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印度烏雕

鎖定
印度烏雕(學名:Clanga hastata):是鷹科、烏雕屬的猛禽。體長約60釐米,翼展150釐米。是一種結實的中型鷹,頭很寬,張開的嘴巴較寬,粗大而豐滿,一直延伸到眼睛中間。鼻孔是圓的。有短而寬的翅膀和相當短的尾巴。由於跗骨的羽毛不太厚,腿顯得更長更薄。與同類相比,成鳥基本上是棕色的,在成鳥身上,棕色的羽毛更為蒼白,該物種的整體顏色較淺,虹膜較深,使眼睛看起來比羽毛更暗。
棲息於亞熱帶和熱帶乾燥森林,也出沒於種植園和耕地。留鳥。主要以哺乳動物為食,也在地面上捕食青蛙和鳥類。分佈於印度、緬甸、繁殖地在孟加拉國和尼泊爾。偶爾進入柬埔寨和巴基斯坦。
(概述圖參考來源: [5] 
中文名
印度烏雕
拉丁學名
Clanga hastat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鷹形目
鷹科
亞    科
雕亞科
烏雕屬
印度烏雕
亞    種
無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Lesson, 1831)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
Aquila hastata (Lesson, 1831)
外文名
Indian Spotted Eagle

印度烏雕物種學史

印度烏雕早期被認為是小烏雕東部亞種,但已證明其非常獨特,且易於通過形態學、行為學、生態學和DNA序列數據進行分離。印度血統似乎在大約360萬年前的上新世中期,從小烏雕和體型較大的烏雕的共同祖先分化而來。“原始烏雕”可能生活在阿富汗的一般地區,在最後一個冰河時代開始時,當冰川和沙漠在中亞發展時,它被分為北部和南部血統。 [1] 
印度烏雕雖然最初被認為是小烏雕的亞種,但實際上二者有明顯區別。在1914-1922年期間,大多數的權威機構都將這二個物種形式視為一個物種。帕裏等人在2002年提供了確鑿的證據,根據其在外部形態、骨學、行為和繁殖性的差異,應將其視為完整我獨立物種。這一結論也得到了Väli(2006)的“線粒體細胞色素-b基因”研究的支持,該研究表明,在該位點上,印度烏雕與烏雕和小烏雕之間的遺傳距離大於後兩個物種之間的遺傳距離。Seibold(1994年)、Seibold等人(1996年)、Helbig等人(2005年)和Lerner及Mindell(2005年)的分子系統發育分析表明,烏雕和小烏雕彼此和印度烏雕形成一個單系。他們建議將這些物種合併到“高冠鷹鵰屬”(Lophaetus),由於性別原因,需要將名稱從hastata改為hastatus。Wells和Inskipp,2012年建議將這三種烏雕物種歸入一個新屬,即“Aquilodes”。一些系統論者如Wink和Sauer-gürth在2004年和Gjershaug在2006年傾向於將“Lophaetus”屬併入“Aquila”(鷹屬)。 [3] 
烏雕作為一個羣體,與鷹屬的典型成員“真正的鷹”截然不同。而最終在2014年,它們從鷹屬中分離出來,印度烏雕、烏雕和小烏雕這三個物種成為一個獨立的新屬“Clanga”(烏雕屬)。 [1-2] 

