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印度圖書館事業

鎖定
印度圖書館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由,包括進入圖書館的自由、閲覽各類圖書的自由,以及在圖書館內辯論的自由。印度社會尊重知識、尊重經驗、尊重書籍,任何研究者都受到了社會最大的尊敬和照顧。所以,知識是進入圖書館最好的通行證。雖然,很多印度圖書館的硬件仍然非常落後,但卻在意識上達到了甘地設立的目標——“向所有的人敞開大門”!
中文名
印度圖書館事業
性    質
概念
所屬國家
印度
特    點
自由

目錄

印度圖書館事業簡介

基本簡介
印度圖書館 印度圖書館
 印度早在公元前 4世紀就有了佛經手稿,在一些佛教中心出現了手稿收藏室。後來,皇室和貴族也紛紛建立各自的手稿“圖書館”,一直延續到19世紀。現存最古老的圖書館為16世紀建在坦佐耳的圖書館。該館收藏 8種方言手稿1.8萬餘份,其中8000份是寫在棕葉上的。18世紀,由於歐洲人在印度定居才開始建立圖書館。19世紀30年代,J.H.斯托克勒向印度政府提出在加爾各答建立公共圖書館的設想。在他的建議下,由公眾捐助建立的加爾各答公共圖書館(印度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於1836年3月21日正式向公眾開放。1954年5月通過的《圖書呈繳法(公共圖書館)》規定凡印度出版社出版的書刊,在出版後一個月內,直接送交國家圖書館、德里公共圖書館、孟買公共圖書館和馬德拉斯公共圖書館,以保證上述圖書館收藏的完整性。
圖書館的影響
圖書館學家S.R.阮岡納贊 對印度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曾擔任馬德拉斯大學圖書館館長、德里大學圖書館學教授、印度圖書館協會主席等職,多次出席國際圖書館界會議,所著《圖書館學五定律》《冒號分類法》等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65年印度總統稱讚他是“印度圖書館學之父”。

印度圖書館事業分類

印度圖書館事業由政府人力資源部領導。據1985年不完全統計,全印度共有各種類型圖書館6萬所。
國家圖書館
前身是加爾各答公共圖書館。印度獨立後於1948年改名為國家圖書館。印度國立科學圖書館、國立法律圖書館和國立醫學圖書館,亦為國家級圖書館,均設在新德里。
公共圖書館
1947年印度獨立後,公共圖書館事業有了發展。在各邦、直轄區、鄉鎮和農村陸續建立了公共圖書館,但發展很不平衡。到1979年,全國22個邦中有5 個邦制定了公共圖書館法。這些圖書館法對圖書館的建立和經費提供了保證。其餘各邦也在計劃制定類似的立法。在1972年國際圖書年中印度政府建立了拉賈·拉姆莫洪·羅伊圖書館基金會,幫助建立全國圖書館網。到80年代中期已資助了 1.7萬個圖書館。該基金會還為講習班、研討會、展覽會等提供資助,以提高全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公共圖書館中較著名的有:①孟買中心圖書館。創立於1805年,1983年擁有藏書 500多萬冊。以版本書庫為主要特色。還收藏聯合國出版物。②馬德拉斯公共圖書館。由政府出資於1890年成立。1896年正式對外開放。1965年成為聯合國出版物保存中心。1983年擁有藏書300萬冊。③德里公共圖書館。1951年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的資助下建立。該館由中心館、區館、分館、小分館、盲人服務部和流動書車組成。1985年有工作人員454人,藏書80多萬冊。該館還擔負着為印度和亞洲各國培訓圖書館員的任務。
高等學校圖書館
1985年,印度的123所大學和4300所學院設有圖書館。印度的大學圖書館一般由總館、專業館和學院圖書館組成。它們之間只有業務上的聯繫,沒有行政領導關係。但專業圖書館和學院圖書館的館長一般都由總館的館長任命。這些館普遍實行開架制並對社會開放。著名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有1857年建立的加爾各答大學圖書館、孟買大學圖書館、馬德拉斯大學圖書館和1922年建立的德里大學圖書館等。
專門圖書館
據1962年出版的《專門和研究圖書館指南》報道,印度有173個專門圖書館。其中著名的有加爾各答的印度地質調查所中央圖書館(1851年建立)、印度動物調查研究所圖書館(1926年建立),豪拉的印度植物調查研究所圖書館(1890年建立),加爾各答的印度人類學調查研究所中央圖書館(1947年建立)等。此外,新德里的印度農業研究所圖書館(1905年建立)的藏書也較豐富。
圖書館學教育
1929年阮岡納贊在馬德拉斯大學創辦的為期1年的圖書館研究院,是印度圖書館學學校教育的開始,1981年印度有42所大學開設圖書館學專業,並授予學士學位,其中18所可授予碩士或博士學位。每年約有學士畢業生1500人,碩士畢業生150人,在職教育由印度圖書館協會以舉辦短期培訓班的形式進行。
圖書館協會
印度圖書館協會1933年在加爾各答成立。主要任務是:推動全印度的圖書館事業;促進圖書館學和目錄學研究;加強人員培養;改善與提高工作人員社會地位;促進圖書館立法和建立文獻情報中心等。協會主要通過執行委員會和13個業務委員會發揮作用。該協會除召開年會、專題討論會外,還舉辦書市和書展等活動。由協會倡議,確定每年的9月14日為全國圖書館日,以擴大圖書館的影響。該協會出版有《印度圖書館協會通報》(季刊)。此外在印度還有1955年在加爾各答成立的印度專門圖書館和情報中心協會(IASLIC)、1966年在昌德加爾成立的印度圖書館協會聯合會等。

