內發生了8.7和8.2級大地震之後的六天裏,全球發生的5.5級以上地震增加了近五倍。這包括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的7級地震,以及印尼和日本的地震。
2012年4月的8.7級地震是歷來最大規模的“走滑”(Strike-slip)地震,意味着斷層側向移動,而不是上下垂直移動。這也是一個世紀以來規模第10大的地震。從印度到澳大利亞,都感受到8.7和8.2級大地震的震動。地震規模強大,但由於斷層是側向移動,因此沒有引發海嘯,加上地震發生在印度洋下面,因此死亡人數相對不多,據印尼當局的統計有10人。

印澳板塊研究

2012年9月27日,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佈了一組美國地理科學家有關2012年印尼地震的研究結果。科學家研究了2012年4月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岸外發生的兩次大地震,證實了巨大的印澳地球板塊正在分裂,也證實了超大地震會引發其他地方發生連串地震。
根據有關理論,該板塊的分裂過程早在數百萬年前就開始。猶他大學地球物理學家科佩爾説:要形成新的板塊邊界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很大的可能性是要發生數千個類似規模的大地震才會出現。 [1] 
地震學家從20世紀80年代便開始懷疑,印度―澳大利亞板塊或許正在分裂。根據板塊構造學説的流行理論,大約1000萬年前,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便開始在內部產生變形。隨着板塊向北移動,靠近印度的區域逐漸與亞歐大陸板塊碰撞,從而使喜馬拉雅山脈抬升,並使印度緩慢下沉。大多數科學家相信,板塊中的澳大利亞部分還在繼續前進,由此所產生的扭曲張力使得板塊在印度洋分裂。
Delescluse和他的研究團隊在2012年地震發生前不久,通過模擬壓力變化,從而推斷出這些地震應力的存在。他們發現,更早前沿着東部板塊邊界發生的兩次地震――2004年在印度洋引發巨大海嘯的9.1級地震,以及2005年發生的另一場地震――很可能通過在板塊的中央增添沉積的應力來觸發了2012年的地震。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託市斯坦福大學的地震學家Gregory Beroza表示,這個模型是一個可能的解釋。2004年和2005年的地震本身並不會造成其他地震。必須還有其他的壓力。
當兩個板塊在其邊界發生碰撞,並且其中一個板塊滑到另一個板塊下方時,大部分的大型地震便會發生。相比之下,當板塊或部分板塊沿着一個斷層水平滑動,通常便會導致較小型的“走滑型”地震。發生在2012年4月11日的第一場地震挑戰了作為歷史上最大走滑地震的預期,並且成為發生在遠離任何傳統板塊邊界的最為強烈的地震。
研究人員發現,積累的應力遍佈於板塊內部,並在2012年4月11日的第一場地震中得到了釋放,從而形成了迄今為止觀察到的最為複雜的斷層模式之一。與大多數地震僅僅沿着單一斷層震動不同,這場地震沿着4個斷層破裂,其中一個斷層滑動了20到30米。在2012年4月11日地震發生6天后,全世界發生5.5級甚至更大規模地震的頻率幾乎是正常水平的5倍。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市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地球物理學家Fred Pollitz表示:餘震通常都受限於同主震的緊密性。2012年4月11日發生的情況挑戰了有關大地震後發生的餘震有多快以及多密集的傳統定義。
帕薩迪納市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Hiroo Kanamori認為:“每次地震對於研究而言都很重要,但這場地震是獨一無二的。”有這麼多不尋常的特徵有待檢驗,2012年4月11日的一系列地震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用來擴大研究人員對於地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認識。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