印度烏雕形態特徵

印度烏雕體長約60釐米,翼展150釐米。頭很寬,嘴巴是所有烏雕屬中最寬的。與同類相比,該物種的整體顏色較淺,虹膜較深,使眼睛看起來比羽毛更暗。通過顏色較淺、眼睛較深和棲息地偏好,可以將成年印度烏雕與烏雕區分開來。大約3-4個月後,幼鳥會變成光滑的棕色,頭部和頸部的羽毛尖端呈奶油狀,呈現出斑點狀外觀。上尾羽為淺棕色,白色,呈條紋狀。中間的隱蔽處有大的奶油狀斑點。大約18個月後,印度烏雕會換毛,顏色變深,斑點變少。與小烏雕和烏雕不同,一些較年長的幼鳥完全沒有明顯的斑點,而且也缺少小烏雕幼鳥的乳黃色頸背。 [1] 
該物種是一種結實的中型鷹,有短而寬的翅膀和相當短的尾巴。成鳥基本上是棕色的,要想成功識別這種物種需要良好的視野。張嘴的“嘴唇”粗大而豐滿,一直延伸到眼睛中間。鼻孔是圓的。由於跗骨的羽毛不太厚,腿顯得更長更薄。在成鳥身上,棕色的羽毛更為蒼白,因此,無論是在上面還是下面,蒼白的翅膀覆蓋物和飛行羽毛之間都存在着明顯的對比。頭部相對於身體尺寸來説是大的。在飛行中,它的翅膀更圓,比體型更大的烏雕更輕、更纖細、體積更小。烏雕的翅膀比飛行的羽毛更暗。在幼年和隨後的亞成年羽毛中,與烏雕相比,上翅羽上的蒼白斑點較小,與上翅羽和飛行羽的底色對比較小。然而,印度烏雕與烏雕非常相似,並不是所有的個體都能被可靠地識別出來。 [2] 

印度烏雕棲息環境

印度烏雕喜歡開放棲息地,棲息於亞熱帶和熱帶乾燥森林,在森林內或附近的開闊區域駐紮。棲息地包括低強度農墾區、濕地、開闊的森林和城市花園。夏季首選的棲息地是被草地和田地包圍的樹林,而在冬季,首選靠近草地和森林的沼澤。有時會棲息在稻田周邊的樹上,有時甚至在大型城市公園築巢。 [2-3] 

印度烏雕生活習性

印度烏雕的運動方式包括飛行倒轉、拍打機翼和全環飛行。它們是喬木築巢物種,並且也是強大的捕食者,留鳥,與相關的小烏雕和烏雕不同,那兩種都是高度遷徙的物種。印度烏雕主要以哺乳動物為食,從地面捕捉,獵物主要是哺乳動物,也捕食青蛙和鳥類。在一個巢穴中,曾經記錄了10種獵物,包括哺乳動物(47%)、鳥類(33%)、爬行動物(16%)和兩棲動物(3%)。 [3] 

印度烏雕分佈範圍

留鳥:印度和緬甸。
繁殖地:孟加拉國和尼泊爾。
季節性不確定:柬埔寨。
遊蕩:巴基斯坦。 [2] 
印度烏雕分佈圖 印度烏雕分佈圖

印度烏雕繁殖方式

築巢主要是由雌性完成,雄性偶爾也會帶來建材安放在樹杈的巢中。巢是一個圓形的扁平結構,放置在靠近樹梢的杈上。每巢通常產1枚卵,有時為2枚。一窩的產卵期為71天。兩性都參予孵化,雌性在白天佔多數,孵化期至少持續31天。雄性完成所有的狩獵並將食物帶到巢穴。雌性餵養幼雛,直到第7周才開始狩獵。 [3] 

印度烏雕保護現狀

印度烏雕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易危(VU)。 [2] 

印度烏雕種羣現狀

印度烏雕的密度很低,在任何分佈區域地方都不常見,因此,儘管其分佈範圍很大,但據信全球種羣數量低於10000只。位於2500-9999只成熟個體的範圍內,相當於3750-14999只個體,在此四捨五入為3500-15000只個體。2009年在柬埔寨發現一隻被捕獲的個體後,柬埔寨和東南亞其他地方對其狀況的瞭解有所提高,這可能需要在未來向上修訂物種估計數。 [2] 
趨勢證明:由於在其大範圍內持續的棲息地轉換,該物種被認為以緩慢至中等的速度下降。然而,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更準確地估計其下降率,並找出原因。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