印度圖書館事業發展特點

特點
印度曾是一個等級森嚴的階級社會,即便現在,種姓制度仍然影響着印度人的生活。圖書館建立的基點就是市民的平等和權利。
雖然印度的文盲率很高,但印度文化尊重生活經驗豐富的老者,印度人也有深厚的宗教沉澱,在民眾中流傳的“羅摩衍那”和在知識分子階層中流傳的“笈多”,都是極好的知識源泉。不少人雖不認字,但也能從頭到尾背誦這些書,並在爭論時常常引用那些書中的詞句。圖書的發行量很大,但銷路卻不好。似乎也有這一方面的原因。
這座圖書館卻在郊外的一所舊民房裏。要走過一條車輛不能通行的土路才能到達。圖書館院子前面擺着各種雜誌,正在消毒。這些雜誌是每家每户贈給這座圖書館的。這裏還精心收集有英國統治時代初期的雜誌,這些雜誌對北印度研究者來説是十分貴重的資料。印度很早以前就有不少私人圖書館,尤其是擁有宗教特權和世俗權利的統治者。據説在森林書、奧義書的時代,古魯家本身就是圖書館。到了佛教、耆那教時代,似乎還有這樣的特性。的確,寺院的規模大了,圖書數量也多了,自然就會產生圖書館的想法。但是那些圖書僅限於與佛教或者耆那教有關的書籍。在佛教圖書館中,最聞名的是那爛陀圖書館。據説羲淨和尚在這裏住了十年(675年~685年),收集了400部梵文文獻。據藏文文獻記載,這個圖書館由三棟樓房組成,其中一棟是九層樓的建築物。
七世紀前,佛教在印度各地十分盛行,卡提阿瓦半島的巴拉比是佛教學的一箇中心,許多有學問的僧侶聚集在那裏,足以與那爛陀圖書館相提並論。耆那教也擁有不少圖書館,而且殘留下來的書籍至今還保留在艾哈邁達巴德、浦那、納西克等地。這些佛教、耆那教的圖書館,曾經由於伊斯蘭教徒的入侵遭到了徹底的破壞。但是,伊斯蘭教徒們並不喜歡知識。他們只是破壞異教的東西,也不會留下關於伊斯蘭教的任何記載。
發展歷程
印度圖書館的發展歷程離不開印度特殊的歷史背景。在印度,近代圖書館就是在英國的統治下產生的。由於印度是殖民地,因此本地的圖書館事業發展相當緩慢,自主性很低。
印度國家圖書館位於加爾各答。1912年,印度首都從加爾各答遷到德里。正像新德里這個地名所表示的那樣,在鄰接舊德里市的開闊地建了一條奢華的官廳街,唯獨圖書館仍然留在加爾各答。1948年,該館成為了國立圖書館,因為當時該館已經是印度最為出色的圖書館了。該圖書館是英國人J·H·斯塔科卡先生於1836年為一般市民創辦的公共圖書館。由於是利用私人住宅作為館址,因而規模很小。創辦時許多人和福爾特·威廉專科學校都贈送了書籍。1841年,圖書館遷到了福爾特·威廉專科學校,1844年又遷到門多卡爾夫公館內,為一般市民提供了方便。
1890年該館移交給市當局管理,並得到了孟加拉政府的援助。印度總督柯曾勳爵(1899年~1905年)為了建立一個西歐思想的高級寶庫,曾多次嘗試把它與帝國圖書館合併以建立國家圖書館,但未能實現。直到1903年,才正式合併為新的“帝國圖書館”。由擁有大量藏書的兩個圖書館合併起來的帝國圖書館得到了順利的發展,1931年該館開設了圖書館學講座。1948年,由於當時的尼赫魯總理和第一位印度人總統拉賈戈巴拉查理的努力,該館遷到了印度總督的冬季官邸裏,也就是現在的館址。這裏寬敞幽靜,作為圖書館非常合適,是尼赫魯特意留給圖書館使用的。印度的政治和宗教領袖甘地為該館的題詞“努力吧!用全人類的文化充實這裏,並向所有的人敞開大門”被銘刻在該館門前。